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 屬於哪個階層,
所有漫遊族世代 都知道自己必備的部落導航
與真正的流浪能力。
一部未來之書。
《漫遊族辭典:給21世紀的世代導航》可謂法國思想家賈克˙阿塔利關於未來社會和文化趨勢的登峰之作。書內共有400多個關鍵辭,給新世代的漫遊族提供生活風格、必要裝備、政治綱領甚至是宗教信仰的導航。
新世紀和新世代的人變成了漫遊族,他們主要由三類人組成:富有的超級階層、一輩子為生存而遷移的窮人,和虛擬的漫遊者。其中,第三種人是21世紀漫遊族的主體,他們以定居為生,既希望擁有富有漫遊族致富的手段,又擔心淪落為貧窮的漂泊族。
作者阿塔利除了對一些永恆的辭彙,例如「性」、「戰爭」、「工作」、「愛情」、「音樂」等加以詮釋外,還對亞洲、非洲較為重要的辭彙,如「克己」、「非暴力」等賦予新意;他另外還為了未來造了一些字,如奈米漫遊族、樂高文明等等。
這部未來之書,都是為「漫遊族世代」將要遭遇到的世界局勢(如人口、技術革命、社會活力、地緣衝突、思想潮流、群眾運動演變等)進行大膽的預測,創造一個屬於我們的博愛世紀。
這部辭典將成為 漫遊者最神聖的隨身物品,
像 古羅馬時代人們在荒漠中遷移時 背負行囊中的《聖經》
一樣保護自己。
作者簡介:
賈克‧阿塔利Jacques Attali
法國橫跨政經兩界的經濟學家、作家、文化預言者,學識淵博,長期活躍在法國政治舞臺上和國際事務中,歷任法國前總統密特朗與薩科奇的首席顧問。阿塔利是世界政府的宣導者。他認為,無國界的政府是民主制度的基本的而且唯一的保障。他對金融危機出路分析後得出的結論,也是必然要有一個監管金融的世界性機構;有了這個機構,下一步才會有世界政府。
阿塔利涉獵廣泛,著述頗豐,作品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未來學等領域。1972年撰寫了《政治生活裏的經濟分析》和《政治模式》兩書,獲得當年度法國皇家科學院獎。他的《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1995年曾在台灣由時報出版,新著《國家的破產》,提醒世界各國從冰島、希臘等國的破產危機中引以為鑒,全面反思,制定新的相容規則和金融及政治架構,避免經濟蕭條、通貨膨脹和延期償付等問題。
章節試閱
前言:
分裂、興奮、野蠻、幸福、荒謬、怪物、貧困、拯救、恐怖、宗教、世俗等,這就是21世紀。
沒有任何比喻能像辭典那樣,將上述詞語描述得如此恰如其分。因為,辭典集中了各類詞語,詞義清晰,且還有正反兩方面的解釋和索引。除了辭典,也沒有任何別的其他形式,能將對未來世界的被破壞、真實世界的被摧毀、文明與野蠻、災難與美好並存的現象如此真實地昭示於天下。
這就是我編撰這部未來百科全書的理由。這是一份尚未問世就立下的遺囑,一張尚未發現就勾勒的藍圖。這合乎邏輯嗎?當然不。那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新的真實的東西只能在對立的碰撞中產生。
該辭典既可按字母順序一氣讀下來,也可隨意流覽;當然也可隨身攜帶,在困惑時,在旅途中,或在與人交談時翻閱或查尋。從題目上看,這是一本談及未來的書,而明天,閱讀將和在大海中航行一般困難。
這樣,必須選擇登陸點。這是一個需要隨時修正和大膽的抉擇。因為詞語是靈活、易變和模糊的。如一些反義詞的詞義界定將出現變化,一些同義詞之間又無法進行轉換,一些詞語將全盤消失,另一些詞語又不知從何而來。例如“消費”與“工作”。“培訓”與“娛樂”兩個詞的意思將日益接近;“衛生”和“醫學”。“公民”和“選民”、“就業”和“工作”的意思將漸行漸遠;“電視”、“電腦”和“鍵盤”的意思將消失殆盡。
