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教養暢銷書!亞馬遜網路書店家庭與教育類第3名、親子關係類第2名!
一本給崩潰媽媽的深度情緒覺察指南,
也是探索意識、與自我對話的成長之書,
有效練習、正向引導,讓親子互動更有愛!
□你曾在瀕臨失控時,強迫自己深呼吸、從一數到十,嘗試冷靜嗎?
□你曾因孩子吵鬧、倔強不配合、討價還價而抓狂大吼,事後卻覺得對不起孩子嗎?
□你是否覺得孩子永遠在挑戰你的神經,點燃你的怒氣?
我們都想當最好的父母,但沒有人永遠在最佳狀態⋯⋯
要如何調整、改變,讓自己維持理智,
在被壓力與情緒浪潮淹沒、傷害親子與家庭關係之前,重新找回你也喜歡的自己?
◎德國&奧地利育兒專家,與你分享「有意識育兒」&「家中情緒氣場的正向練習」
在養育孩子的日常中,偶爾會有耐心達到極限的情況──再貼心乖巧的孩子,也會有不想配合行程或違背父母意思、堅持己見、一意孤行的時候。而明明深愛著孩子,面對倔強不配合的情況,常會感到無力、怒氣衝天、暴躁,並視孩子為問題的來源。但你知道嗎?孩子的行為只是觸發爸媽抓狂的表面原因,真正的關鍵,在於「大人自己對憤怒情緒的掌控」!
「有意識育兒中心」創始人珍琳.米克、身兼兩性專家及家庭顧問的珊德拉.提墨.葉特,讓你在喘不過氣的時刻,藉助知識與技巧填補個人的能量庫存,重新連結自我,建立穩固且正向的家庭關係。
◎運用24個練習提案×23篇案例實境,整理情緒倉庫,與自我、另一半、孩子建立圓滿關係
這不是一本只做表面功夫的書,而是連結深度自我、與關係對話、找回平衡節奏的提案,讓你徹底改變!內容囊括許多啟發、想法與練習,讓你卸下戰鬥模式,運用適合的練習提案,提升家庭氣氛、走向正確的道路,並與孩子一同認識情緒的珍貴。
★導火線清單:46項容易點燃媽媽怒火的導火線行為,反思基本需求,找出解決之道。
★CIA救命計畫:Cut→Imagine→Act,不受情緒風暴左右,開啟「情緒藏寶箱」。
★PASSION步驟:Pay attention→Agree→Strengthen→Stop→Inhale and exhale→Open up→new!從專注當下、認同情緒、增強感覺、停止、吐納、啟動到重生,化解痛苦與恐懼,擺脫不安情緒。
★容納之窗:你知道憤怒情緒爆發的過程,其實只有90秒嗎?學會以「容納之窗」對應,即使在激動狀態時也能做出適當回應。
★界線圓圈:畫出自我與他人的圓圈,探索感受,找到與他人相處的平衡點。
★壓力程度量表:畫出個人壓力程度分布圖,看見調整的具體做法。
每個媽媽都知道,面對孩子不配合、搗蛋的情況,在壓力下爆發的情緒風暴有多可怕──那理智線斷掉的瞬間,自己彷彿變成了另外一個人,無意識地講出恐怖的傷人話語,甚至動手懲打眼前無助的小小孩⋯⋯而當下憤怒的情緒過去,理智清醒之後,又會陷入懊悔自責的漩渦,更必須重新努力,修復傷痕累累的親子關係。
其實,只要我們能關注自己、正確控制思緒與情緒,就能避免這樣的惡性循環。本書提供實用的練習,讓我們對應教養現場實況,學習如何冷靜面對情緒崩潰的時刻,建立良好的連結,並以身作則,從自己出發,為穩固的親子與家庭關係、平靜快樂的氛圍而努力,用智慧愛孩子,成為更好的媽媽。
【流淚熱推!德國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熱烈好評!】
「崩潰媽媽都應該讀的好書!書中有許多豐富的知識和自我反思,我很慶幸孩子正在午睡中──因為我讀到流淚!」
「父母絕對必讀的好書!」
「強烈推薦!即使沒有孩子,也能在書中找到自己。」
