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家捐赠指南》是一本使用手册,为那些渴望在亚洲实施战略性且具影响力慈善事业的慈善家和基金会而编撰。在亚洲地区,能在慈善之旅中作为参考的资料非常稀缺。本指南涵盖了慈善之旅的各个阶段,涵括设计慈善战略、动员家族成员参与捐赠,评估慈善事业的影响,以及捐赠时如何寻求合作共建等各方面。如果你正准备踏上慈善之旅,本指南将成为你前进道路上的必备资源,它旨在介绍不同的框架、关键考虑因素,并回答那些最重要的问题。它不为规范慈善事业的单一“最佳”方法,而是让你在制定自己的方法时能更自信、更明智。
值得注意的是,本指南立基于亚洲慈善协会(APC)及其会员的经验之谈,专为亚洲经验量身定制。它从与APC会员七年深入互动的经验中提炼出关键心得;并收录了 31 个亚洲慈善家及机构的案例研究,向你展示亚洲慈善事业的真实面貌。
通过呈现慈善事业的不同方法、最佳模型和案例,以及来自 APC 会员的实用见解、APC 项目的经验分享,本指南将为你探索和扩大在亚洲的慈善事业做好充分准备。
作者簡介:
亚洲慈善协会(APC)成立于 2015 年,是一个由慈善家为慈善家而创立的会员制平台,为慈善家提供学习、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其使命是通过合作性慈善事业应对系统性挑战,加速私人公益行动,从而共同打造更美好的亚洲。APC 是一家注册慈善机构,总部设在新加坡。
亚洲慈善协会拥有来自 13 个市场的 60 多名会员,他们的家族财富总和超过 1000 亿美元,是亚洲慈善家多样化网络的家园。无论其背景、年龄和兴趣如何,亚洲慈善协会的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即把慈善事业作为改善社会的工具。
章節試閱
《慈善家捐贈指南》是一本使用手冊,為那些渴望在亞洲實施戰略性且具影響力慈善事業的慈善家和基金會而編撰。在亞洲地區,能在慈善之旅中作為參考的資料非常稀缺。本指南涵蓋了慈善之旅的各個階段,涵括設計慈善戰略、動員家族成員參與捐贈,評估慈善事業的影響,以及捐贈時如何尋求合作共建等各方面。如果你正準備踏上慈善之旅,本指南將成為你前進道路上的必備資源,它旨在介紹不同的框架、關鍵考慮因素,並回答那些最重要的問題。它不為規範慈善事業的單一“最佳”方法,而是讓你在制定自己的方法時能更自信、更明智。值得注意的是,本指南立基於亞洲慈善協會(APC)及其會員的經驗之談,專為亞洲經驗量身定制。它從與APC會員七年深入互動的經驗中提煉出關鍵心得;並收錄了 31 個亞洲慈善家及機構的案例研究,向你展示亞洲慈善事業的真實面貌。通過呈現慈善事業的不同方法、最佳模型和案例,以及來自 APC 會員的實用見解、APC 項目的經驗分享,本指南將為你探索和擴大在亞洲的慈善事業做好充分準備。
《慈善家捐贈指南》是一本使用手冊,為那些渴望在亞洲實施戰略性且具影響力慈善事業的慈善家和基金會而編撰。在亞洲地區,能在慈善之旅中作為參考的資料非常稀缺。本指南涵蓋了慈善之旅的各個階段,涵括設計慈善戰略、動員家族成員參與捐贈,評估慈善事業的影響,以及捐贈時如何尋求合作共建等各方面。如果你正準備踏上慈善之旅,本指南將成為你前進道路上的必備資源,它旨在介紹不同的框架、關鍵考慮因素,並回答那些最重要的問題。它不為規範慈善事業的單一“最佳”方法,而是讓你在制定自己的方法時能更自信、更明智。值得注意的是,本...
