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什麼是“假新聞”?我們可以對它採取什麼行動?取決於你問誰。假新聞被視為資訊戰爭的大躍進 ; 新興的嘲諷式獲利型態 ; 鼓動全世界“另類右派”和其它以數位為媒介的草根型政治動員的引擎動力 ; 呼籲新自由派“真理 (Ministry of Truth)”的黨派之戰;組織我們數位社會的線上平台的無用副產品 ; 或是金絲雀的叫聲,標示既有機構和知識生產流程共識的崩潰,預示政治和公共生活中嶄新的“後真相”時代的來臨。
根據一些評論家的說法,假新聞只不過是新瓶裝舊酒而已,類似錯誤訊息現象的存在至少和印刷機及其他促成其流通的通訊技術一樣長久。其他人則認為,新的線上平台加速且 “增壓(supercharge)”了假新聞的流通,從而帶來了迄今為止前所未見的挑戰和動態。有些人甚至聲稱,“假新聞”一詞應該完全予以避免,因為它太過模糊,政治上過於危險; 與過去的虛假資訊形式沒有區別; 帶有將事實視為與現實直接對應的過度簡化的概念,同時該詞忽略了此現象最重要也最危險的特徵描述並不在於其欺騙性,而是它的“可蔓延性(spreadability)”
一般而言,對克服假新聞現象,所建議的回應包括新媒體素養,教育和事實查核倡議; 新的法律,政策和對未能移除違規內容的科技公司的罰款; 以及諸多新創公司和技術修復 - 從認證內容到自動化事實查核計畫。
橫跨這些不同類型的反應,觀察人士同意“假新聞”一詞具有欺騙性,而且這些具有疑問的虛構並不能直接了當地被定義。當我們“跟隨行動者”,並保留這些原已成為公眾關注議題活動的主要名稱,藉以凸顯促使我們進行此一實證調查的爭議,我們認知到聚集在“假新聞” 標籤下的虛構故事呈現出許多不同的色調。這不應被用來證明調查這種現象是徒勞的。相反地:他們的不同色調正是我們調查的關鍵之處,同時接受沒有容易的方式可以區別所有案例中的“虛假”和“非虛假”,反而為我們開創了有意思的研究機會。正因為它的形式和內容被設計來模仿主流媒體的形式和內容-也正因為它在類似的迴路中行進-假新聞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適當時機,這些研究不僅包括虛假性的策略和形式,更廣泛地涵蓋媒體的政治性和組成以及數位時代的資訊環境。
藉著提出可在線上進行的實證研究,描繪和調查的不同方式,本指南目的在透過此一快速演變和高度爭議的議題,充實公眾討論以及催化集體探究。終極來說,我們希望不僅能夠對假新聞議題及其相關現象提出更好地說明,也能裨益更為實質的公眾參與。 我們期望本指南有助於促進更廣泛的公眾辯論,並投入與假新聞和其他虛構故事流通有關的平台和政策,法律和基礎設施,以及技術和標準的重塑過程。 這包括持續地留意這些不同反應下的可能意外後果,以及其他的利益和關切。
本指南探討了假新聞並非只是在線上流通的另一種內容型態的觀念,然而正是這種線上流通和接收的特性將某事造就成假新聞。就此而言,假新聞不僅可以從訊息的形式或內容來考量,而且可以從促進其流通的中介基礎設施,平台和參與式文化的角度來觀察。 從這個觀點來看,如果不考慮它的線上流通,假新聞的顯著性將無法完全地被理解。 正是這種對流通的認知也使得我們能夠追踪為何一開始為特定目的之諷刺材料可以被重新包裝為超級黨派化的點擊誘餌來創造廣告金額,然後以一種危險的政治錯誤訊息的實例寫照繼續其生命。
因此,本實地指南鼓勵從孤立關注虛假故事的形式內容轉到了解它們在線上傳播的情境。這種轉變指出了“不足模式”(deficit model)方法的局限,因為該模式可能意味著虛假故事所以興盛只是因為真實資訊的缺乏。 在這份指南中,我們建議了描繪和應對假新聞的新方法,藉以超越單純識別和事實查核可疑聲明的行動。這些新方法包括對流通做“較深厚”的解釋以便發展出對假新聞如何流傳和動員民眾的更豐富地了解,對”虛假性”做更細微的解釋,以及更適合此現象的回應。