「這本書對我有很大的幫助,推薦給所有人!不只媽媽,爸爸也是!」
「這是一段激動人心、通往自我的旅程,每個母親都應該從中受惠。」
「從來沒有一本書能像這本一樣地幫助我。」
「值得一讀再讀!」
「這本書讓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很棒的媽媽!」
「這本書讓我有效地控制憤怒情緒,做出了正確的決定!」
【正向推薦】
洪美鈴/諮商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許妮婷/諮商心理師、「心理師媽媽的窩聚」版主
盧新之/諮商心理師、「心理師媽媽的窩聚」版主
(依姓氏筆畫排列)
「本書是育兒路上的一大幫手,使父母更有意識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學著去面對及處理。值得細細品嘗的好書,讓它陪著你:找到內心的平衡,在愛裡成長。」
──許妮婷/諮商心理師、「心理師媽媽的窩聚」版主
「孩子層出不窮的問題,影響著媽媽的情緒波動。劍拔弩張的情緒背後,其實都有一個值得探索的故事。這本書鼓勵媽媽們剝開情緒的洋蔥,有意識地探索內在,並提供實際的方法去面對情緒風暴,建立和諧的家庭關係。」
──盧新之/諮商心理師、「心理師媽媽的窩聚」版主
|本書特色|
1.一本兼具眾多重要心理理論與實用練習的書籍,讓你找到最適合你與孩子、伴侶的正向模式。
2.詳細的案例實境,讓你在故事中找到自己,徹底理解關係與情緒。
3.提供豐富的練習提案,實際應用,在壓力與怒氣中也能做出正確決定,成為更好的父母。
作者簡介:
作者/珍琳.米克(Jeannine Mik)
持照溝通訓練師,並且是維也納「有意識育兒中心」(Zentrum für bewusste Elternschaft)的創始人。她自2014年起經營的部落格《小寶貝與我》(Mini and Me) 為德國與奧地利地區最成功的育兒部落格之一。
作者/珊德拉.提墨.葉特(Sandra Teml-Jetter)
為兩性專家及家庭顧問,提供育兒、伴侶及單身諮詢。她受過眾多高級培訓,其中包括師承雅斯培.尤爾(Jesper Juul,著名丹麥家庭治療師)和大衛.施納赫(David Schnarch,美國伴侶治療師、臨床心理學家及泌尿科醫師)。目前她經營自己的家庭諮商室,並積極提倡家中情緒氣場正面轉向。
譯者簡介:
楊婷湞
研究翻譯時,深覺原文與譯文的取捨拿捏是門藝術;研究教育後,才知教育方式是影響個人思維的關鍵。譯有:《你不必完美,但可以更有魅力》、《讀懂孩子情緒,100個「聽說問答」關鍵對話練習》、《謝謝生命中的討厭鬼》、《觸動人心,非暴力溝通的27個練習》等。
章節試閱
◎是時候整理自己了:更有意識地過生活
◆跟我們聊聊孩子吧
一位婦人胸前抱著一名嬰兒,她說:跟我們聊聊孩子吧。
紀伯倫告訴她:
你們的孩子不是你們的孩子,孩子是生命對於自身的渴望。他們藉由你們來到世上,但不是因你們而來。
即便他們就在你們的身邊,仍然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予他們你們的愛,卻不能教他們怎麼想,因為他們擁有自己的想法。
你們可以提供他們棲身的處所,卻無法禁錮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的某處,一個你們無法尋獲,連作夢也想不到的地方。
你們可以努力像他們一樣,但不強求他們和你們做同樣的事。
因為生命無法重來,更無法倒退。