作者序
序言一
幾年前,在對亞洲慈善協會(APC)的工作進行回顧時,我們決定為會員慈善家們製作工具包,以備深化慈善事業之用。我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我們找不到聚焦于亞洲的現有工具包。
此外,我們與 APC 成員交流多年下來,也瞭解他們的慈善工作,我意識到他們是一個極其豐富的知識泉源。他們和各自的組織在慈善實踐中擁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這些都是值得與全球各地分享的寶貴範例。我很高興的是,我們將之彙編成冊出版,其中包含了 31 個來自亞洲各地,特別是來自我們會員的寶貴案例研究。
這本書並不建議一口氣讀完。相反地,我鼓勵讀者將其作為一本常備參考書,要是遇到有關慈善事業的具體問題時,都可以隨時翻閱。
我希望借此讓亞洲的慈善家們瞭解我們自家後院的大小事情。我們不必向西方,尤其是美國,尋求模式和答案。這不是一場競賽,但我們需要認識到,鑒於我們獨特的環境和文化,我們需要為亞洲發展出一些不同的內容。
最後,我要感謝 APC 團隊,特別是程永明(Bradley Wo),他自研究生畢業後一直在推進這個項目。我還要感謝我們的眾多知識夥伴:特爾赫根(Mathias Terheggen)博士、StacyChoong、辛西婭(Cynthia D’Anjou-Brown)和研究與實施中心(Centre for Evidence and Implementation,CEI),與我們分享了他們的專業見解,並感謝所有為案例研究分享了親身故事的APC 會員和朋友。
祝你閱讀愉快。
連宗誠(Laurence Lien)
亞洲慈善協會主席兼聯合創始人
因慈善而不朽
——《慈善家捐贈指南》中文版序言
康曉光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 院長
【1】
亞洲慈善協會(APC)是一個由慈善家為慈善家創立的會員制平臺,為慈善家提供學習、交流、合作的機會,通過共建慈善事業應對系統性挑戰,從而加速私人行動以促進公益,推動建設更美好的亞洲。APC 屬於慈善機構,成立於 2015 年,總部位於新加坡。
《慈善家捐贈指南》是 APC 為其會員奉獻的一份大禮。
本書高揚慈善的崇高意義,強調現代慈善的社會功能,尤其是強調現代慈善對於慈善家本人及其家族的精神價值和實用功能。慈善事業“從戰略性和系統性手段去解決社會問題的根源,孜孜不倦地去尋找新的解決方案和方法,覓尋長遠之計以改變社會”。“作為慈善家,其實力體現在於對捐贈的承諾意願,以及在時間、網路和專業上的無私奉獻。”“在所有慈善事業的背後,是共同的價值觀和真誠的行動。其核心就是一顆‘仁愛’之心,一份創造更美好社會的承諾和願望。”
本書是為富有的亞洲慈善家編寫的非常實用的行動指南。一個立志從事慈善事業的亞洲富人應該怎麼做呢?從確定使命、制定戰略、建立組織架構、選擇家族慈善策略,到實施慈善戰略,將理想轉化為切實有效的行動,再到反省、評估、從經驗中學習,不斷改善,《慈善家捐贈指南》均提供了周全、扼要、切實有效的指導,還包含了如何與其他慈善家、私營部門和政府成功合作的良好建議。本書既崇尚價值,又重視實操,還有具體生動的來自APC會員的案例;不賣弄高深的理論,不追趕淺薄的時尚,都是切實有用的“乾貨”;文字流暢,簡繁得當,樸素親和,便於閱讀。作者承諾:“《慈善家捐贈指南》旨在為慈善旅程途中各個階段的慈善家提供一份可靠實用的資源。”毫無疑問,作者很好地兌現了自己的承諾。
【2】
一個有文化傳統的民族,其歷史文化不是死的,而是仍在影響其成員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規範,塑造社會的風俗習慣以及國家的制度與法律。慈善自然不能免于文化傳統的影響。當今世界的慈善呈現出顯著的多樣性,每個地區的當下的慈善都有本地歷史文化的烙印。亞洲有自己悠久、深厚、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必然有自己獨特的現代慈善模式。連宗誠先生宣稱:“我們不必向西方,尤其是美國,尋求模式和答案。鑒於我們獨特的環境和文化,我們需要為亞洲發展出一些不同的內容。”這是一個偉大的願景,值得我們每一個亞洲的慈善家和研究者為之努力。
《慈善家捐贈指南》實際上是家族慈善指南,圍繞家族慈善這一主軸謀篇佈局,專門討論了家族價值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確定和調整家族價值觀,如何建立家族慈善治理結構,如何制定家族慈善政策並付諸實施,以及如何培養從事慈善事業的下一代,以使家族慈善行之久遠。作者強調:“亞洲的慈善事業有別於西方的慈善事業……本指南的內容是針對亞洲的情況而量身定制的。”但是,在慈善領域,“亞洲”意味著什麼?尤其是亞洲的家族慈善有何特色?這些特色來自何處? 對於此類關乎“亞洲特色”的問題,本書著墨不多。
