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97週年,《思想史6:五四新文化運動》規畫「五四新文化運動」專號,收入5篇論著,1篇研究討論,以及1篇書評。
這5篇論著涵蓋了促成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上層及下層結構,主題包括胡適、章太炎、魯迅等大知識分子的作用,以及江南地方士人階層呈現出的「下行」現象;另有1篇以色列青年學者Shakhar Rahav觀察五四運動相關視覺素材(海報、繪畫、郵票、漫畫)演變,討論從97年前的舊中國到全球化浪潮下的當代中國,對五四運動的詮釋有什麼樣的變遷。
延伸閱讀:
《思想史創刊號》
《思想史2》
《思想史3:盧梭與近代中國專號》
《思想史4》
《思想史5:明清思想史》
作者簡介:
潘光哲
筆名彭廣澤、勞棟,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歷任臺大歷史系兼任講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約聘研究助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副研究員兼任檔案館主任、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外国人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訪問學者、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訪問學者、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董事長等職;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任胡適紀念館主任。專業研究領域為近現代中國史與當代臺灣史。著有《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華盛頓在中國:製作「國父」》、《「天方夜譚」中研院:現代學術社群史話》等專書及學術論文七十餘篇,並主編《(新版)殷海光全集》、《容忍與自由:胡適思想精選》、《傅正《自由中國》時期日記選編》等史料彙編;並另主編《胡適與現代中國的理想追尋─紀念胡適先生一二○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近代中國的政治與外交: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等書。
瞿駿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著有《辛亥前後上海城市公共空間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天下為學說裂:清末民初讀書人的思想革命與文化運動》(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即出),另有論文若干。主要研究領域為1895-1928 年間的思想文化史、上海史。
王銳
1987年生,廣西南寧人。大學與碩士班皆就讀於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現為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班學生。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思想史、學術史,特別是章太炎的生平與思想。著有《章太炎晚年學術思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Sebastian Veg
Sebastian Veg(魏簡)is a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Advanced Studies in Social Science (EHESS), Paris and an honorary assistant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is interests are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literature, and political debates, as well as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debates in Hong Kong.
Shakhar Rahav
Shakhar Rahav is Lecturer (equivalent to Assistant Professor) in Asian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Haifa, Israel. He has written about intellectuals and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 and is the author of The Rise of Political Intellectuals in Modern China: May Fourth Societies And the Roots of Mass-Party Poli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王汎森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中央研究院特聘言究員兼副院長,於2004 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到中國近代的思想史、學術史等領域。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運動的興起》、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and Politic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中譯本《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晚明清初思想十論》、《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權力的毛細孔作用》等書。
汪榮祖
國立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章節試閱
怎樣歡迎「賽先生」:胡適與巴斯德
