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的選手能在運動領域發揮良好運動表現,有些卻無能為力,兩者之間的差別在哪裡?」
我相信所有選手與教練都有這樣的疑問。
自從我開始協助運動員提升運動表現,我便一直思考這個問題。
坊間的訓練方法五花八門。
選擇哪一種雖是因人而異,但我認為訓練方法必須著重兩點,一是不要受傷,二是提升運動表現。
然而,不少人面臨的殘酷現實卻是,儘管數十年來練就了一身結實肌肉,卻依舊飽受傷病所苦,運動表現也不見提升。
為了打破這項殘酷現實,我徹底分析了既能避免受傷,又能持續發揮良好運動表現的選手們。
我發現這些選手都有明顯的共通點。
不必擔心受傷又能發揮良好運動表現,這些選手的共通點就是擁有「最強體能」,而這究竟是什麼?
答案就在本書的主題,「卸力」。
我的運動生涯也飽受傷病所苦
接下來想與各位分享一些自己的經歷。
我從中學到大學都是棒球社的成員,當過投手及外野手,因此飽受肩傷與膝傷所苦。
我是運動醫學科、推拿及復健科的常客,但是傷勢始終未能痊癒,無奈之下只好轉為鍛鍊肌力。
透過不斷訓練,我的肌力變得更強,體格也有所改變,但最終還是無法擺脫傷勢的困擾。
我也是從這段時期開始,對於「高強度訓練」產生疑惑。
我大學讀的是生物力學,取得教師資格後繼續進修,考取物理治療師執照。
截至目前為止,我都是擔任職業運動員的運動防護員及體能教練,為各類體育項目的運動員提供協助。
不過,身為專業人士,我更確信了一件事情:以訓練肌力為代表的「強度訓練」計畫,不一定保證能提升運動表現。
選手在愈練愈傷的惡性循環下,儘管力量增強了,運動表現卻愈來愈差,這種案例已多到不忍卒睹。
看到全心全意投入運動項目的選手飽受傷病困擾,實在令人難受。當運動選手想在傷後完全回歸賽場,通常得經歷痛苦難當的復健過程。
每當看到這類情景,我就會想起自己過去練到體格改變,卻始終擺脫不了反覆受傷並且一再復健的窘境。
突破停滯期的關鍵
是否會受傷以及能否發揮運動表現,當然是因人而異,不能草率地討論其中因果關係。
然而,投入「強度訓練」計畫卻陷入停滯窘境的選手,他們唯一可以確認的共通點就是「不知道如何卸力」。
本書將明確定義何謂「卸力」。
● 施力與卸力運用自如的技術=卸力技術
● 學習卸力技術的訓練方法=卸力訓練
本書會介紹各種對競技運動有益的訓練方法,這也是我在指導職業選手時實際採用的方法。
此外,後面會詳細說明,卸力訓練所採用的訓練方法會改善身體動作的基礎,也就是①肩胛骨、②脊椎、③髖關節的動作。
透過訓練習得卸力技術有四大好處:
● 能夠精準掌控施力與卸力,提高身體控制能力。
● 縮小想像動作與實際動作的差距(可盡快習得競技技巧)。
● 藉提高連動能力增加力量的傳遞效率,進而產生強大力量,避免受傷或疲憊、身體不適等狀況。
● 強化牽張反射,產生強大力量。
搭配訓練更有效
我相信閱讀本書的讀者,大多是參加體育類社團的學生,或是出社會後繼續從事運動的業餘人士,以及平時以運動維生的職業運動員。
想必大家過去也嘗試了各種訓練方法,但是學會本書的卸力技術後,可望提高目前的訓練效果。
卸力技術的訓練不應該單獨進行,搭配強度訓練更能達到加倍的效果,可謂打造「最強體能」的第一步。
請務必嘗試將卸力技術納入例行訓練中。也請在日常的動作中,用心體會卸力的感覺。
相信你一定會得到不同以往的感受。這正是提升運動表現的入門途徑。
運動防護員、物理治療師
中野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