“家族慈善”本身不是亞洲特色,而是遍佈世界的現象。但是,“亞洲家族慈善”卻有自己的特色,這種特色來自亞洲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民族、文化、宗教的多樣性亦是最為豐富的大洲。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宣導“亞洲價值觀”,其內涵實為儒家價值觀。在“亞洲價值觀”這一短語中,所謂“亞洲”實為被稱之為“儒家文化圈”的“東亞”。儒家文化發源於中國,本人又是一位中國學者,加之對其他民族歷史文化傳統所知有限,只能從中國歷史文化傳統入手探討東亞家族慈善的特質及其淵源。這樣一種研討方式,不可能涵蓋亞洲家族慈善之全貌,只能顯示東亞家族慈善的主導脈絡。因此之故,本人不揣淺陋,拾遺補闕,談談對“儒家的”家族慈善的理解,借此抛磚引玉,以待其他方家完成對亞洲家族慈善的完整概括。
【3】
中國的傳世文獻和考古發現顯示,作為最重要的家族形態的“宗族”成熟於西周。西周建立了宗法制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宗法分封制,發展出敬天法祖的入世宗教。王國維概括為宗統與君統合一(《殷周制度論》)。周代宗法制與政治等級制相輔相成,體現在宗廟設置上,“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祭於寢”(《禮記•王制》)。由“庶人祭于寢”可知,周代平民無宗族可言,其家庭形態類似於今天的“核心家庭”。秦漢建立了郡縣制,宗統與君統分離。至隋科舉制成型,而後日趨完善,幾乎完全統治了入仕的門徑。由此西周以來的門閥世族衰落,科舉入仕的官僚士大夫的家族興盛。宋代“禮下庶民”,貴族社會的宗法家族制度經過改造普及於民間社會,《朱子家禮》風行天下。至明代“家必有譜,族必有祠”,而且祠堂可以祭祀歷代祖先。近代以來,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席捲中國,族人脫離故土流布各地,核心家庭成為主流,個人主義興起,家庭倫理受到侵蝕,宗法制瓦解,祠堂及其維系的信仰體系沒著沒落,家族財產失去法律保護,家族制度受到嚴重衝擊。儘管家族遭受了現代化的嚴重衝擊,中國人從未放棄拯救家族傳統的努力。如何返本開新建立現代家族模式,這是東亞人民共同面對的時代問題。
時至今日,在儒家文化圈中,家依然佔據至關重要的位置。
每個人都與家緊密相連。家庭會盡其所能地支持每個人,反之,每個人也會努力回報家庭。人之所以努力奮鬥,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親人的幸福和家族的榮耀;不僅僅是為了身邊的親人,也是為了祖先和後代;不僅僅是為了身處其中的家,也是為了繼往開來光大家族。這是一種神聖的責任,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疲憊厭倦的時候重新振作,艱難困苦之時咬牙堅持。盡到了這份責任,就會感到慰籍、溫暖和舒暢,就會擁有面對祖先、親人、後代的自信與自豪,心中也才會有安寧。
中國人通過家族延續個體生命。任何人都要面對死亡。渴望生而懼怕死是人的本能。儒家認為,人生是有限的,死是不可避免的,不相信“靈魂不死”。那麼中國人如何超越“死亡”和“有限”達到“永生”和“無限”呢?繁衍後代,借助族群的綿延,延續自己的生命,這是儒家文明中的每一個人超越“死亡”和“有限”的基本途徑。而更高的超越“死亡”和“有限”的途徑是“三不朽”和“天人合一”。
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是在家中培育起來的。在人的一生中,家是最初的、最主要的、最有效的,也是貫穿終生的儒教核心價值培育基地。仁是儒家文化的最高德目。仁者愛人,仁的培育始於家,所謂“親生之膝下”(《孝經》),所謂“立愛自親始”(《禮記•祭義》),所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孔子指示的“行仁之方”是“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修己以敬”,推己及人,由近及遠,齊家、治國、平天下,而治國、平天下不過是將齊家之道推而廣之而已。這就是《大學》闡述的君子成己成人之道。
李光耀指出:“中國歷史貫穿了王朝的沉浮更迭和社會的盛衰交替。在所有這些大動盪中,家庭、家族和世系成了個人的救生筏。一個又一個文明塌陷了,一個又一個的王朝被遊牧部落摧毀了,但家庭這一生命之舟卻載著文明前行,走向了下一個階段……家庭這個基本單位的鞏固和團結,使華人社會經過四千年而不衰。”
【4】
人總是希望維持家族的財富、權勢和榮耀,希望子孫萬代綿延不絕而且欣欣向榮。這是超文化現象,各文化皆如此;也是超時代現象,各時代皆如此。這不是偶然的,而是人類本性使然。
那麼,家族慈善與家族傳承有什麼關係?家族為什麼“應該”做慈善?家族又能從慈善活動中獲得什麼好處?