在辭典所列的300多個條目中,我首先選擇了一些永恆的詞語,如“性”、“科學”、“戰爭”、“工作”、“愛情”、“音樂”等。我還加入了一些對伊斯蘭地區、非洲以及印度、中國來說,較為重要的詞語,如“克己”或“非暴力”等。一些目前不常用的,但預計未來可能會經常遇到的一些詞語,如“漫遊族”、“心靈感應”或者“生物基因”,我也加入了進去。當然還有部分來自郊區的,而明天可能會成為城市語言中的一些詞語,如“丑角”或“說唱詩人”。最後,為描述那些目前還在邊緣但很快將成為主流的詞語,我還發明和嫁接了一些詞語,如將“克隆”和“圖像”組合成“虛擬可視人”,將“電腦”、“電視”、“電話”合併為“電腦電視”以及“納米漫遊族”和“樂高文明”。我還大膽借鑒英語創造了“快樂教育”、“青少年電腦癡迷者”等。
在一些詞的開頭,我並不滿足於給它一個定義,而是重點闡明其重要性,但對有些詞,僅僅給出了正反意思。我想通過這些詞語,對大家可能提出的有關我們未來的一些重大問題給予一個答復:世界能夠養活全人類嗎?我們能夠消除貧困嗎?每個人都能擁有一份工作嗎?世界的財富將聚集在哪個地區?科學的進步是否會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它會改變人與痛苦和人與死亡的關係嗎?它會改變教育和娛樂的形式嗎?何種企業能夠生存下去?何種信念和冒險能使人民充滿激情?何種戰爭和生態災難威脅著我們?如何處理自由與互助的矛盾?如何解決定居和流動的關係?宗教和政治將有什麼樣的地位?何種風俗將會被人接受?西方文明是否仍是具有統治地位的文明?美國能繼續維持世界地緣政治的霸權嗎?歐洲能夠成為政治一極嗎?法國在國際事物中還有影響力嗎?伊斯蘭的前景如何?還有超越市場與民主的機制嗎?世界會爆發革命嗎?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們在世界上還能共同生存嗎?
答案不言自明:20世紀是一個魔鬼的世界,它留給人類的是一個無法生存的世界。在那裏,窮人走投無路,被迫生活在城市的廢墟中,被貧困窒息;腰纏萬貫的富人,沉浸於物質的誘惑中,被財富窒息。
將2000年作為分界線不是一個刻意的安排;自西元有記載的文明史以來,無論是上個世紀還是前幾個世紀的開始,從來都沒有與歷史割裂過。16世紀始於1492年,19世紀始於1789年,20世紀始於 1918年。21世紀應該始於 1989年,因為在那一年帝國宣告結束,人類邁入了克隆和網路時代。
今天,預言已不再是新聞的賣點。人們將它視為虛幻活動、偽科學和造假的代名詞。大躍進、夢想和文明暢想的時代暫被停止。未來學家預言的失敗不僅導致急功近利思想的勝利,而且迫使每個未來學家不得不躲在自己的角落裏,觀看視屏播出的各類娛樂節目。對此,我們應該理解,因為20世紀的許多滔天罪行都是打著造福於人類的預言幌子犯下的。
除此之外,還要加上預言學家和未來學家們所犯的令人難以置信的錯誤,在重操舊業之前,他們必須反思。
活字印刷術問世時,羅馬日爾曼帝國的首領們和梵蒂岡的紅衣主教們曾想借此為自己服務。前者想以拉丁文為核心統一歐洲,後者希望通過對《聖經》的閱讀樹立自己的權威。然而事實正好相反,儘管《聖經》確實是第一本印刷的書籍,但是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裏,在土著語言的幫助下,民族主義誕生了。因為對《聖經》的閱讀使人們可以繞開教堂和神甫,直接與上帝進行對話,一個預謀用於統一的工具最終導致了離心主義。
300年後同樣的錯誤再次出現。黃金時代的未來學家們曾預言,留聲機的誕生使人們叫以足不出戶欣賞音樂,不必再為音樂家的罷演苦惱,電話的問世為老闆在家指揮工人創造了條件。