你們就像弓,孩子們就是有生命的箭,被你射向前方。
弓箭手望著遙遠的箭靶,用盡全力拉開弓弦,期盼他的箭能射得又快又遠。
就愉悅地讓弓箭手將你們彎曲吧!因為他喜歡飛揚在空中的箭,也愛堅定不移的弓。
──《先知》卡里.紀伯倫(Kahlil Gibran)
多麼美好動人、充滿詩意的文字啊,我們都不禁欣喜地附和:「沒錯,這就是我想要的。」不過,回到現實層面:那些情緒是怎麼一回事?你該拿他們怎麼辦呢?怎麼做才能跟情緒共處?你捫心自問,面對這些情緒,你曾做過哪些努力,一直以來又做了哪些事?我們既可介紹一系列的方法,像是能活用的技巧、方法,或是給一張流程圖,你就能暢行無阻從A走到B,一切看起來都完美。我們更可以在這本書裡提供一些簡單的解決之道,而且人人都適用。但這未免太自欺欺人了。
你在網路上找到許多面對壓力時的解決方法。舉例來說:當你忍不住想破口大罵的時候──這原本就是一種「本能」,因為大多數人根本沒有發現自己在生氣──可以從一數到五或十。如果這種方法真的有效的話,你就能在當下感受到自己正在生氣,然後「收斂」情緒,不受它的影響,能這麼做當然很好。那真要恭喜你了,我們還沒遇過這樣的媽媽呢!反而在實務上,我們所遇見的媽媽們都費盡心力,卻覺得自己徹底失敗,因為他們無法做到那樣。他們覺得這些建議聽起來簡單易懂,卻無法付諸實行;而且,他們也不曉得,在被情緒淹沒之前,心中的不滿又是從何而來。可能是他們根本不知不覺,也或者心知肚明。可能性太多了!
身為媽媽,你也可以運用方才的數數方法。當你感到心裡怒氣翻騰時,就和它迎面對戰,這也很好。但是,從這個經驗看來,大多數這麼做的人,只是把注意力放到數數上,並沒有關注自己身體的感受。這種做法是在逃避問題,結果問題一樣無解:原先你用發脾氣這種不健康的方式來表達你內心的不滿,現在反而改用數數了。無論用哪一種方法,都無法和內在的自己對話,這兩種無意義的方式也不能解決你的情緒問題,你依舊會生氣或繼續逃避問題,因為你不願意面對問題的徵結點。你還是沒學會慢慢和自己的情緒打交道,也不懂得好好地去觀察──憤怒想告訴你的話。你自然也無法以身作則,教導孩子怎麼面對情緒──他們只能像你一樣把情緒推到一旁。
我們相信,好好認識自己,不斷與自己的身體、感受及意念對話,採取適合自己的改變方法,就能維持自在的生活,當然心情也會開朗許多。是該盤點內心裡的「庫存」了──長年積累下來的情緒倉庫。不光是稍微調整一下位置或是丟棄無關痛癢的東西,而是徹底大掃除。因為,倉庫裡的有些東西可能早就不知放到哪兒去,有些已經擺得東倒西歪。好好地打掃,我們才會懂得和自己相處,不再破口大罵,或是選擇用毫無章法的步驟去面對不舒服的情緒。即使我們無法窺見內心倉庫裡每個幽暗之處──畢竟在辛苦育兒生活當中,有些芝麻小事並不值得一提──這麼做仍有它的用處,就是在我們感到人生停滯不前時,清除阻礙我們前進的陳年雜物。如果你想在這本書中找到改變孩子的方法和技巧,我們恐怕要讓你失望了。你的孩子有自己的性格,或許他不會總是照著你的期許去做,事物的本質本不該是如此。連我們大人都必須不斷地轉變,持續地進步,這就是以身作則。意識到父母的職責會帶領你更加認識自己,不會讓孩子離你更遠。
當孩子踏入我們的生命時,也隨即開啟了父母的教養人生。我們會經歷無數的情況,我們會在理性思考和感性情懷之間糾結。怎麼做?怎麼決定?什麼是當下最「正確」的作法?必須做什麼?應該做哪些?什麼事可以做──還有不可以做?這時身為父母的我們必須認清一件事:你的孩子不是「迷你的你」,他不是縮小版的爸爸或媽媽,而是一個擁有自我意識和個人性格的獨立個體。所以,也就是你個人,要能區分出你和你的孩子──或是每一個孩子是不同的個體。孩子不屬於我們個人!他們也不歸我們所有。如果我們打從內心能明白這些道理,我們就能陪著孩子,發掘他們所需要的,而不是用我們自以為的方式,讓孩子照著我們所要的方向去走,或是順著我們的心意去做。
