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30位國際平面設計大師如何堀起,及其生涯各階段的重要轉折,呈現代表性作品兼述特色,更難得的價值是作者以生動敘事分享一個個designer從沒沒無名到成為designhero的自我超越歷程。?第一本全球重要平面設計師介紹專書‧精華收錄平面設計界重要人物、代表作品?作品簡表一目了然.編排出色‧編年史方式介紹設計師不同時期的作品:初試啼聲驚人作、風格轉變作、成就全球知名度的作品和近期成熟作‧本文闡述設計師人生歷程、掌握創作精髓(=縱向面)‧作品年表提供欣賞設計師不同時期代表作(=橫向面)‧提供交叉閱讀的樂趣?作者本身=平面設計師‧設計本業作者挑選、編撰,內容具說服力‧觀察點不同於尋常報導,富深度且讀來有趣?勵志人生學.編撰動機起緣於作者對於工作的熱忱和困惑,故挖掘的問題可供生涯經營之參考,富激勵作用。以極具啟發性的故事,探索了30位國際平面設計師年輕時代的求學經歷、獲得了哪些良師的啟迪、如何踏入設計這一行、又如何曾經掙扎於創作生涯瓶頸,以及最終獲致突破性的一刻。同時以編年史方式收錄、解說其代表作。他們的故事碰觸到了以下主題:?平面設計大師想什麼?怎麼想?從設計師的求學背景、風格養成、創作理念、工作經歷、如何突破瓶頸等等,多面向觸及設計師的關鍵轉折,直探創作的核心。?為什麼會走進平面設計領域?因為某個偶然事件??是否歷經創作瓶頸??面臨失敗、挫折時,如何跨越??是否有過靈光乍現的時刻??如何讓作品被接受??即使成名,是否仍會面對「害怕」(靈感枯竭)??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取得平衡??設計工作是否讓他們感到快樂?目錄來自亞歐美澳四大洲.橫跨12國──澳洲、奧地利、巴西、德國、英國、荷蘭、冰島、日本、挪威、瑞士、美國、南斯拉夫AllenHori─AnneBurdick─EdFella─PaulSahre─StefanSagmeister─JamesVictore─EikeKonig─NealAshby─PaulWhite─HidekiNakajima─RickValicenti─MargoChase─PaulaScher─MirkoLlic──等等
章節試閱
05 Stefan Sagmeister
有的樂團的音樂會讓你想聽,有的樂團的音樂讓你想自組樂團。Stefan Sagmeister就是會讓你想成為設計師的設計師。過去十年來,他累積了不少知名度頗高的作品,充滿明智的見解、趣味的想法和真誠的心,而不是以他個人的風格為主,因為對他來說,風格不過是屁。儘管反諷式的疏離是當前最安全的選擇,Sagmeister卻證明原來設計師也可以表露真心。
1962年出生於奧地利和瑞士與德國交界處,康絲坦斯湖旁的小鎮伯瑞根茲(Bregenz, Lake Constance)。小時候的學校老師就像英國平克佛洛伊德搖滾樂團(Pink Floyd)的專輯《牆》(The Wall)德文版中的人物,激發年幼的Sagmeister個性中的反抗精神,卻沒有引發他向學的興趣。
Sagmeister的兩個哥哥都是學商,學校畢業之後去流行服飾店當店員。他不想追隨兄長的腳步,決定去唸工學院。工學院的學生都是認真向學,準備當工程師的年輕學子。Sagmeister的一頭長髮和反文化精神和同儕格格不入,朋友也不多。他勉強唸了三年,同時還自組樂團,這個經驗讓他學到寶貴的一課。「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看電吉他和音箱的雜誌,在那邊做白日夢,以為只要有那些高級的設備,有那台音箱/喇叭/麥克風,我們就可以和偶像一樣厲害。後來我做設計師之後就沒有犯同樣的錯誤。我用的工具只會讓我更優秀一點點。」
唸完工學院之後,他轉到隔壁的登恩本(Dornbirn)繼續唸書,加入左派季刊《Alphorn》的編輯團隊,接手刊物的設計工作。「我發現我對版面設計比對寫作有興趣。」
師傅授課制
十九歲的Sagmeister從登恩本學院畢業之後就進首都維也納知名的應用藝術大學(Die Angewandte)繼續唸書。「學校有一套師傅授課制度,四年都跟同一個教授。如果你跟到的老師不錯,學習的效果就很好,如果你跟到的老師不好,效果就比較差。我跟到的老師年紀很大,沒有跟上設計界的最新發展,所以我們學到的都是基本的東西:構圖、字體設計和格版系統。」
