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看見,飲食與幸福的原點
這本書,若單以食譜論,裡頭的步驟作法大多簡易得令人驚異(遂因之更加惹人垂涎)。但再細細讀去便會發現,要真的想完全照章實踐,卻是難如登天。 不斷重複的字句:「做這道菜只要幾分鐘!」事實上,在真正進入烹調前,所有的食材調味料均來自自家田園裡的農作與飼養、野地裡的採集、鄰農的贈予或交換、前一季收成後的立即壓榨,醃漬釀造再發酵風乾,陳年貯存,甚至一整日的反覆細細處理……。
書裡描繪了一個宛若桃花源般、卻是真實存在、傳承數百年幾乎不曾有過太多改變的飲食天堂──敬天愛地、自給自足,和自然土地及時序緊密相依共存;日日辛勤農作、狩獵、煮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心無旁騖,時時刻刻勤懇胼手胝足,全只為成就每一頓豐足的早、中、晚餐。從早年單純為生存果腹的奮戰掙扎,到今日,轉化為一種對傳統生活方式與價值,以及對百年來固有滋味的信守……。
如此樸實單純,然對距此早已經太遠太遠的我們來說,卻是多麼令人豔羨且遙不可及。置身科技與醫學發展一日千里的現代,諷刺的是,我們正在走的路,卻似乎與通往健康、平安、喜樂與長壽的門徑,背道而馳。
「我無法預知未來一年會發生的事,或什麼樣的節奏會主宰我的生活。因為在城市中,難以聽到大自然的韻律。但這裡卻不同,從農民曆、太陽與月亮的週期、教堂的節慶等,便可知道未來一年的生活模式。這是橫亙數世紀的真理,但在城市的喧鬧聲中卻聽不到。」引我們警醒、回看、省思飲食的原點,或說屬於人類的,理想生活的原點。
美味、快樂與幸福何其「簡單」,而你我,夠不夠清明、夠不夠聰慧,勇敢面對,歸真返樸,重頭拾回。
飲食旅遊作家 《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創辦人 葉怡蘭
作者序
「長壽村」餐桌上的祕密
不妨在春天造訪坎波迪梅列吧,早晨時分,天氣還很涼爽,陽光從奧倫奇的山頂灑落。山路蜿蜒曲折,爬過樹木繁茂的峭壁,穿過蔥鬱的新生樹林,坎波迪梅列就在山路的盡頭。
比奧神父的雕像是村落的起點,在這停好車,回首剛剛來時的路,還能遠遠看到山谷裡的迷霧,走在通往村鎮的路上,路旁是石頭建築的雞舍,這時就很有可能就遇到村民了。
你可能驚瞥79歲的傑拉多,騎著老機車從身邊呼嘯而過;或碰到83歲的瑪麗亞,趕著母雞爬上山坡;也有可能撞見退休後的阿基米德,每天沿著山路慢跑7公里。
往山上走去,能看到一座11世紀築成的老城牆,它在中世紀時環繞著這個村落的中心。再往前走,是穿越城牆的小巷,當你走過這條陰暗的百年老路,柳暗花明後,就是歷史悠久的廣場。這裡的房子有好幾層樓高,從爬滿紅色天竺葵的石梯走上去,民宅的大門敞開,大蒜、羅勒、番茄甜甜的香氣,在徐徐微風中一齊合唱。
進屋內,牆上掛著聖母瑪利亞的壁畫,隨著圓型的樓梯往下走,繞一圈,又是大廣場。但我想你會駐足在石階上,眺望廣場盡頭的利里河谷(Liri Valley)和第勒尼安海(Tyrrhenian Sea)的遠景。
如果碰巧是週三市集日,可能就會碰見亞桑達在市集購買鄰鎮出產的橘子,或是到附近田野尋找可以當作飼料的綠色植物,她的眼睛炯炯有神,看不出已經73歲;或許也會遇見70多歲的阿達潔西亞,因為市集日對她而言是串門子的好日子。
這個義大利村落用「長壽村」的路標歡迎旅人的到來;科學家和醫生則稱它為「不老村」(The Village ofEternity)。