多數的家長都想要給孩子「最好」的。即使我們深信,某些家長其實沒有察覺到這件事,我們在此還是要對他們說出我們真正的想法。請家長們仔細想想:當我們無論如何都想給孩子(我們自認為)最好的,我們會不會就在這個過程當中顧此失彼呢?像是孩子有權利做他自己,成為他自己想變成的人,以適合他個性和想法的方式來生活。
想要用愛和智慧陪伴孩子走他們的路,做父母的一定把自己隱藏起來,否則我們會變得無所不在。不這麼做又要怎麼去改變,去實現陪伴孩子及建立成功的親子關係呢?更不用說放手開始了。唯有做父母的認清,實際上阻礙自己的人或事,才讓你無法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及愛孩子,這樣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透過我們所提供的所有內容,就能找到一個能解決問題、在沒有衝突的情況下,能建立彼此信任的方法。
讓我們好好地檢視,你的壓力來源和耗費你許多精神的事情。不過,我們要先提醒你一件最基本原則:你的日子好與壞,你面對壓力時的表現,這些都和孩子無關。因為當你在思考壓力來源的時候,或許會因此馬上想起,孩子把廚房弄得像打仗過後一樣的混亂、昨天你又再一次花了兩個小時陪睡,或是他們把一整瓶身體乳液抹在客廳的地板上⋯⋯這些事都讓你忍無可忍,但「要不要生氣」卻是操之在你。身為母親,你的任務不是改變孩子,讓他們符合你的標準。那麼我們到底要觀察什麼?要怎麼執行?要注意哪些事?例如:你疼愛小孩的方式嗎?還是你對於幸福及「乖乖聽話」的想像?你對於自己還有其他人的要求,對於成功的定義、對於工作、時間安排或是你的人際關係呢?如果要讓你不再被壓得喘不過氣,具體的改變作法又是什麼?你一定要履行堆得像山一般高的責任與義務嗎?你非得這麼做不可嗎?
你可以一手包辦所有的事,你花費許多的心力處理每一件任務,以致於到最後連一丁點兒力氣都不剩。下回遇上孩子發脾氣時,自然也無法冷靜下來。結果,蚊子依舊還是蚊子,不會變成一隻大象。除了你眼前所見的以外,還有對不確定事情的恐懼會伴隨而來,你可以害怕,但不該受到它的控制。
我們都清楚,自己不可能去改變每一件事,但能做的卻不少。那些(暫時)解決不了的情況,你可以抱持著:「好吧,那就這樣!我現在就來處理!」你了然於心接受這些挑戰。
要懂得過生活,尤其不能忘記一個問題,而且要不斷問自己:你想要怎麼生活?要能真心且沉著地回答這個問題確實不容易。因為,我們之中有許多人的自我意識,早在兒童時期開始就逐漸被消磨殆盡。並不是有人惡意這麼做,或許是數十年來的一貫教養方式所致。我們希望身為媽媽的你,去找回你的需求,同時也關注孩子的所需。「關注需求」,並不是說你總是不在乎孩子或者別人想要什麼,這裡是指,即使面對你原先不認同的事,你也能包容、接納,也就是不去設限。
我們知道,這麼說實在太難以想像了。如果我們只在書裡教你們方法和技巧,讓你們在遇上壓力時派上用場,這就只在做表面功夫而已。因為我們並沒有做到徹底改變,這需要探索內在及自我對話。所謂的自我對話,是指觀察自己的真實樣貌,思考自己的言行態度:「我在這裡做什麼?這是我想要的嗎?我該如何表現?為什麼改變某些事對我來說很困難?如果要克服恐懼,我可以做什麼呢?如果不想再受到期待的束縛,我需要付出什麼代價?我真的做好準備了嗎?」為了對自己負責,也能接受自己的作法,並且做出新的決定,討論這些問題是必備的過程。為此,鼓起勇氣張大眼睛觀望是必要的,我們才能藉此了解與明白,哪個人或哪件事如何造就或改變了我們。這也意味著,我們必須停止美化過去的回憶,找出至今影響我們的經歷與體驗:那些發生在你的家庭裡,或是在你出生之際,被視為「稀鬆平常」,卻可能曾為你帶來負面影響的事。