近代類似的錯誤預言更是屢見不鮮。1943年,IBM總裁托馬•瓦松曾預言,全世界銷售的電腦永遠不會超過5台。1977年,一家大型數位設備公司的創始人說,沒有任何人需要家庭電腦。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羅伯特•索羅預言說,本世紀末,蘇聯將在經濟上戰勝美國。名聲顯赫的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艾倫•杜勒斯不久後即確認了這一預測。同一時期,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綠色革命”解決自給自足問題的前夕,一些至今在國際舞臺上仍有相當分量的知名學者還預測說,這兩個國家在本世紀末將發生大規模饑荒。1970年,羅馬俱樂部稱,到2010年世界石油儲備將枯竭,然而今天的統計表明,至少在下個世紀內世界還有足夠的石油。人口統計學雖然簡單,但錯誤也是層出不窮。1932年的預測說,法國人口到 1975年將達到 3 900萬,而實際上它已經超過了5 300萬。1970年的統計說,到203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150億,1990年又說90億,而今天則預測說只有75億。實際上,不瞭解現實是導致錯誤預測的根源、下面就是這樣的情況。
1984年,聯合國人口專家說,墨西哥城人口將超過1700萬並在 2000年達到 2200萬,而實際上它只有 1550萬。有預測說加爾各答人口在世紀末將為1500萬,而實際上只有1150萬;說巴西聖保羅市人口將突破2 000萬,而實際只達到1600萬;說里約熱內盧的人口從 1984年起將超過 1040萬,而實際上從未超過 1000萬。
有關2000年也有一些愚蠢的預測,其中一則是經濟學家凱恩斯1930年所做的關於2000年每人每週平均工作15小時的預測。
那些過去和現在的職業預言家經常犯錯誤的原因是,他們總是做出一些迎合人們的預測,同時又給預測留出相當大的時間跨度,以便在出錯時,能夠溫和地撤退。
對“未來學”的聲討不應導致放棄對未來學的研究和探索。
首先,與其他任何時候相比,我們這個時代更需要預測。如同一輛加速行駛的汽車,它需要照射得更遠的燈光,隨著人類腳步的加快,人們更加需要預言。
其次,除了失敗的例子外,也有不少成功的範例。他們是一些優秀的科幻小說作家。儒勒•凡爾納和亞瑟•C.克拉克比任何人都準確地預測或者幻想20世紀的主要技術革命。今天,科幻文學仍是未來學的寶貴財富。勒夫克拉特、阿西莫夫、市拉杜裏、海萊茵、馮尼格特都有著非凡的洞察力和超強的預測力。這裏要提一下電影、連環畫和電子遊戲,它們創造的清晰靈巧的畫面可能成為未來美學的發展方向。
最後要說的是,錯誤也是良師益友。它揭示了人們一般容易過高估計技術革命的力量,低估風俗、價值觀、藝術等方面的影響。錯誤還告訴我們,不要墨守成規,不要輕信新技術必然有利於強者,創新總是始自邊緣,不要輕信陳舊的簡單結論,如馬克思勾畫的未來取決於階級鬥爭,自由主義導致理智進步等。這些都於事無補,因為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理論。
做預測,一定要敢於冒風險,特別要敢於對人口、技術革命。社會活力、地緣衝突、思想潮流、群眾運動演變等情況進行大膽的預測,從那些可能引起動盪和變革的蛛絲馬跡中捕捉力量的軌跡。