在儒家思想中“義”與“利”是一對重要的範疇。張岱年指出,“義”指“應當”,“凡表現或發揮人之所以為人者的行為,即應當的;反之即不應當的”。“利”指“能維持或增進人之生活者”,“利”有公利與私利的區別。凡僅能滿足一人之生活需要,或且損害人群之生活者,謂之私利。凡能滿足大眾之生活需要的,則謂之公利”。在“義利之辨”的語境中,大體說來,“義”即為“謀公利”,“利”即為“謀私利”。儒家“尚義”,崇尚公利,要求君子“謀公利”,但並不反對合情合理的私利,所反對的僅僅是損公肥私的私利。崇尚公利,尊重合理的私利,主張先義後利,以義制利,反對見利忘義,為利害義,這就是儒家的義利觀。家族慈善,就是富有之家,在政治和商業領域之外,謀公利的最佳方式。所以,家族慈善符合儒家義利觀,或者說,根據儒家義利觀,家族應該做慈善。
家族慈善,可以培養家族核心價值觀並將其傳承給子孫後代;有助於家族成員找到人生的意義,獲得自我實現;強化家族成員對家族的認同,加固彼此之間的團結,進而增強家族凝聚力;提高家族聲望,用現代術語來說就是提高家族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贏得社會和政府的尊敬、善待與支持,有利於家族事業的鞏固和發展,也能提高家族抗禦政治和社會風險的能力。借助家族慈善,可以跨越部門、國界、文化的各種邊界,擴大家族在商業、政治、社區之中的合作網路,同時又可以強化這些網路。在《家族財富傳承》中,小詹姆斯•休斯指出:“對於那些因家境富裕而與世隔絕的家族成員來說,慈善事業往往是他們與世界範圍內的重要問題建立聯繫,並找到其中的積極和意義所在的一大途徑。”由此可見,慈善能給家族帶來諸多實實在在的好處。
綜上所述,家族慈善是有助於家族健康發展的最佳途徑之一。義利兼顧,先義後利,家族香火方能綿延不絕;僅以富貴傳家,往往富不過三代。
【5】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了一段傳誦千古的對話:
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晉。范宣子逆之,問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謂也?”穆叔未對。宣子曰:“昔 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禦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範氏,其是之謂乎?”穆叔曰:“以豹所聞,此之謂世祿,非不朽也。魯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沒,其言立,其是之謂乎?豹聞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世不絕祀,無國無之。祿之大者,不可謂不朽。”
可見,“世祿”“祿之大者”“保姓受氏,以守宗,世不絕祀”,即今之所謂“富貴傳家”,“非不朽也”“不可謂不朽”!那麼,何謂“不朽”?“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這就是中華文化中著名的“三不朽”。張岱年指出:“君子之卒,不過是活動停止而已,而其活動之影響則未嘗斷絕,如果曆千百世而人民仍‘受其賜’,則身雖死而實如不死。”一言以蔽之,不朽在於有不可磨滅的貢獻。能夠超越有限的不是個體的身體或靈魂,而是其對家國天下的貢獻,尤其是能夠惠及後人的貢獻。一個人,不可能有永恆的生命,但可以造就不朽的事業,而不朽的事業就是儒家君子永生的保證!