如果我們只是敷衍了事,不深入去了解實情,採用一些固有的老方法,或許能發揮點作用,能用來解決各位的不滿情緒及其他許多不舒服的感覺,就像使用自動駕駛系統一樣輕鬆。但我們選擇用其他的方式,走一種新的路線。以往總有溫柔的導航系統告訴我們該何去何從,但那些都不是我們想要的。因此,我們要讚許那些媽媽們,她們深呼吸、唱歌或倒數十秒,努力不想讓自己發脾氣──相信我們,這些事情連我們自己都曾試過──這也使我們更加堅信,必須檢視生活裡的每個狀況,身為母親或是女性才能更懂得生活的意義,我們才會覺得快樂!
本書涵蓋兩個主軸:我們將細究每一個讓父母生氣、不悅或不舒服的情境,我們想帶給你不同的啟發,讓你能持續掌握不同技巧,幫助你面對各種困難挑戰時更加游刃有餘;我們也為各位準備了所謂的法寶工具箱,但你們必須實際操作它,啟發的內容包含了自我省思的作法及實用的技巧,能讓你藉此重新與你的身體對話,這也是我們處於壓力狀態時最先被忽略的部分,所以我們需要適時的「停下來!」,並將注意力拉回當下。
另一個部分,我們想關注的是先前曾提過的:有關你的生命歷程──更重要的是──你與他人的關係。然後來看看,哪些經歷和人物影響了你,不要再迴避困惑你許久的問題,或許其中有你正想找尋的某些解答。當你身處壓力時,很難抱持著愛的態度去面對孩子,特別是你內在小孩的呼喊聲已大於眼前的孩子。我們的身體會牢記幼時重大甚至創傷的經歷──我們想不起來,卻從未忘懷。和孩子相處的日常裡,充斥著許多觸發回憶的機關,促使我們對過往類似事件的記憶又再度湧現。另外,我們也想和你一起檢視現在所擁有的關係。你如何認識你的另一半?你們總是一起行動嗎?你和別人來往,是出於個人意願或是被責任所牽絆?你是抱持著什麼態度來建立關係?我們想讓你知道,哪些是你主動建立起的關係,又需要哪些方法才能達成。還有,你是否有勇氣拒絕別人,特別是當你自己也不願意的時候?這也是我們在本書裡想探討的問題。讓身邊的人感到失望,對我們而言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你可以盡力試著把一切都做好,前提是你沒有違背自己的心意。
在我們看來,想要達成目標,在壓力、憤怒或其他強烈情緒夾擊下,還能保有耐心,並以平常心應對,逐一檢視自己,都是不可缺少的步驟。說得更明白一些,這麼做是想要懂得和情緒相處,而不是全然被情緒綁架。因為,等到遇上突發狀況時,連應變的機會都沒有。所以,最基本要做的,就是徹底整理「情緒倉庫」:只有你變好了,孩子才會真的跟著變好。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因為你才是最重要的人;將個人的快樂視為首要之務,不是自私而是必要。
我們無法即刻就做到眼前的目標,能不能成功仍是個未知數。如何從透過有意識教養學會自我覺察,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因此,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走的路,以及我們所經歷的一切。我們提供給大家的內容,也讓我們確實受惠。如果用食譜來做比喻,就是我們覺得好吃並且回味再三的餐點。我們想邀請你,選擇適合你的食譜,把它變成你個人的菜餚──如果真的合你的胃口,你就會感到滿足。
