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很獨特,因為我們不想用任何東西來交換它!
衡量幸福不只是GDP,找出活得好、過得快樂的理由,
人人都有機會幸福一輩子。
★美國最著名的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傾力支持之作
原來幸福感如此大不同!
.加薪引起的幸福感大約持續一年,而升職引起的幸福感則可持續至少五年。
.窮人比較重視友誼帶來的幸福感,而富人比較在乎工作與健康。
.失業引起的不幸福感,遠超過通貨膨脹或收入短少的效果。
.富裕的美國人與丹麥人同樣快樂,但貧窮的丹麥人卻比貧窮的美國人更快樂。
.幸福的轉捩點是45~50歲,過了這個時間點,只要健康及伴侶關係穩定,幸福感就會隨著年齡而增長。
你相信嗎?他們覺得很幸福!
.醫療落後的肯亞人民,對他們的醫療照護系統的滿意度和美國的受訪者一樣高。
.宗教信仰強烈的地區,平均來說比較容易感到幸福。
.肥胖的人不幸福,但當身邊有更多肥胖者時,他們就沒有這麼不幸福了。
.貪污所帶來的不幸福感,亞洲國家的人民並不如歐美國家強烈。
.在犯罪率、腐敗以及貧窮程度嚴重的阿富汗,當地人民的幸福程度比世界平均值還高。
關於幸福最科學、客觀、全面的調查報告!
幸福研究是一門融合經濟學與心理學的新科學,讓「幸福」不再只是抽象的哲學討論,英國、法國、巴西及台灣政府已經引進幸福指標,納入衡量國家進步的基準,美國政府很可能起而效尤。但要以「幸福」作為指標,衡量一國福祉仍是相對新穎的作法,說到底,幸福是比收入更形複雜的概念。
幸福應該是指生活上享有最大愉悅和滿足?還是過著富有意義或目標的人生?當一天微笑幾次成為評判幸不幸福的指標之一,那麼生活在貧困、暴力威脅之下仍笑得出來,也算幸福嗎?如果有錢就是幸福,為何有快樂小農夫與悲慘大富翁的對比?在不同的國家之間,人民對幸福的認知有何差異?衡量幸福是否有一致性的決定因素或標準?
《幸福經濟學》不僅從生活現象探討幸福,並以質量並重的科學研究,完整論述了什麼使人痛苦、什麼使人幸福,並揭示尚待解決的問題,更引導我們深入思考要更看重「機會」還是「結果」、要更重視「成就」還是「過程」,包括應該比較在乎現今人民的幸福,還是多考慮後代子孫;政策應該聚焦在減少貧窮的悲慘局面上,還是注重提升已經相對幸福者的福祉水準?本書突顯了幸福研究對經濟學這門「憂鬱科學」的貢獻,也是關於幸福最科學、客觀、全面的調查報告!
卡蘿.葛拉罕(Carol Graham)是誰?
葛拉罕在十年前就開始研究「幸福」這個主題、也是此研究領域的開創者之一。但若要以「幸福」作為協助衡量一國福祉的指標,執行方法仍還有許多問題尚待解答,而她長期努力不懈地找尋更為客觀、公允的評量方法,及更完善的政策研擬建議。令人欣喜的是,她所戮力倡導的概念現已廣為流傳,並讓所有人重視其未來的可能。目前,英國、法國以及巴西政府已經引進幸福指標,且納入衡量國家進步的基準,台灣也將在2013年8月底公布「國民幸福指數」,而美國及日本政府也正積極建構適宜的幸福指標。
作者簡介
卡蘿.葛拉罕(Carol Graham)
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全球經濟與發展兼查爾斯.羅賓森海外政策講座的高級研究員,也是馬里蘭大學公園校區(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的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她之前的著作包括《這個世界幸福嗎》(Happiness around the World: The Paradox of Happy Peasants and Miserable Millionaires)以及與裴提納托(Stefano Pettinato)合著《幸福與辛苦:新市場經濟體中的機會與不安》(Happiness and Hardship: Opportunity and the Insecurity in New Market Economies)。
譯者簡介
吳書榆
台大經濟系、英國倫敦大學經濟所畢業,曾任職於公家機關、軟體業擔任研究、企畫與行銷相關工作,目前為自由文字工作者,譯有《黑道商學院》、《下班後的黃金八小時》、《怪咖時代:小眾勢力崛起,愈怪愈有商機》、《業務員就要像演員》、《征服領導:歐巴馬成功的十個習慣》、《讓顧客主動推薦你》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