為什麼如此稱呼?根據當地官方資料,此村落的671位居民中,有111位年紀介於75至98歲間。也就是說,在我撰寫本書時,有16.6%的人年紀超過75歲。當地行政機構出爐的2009年統計數據顯示,這裡男女平均壽命為95歲,相較之下,義大利男性平均壽命為77.5歲,女性為83.5歲;歐盟男性則是75.6歲,女性是82歲。坎波迪梅列的人瑞真是出奇地多。
就是這個數據,興起了我想造訪坎波迪梅列的念頭,當時我在英國一家報社當記者,正在研究一篇有關長壽食物的文章,文章中不斷提到這個我從未聽過的義大利村莊。隨著對坎波迪梅列的了解,我越加著迷這個地方。科學家發現,此地老年人的血壓和膽固醇特別低。世界衛生組織(WHO)特別以資金協助,對坎波迪梅列的居民進行研究。
比起這些研究結果,我對村民以及他們的日常生活更感興趣。根據走訪過坎波迪梅列的記者描述,當地老年人精力特別充沛?退休老人騎著腳踏車,早晨趕羊上山,下午在田裡穿梭,朝朝暮暮從早上工作到晚上,幾乎所有食物都自己生產;記者也提到,在天氣晴朗的午後時光,八旬老人在廣場的榆樹下,打牌消磨時間,這時婦人則在雞舍裡撿拾晚餐要用的新鮮雞蛋。
坎波迪梅列居民罹患心臟病、肥胖、癌症的人數也相對較少。他們似乎不只比歐盟國家的人更長壽,在我看來,更重要的是,坎波迪梅列的村民比英國人更期盼、重視健康及活躍的銀髮族生活。
看著這些文獻資料,讓在英國大都會裡過著一團混亂通勤生活的我,極度渴望坐在村子的廣場上,在300年老榆樹下啜飲一口espresso,享受長壽村的生活方式。善寫諷刺作品的愛爾蘭作家強納森綏夫特(Jonathan Swift)曾說過:「人人都想長命百歲,卻沒人想變老。」
所以,2006年的秋天,我飛到羅馬,在高速公路上往南疾駛160公里,再朝拉吉歐彎曲的山路開去,開始我的研究之旅。
★ 長壽的原因,70%由「飲食」決定
當時我對坎波迪梅列了解不多,它位於羅馬和那不勒斯之間,離海岸有半小時路程,在拉蒂納省奧倫奇國家公園海角的一端,海拔高度647公尺。我從當地議會網站看到的資訊就只有這些。
我對坎波迪梅列的想像,多半來自於年輕時在義大利北部旅行的經驗,以及英國人對義大利生活的浪漫幻想:富有的田園烏托邦生活,福斯特(E.M. Forster)、勞倫斯(D.H. Lawrence)、歌德(Goethe)等作家的文學作品,濃厚了這城市的文化氣息。這座城鎮的名字也讓人很有感覺,坎波迪梅列(Campodimele)是由拉丁文「campus mellis」組成,意思是「蜂蜜田」,因為這裡養了很多蜜蜂,過去會把當地產的蜂蜜,進貢給羅馬帝國。
抵達坎波迪梅列,我的確看到了典型的義大利鄉村田園景象──陽光灑落的山頂上,有密密麻麻的石屋;狹窄又彎曲的街巷,被中世紀建造的古牆環繞;還有一座11世紀建築的中古教堂,它的鐘樓高聳入雲;鎮裡有座廣場,從廣場俯望山谷,令人屏息的美景盡收眼底;還有吸引我到此地的長壽村村民,老農夫攀上橄欖樹,老婦人爬上梯子,採收藤架上的葡萄,老婆婆頭上頂著木柴,大步走上小巷的陡階。我還遇到一位103歲高齡的老先生,正在吃通心粉當午餐。
李賽帝將軍在他的辦公室接待我,他是當時坎波迪梅列的鎮長。他說,村民可以保持健康又長壽,是很多不同的因素促成的:山上空氣清淨,鄉村生活也較無壓力,可能還有基因上的優勢。不過他和所有我交談過的村民一樣,都認為還有另一項讓當地居民長命百歲的因素,那就是──飲食。
「在家裡簡單料理不含農藥的當季新鮮蔬果,和一點肉類、魚類。」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也是讓我決定來坎波迪梅列的原因,我想知道,這裡的人,都吃些什麼?
