編輯的話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物體恆存」的概念,描述寶寶開始意識到「即使東西不在眼前,但知道它仍然存在,而不是沒有了」的情況。而近期研究更指出,小寶寶在三到四個月大時,就已經有「物體恆存」的概念。當寶寶再長大一些,約四到六個月大時,普遍可以理解「看到部分的物體,代表整個物體是存在的」。在這段過程中,孩子會開始尋找眼前不見的東西,家長這時候就可以開始和寶寶們玩躲貓貓的遊戲,像是以雙手遮住臉龐,再突然打開,讓他們有驚奇的感受。
當七到八個月大的孩子,已有能力控制手部動作去翻開東西時,躲貓貓遊戲可以改成讓他們主動去尋找和發現物品。家長可能會發現,孩子非常享受並重複這個「翻開、發現」的過程。而《誰躲貓貓?》這本書,讓已有物體恆存概念的孩子,可以在盡情翻找中得到更多樂趣。
作者精心設計多種動物造型,將小鳥、章魚、狐狸、大象、熊、鱷魚和蝴蝶極具特色的部位(像是章魚的觸手、熊的大掌),用來進行遮掩,卻又留下些許空隙,這些露出的部分既提供了暗示,也讓遊戲多了不少層次,動物若隱若現的臉部就像父母用手遮臉時,刻意露出一個眼睛,讓互動變得更活潑有趣。
左頁謎題、右頁謎底的編排清楚易讀。孩子在翻開答案之前,還可以看看左頁文字上方的小圖示,都是與謎底動物相關的物件。這是作者的巧思,讓孩子可以發揮想像力,也可以是父母引導孩子猜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