家族亦是如此!其實,叔孫豹與范宣子關於不朽的對話,既討論了個人的不朽,也討論了家族的不朽,臧文仲是個人不朽的例子,范宣子家族是家族“非不朽”的例子,這就從反面定義了家族的不朽。
家族有生亦有死,天災人禍都會導致家族滅亡,即使是名門望族也很難長盛不衰,“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是再熟悉不過的故事了。然而,如果一個家族不復存在了,但它的精神、事業仍在造福後人,雖久不廢,歷久彌新,那麼我們不會說這個家族滅亡了,我們會說它仍在傳承,這是一種超越了家族血脈的傳承,這就是家族的不朽。只有得到社會的持久支持,家族的事業才能超越家族的生命延續下去;只有家族的事業能夠持久地造福社會,才能得到社會的持久支持;所以,家族的不朽只能在家族利益與社會利益交匯處尋求。家族慈善就是既造福家族,又造福社會的事業,所以家族的慈善事業有可能超越家族的生命延續下去,並由此實現家族的不朽。
北宋范仲淹創設范氏義莊——符合儒家義理、順應時代要求的齊家之道。在其身後,範氏家族分分合合、起起落落,范氏義莊卻在時間中綿延,空間上拓展。“風行草偃”7,仰慕范仲淹的人格、精神、業績,分佈各地的其他姓氏的家族自覺地仿效范氏義莊建立自己的義莊。這種現象跨越朝代,千年不絕,時至今日我們仍在研究借鑒。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范仲淹的家族是不朽的家族。不朽的家族,一定給後世留下了不朽的遺產,一定擁有超越一家私利的崇高的願景。創設范氏義莊的人正是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這絕不是偶然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的人才能成就不朽的事業,才能被世世代代的人們銘記。
《禮記•祭法》雲:“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
古往今來,中國最成功的家族當屬孔子家族。孔子不曾擁有最高的權力,也不曾擁有最多的財富,但他貢獻了至今仍在指引我們的思想和行為的最偉大的思想。早在西漢,司馬遷就寫道:“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聖矣!”(《史記•孔子世家》)何止“傳十餘世”,又何止兩千五百年,“天不變道亦不變”,孔子事業必將與人類共榮,與日月同輝。
【6】
中國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成立於 2007 年。借助李曉波先生的推動,2016 年更名為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研究院以慈善文化、公益領域跨部門合作、公益部門治理為主要研究方向,旨在通過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實踐諮詢、社會宣導和決策參與,成為引領公益思想、開創學術前沿、推動社會創新的研究教育基地。慈善文化研究是研究院的核心研究領域。研究院開展的“慈善文化行動性研究”,以創建、踐行、傳播現代中華慈善文化為目的,研究與實踐並舉,包括:組建“慈善文化研習社”;舉辦“慈善文化會講”;設立支持實踐、研究、培訓、推廣的“慈善文化基地”;組織並資助慈善文化理論研究。我們期望以“知行合一”的行動性研究,創建“體用合一”的現代中華慈善。
李曉波先生不僅為研究院慷慨捐贈,還積極參與研究院的治理。李曉波先生也是 APC 的活躍會員。憑藉上述雙重身份的優勢,多年來他一直推進研究院與 APC 的合作,包括《慈善家捐贈指南》中文版的翻譯與出版。在李曉波先生的倡議下,研究院將家族傳承與家族慈善確定為未來的核心研究領域。
【7】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感謝”。
感謝楊永政博士及李傑釗、張晴晴、丁鼎三位同學貢獻了這個精彩的中文譯稿。
感謝 APC 的李楠和新加坡勵基金的 Candy Goh 對翻譯工作的有力支持。
感謝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八方文化創作室和盛耿捷責任編輯。
感謝李曉波先生、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和新加坡勵基金資助了中文版的翻譯和出版。
感謝中文版的所有讀者,正是對你們閱讀此書並從中獲益的期待,激勵我們兢兢業業地完成了本書的翻譯工作。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於北京
序言一
幾年前,在對亞洲慈善協會(APC)的工作進行回顧時,我們決定為會員慈善家們製作工具包,以備深化慈善事業之用。我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我們找不到聚焦于亞洲的現有工具包。
此外,我們與 APC 成員交流多年下來,也瞭解他們的慈善工作,我意識到他們是一個極其豐富的知識泉源。他們和各自的組織在慈善實踐中擁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這些都是值得與全球各地分享的寶貴範例。我很高興的是,我們將之彙編成冊出版,其中包含了 31 個來自亞洲各地,特別是來自我們會員的寶貴案例研究。
這本書並不建議一口氣讀完。相反地,我鼓勵...
