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奧馬哈朝聖之旅
每年5月的第一個週末,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的股東以及親友家人,都會造訪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Omaha, Nebraska),參加世上規模最大的金融聚會。
不論是歷練豐富的教授、業餘投資人、少不經事的初學者,或者只是單純的華倫.巴菲特迷,紛紛齊聚波克夏股東大會重溫舊誼,並在波克夏旗下店家內購買珠寶、地毯、以及高畫質電視。
不過,他們其實都是衝著波克夏海瑟威董事長暨執行長華倫.巴菲特而來,願意耗上近乎整個周六,參與該公司的年度股東大會,請這位「奧馬哈聖哲」為他們解惑,傳授他的智慧結晶。
從一早到下午三、四點,不管股東丟出什麼問題,巴菲特總能一一回答。超過五十個以上的問題,從如何成為頂尖投資人,到適合雄心壯志的十歲小女孩的第一份好工作是什麼不等,幾乎涵蓋所有議題。
奧馬哈奎斯特中心體育館內的小舞台上,這位世上最大上市公司董事長與他的好友、事業夥伴、也是該公司副董事長查理.孟格(Charlie Munger)並肩坐在桌前,十來隻麥克風一字排開,面對來自各行各業的投資人侃侃而談。
沒有公關人員事先過濾聽眾問題,也沒有律師挺身保護兩位當事人,阻擋爭議提問,就算問題再怎麼涉及隱私、不對題、爭議性有多高,絕對不會遭到拒答。提問時間超過5小時,發問者形形色色,從反墮胎抗議人士到北美原住民激進份子都有。
這是美國企業界優秀治理的體現,既出眾獨特,卻又真確不加修飾。
2007年5月,來自世界各地2萬7千人齊聚一堂,這也是我職涯中首次躬逢其盛。
我是避險基金經理人。你可以把避險基金想成是無國界的共同基金,舉凡股票、債券、貨幣、原油或是房地產,只要是投資人想要的,我們都能投資。不看好某些企業時,也能賣空。
避險基金與共同基金等的另一相異之處,在於經理人賺取報酬的方式不同。除了管理資金所能收取的1%、2%小額費用,避險基金經理人還能從為投資人賺得的利潤中抽成,通常是20%。沒賺頭就沒酬勞,所以管他是牛市還是熊市,就算必須跋山涉水,我們都有為投資人賺錢的動力。這也是為何避險基金經理大多比一般習慣買進後抱長線的投資者,來得多疑。
避險基金又可分為很多種,例如以操作為導向,或是傳統的投資基金,在在反映出避險基金經理人的個性。我負責的避險基金,屬性相當傳統,僅投資股票,不碰其他新潮花俏的產品。如同業界多數抱持價值導向的基金經理人,過去二十多年來,我一直在研究巴菲特的文章、演說、以及投資手法。
不過直至擁有波克夏股東身分的同業友人克里斯.華格納(Chris Wagner)邀約,我才有機會踏上奧馬哈,參與波克夏年度股東大會。多年來,克里斯一直鼓勵我出席,他說:「說來還真有點令人毛骨悚然,但這簡直是狂熱邪教儀式。你得身臨其境才能完全體會。」
於是,我決定今年與他同行,親身經歷一番。我滿心期待親耳聽到那些老掉牙的笑話、簡潔有力的至理名言、以及逸趣橫生的軼事趣聞,這可都為波克夏股東會增添了不少人氣。我盼望能目睹巴菲特與他遭到輕忽(至少在波克夏「家族」外是如此)的夥伴查理.孟格親自披掛上陣。我也想見識波克夏的死忠股東,逛逛波克夏海瑟威最有名的地標——內布拉斯加家具賣場(Nebraska Furniture Mart)。
然後,就像年紀漸長的嬰兒潮世代參加滾石合唱團的演唱會,就為了能對外宣稱他們見過主唱米克傑格(Mick Jagger)般,屆時我就有資格說:「我見過華倫.巴菲特了。」