雖然線上和平台指標通常利用 Theodore Porter 所稱的“表面描寫”,亦即如總按讚,分享,貼文等集合數量來衡量參與度,但我們建議用不同的方式來探索不同的公眾如何參與假新聞並對其賦予意義,以及假新聞如何在過程中刺激和動員不同的行動者。 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儘管一開始是在對假新聞進行查詢, 最終則是顯露了多樣的線上草根政治,媒體和參與性文化,以及環繞它們所聚合的社會和政治議題。 其中一些發現,甚至可能挑戰我們對線上,草根政治行動形式和格式的想法,並促使我們對其做一重新思考。
我們採用“實地指南”的隱喻乃是基於最近一些指南的傳統,將測繪的地點、植物和動物的語言圖像轉置到網路雲端、數位基礎設施和線上生活。然而此隱喻需要一些附加申明。 許多古典自然歷史的“實地指南”志在提供自然現象的系統分類,藉著把自然現象從他們的情境中分開,以便抽取並且比較它們的特性。與我們的指南相對照下,我們的目標正好相反–不在於去情境化,而是建議藉著“在野外”跟隨他們的方法(亦即當他們穿越網站,搜索引擎,數位平台, 事實查核倡議,和新聞網站時)來重新建構假新聞現象的情境。
我們不打算為所討論的現象提供單套明確的水彩肖像,解剖圖,製圖表,衛星圖像,或基礎建設圖解–或甚至是可能用來做為識別目的的特有屬性列表。 相反地,我們舉例說明了一系列方法和程序,讀者可以自行使用來探索線上的假新聞現象。 作為此過程的一部分,我們也希望擴展可公開使用的測繪實作目錄,以便對線上假新聞做合理的膫解,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所提供的圖表可以視為暫時的佔位符(placeholders)以鼓勵進一步的探索。
我們也強調以不同方式來檢視事物如何被分類和標示為假新聞,以及這些分類做法的政治性。 從這個方面來說,我們希望培養所謂的“關鍵性技術實踐(critical technical practice )”,在此包括數位方法和數位數據使用的反思,以及它們如何用來標定可被直接地和 獨立地挑選出的現象,而且這些相同的方法如何可能涉及在說明何謂假新聞的過程。 正如香農,馬特恩(Shannon Mattern)所說,在從事線上假新聞的調查時,我們應該意識到“我們作為實地探索者本身所呈現的陰影。”同時,與其為了製作地圖而製作地圖,我們應該考慮地圖做甚麼用,為誰及為何而製作,以及他們作為社會,文化和政治工具而產生的影響。只要我們專注於提供查詢程序而不是現象的描述,本指南也可被視為是一種“食譜書”。最近的研究表示,近世時期, 食譜的文件記錄與程序性知識的出現之間存在著有趣的關聯,以致於寫下烹飪和工藝過程的實踐與科學方法興起的歷史糾纏在一起。在過去幾十年中,“食譜”和“烹飪書”的隱喻在軟體程式設計方面也變得流行起來。在我們的指南中,我們藉著一系列的方法論“食譜”來舉例說明描繪和調查線上假新聞的不同方法。與許多烹飪書一樣,我們的目標並不只是在支持讀者遵循我們提供的特定食譜,而是使用這些食譜來舉例說明某種烹調的方式,希望讀者能夠被激發來改編,修飾,甚至冒險來超越這些食譜。我們還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應用它們的“食用建議”。
我們希望本指南的食譜可藉著類似神秘小說的普遍敘述方式來充實對假新聞和其他虛構報導的調查 ,換言之,情節像是追求解決一個表面看似簡單的犯罪,然後劇情變得複雜,演員增多,問題加倍,同時出現意想不到的轉折或視角變化。藉著追踪線上假新聞的製作,流通和回應,我們可能最終被吸引到我們原先沒有打算調查的事物上:不論是假新聞出版者,宣傳者,網路小白或機器人的媒體策略;線上內容的商業和技術架構;病毒式內容的政治性和動態;以及社會生活如何適應,演變和創新來回應世界上一些最大的線上平台和網站。從這個方面來說,假新聞涉及到頗多的不良生產者或國家陰謀論,同時也提出了關於數位技術在社會的角色以及我們如何與假新聞相互影響並被其所塑造的重要且困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