我研究義大利人的飲食已經20多年,我認為最好的研究方式,就是住在義大利、在義大利旅行、學習義大利文、每天烹調義大利料理。
打從小時候和家人一起到義大利北部渡假時,我就深深愛上了義大利,還有它代表的一切。那次旅程中,我造訪了高峻挺拔的滑雪勝地多羅邁特(Dolomites)、逐日下沉的水都威尼斯。那時我就確切地知道,我想要學如詩的義大利語,自信有一天能坐在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在擠滿觀光客的咖啡店,用義大利文點杯咖啡和甜點(當時我11歲,不知道那裡的東西有多貴)。
由於大學時唸義大利文和法文,讓我有機會暑假到托斯坎尼教英文。在那4個月裡,我利用每週一天的休假,四處遊覽義大利迷人風光,發現佛羅倫斯、西耶那、盧卡、比薩的珍奇美景。
那年夏天的一開始我就知道,義大利名勝固然迷人,但是義大利人吃的食物、喝的酒、清晨大口喝下濃縮咖啡的小店、吃晚餐的家庭餐廳、採購新鮮蔬果的早市,還有坐落在每個轉角,可以買到最高級的起士、沙樂美香腸、橄欖、麵包的雜貨店……,這些生活的小細節更是深具魅力。不久後,我發現這不是附帶在生活中的小細節,而是義大利人生活的精髓和基礎,是讓義大利人靈魂完整的心跳聲,這也是為什麼義大利人難以理解其他民族的生活和飲食習慣。
★吃的每一口都天然、新鮮,且要「慢慢吃」
即使在富有、高度商業化的年代,義大利人仍然每天花上2小時吃午餐。不論是外食或在家下廚,義大利人總是要求用最好的食材,吃最棒的食物,採取讓每種食物都能完整呈現原味的簡單烹調方式。幾片聖女蕃茄、莫札里拉起士,再加上幾滴橄欖油、少量新鮮羅勒、一點黑胡椒,就能變身為一道驚為天人的美味佳餚,這道經典沙拉,配上全麥麵包和一杯紅酒,便是一頓營養均衡的健康美食,製作過程只要5分鐘。
在過去20多年的烹飪生涯中,我體現「結合當季最新鮮的食材,用最簡單的方式處理」這種單純的料理哲學。這不僅是義大利美食的優點,這樣的料理哲學更與我長久以來關注的概念不謀而合──「把食物當成預防疾病的良藥;以及南地中海飲食帶來的健康價值」。
我從未接受科學訓練,也不是醫生或營養學家,我只是個對營養極有興趣的門外漢,但我直覺地相信,若要保持健康的身體和身材,吃對食物比時下流行的快速減重飲食更重要。如果有任何證據能指出,含微量化學添加物的有機食品比非有機食品對身體更好,我會認為十分合理;因為把食物鏈裡的化學物質含量降到最低,不在種植、加工、保存過程時加入化學添加物,如此才真的有益健康。
這個簡單的想法源自於我在義大利廚房裡的經驗,義大利有個詞「cibo genuino」,雖然這兩個字翻成英文是「genuine food」(純天然的食物) , 但我不認為這兩個微不足道的字, 可以完全呈現「cibo genuino」對坎波迪梅列人的意義,因為「cibo genuino」是種包含萬物的生活哲學,是對食物的尊敬,在種植、收穫、烹調、上桌的每個環節,還包括對土地、農產品本身、食用的人、以及整個環境都心懷敬意。
這些食物的生長過程,完全沒有使用化學物質,在最完美的成熟階段採收,直接在當地簡單烹調來食用,保持新鮮原味。若無法在當季食用,只要以天然的方式,如鹽巴、糖、油、醋、冷凍、自行裝罐及真空包裝來保存,不含化學物質,也還能算是純天然的食物。
西方工業化國家充斥著微波食品,以及加了大量化學添加物的食物,也是造成許多人罹患心臟病、肥胖、糖尿病、癌症的原因,「cibo genuino」與這種飲食文化正好相反。坎波迪梅列的飲食習慣就是「cibo genuino」的縮影,幾世紀以來都是如此。許多居民仍然維持過去務農的習慣,住家旁就是一畝大菜園,一年四季輪流種植當季的蔬果,一邊還從事其他非農業的全職工作;老人退休後專職務農,種大麥做麵包、養羊產起士、藤架上種葡萄釀酒。幾乎所有餐桌上的食物,都是靠自己播種、收割、畜養得來。
不用殺蟲劑,而使用天然肥料;每天或是每週手工採集食物,幾小時內就新鮮下肚,所以大部分的維他命和礦物質都還沒流失;烹煮過程也相當簡單,不是火烤、油炒、水煮、就是生吃;此外,家庭主婦還會把每季多出來的作物用自然方式保存下來,如:茄子泡油裝在罐子裡、甜椒用醋保存、水果做成果醬,儲存在地窖或倉庫裡。這樣的食物製造過程和飲食習慣,已延續了數百年。
★ 為什麼長壽?「地中海飲食」功不可沒
