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序
敘說分析與探究:嚴謹中的美感與柔和
這幾年關於敘說分析與探究的研究主題,逐漸受到學術領域之重視,包括心理、教育、醫學、藝術、其他人文與社會學科等。而我多年來指導學生論文以及教授質性研究的經驗中,發現許多學生亦為敘說研究的人文與美感所吸引,紛紛轉向加入敘說探究的行列。
敘說分析與探究,看似是容易的研究方法或主題,實際上卻是相當複雜。可能有人以為這樣的研究方法或主題就是聽聽故事,再把故事寫出來就好,但是對於隱含其中的「複雜性」卻較少進一步去理解,或者想理解卻又無法理解。敘說分析與探究的「複雜性」在於其概念以及理論基礎是跨學科、多樣化、沒有唯一絕對的分析方式。也因為這樣的複雜性,要寫出一篇既好又嚴謹的敘說研究論文,其實並不容易。
多年來我一直在尋找如何引導學生(還有我自己)豐富敘說分析與探究「複雜性」的可能性,而這本由Kim所著的《理解敘說探究》剛好可以滿足我的需求。在這本書當中,作者對於敘說探究的理論基礎做了嚴謹的梳理,同時關注不同類型的敘說,內容相當豐富且具有啟發性。我尤其喜歡作者將敘說探究放在跨學科的脈絡下來闡述其概念內涵。理論性基礎一章更是我欣賞的,剛好可以彌補其他敘說研究的書籍當中較為缺乏的部分。Kim將敘說研究者比擬為是一位「助產士」,這一點我也相當認同,在助產的過程中,Kim用了「調情」(flirt)這個字來說明如何跟敘說的文本對話,我覺得相當有趣,彷彿研究資料是活的、可以互動的,以及具有開啟未知可能性的魅力。
整體而言,閱讀完Kim的《理解敘說探究》,有一種嚴謹的美感,在嚴謹當中不失學術研究的柔和與可親性,而在美感當中又不失學術研究對於問題與探究的求知性。
最後,兩位譯者文筆流暢,這本譯作對於教授敘說分析與探究的老師、想從事敘說分析與探究的學者及研究生來說,都具有很高的參考性及可讀性。我非常的推薦。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林美珠
2018年2月
胡序
還原社會科學之「社會生命體」的研究本質
質性(qualitative)研究是追求研究主體本質(quality)全貌的基本素養,是對「研究對象存在現象(本體論)—解釋的認知觀點(知識論)—應採取的方法過程 (方法論)」的一貫化設計,是對自然生活狀態下人群行為的直接與完整觀察(即使行動研究有研究者介入,他也是被觀察與驗證的部分);研究者最終基於特定研究目的,也許只摘取部分資料以建構或驗證某個理論內容,但是對研究主體的全貌認知,絕對是真實的解釋研究主體展現行為的必要準備。
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都會面對研究主體受環境影響的問題,但不同的是,自然現象可以控制環境條件,在實驗室中標準化複製研究環境,而得以精準、單純的觀察行為的因果關係;社會科學無法操控人群行為的進行,因此研究中必須同時記錄與體會,觀察行為所受到的時間、空間、社會關係等的影響。
所以,我們一向認為「研究對象」才是研究主體,理論存在被研究的行為中,是已經存在的使用中理論(theory-in-use),不是研究者事前推演的理論為劇本的演出;所以,質性研究者的態度是:我們猶如在看一場戲,如何從戲中的對白、肢體符號、用品,理解他們的理性意義,才是研究者的任務。
敘事研究就是這場戲的還原,誠實回到最基礎時空場境的研究起步,也就是質性研究「詮釋主義」(interpretivism)階段的任務。
本書的第三、四章,就是幫助研究者盡可能的全面進入研究主體。
當研究者有了一部完整的故事敘述或影片以後,任何時候研究者有不同的好奇,就可以從故事中選取與研究興趣有關的行為資料,從事不同理論觀點的理論建構或驗證。
就好像讀者觀賞《紅樓夢》,這本鉅著不只是一個顯赫家族的興衰史,也敘說不同階層人物在當時的生活細節,其中也有家族與官場或社會團體互動,甚至園藝花卉與飲食的技術描述、上層社會親友主僕互動關係,許多當代特定行為的研究題材,都在書中擁有相當篇幅的資料依據,只要有對特定行為的知識興趣(知識論階段),研究者便可摘取相關文句,從事文字資料編碼、觀念歸納與理論建構。
本書的後半部,便將「敘說故事」從還原事蹟的研究工作,帶入到知識解釋與資料處理分析的研究方法階段,此時,質性研究者的任務是從資料中萃取與演繹「觀念與邏輯」,是為學術社群提供可分享與連結的研究成果,也就是「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的學術目標。
質性研究是針對「本體論」(如現象學、玄祕、藝術)、「知識論」(如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多元主義、批判主義、女性主義、解放主義、行動科學),以及「方法論」(如紮根研究、個案研究、臨床研究、符號互動論) 等,不同階段的求知所需,衍生出的許許多多研究策略設計與選擇,它不是一個「方法」,而是一種科學知識的哲學,與追求真理的完善和優美的研究修為。
敘說研究便是研究哲學的基本起步。
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理事長 胡哲生
輔仁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
2018年1月3日
蕭序
深層敘說:同理中的理性與感性
作為一個諮商師,總習慣運用同理心表達對個案的理解,可是個案真的理解、真的有所感受、真的看到自己的真實嗎?同理心雖是諮商師對個案的敘說,然而卻有種空洞的感覺。
多年來也閱讀了一些與敘事有關的論著與文獻,不能說沒有收穫,但總覺有些公式化,直到閱讀到這本《理解敘說探究:以故事的雕琢與分析作為研究》的書後,書中的一句話深深的吸引我:「它滲透個人的主觀真實,它允許主體為自己發聲」(頁181)。如果諮商師的同理敘說能滲透個案的主觀真實,能將個案的隱藏自我透過深層敘說為他發聲,那麼個案對自己的理解又會是一個怎樣的狀況呢?