其他更有挑戰性的學習機會則出現在別的地方。他姊姊的男朋友介紹他認識維也納現代劇院(Schauspielhaus)的總監Hanz Gratzer。Gratzer委託Sagmeister和三位同學幫劇院的演出活動設計宣傳海報。他們四個稱自己為「好的團體」(Gruppe Gut),自命為現代劇院的代言人,每一次劇院有新的演出,他們就會各自為新的劇碼設計海報,由Gratzer選出優勝之作,Sagmeister就經常被選中,貼在維也納的市區各地。
當時的Sagmeister和現在一樣,喜歡看到自己的作品呈現在世人面前。「當然,看到一個自己做的很差的作品印出來,跟看到一個自己很滿意的作品貼在市區各地,兩種感覺差別非常大。我替現代劇院設計的海報第一次出現在維也納市區時就有第二種感覺。我替《艾賀曼同胞》(Bruder Eichmann)這齣戲設計的海報,是我第一個很滿意的作品。當時我還在唸書,能夠有這種機會真的讓我很高興。直到現在,看到自己的作品從影印機出來(如果有照我們設計的樣子出來的話),還是會讓我非常非常高興。」
大城市的霓虹燈
在應用藝術大學唸到最後一年時,Sagmeister申請美國傅爾布萊特獎學金,希望進入紐約的普瑞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他十八歲那年跟著姊夫去美國紐約玩了一週之後就愛上這個城市,即將大學畢業的他急著想要重返紐約。他替現代劇場設計的海報幫他拿到獎學金,帶領他前往美國。「我從小生長在奧地利阿爾卑斯山區的小村莊,一直想體驗大城市的生活,所以我真的很高興可以拿到獎學金去普瑞特唸書。除了可以待在紐約,我更喜歡在藝術學院唸書的那段日子。如果有辦法,我可能會一直待在學校裡不走。」Sagmeister在新的環境裡如魚得水,在這三年內潛心吸收當代的設計風格,充分體驗紐約的都會生活。
服役(插曲)
奧地利規定所有役男皆須在三十歲之前服完八個月的兵役或社區服務。1989年,在紐約住了三年之後,Sagmeister回到家鄉,在維也納近郊的難民收容中心服務。還好,他的工作很輕鬆,有時間讓他接點設計案來做。服完兵役之後,他又繼續在維也納工作了一年,直到一次度假將他的設計生涯帶向另一個階段。
香港
Sagmeister跟朋友去香港玩,他決定假裝去找工作,想要了解當地設計界。假意跟八家公司面談完之後,廣告公司Leo Burnett突然說要請他去上班。他對這份工作並沒有很有興趣,所以就故意開高價,希望對方知難而退,沒想到公司毫不考慮就答應了。於是他就成為Leo Burnett香港設計團隊的創意總監。
他在這個位置上做了兩年,經常一天工作十八個小時,不停地設計識別系統、企業年報、手冊和各項文宣,管理手下一群員工。「在香港的這兩年是我的設計生涯當中學到最多的兩年,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兩年的工作量最大。我發現其實我們可以從不合適的工作中學到很多(譬如如何避免再接到類似的工作)。我還是可以隨時轉換成當年的工作型態,只是我不喜歡那種模式。」他在1993年離職。
重返紐約
離職後的Sagmeister在斯里蘭卡海邊的度假小屋接了三個月的設計案(他把小屋取名為他的「宣傳小茅屋」,Stefan’s Propaganda Shack),回到紐約在Tibor Kalman的設計工作室M&Co工作,Kalman本人則專心替《色彩》(Colors)雜誌做設計。替他的偶像工作讓他收穫頗豐,可是也有一點棘手,而且沒有持續太久。六個月後,Kalman決定結束工作室的營運,搬到義大利,專替《色彩》雜誌做設計。Sagmeister自立門戶的時間到了,他終於可以做自己一直想做的設計工作:音樂唱片包裝設計。
他在香港那段期間把豐厚的薪水都盡量存起來,現在剛好拿來創業。他在曼哈頓買了一間兩層樓的頂樓公寓,樓上是住家,樓下改裝成工作室。1994年1月,Sagmeister Inc.設計公司正式開始營運。
唱片包裝設計