此外,如果你也曾想過著以下的生活,記得不可以省略某些「材料」:不想再一直把別人擺在第一位──不管是你的孩子、父母或是另一半──總是把好的一面留給別人;想要更加關注自己,不吝嗇給自己回饋;願意給自己犯錯的機會,並且從中學習;願意花時間在自己身上、陪伴自己,去經營你個人的生活。
做父母是一個過程,當你走著走著,路就出現了。親子教養和關係互動更要從做中學習,讀這本書也是同樣的道理。你和孩子共同走在這條路上,你陪伴著他們,他們也向你學習如何走過人生的道路。然後,和你從前所想的一樣,孩子們就會找到自己的路。他們會比你做得更好、跑得比你更快,因為他們已經從你身上學會了許多事。
◎如何使用這本書
這本書正吶喊著:「用我吧!」內容囊括許多啟發、例子、想法,等著你去瀏覽、反思,還有偶爾要完成的練習。期待這本書能緊緊陪伴你:
・等一下!你喜歡在閱讀時拿著鉛筆或原子筆嗎?鉛筆可以,因為你之後可以修改答案或是感想──可能遇上不同生活情境,你的想法有所轉變──請再更新答案。如果你不喜歡在書本上劃記,請準備一本筆記本。你願意的話,也可以將這本書再轉送給其他人。
・別太快下定論!請仔細思考我們告訴你的話,不必害怕把所有事情都弄清楚。我們也鼓勵你去找出你個人的解答!
・花點時間寫感想。我們用心讓所有書裡的圖表讀起來淺顯易懂,努力讓它們看起來美觀。爸爸媽媽很快能理解,不需要透過專家的翻譯解釋。美中不足的是人際關係互動模式或是人類大腦的部分。但是,在自我反思的內容方面,將挑戰你的能力,去檢視你個人的立場,並清楚展現你個人關係的互動狀態。
生命是一場相遇的過程。這本書或許只是你人生中的一塊拼圖,讓你認識我們的經驗及對生活的價值觀──這也是我們想帶給大家的。我們也藉著工作的機會,創造出和你們「相遇的時刻」。針對有意識的教養觀念,我們在社群媒體、影音頻道、工作坊也分享許多寶貴的經驗和資訊,
這麼做是為了能和大家互動,並且分享我們走過的每一步,就像你也想達成的目標一樣。如果你想知道更多,關於兩位作者,或是我們推廣關係取向及有意識教養的心路歷程,請翻閱「後記與致謝」,我們是怎麼辦到的,都有記錄下來。
希望各位讀得開心、收穫滿滿!
◎是時候整理自己了:更有意識地過生活
◆跟我們聊聊孩子吧
一位婦人胸前抱著一名嬰兒,她說:跟我們聊聊孩子吧。
紀伯倫告訴她:
你們的孩子不是你們的孩子,孩子是生命對於自身的渴望。他們藉由你們來到世上,但不是因你們而來。
即便他們就在你們的身邊,仍然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予他們你們的愛,卻不能教他們怎麼想,因為他們擁有自己的想法。
你們可以提供他們棲身的處所,卻無法禁錮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的某處,一個你們無法尋獲,連作夢也想不到的地方。
你們可以努力像他們一樣,但不強求他們和你們做...
作者序
前言:期待、現實或是愉快的人生
孩子帶給做父母的我們許多美妙的時刻!那些深深打動我們,讓我們屏住呼吸,不禁感動落淚的片刻;我們看著孩子,貼近他們,看他們沉浸在遊戲裡,尋求父母的關注,透露出對我們的喜愛。那一雙雙的小手,無所不能,他們睜大眼睛,帶著好奇心,迫不及待去觀察一切,對萬物感到嘖嘖稱奇。這個活潑的靈魂如此的純潔無瑕,帶著無拘無束、有自我主張和無所畏懼的精神。多麼美好的生命啊!