目錄
目錄
序言 v
因慈善而不朽——《慈善家捐贈指南》中文版序言 vii
如何使用本指南 xix
關於APC xxi
致謝 xxii
目錄 - 案例研究 xxiv
目錄 - 其他亮點 xxvi
導言 xxix
第一章 制定戰略:規劃實現目標的途徑 1
第二章 建立架構:建立一個成功的影響體系 51
第三章 家族:將捐贈轉化為家族傳承 91
第四章 執行:將計畫付諸實踐 131
第五章 評估:納入有效性證據 169
第六章 合作:通過集體行動實現影響力最大化 217
結論 273
目錄-案例研究
丁玉龍:從個人經歷到慈善影響 10
洪子謙:從家族企業到家族基金 16
印尼的教育版圖:APC 的個別項目 20
阮方藍:為社會企業家建立生態系統 26
達萬:將風險投資模式引入慈善事業 34
佛利斯特博士:發揚商業和慈善領域的經驗 36
辛裡奇基金會:基金會的變革理論 46
裕利:從企業基金會到家族基金會 58
李曉波:成長與奉獻的生態系統 68
騰訊基金會:利用技術提高透明度 74
蔡長春:探尋慈善遺產 100
珀提克斯基金會:參與家族捐贈 108
曹慰萱博士:致力於達成共識 112
Angelica Tan:慈善事業代代相傳 122
APC 會員:確定慈善遺產中的理念 127
黃志勝:為建設更美好的印尼而共同努力 138
APC 會員:通過 GiveWell 採用外部專業知識 140
APC 會員:聯手協調捐贈 145
陳寶能:通過試驗性捐贈進行嘗試 148
拿督周懷琳:從偶遇到親密夥伴 158
APC 會員:擴大受助人的影響力 161
Arif 與 Tintin Rachmat:增強社區能力,實現有效變革 164
弗林特:利用證據做最有益的事 186
阿亞拉基金會:社會價值的衡量、管理和最大化 194
陳江和基金會:重新調整捐贈戰略 204
Vichien Phongsathorn:建設合作文化 226
斯瓦蒂:與政府合作開展更大膽的項目 238
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擴大創新規模,影響數百萬人 240
東盟慈善對話:APC 項目 244
林美金:為世界打造混合金融平臺 252
連氏基金會:慈善事業的領導思維 266
目 錄 - 其它亮點
第一章
工具:邏輯樹 28
專家觀點:與特爾赫根博士一起重新思考慈善戰略 38
工具: 變革理論和邏輯模型 42
第二章
表1:不同慈善架構的關鍵考量因素 62
專家觀點:Stacy Choong 的五種架構方案 76
第三章
專家觀點:對話辛西婭 103
第四章
工具: 盡職調查框架 153
第五章
表 I:確定關鍵監測與評估目標 176
表 2:常用監測與評估方法概覽 180
表 3:確定監測與評估方法 184
第六章
專家觀點: 訪談 APC 聯合創始人:關於共建式慈善 231
深度挖掘1:社會影響力債券簡介 248
深度挖掘2:全球首例社會效益保證 250
目錄
序言 v
因慈善而不朽——《慈善家捐贈指南》中文版序言 vii
如何使用本指南 xix
關於APC xxi
致謝 xxii
目錄 - 案例研究 xxiv
目錄 - 其他亮點 xxvi
導言 xxix
第一章 制定戰略:規劃實現目標的途徑 1
第二章 建立架構:建立一個成功的影響體系 51
第三章 家族:將捐贈轉化為家族傳承 91
第四章 執行:將計畫付諸實踐 131
第五章 評估:納入有效性證據 169
第六章 合作:通過集體行動實現影響力最大化 217
結論 273
目錄-案例研究
丁玉龍:從個人經歷到慈善影響 10
洪子謙:從家族企業到家族基金 16
印尼的教育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