創業初期Sagmeister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在向唱片公司自我推薦,同時接其他非音樂界的案子維持生計。幾個月後,Sagmeister有個玩樂團的朋友Hans Platzgummer請他設計H.P. Zinker樂團的新專輯《太瘋狂》(Mountains of Madness)的包裝。專輯封面是一個老人靜靜地看著一只暗紅色珠寶盒的樣子。把CD書抽出來之後,原本平和的老人卻轉變成瘋狂吼叫的惡魔。整個效果出人意表,概念卻極其貼切,Sagmeister首張唱片封面設計就被提名美國葛萊美獎的唱片包裝類別。這個作品是Sagmeister工作室首隻「暢銷單曲」。後來這個紅色封膜的設計概念也套用Sagmeister第一本作品集的封面設計上。他將歷年來知名的作品集結成冊,出版《吸引你的目光》(Made You Look)這本專輯。「H.P. Zinker的CD是個很巧妙的設計,效果很好,加上又被提名葛萊美獎,真的幫我們打開通往音樂界的門。」
後來幾年,找上Sagmeister的知名設計案越來越多,讓他有更大的空間可以發揮他的幽默感。一連串替搖滾樂手Lou Reed、David Byrne、滾石合唱團,還有他替AIGA設計的那幾張惡名昭彰的海報,吸引客戶不斷回籠,總是能在設計界掀起狂潮。
不貪心
此時Sagmeister大可利用機會擴大工作室的規模,但是他卻堅持維持小工作室的型態,經常只跟一位設計師和一兩位實習設計師合作。如此一來,如果他自覺沒有辦法提供客戶最好的設計,就會拒絕上門的客戶。「自立門戶是我在設計上最好的決定,維持小工作室的型態則是第二好的決定。在我這邊工作過的設計師包括一開始的Veronica Oh,然後Hjalti Karlsson也在我這邊做了四年,還有現在的Matthias Ernstberger,他們對工作室,對我,都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如果沒有他們三個人經常帶進新的想法,新的技巧和挑戰,我覺得我可能會變得更老更討人厭。」
問Sagmeister什麼時候第一次覺得自己成功了?「有一次有專車來接我飛去洛杉磯,跟滾石合唱團見面討論《通往巴比倫之橋》(Bridges to Babylon)專輯封面的設計,有那麼一瞬間我覺得自己終於辦到了,可惜那種感覺消失的很快,幾天後我覺得自己像個白癡。」
一年不接案
1999年,工作室成立五年後,Sagmeister決定一年不接案,全心投入實驗性質的純藝術創作,讓當時在他手下工作的Hjalti Karlsson離開自立門戶,和之前在Sagmeister實習過的Jan Wilker(第160頁)成立工作室。「當時(1999年)我對工作室的設計工作感到厭煩,加上我那個時候在葛蘭布魯克藝術學院帶學生的一個工作坊,那些學生的技術都很成熟,做很多實驗性質濃厚的作品,讓我很嫉妒。然後Ed Fella來我的設計工作室參觀,拿他的素描本給我看(第26頁曾提到),我受不了了,決定一年不接案,不接案的一年對我而言很值得,我又重新找回對設計的熱愛。」
回歸正常工作之後,Sagmeister更加努力改變這個世界。最近幾年他開始提供政治團體「真正的大多數」(True Majority)專業的設計服務。這個組織是由美國班傑瑞冰淇淋(Ben & Jerry)的創辦人之一Ben Cohen所發起,目的是要推動美國政府實施幾項能夠把地球變得更好、更安全的長期政策,譬如消除飢荒、降低對石油的依賴等層面較廣的概念,也有要求各國心甘情願地支付聯合國會費等明確的訴求。這「不」是一群立意良善,理想很偉大卻絕對不可能實現的嬉皮。他們確實很有可能實現理想。
目前Sagmeister正在柏林教一學期的設計,繼續他用設計感動人心的使命。
05 Stefan Sagmeister有的樂團的音樂會讓你想聽,有的樂團的音樂讓你想自組樂團。Stefan Sagmeister就是會讓你想成為設計師的設計師。過去十年來,他累積了不少知名度頗高的作品,充滿明智的見解、趣味的想法和真誠的心,而不是以他個人的風格為主,因為對他來說,風格不過是屁。儘管反諷式的疏離是當前最安全的選擇,Sagmeister卻證明原來設計師也可以表露真心。1962年出生於奧地利和瑞士與德國交界處,康絲坦斯湖旁的小鎮伯瑞根茲(Bregenz, Lake Constance)。小時候的學校老師就像英國平克佛洛伊德搖滾樂團(Pink Floyd)的專輯《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