「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向為吾人詮解《新青年》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兩大主題。只是,科學在中國得以生根發芽,乃至花開滿園,實非朝夕之功。中國對於「賽先生」的認識,如欲「堂堂溪水出前村」,往往有賴於大量的論說宣傳。本文以胡適對法國科學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的闡釋為中心,疏理胡適彰顯表揚巴斯德的思想脈絡,並論說闡釋胡適藉巴斯德以鼓動科學的用心,固然寄託國族前景能夠別展新局的理想期盼,卻也與他執著於如何在中國涵育落實「健全的個人主義」的信念,密不可分。藉胡適對巴斯德的闡釋為例,當可想見,「賽先生」在中國的歷史命運,從來就不是以科學自身的運作邏輯為動力,總是難逃於具體的社會文化環境之網羅。
新文化運動的「下行」──以江浙地方讀書人的反應為中心
新文化運動一如天上大風,吹掠各處,深入各個孔竅,江浙地區的地方讀書人亦深受其影響,可謂之新文化運動的「下行」。在這一過程中,新文化運動傳播到地方的渠道與方式;地方上接受新文化的基礎和在地的新文化所呈現的內容;新文化與地方讀書人生活世界的種種關聯和反新文化的那些地方讀書人如何抗拒新文化等種種都值得加以關注和討論。
章太炎晚年對「修己治人」之學的闡釋
章太炎晚年,耳聞目睹世風時局種種亂象,他不像許多人那樣,將這些現狀歸結於中國傳統不適應西方政治與文化,進而開始批評中國傳統文化,而是視此為中國歷史演進中各種消極因素交織而成,在今日湊合呈現的結果。同時他迥異時流,對青年學生並不信任,認為彼輩從道德到行為缺點甚多,難以擔當重任。基於這樣的認識,章太炎晚年力倡「修己治人」之學的重要性。他一反晚清之時對王學的批評,開始表彰後者的積極作用,認為服膺王學能使人一介不取,身處污世而有所不為,此乃居於今世所最應提倡者。此外,章太炎認為純佛法並不能真正化民成俗,開始重新思考儒家經典對修身的意義,他提倡讀經,主張使經書中所論的修己之道能坐而言,起而行,高妙玄遠之言,遠非今日急務。所以他揭出《大學》、〈儒行〉、《孝經》、〈喪服〉四部經典,在文章與演講中對之極力宣揚。希望能讓人們行有操守、剛毅英勇、超脫流俗,同時不忘故常,以禮持身,從敬宗收族出發,臻於對民族國家的熱愛。章氏對經典的詮釋,並非率由舊章,昧於時代潮流,其著眼點依然是強烈的民族主義關懷,借此促進國家意識形成與維繫,雖然表現形式上稍有差異,但本質上與他自晚清以來的思想軌跡一脈相承。而在「治人」方面,他主張應從中國歷史本身的演進中來認識現狀,並且目睹當時國步維艱、民族危機日益加劇,因此在許多場合提倡讀歷史,視此為致用之道。他主張讀史應識大體,熟知歷代政治社會變遷,以及疆域沿革梗概,通過對於歷代史事的稔熟於胸,能夠從中吸取足以為當下所借鑒與取法之處。他的「修己治人」之學,雖然沿用自古以來的名稱,但其內容已遠非傳統學術所能涵蓋,而是他自己身處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裡,通過思考歷史與現狀,對中國傳統學術進行改造與更新,讓後者在新的時代裡有以自立。
魯迅與章炳麟:新文化、保守主義與地方傳統
通過魯迅與章炳麟,本文試圖強調五四思想與非正統傳統的連續性,以免高估五四與傳統的「斷裂」。魯迅與章炳麟的關係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重視,所以本文試圖更系統地探討章炳麟的思想對魯迅小說的影響。魯迅在小說裡重構了地方傳統,將它視為一種「真實」的非官方文化,又將個人倫理視為政治解放和平等的基礎。他的小說也經常回到童年記憶中的理想村莊群體和地方習俗(雖然魯迅另外也批評過村莊生活的黑暗面),強調地方文化和語言的顛覆性能力(〈社戲〉)。他也提出內心抵抗的倫理真實性(例如在〈孤獨者〉一文),用一個特別的字表達這真實性。從這一角度,魯迅的小說脫不開文化鄉愁和對異統的想念。
以圖像展示革命:當代中國對五四運動的視覺紀念
這篇文章的主旨在探討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人們如何以圖像的方式來紀念著名的「五四運動」(1915-1923)。中國大陸史學界一般都是將五四描述為中國共產黨與新中國的先兆,而本文則企圖展示這些紀念性質的圖像如何反映了改變中的中國形象。本文強調中國大陸紀念五四的方式有一轉折,亦即從一個由被理想化的一般活動,以及跟隨集體國家政策之羣眾,轉變到以歷史上個人形象質疑中國發展的路向與擁抱市場經濟的後果。
怎樣歡迎「賽先生」:胡適與巴斯德
「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向為吾人詮解《新青年》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兩大主題。只是,科學在中國得以生根發芽,乃至花開滿園,實非朝夕之功。中國對於「賽先生」的認識,如欲「堂堂溪水出前村」,往往有賴於大量的論說宣傳。本文以胡適對法國科學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的闡釋為中心,疏理胡適彰顯表揚巴斯德的思想脈絡,並論說闡釋胡適藉巴斯德以鼓動科學的用心,固然寄託國族前景能夠別展新局的理想期盼,卻也與他執著於如何在中國涵育落實「健全的個人主義」的信念...
目錄
【論著】
潘光哲 怎樣歡迎「賽先生」:胡適與巴斯德
瞿駿 新文化運動的「下行」──以江浙地方讀書人的反應為中心
王銳 章太炎晚年對「修己治人」之學的闡釋
Sebastian Veg Lu Xun and Zhang Binglin: New Culture, Conservatism and Local Tradition
Shakhar Rahav Picturing Revolution: Visual Commemorations of China’s May Fourth Movement
【研究討論】
王汎森 如果把概念想像成一個結構──晚清以來的「複合性思維」
【書評】
汪榮祖 走向威權之路:張朋園,《從民權到威權:孫中山的訓政思想與轉折,兼論黨人繼志述事》書後
【論著】
潘光哲 怎樣歡迎「賽先生」:胡適與巴斯德
瞿駿 新文化運動的「下行」──以江浙地方讀書人的反應為中心
王銳 章太炎晚年對「修己治人」之學的闡釋
Sebastian Veg Lu Xun and Zhang Binglin: New Culture, Conservatism and Local Tradition
Shakhar Rahav Picturing Revolution: Visual Commemorations of China’s May Fourth Movement
【研究討論】
王汎森 如果把概念想像成一個結構──晚清以來的「複合性思維」
【書評】
汪榮祖 走向威權之路:張朋園,《從民權到威權:孫中山的訓政思想與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