羅馬智慧大學(La Sapienza University)的內科醫學教授庫吉尼(Pieto Cugini),針對坎波迪梅列人的健康進行數項研究。他以鎮內的長壽家族為實驗樣本,測試了三個世代的生物節律和血壓,檢視他們的生活型態,包括工作和平時步行的習慣。研究也納入從十歲到百歲,所有人的的用餐時間、飲食習慣,像是多量元素、微量元素、鹽巴的攝取量,還有喝多少咖啡和酒類。
庫吉尼教授認為,坎波迪梅列人之所以如此長壽,30%是因為基因,剩下的七成則要歸功於他們的生活型態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包含邁入老年時仍有充足的活動量,及奧倫奇山區怡人的氣候,沒有空氣污染。當然,還要歸功於直接攝取純天然食物以及營養的習慣。這些因素都讓當地居民的血壓比義大利民眾的平均值還低。
我們不可能用數據說明食物對長壽的影響力,但庫吉尼教授說,坎波迪梅列的飲食習慣「比地中海還更地中海」。「地中海飲食」被公認為是全世界最健康的一種飲食方式,已獲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納為文化遺產。而坎波迪梅列的飲食更是地中海飲食的典型。
坎波迪梅列人吃很多蔬菜,包括博羅特豆、鷹嘴豆、還有一種名為「cicerchie」的當地豆類,以及富含抗氧化分子的各種蔥類。豆類蛋白質含量高,沒有有害的膽固醇,在義大利被稱為「窮人的肉類」。
庫吉尼教授還表示,坎波迪梅列人較少吃牛肉,這點也很重要。坎波迪梅列位於山上,適合放牧綿羊與山羊,但不適合畜牛。因此這裡的飲食很少使用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牛肉和奶油,攝取的肉類多是雞肉,許多家庭會養雞來生蛋。由於這裡的雞能在山坡和路上自由奔跑,雞肉脂肪少,膽固醇含量也較低。獵人也會獵捕山中的野豬和野兔,這些肉類的脂肪含量較低。由於離海近,坎波迪梅列人吃的魚類比一般山區居民多,包括含油多的魚類,像是沙丁魚、鯷魚,飽含omega-3脂肪酸,可保護心臟健康,義大利人稱之為「蔚藍色的魚」。
當地料理鹽分用量也少,每天僅有4克,比西方醫學機構建議的攝取量還低。飲食中鹽分多,納含量也高,容易引起高血壓,增加心臟病發、中風的機率。
當然,坎波迪梅列人的飲食也不能缺少義大利美食的代表?富含不飽和脂防的初榨橄欖油,還有當地釀的紅酒,飽含多酚,兩者皆能保護心臟。庫吉尼醫生也發現,當地人較少喝咖啡、啤酒、烈酒,也不太抽煙、吃甜食。
★多串門子,讓老年人也活力充沛
總之,如果我們要設計出一套有益健康,讓人更長壽的飲食,和坎波迪梅列人的飲食習慣其實相當類似。第一道菜是不含蛋類的的義大利麵,以碳水化合物為主,搭配橄欖油和蔬菜,第二道主菜,是蛋白質含量高的豆類、魚類、或瘦雞肉,搭配蔬菜為主的小菜,可能是葉菜、椒類或茄子,主菜後通常是沙拉,讓味覺比較清爽,也許就是剛從菜園拔的新鮮蔬菜,搭配山羊奶做成的瑞克達起士,或是附近城鎮做的莫里札拉起士,餐後還有新鮮水果,特別節日時再來道甜點,配上適量的紅酒,所有的菜餚都是用橄欖油烹調而成。
雖然當地飲食習慣好處多多,但不可否認的是,居民如此健康長壽,還有其他原因。庫吉尼醫生表示,當地人一直以來勤於活動,這點無疑對身體健康很重要。而且當地老年人仍維持社交生活,和親戚經常接觸、社區關係緊密、教堂活動頻繁,還有典型的義大利社交活動?傍晚時分,在廣場散步,再加上天氣晴朗舒爽,使得這裡的老人家喜歡走出戶外活動。近來專家逐漸認為「活躍的社交活動」,對老年人的健康有所助益。
庫吉尼教授也認為,坎波迪梅列人有基因上的優勢,這是他針對長壽的老人以及其兩代子孫的血壓脈絡研究得出的結論。他發現當地老人的血壓平均值和年輕人的差不多,這些老年人的子孫血壓值也相對健康。儘管世界上有許多地方都以「長壽」自豪,但坎波迪梅列的居民生活型態同質性高,飲食習慣類似,是長壽村的理想典範。
我來到坎波迪梅列,本來是希望學習如何能夠活得更長壽,但卻意外學到一件更重要的事─「如何活得更好」。這本書紀錄了我在坎波列迪梅這3年間發生的故事,這本作品能夠問市,都要感謝坎波迪梅列居民如此友善、樂於助人。農夫告訴我他們如何耕種,婦女為我敞開廚房和儲藏室的大門,熱情地邀請我一同用餐。對他們的謝意,怎麼樣都說不完,感謝他們給我的一切,還有這些可以讓我們長壽且享受好生活的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