事實證明,這趟旅程的意義,遠遠超乎我所預期。甚至在飛機降落奧馬哈之前,我已經開始領會到我即將踏進一個非常與眾不同的世界。我觀察到的大小事物,皆意義非凡。比方說,環繞著巴菲特家鄉奧馬哈的農田,巴菲特選擇在與紐約麥迪遜花園廣場(Madison Square Garden)大小相若的場地舉辦股東會的極其低調作風,到他瞥一下手錶宣佈2萬7千名觀眾該休息用午餐的舉止等。
我在48小時內,草草寫下33頁的筆記,記錄著精采絕倫的自由提問時間、與兩位波克夏經理簡短卻獲益良多的對話、以及造訪波克夏傳說中那間內布拉斯加家
具賣場的經過。這些經驗著實令我大開眼界,而我之後也發現,瀏覽我金融部落格的讀者也深有同感。
話說我除了從事避險基金管理近15年,也開了一個名為「傑夫馬修斯不是在吹牛」(JeffMatthewsIsNotMakingThisUP)的金融部落格,報導投資界任何令我感到匪夷所思的有意思、或不尋常的事件。
投資圈老會發生一些有意思、或不尋常的事情,但我目前碰過最奇特,同時也是至今最令我興致盎然的,非波克夏海瑟威的年度股東大會莫屬。
回到家後,我著手撰寫這次深入波克夏海瑟威核心的旅程,原本以為只是兩、三篇的系列報導,沒想到卻獲得讀者如此熱烈的迴響。他們愛死了這些巨細靡遺的第一手觀察,這些關於奧馬哈、波克夏股東、以及巴菲特和孟格之間情誼的報導。
於是,我竭盡所能地把留意到的事物通通寫出來。我寫到巴菲特不論如何都會以尊敬、誠懇的態度,回答所有問題,讓與會的所有股東都能驕傲地說:「我是波克夏的股東。」另外,我也寫了波克夏大眾神話中不會提及的、較不那麼奉承討喜的主題,例如在這場由史上最直言不諱的億萬富翁所舉辦的年度聚會上,竟不見任何非裔美籍股東參加。我收到的迴響,來自菜鳥投資人,也不乏巴菲特的長期仰慕者,而且不只來自美國,還源自世界各地。我放下筆時才發現:「奧馬哈朝聖之旅」已是一系列以第一人稱敘述、由11篇文章構成的報導。
2008年5月,全美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Bear Stearns)倒閉,金融界陷入混亂之際,我再次獨自回到波克夏海瑟威股東大會。這一次,現場更聚集了3萬1千人。來自世界各角落老老少少的投資人,提出超過60個問題,屏息聆聽奧馬哈聖哲和他的夥伴為大家解惑。從這些問題中,可嗅出有別以往的迫切性。
本書以我在部落格上發表的原始文章為基礎,再加以延伸,描述的是波克夏海瑟威2007年與2008年的股東會實況,橫跨2006及2007會計年度。讀者將跟著我神遊美國中西部城市,造訪這塑造巴菲特及其成功投資故事的地方,一探其登峰造極的關鍵,了解為何巴菲特不僅是波克夏海瑟威股東崇拜的偶像,更是該公司經理人敬慕的對象。
我亦會探討一些人們不常提及的問題,例如:為何巴菲特還要購入已是苟延殘喘的企業?巴菲特眾所皆知的儉樸吝嗇,是否阻礙了旗下公司的發展?這位世界上最享譽盛名的金融分析師擔任可口可樂董事期間,是否誤判而採用了令人質疑的銷售手法,引發日後美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SEC)的調查?巴菲特明明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的橋牌搭子兼摯友,卻為何不肯買入科技股?巴菲特素以推動
社會改革聞名,他如何說服淨是白人的投資追隨者,認同他的觀點?
最重要的是,波克夏海瑟威在巴菲特身後,又該如何求生倖存?
有些問題的答案甚至連我自己都大感訝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