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閉上眼睛做夢吧,然後把你的夢織進毛線裡。」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間木柴缺乏和食物簡單的小石屋裡,有個名叫葛莉兒的小女孩,靠在媽媽身邊學習編織。媽媽為鎮上的有錢人織手套、圍巾和背心的時候,葛莉兒織的是能為自己腳趾保暖的襪子。 葛莉兒還聽從媽媽的話,將她的「聖誕夢」織進毛線裡。 有一天,一位有錢的女士向葛莉兒訂做六隻襪子,要是葛莉兒能夠及時完成,就有足夠的錢,過一個有葡萄乾蛋糕、香料蘋果汁和暖暖爐火的聖誕節。 但是,當葛莉兒在聖誕夜,拖著沉重腳步穿越雪地去送襪子時,她遇見一個衣衫襤褸、全身顫抖的男孩。葛莉兒能夠體會那種寒冷受凍的感覺,也願意和男孩分享她編織在襪子裡的喜悅美夢與暖意。 伊莉莎白.溫瑟若用這個細膩動人的故事,描繪了聖誕節在壁爐上掛襪子並且收到禮物的典故;搭配上貝格朗.伊巴圖林令人迷眩的插畫,使這本書忠實傳遞了愛與分享的聖誕佳節精神。
作者簡介:
伊莉莎白.溫瑟若(Elizabeth Winthrop) 美國著名的暢銷作家,至今已經為各年齡層的讀者創作了逾五十部作品,其中包括得獎作品《The castle in the Attic》和其續集《The Battle for the Castle》。《Dumpy La Rue》、《Squashed in the Middle》和《Shoes》是她最受歡迎的三本圖畫書,除此之外,她也為中年級小朋友創作了《The Red-Hot Rattoons》和《Counting Grace》兩本長篇歷史小說。她大多數的時間往來分居於美國紐約和麻薩諸塞州。
推薦序
永恆的光芒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關於聖誕襪的由來有許多傳說,其中比較廣為人知的是發生在一千六百多年前荷蘭的故事。相傳當時有個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的老先生名叫尼古拉斯,有一回在聖誕節前,為了協助村莊裡一戶貧窮人家度過困境,趁天黑時悄悄從他們家的煙囪投下一小袋金幣。沒想到,這袋金幣正好落進他們晾掛在壁爐前的襪子裡。從此以後,在壁爐上掛襪子便成為聖誕節的傳統,而這項傳統在1822年由荷蘭宣教士傳到美國後,更逐漸被發揚光大。 然而對這本書的作者溫瑟若女士來說,這個古老傳說顯還是無法令她感到滿足。於是她開始發想,為這個美好的傳統,賦予更動人且饒富寓意的故事。她將尼古拉斯先生在聖誕夜濟助貧困的傳說,和安徒生筆下,那個在寒夜裡頻頻點燃火柴取暖做夢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童話揉合為一。藉由故事中那個近乎一無所有,卻仍然懷抱夢想不斷編織的「襪子女孩」的善意和善行,讓聖誕佳節最重要的愛與分享的核心精神,像壁爐中熊熊燃燒的火光,從字裡行間散發出極具感染力的溫度,令人深受激勵與感動。 安瑟若女士不愧是來自「寫作世家」的作家(她的曾舅公是著作等身的老羅斯福總統,曾姨婆是詩人,姨媽是專欄作家,父親是資深編輯人與政治評論作家),她用嚴謹而生動的文字搭建故事結構,將這個不管是場景和情緒都落在絕望谷底的故事,一步步向上推展攀升。透過處身於幽暗斗室的襪子女孩,一點一滴散發溫暖的光芒。小女孩的雙手執握棒針,不僅追憶母親關愛與教導,將自己的夢想織入毛線中,也為自己織出不被黑暗吞噬和框限的希望。她樂意付出自己僅有的一切,幫助那個瑟縮在教堂圍牆邊,衣衫襤褸的可憐男孩,卻意外接待了天使,為自己帶來美好的回報和祝福,最後甚至為整個昏暗沉悶的小鎮注入活潑的生機。 這樣的故事氛圍,在伊巴圖林高度寫實的插畫中栩栩如生的描繪出來。從一開場糊貼頁的陰沉山谷,便緊貼著文字敘述呈現出一幕幕鮮活動人的場景。他尤其著重畫面中的光影安排與設計,即使是在陽光難得造訪的小石屋裡,也透著迷濛的光線,這樣的光線隨著文字的溫度漸次遞增,並且和故事中的希望意象緊緊相扣,讓這溫暖的光源,從小女孩的屋內逐漸向外擴散,點亮每一間房舍,使原本黝暗的小鎮變得燈火通明。那些色彩瑰麗的織襪,不僅是小女孩夢想的具體投影,也可見這位出身俄羅斯、本身也擅於織品設計的插畫家,將源自家鄉的傳統編織藝術融入其中,為整個故事增添更豐富的文化意涵。 這本書除了為吊掛聖誕襪的傳統賦予更動人的故事背景,也充分彰顯耶穌降世的意義和目的。故事中渾身發顫的小男孩宛如那個不受世人理睬,誕生卑微馬房的聖嬰,然而祂的出現,不但成為世上的光,叫凡相信祂的人不住在黑暗裡(約翰福音12章46節),也帶給世人更豐盛的生命(約翰福音10章10節)。只要敞開心門接待祂,相信每個人的生命都能像襪子女孩的家一樣,燃起永不熄滅、明亮又溫暖的火光,讓自己的生命充滿永恆的盼望。 !
永恆的光芒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關於聖誕襪的由來有許多傳說,其中比較廣為人知的是發生在一千六百多年前荷蘭的故事。相傳當時有個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的老先生名叫尼古拉斯,有一回在聖誕節前,為了協助村莊裡一戶貧窮人家度過困境,趁天黑時悄悄從他們家的煙囪投下一小袋金幣。沒想到,這袋金幣正好落進他們晾掛在壁爐前的襪子裡。從此以後,在壁爐上掛襪子便成為聖誕節的傳統,而這項傳統在1822年由荷蘭宣教士傳到美國後,更逐漸被發揚光大。 然而對這本書的作者溫瑟若女士來說,這個古老傳說顯還是無法令她感到滿足。於是她開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