然而,為什麼這一切有時又不是這麼一回事呢?為什麼這個讓我們惦記的稚嫩單純小人兒,時不時就要挑戰我們做父母的理智邊緣呢?我們想當最棒的父母,盡我們所能,卻常常不知如何是好。我們替自己和自己的無能感到震驚,即使我們再三期盼自己能做到,卻無法維持對孩子的愛。就是這些感覺!要怎麼樣才能排解?是什麼阻礙著我們的生活、對孩子的愛,讓我們無法按照自己真正的心意去做呢?
其實,答案有很多。在絕大多數的情況裡,不是孩子的行為舉止引爆了我們的情緒,讓我們像火山一樣每秒噴發或是無法停止怒火。孩子通常是導火線,卻不是真正的主因。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什麼才是讓我們生氣的原因?
現在,我們來回想一下自己小的時候,在探索這個世界之初,在我們急需被愛與被信任之際,可能忽略了我們的那些人;也想想生命裡的種種經歷,讓人有時感到折磨又耗費心力的日常,還有環繞在我們眼前的種種壓力。或許我們也會想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那些我們苦心經營過,某些失敗了,還有一些是我們也渴望擁有的。所有的過往都存在我們的記憶裡,伴隨著我們,走到了今日,連我們自己都不知不覺。生活中處處都是關卡,工作上的壓力、家庭的重擔,每個人都對我們有所求;想要博他人一笑,或讓自己有最起碼的快樂的時間彷彿都不夠。我們要如何克服這一切,能扛起這些重任,又能滿足自己甚至是別人的需求呢?
沒錯,其實,這一切從來都不容易。可以明白的是,我們無法做到百分之百,所有的事並不會如我們所願的發生。好消息是:不要緊,沒關係!真的!這就是人生,它總會不斷向我們拋出挑戰,而且都是無預警的。我們藉由挑戰成長,能不斷發掘新的自我:日子過得順遂的時候,能勇於探索新知,保存舊有的經驗;當事情不如自己所想,不符合我們所預期的模樣,也要懂得放棄。但是,假設關卡多到數也數不清,或是挑戰太巨大了,又該如何是好?如果因此影響到我們所在乎的人際關係呢?在有壓力情況下,你就會失去耐心,卻偏偏常被壓力罩頂,既然如此,改變自己就更加刻不容緩了。
不好的消息是:我們認為自己是這些麻煩的受害者,因而無所做為。想要掌握自己的生活,我們就必須成為懂得塑造自己的女性,所以才需要仰賴自身的執行力。還有勇氣,源源不絕的勇氣,以及充滿愛的態度。除了我們本身就具備這些能力以外,還有一些是必須靠自己,在改變的路上更要隨時問自己:我現在想要怎麼做?我滿意眼前的作為嗎?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自己是否正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呢?我現在做的事情是否符合我的理想呢?如果沒有,我現在該如何改變現況,能更貼近自己想要的模樣呢?我們必須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以一種想解決問題、有自信的作法,是適合自己,並感到踏實且舒服的方式。
讓我們抱持著這樣的信念,更堅信:過去的所有壓力以及不開心的經歷,還有現在的不順利,雖然在任何時間點都是無法抹滅的事實,但我們仍有為自己改變的能力,正因為這些事件,我們才有改變的機會。生命邀請我們,去面對這些事件──去積極行動,而非默默承受。一個人的執行力不是展現在透過外在力量去操控自己辦不到的事情,或者必須倚賴他人,去做一些──如果細究的話──我們根本無法勝任的事,到頭來白忙一場。結果,離理想的自己,還有原本想親近的人愈來愈遠。「我希望你能努力積極,去改變你能改變的事;我願你能寬容有量,接納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我更期盼你能擁有智慧,能分辨出凡事的能與不能。」這是某位智者曾經說過的話:他說得有道理。
這讓我們重新思考關於自己、孩子以及以下的問題:現在、當下及今天,你能怎麼做,讓自己不再那麼容易失去耐心?怎麼樣才能讓你不再緊繃,不會讓你的情緒像以前一樣一觸即發,至少能維持冷靜的態度?因為你再也不用和現實生活搏鬥,懂得如何去應對。
前言:期待、現實或是愉快的人生
孩子帶給做父母的我們許多美妙的時刻!那些深深打動我們,讓我們屏住呼吸,不禁感動落淚的片刻;我們看著孩子,貼近他們,看他們沉浸在遊戲裡,尋求父母的關注,透露出對我們的喜愛。那一雙雙的小手,無所不能,他們睜大眼睛,帶著好奇心,迫不及待去觀察一切,對萬物感到嘖嘖稱奇。這個活潑的靈魂如此的純潔無瑕,帶著無拘無束、有自我主張和無所畏懼的精神。多麼美好的生命啊!