在春節的片刻空閒裡,我逐章逐頁的看完了這本書,作者的觀念與對敘說的理解解答了我多年在諮商中的困惑。作者從敘說是有生命、有圖像、有聲音的觀點引進了敘說,諮商師以參與者的關係,扮演「間諜」的角色,但卻從「朋友」的結局為個案找到「社會正義」的出口。在諮商師為個案的敘說中,創造性的模糊與真實的理想交織出現,諮商師以一個田野工作者的角色出現,貪婪的挖掘個案的百寶箱,卻又以科學化、理性化的方式條列在個案的眼前,它有的是醜陋的,有的是美的,有的是靜態的,有的是生動活潑的,更有的個案似乎知道但又不知道自己。這樣的敘說像是寫小說,個案在真實與虛幻、真情與任性中來回的看著自己、感受自己,然後發現自己,這樣的一個敘說探究會有哪一個個案放得過自己?
本書的兩位譯者,秀足是我多年的老友,曉佩是我多年的學生,她們二位的過往生命故事,十分精彩也十分誘人。秀足是管理學博士卻投身在諮商教育中,曉佩從大學到博士一路鑽研心理諮商,如今兩人都落腳在臺中教育大學。記得曉佩要我幫她們寫序的時候,說道這本書與我近年來研究的「深層敘事同理」十分類似,但我閱讀完這本書後,我發現這本書的境界遠遠超出我能想像的,我因此也在這本書中學到更多我沒想到的概念。2018年的春節能讀到這樣一本好書,今年真的是一個好的開始。感謝本書的原作者,也感謝兩位譯者。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 蕭 文
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榮譽教授
2018年2月18日
譯者序一
2016年年初,我與這本書初次相遇,它豐厚的內容,讓我驚豔不已;作者互動式的寫作風格,喚起我的共鳴,深得我心。
這本書幫助身為研究者的我對進行敘說探究的邏輯思維與具體操作方法,有更深刻的認識與理解,就像為自己建立起穩固的地基,這種扎實的感覺,前所未有,而且幫助我在研究旅程中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穩定與篤定。
這本書讓身為教育者的我,感到欣喜雀躍,因為對敘說研究有興趣的莘莘學子,會發現這本書就像一個百寶箱,能夠解答他們對敘說研究的諸多疑惑,包括敘說研究是什麼?要如何進行敘說研究設計?資料蒐集與分析的方法和步驟又是什麼?
因為太想和對敘說研究感興趣的同好分享,所以我決定要將這本書翻譯成中文,而這需要莫大的決心!感謝卓秀足老師在我提出翻譯邀約時,正向回應我的邀請,陪伴我一起走這趟翻譯旅程,您睿智的見解,往往能激發我思考不同的觀點。
感謝我的學生謝文瑄與林恩莉,扮演稱職的讀者與校稿者,仔細地閱讀翻譯文稿,提供寶貴的回饋,讓我們能將本書的文字語句修改得更清晰易懂。
感謝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所有的同事,共同經營令人感到幸福愉悅的工作環境;感謝羅明華主任的開放與支持,讓敘說研究在系上得以萌芽與發展。
感謝蕭文教授,您是我研究生涯的重要啟蒙者與支持者;感謝林美珠教授,您對敘說研究的探討文章與在工作坊中的分享,都更加厚植我對敘說研究的興趣。
感謝心理出版社林敬堯總編輯與所有的同仁,你們是這本書能夠順利出版的重要推手,謝謝你們的信任與提供的所有協助。
現在,我誠摯地邀請你一起加入這趟閱讀旅程,享受它,進而發現它的美好與價值。
張曉佩
2017年仲夏 於求真樓
譯者序二
對翻譯者而言,這是一本有挑戰性的書。敘說研究的深刻哲學底蘊以及各種形式敘說探究資料類型,對譯者是莫大的考驗。
對研究者而言,這是一本實用的書。敘說研究的理論、資料分析方法與研究實例兼具,同時兼容並蓄多元的研究觀點,能開啟研究視野。
對讀者而言,這是一本有意思的書。遊走於書中的敘說研究實例,娓娓道來卻又直指人心。
在翻譯這本書的過程裡,這些角色不斷地在我身上交互出現,時有停滯,時而豁然開朗。
回到起點,謝謝胡哲生老師在質性研究上的啟蒙以及楊仁壽老師在研究道路一路指引,他們兩位是給學生翅膀的最佳引領者。
翻譯期間,有曉佩一起走完這趟旅程,她是最好的夥伴,她的組織規劃能力、工作效率與翻譯文字的優美,都讓我學習到很多。
我們的學生,郭溥、文瑄與恩莉,因為有他們的協助,讓這本書的易讀性大大地提高,更讓我認識到他們在課堂之外的其他優秀能力。
亦要感謝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謝謝羅明華主任支持敘事工作坊,讓敘說研究得以在系上扎根,還有系上的同仁,因為你們,這裡成為一個令人愉悅的工作環境。
秀足
於臺中 求真樓
2017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