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八曲仙人之歌》,亦名《八曲本集》,是古印度吠檀多眾多的經典中罕見的簡潔、深邃之作,它記載了名為「八曲」(Aṣṭāvakra)的智仙(Rishi)和他的弟子迦納卡(Janaka)之間的對話。「如何獲真知?如何得解脫?如何離執著?祜主,請告訴我。」求道心切的弟子問出了這三個問題,以此開啟了總共298頌(每頌為兩句梵文詩行)的對答。現代印度的一位思想家這樣說道:「除了《八曲仙人之歌》,幾乎沒有別的古印度作品如此雄辯、深邃,且如此詩意地表述出自性的偉大、莊嚴、喜悅與無可比擬。」
《八曲仙人之歌》所闡述的智慧,超越了哲學與宗教的名相與概念,也不涉及有相的神祇崇拜及宗教儀式,是一部直接觸及實相本質的靈性談話錄,自古以來,得到了無數印度修道者及聖者們的推崇。一位現代的靈修導師曾這樣盛讚:「哪怕所有現存的經文都被焚盡,只留下《八曲仙人之歌》,那也足夠讓人們證得最高的實相……八曲和迦納卡都是證悟之人。《八曲仙人之歌》在全世界的所有經文中都是無與倫比的。在《八曲仙人之歌》中,我們有一位獨一無二的上師,還有一位同樣偉大且獨一無二的弟子。靠了上師賜予的正見鉗夾和智慧,弟子運用源自內心的直覺之智,將無明的毒箭拔了出來……所有的經文都為我們提供道路,而《八曲仙人之歌》却是一本沒有道路的書,它只給了我們目的地。」
這是一首唱給成熟弟子的心曲,是在印度這片靈修源頭之土上,師父八曲仙人授予弟子的修行心要,毫無保留,全盤托出。而根器已經成熟的弟子迦納卡也對此確信無疑,並呈獻出了自己對實相的體會。師父與徒弟,一問一答,一唱一和,只關注於那究竟的實相,除此無他。
此書《你就是覺性:〈八曲仙人之歌〉講解》,記錄的也是為了同一宗旨而發生的解惑對答。這是恩師三不叟禪師應弟子之請,在2016-2018年間對《八曲仙人之歌》的講解。三不叟禪師,1990年代在福州林陽寺上廣下賢和尚(上虛下雲和尚弟子)座下剃度出家。後在紐約韜光晦跡,只對少數弟子開講禪宗心要,並整理顯密典籍。2012年後往返廣州和美國兩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座下法席日隆。恩師通達顯密教理及諸種修行法門,難能可貴的是,在一些年輕弟子對印度吠檀多的智慧經典產生興趣之後,作為佛教導師的他沒有以「外道」斥之,而是欣然贊許八曲仙人這位印度古仙人的智慧,並令弟子收集相關資料,將《八曲仙人之歌》譯為中文,然後一詞一句地加以講解。
凡是講法,皆有當機之眾,講解《八曲仙人之歌》也不例外。恩師三不叟弘法多年,一直耐心聆聽弟子們傾訴各種困惑。當今社會,資訊爆炸,人們面對海量的資訊,不知如何判別;世俗之人唯金錢為上,知足常樂的淡然,似乎已是過時之談。煩惱稠密、無法排解之後,幾乎出於自救,人們開始求助於宗教和靈修,以求找到生命的意義和真相。三不叟禪師的弟子大多是在家居士,在中國社會這輛極速前進的列車上,承受著職場、學業、房產、育兒、養老等各方面的共業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讓人們放下頭腦中的雜念、專注於道,實屬強人所難。恩師三不叟在究竟的見地上毫不妥協,但教授弟子的手法極其靈活,善察對方根器施以方便,在選擇對弟子眾授課的文本上,也同樣出於敏銳的洞察,針對當時大多數弟子所需,應病與藥。2016年,他選定《八曲仙人之歌》作為授課的文本,花費兩年時間,一字一句透徹地講解,旨在呵護、鼓勵弟子們難得可貴的求道之心,使其避免陷入宗教名相的無涯學海,能直接領略心性之關要,認清入世生活、出世修行的重重幻相背後的真相。
恩師三不叟禪師對弟子的關懷是全方位的。藉講解《八曲仙人之歌》的契機,他慈悲而溫厚地叮囑深陷世俗生活的弟子們,放下虛妄分別,隨緣快樂地過好一生,也告誡專職修行的弟子,放下修行中的做者感,不要以修行人的身分為傲。無論是哪一類的弟子,他都強調要學會分辨什么是有生有滅的有為之法,什么才是不動不搖的「常樂我淨」的佛性。他指出:「第一句是『我是覺性』,你要知道什麼是真我,不要與五蘊身心認同;第二句是『覺性是我』,你要知道連五蘊身心、以及一切無非是覺性。」在懂得辨析虛幻的生滅變化、認得自性真我之後,就要在生活中做到平等,因為一切無非是你,無非是覺性。在授課時,他側重講解第一句;下課之後,他則身體力行著第二句,待人接物、毫無疲厭,讓弟子們親眼見到何為真正的「一切無非是覺性」。
《八曲仙人之歌》是道路走到盡頭時的最終契入。就像八曲在給出這一教導之前,迦納卡已經身心調伏,臣服於師父,這樣的時候開示悟入,才不至於淪落為摻雜著思維想像的執見。本書記錄的三不叟禪師授課時間為期二年,初期曾有弟子聽聞後理解上出現偏差,誤將此認作消極無為之法,認為不適合提倡推廣,恩師回答說:「人只要在河流之中,就會被河流推著走。餓了,他必然會去找吃的,渴了,就會找水喝,他不會什麼都不做。但最終,河流會匯入大海。」也有弟子深執《八曲仙人之歌》中無修無作的見地,恩師並不輕易放過,指出若執著於什麼都不做不修,說明還是有我執,只不過是懶漢找到了藉口來逃避修行的功課而已。曾有弟子聽法之後,自恃已臻究竟見地,表現出對漸次道的輕慢,恩師在課下也進行了撥正。還有弟子執著於「一切皆是覺性」,號稱一切世法皆屬平等、無需分別時,恩師也犀利地指出,於第一義不動,並不障礙「能善分別諸法相」(語出《維摩詰所說經》)。這些發生在課堂之外的事情,點點滴滴,更具慈悲深意。本書編者感到有必要在序言中加以說明,使讀者知道,領受這樣的無上教法,若沒有一位具格的師父的點撥,非常容易造成另一種思維上的偏執。
希望所有有緣讀到此書的讀者們,能感受到來自智慧源頭的關愛與溫暖,得到心性上的大休息,獲得在娑婆世界生活的大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