然而,為什麼這一切有時又不是這麼一回事呢?為什麼這個讓我們惦記的稚嫩單純小人兒,時不時就要挑戰我們做父母的理智邊緣...
目錄
前言:欲望和現實,歡迎來到人生
是時候整理自己了:更有意識地過生活
如何使用這本書
第一章:認識你的「點」:什麼事會讓你抓狂?
我什麼都感覺不到:發洩與壓抑都叫做無感
為什麼你選擇用這種方式教導孩子?
如何面對孩子的強烈情緒
第二章:覺察內心的不滿:有意識地引導自己,脫離負面情緒
身體裡的憤怒:關鍵九十秒
C.I.A:你的救命計畫
安撫情緒的作法:情緒該往哪裡去?
第三章:認真和孩子講話和生活:我在這裡,你在哪裡?
媽媽,我聽不到妳講的話
坦誠說出自己的想法
我可以做什麼?
說「好」的關係
第四章:恐懼或愛:哪一個驅使著你?
P.A.S.S.I.O.N 步驟
想像最糟的那一幕:克服恐懼
第五章:身處安全地帶:拓展你的容納之窗
共同、自我和外在調節
你的容納之窗和缺少的關係
前額葉vs.杏仁核:壓力下的大腦運作方式
拓展你的容納之窗,即時解救你
第六章:我的快樂,我作主:將自己放在優先位置
想想你自己!
金字塔中的優先順序
個人條件和生存素質的差異
壓力程度量表
第七章:認識自我領域:你的界線想像之旅
不完整的圓圈
成為我自己!
孩子的地盤和散落的襪子
第八章:圓滿關係,操之在你:看清謎團,建立你理想的人際關係互動模式
需求與獲得
練習,讓關係圓滿
第九章:成為「大人」:擁有平靜自在,成為堅定又柔軟的自己
平衡的四個要點
從幼稚到成熟的轉變
第十章:「擺脫父母」:做勇於改變的大人,讓情緒有所出口
成人父母的不同樣貌
覺醒吧:做個像樣的大人
心緒地圖
尋回你的渴望
找到你的節奏,平衡你的能量
結語:找到內心的平衡,在愛裡成長
後記與致謝:我們是誰:走在關係取向的這條路上
前言:欲望和現實,歡迎來到人生
是時候整理自己了:更有意識地過生活
如何使用這本書
第一章:認識你的「點」:什麼事會讓你抓狂?
我什麼都感覺不到:發洩與壓抑都叫做無感
為什麼你選擇用這種方式教導孩子?
如何面對孩子的強烈情緒
第二章:覺察內心的不滿:有意識地引導自己,脫離負面情緒
身體裡的憤怒:關鍵九十秒
C.I.A:你的救命計畫
安撫情緒的作法:情緒該往哪裡去?
第三章:認真和孩子講話和生活:我在這裡,你在哪裡?
媽媽,我聽不到妳講的話
坦誠說出自己的想法
我可以做什麼?
說「好」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