什麼是力量的軌跡?一方面,人類將繼續面臨戰爭、饑餓、非正義、獨裁、背叛、死亡等陳舊的問題;另一方面,人類將繼續有著美好的理想,嚮往幸福,願意將幾個世紀以來進行的艱苦卓絕的鬥爭繼續下去。正是在這種力量的作用下,人類由帝國走向國家,以貨幣交換取代了以物易物,由農業社會邁入工業社會,從能源社會跨入資訊社會,由集體經濟轉向自由貿易,由產品轉向服務,由國家保護變為抵制國家保護。這些持續不斷的進步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知識結構,使人權和民主征服了世界。但它同時也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和污染問題,城市的無序和貧困問題也因城市人口的膨脹更加突出。
如果不採取任何措施遏制這些帶有重大傾向性的變化,21世紀將以如下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到21世紀中葉,世界人口將超過80億。城市居民大部分是流動人口,那些無法呼吸的城市人口一般將超過500萬。為養活這些人口,30年內糧食產量必須翻一番,這是過去需要1萬年時間才能達到的目標。人口老齡化問題,先是在北方國家,繼而在南方國家顯現出來。在新世紀的頭50年裏,南方國家的青年將抱負滿懷,然而隨著下半個世紀老齡化的發展,他們的反抗鬥志將減弱。
●民主和人權將在全球普及。西方捍衛的建立在自由、可變和意志基礎上的價值觀將繼續是全球發展繁榮的動力,儘管亞洲的生產將佔據全球財富的2/3。30億青年人將積極參與全球文化運動(服裝、音樂、美食、名牌、價值、全能明星),在有利於雇主的迅速流動的市場上交替尋找工作,競爭那些少量的福利和公共服務部門提供的崗位(如教育、衛生、公民機構和空氣管理等)。人們的工作將更加不穩定,流動、虛擬、網路將成為口頭禪,人的思維方式由線性趨向迂回。技術精英將為一個超工業社會創造一個後現代文化,而作為社會主體的中產階級只能成為他們活動的陪襯和旁觀者。
●技術革命將繼續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不能僅僅讚揚誇獎它們,因為它們也導致了許多災難,其中有“泰坦尼克號”豪華遊輪、“興登堡號”飛艇、“挑戰者號”太空梭的災難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義大利塞維索和印度博巴化工廠毒氣洩露事故。不要認為未來的技術革命必然超越過去,事實是現在的視屏技術並未取代書本與紙張,更沒有跨越以1840年為標誌的那個時代,那時人們發明了火車、電話、蒸汽船,出行達到了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當然,今天也會出現許多重大的技術革命:產品將越來越智慧化,擁有思維、談判和決策能力。除了虛擬產品外,還將出現虛擬人。它們將成為人類的夥伴,人們通過鏈結的電腦,能夠直接操縱機器。醫學也將因基因工程而經歷19世紀以來最徹底的變化,克隆人將成為舉手之勞,人們可以輕易地活到110歲。納米技術如果能像預期那樣與人類約會的話,生產的原料價格將像資訊生產一樣廉價。納米技術的使用使人們能夠通過原子組裝生產產品,複製細胞、製造有自我修復能力的機器人,並將細胞大小的電腦晶片植入人體。產品生產幾乎是免費的,人的壽命在理論上將變成無止境的。由高科技的納米技術和漫遊人組成的納米漫遊主義,將創造一個從分子到宇宙的無限廣闊的虛擬空間世界。當然這在現階段還只是一個設想。
如果一切進展順利,且政治家們也能理智地將技術革命用於人類的福祉,那麼新世紀肯定將是一個理想的世紀。新技術將使城市規模得到控制,養殖技術的發展將大幅度提高水產品的產量,農業革命將有利於無污染食品的生產,清潔能源的開發將減少污染和氣候惡化。生物基因技術將修復乾旱的土地,拓展人類的居住面積。城市將可以重新呼吸,每個人都擁有尊嚴,貧困在南北國家不復存在。企業成為沒有等級的網路。在人口流動的文明城市中,將出現一些以新的傳說為理念的相互關心、互相愛戴的新部落。失業將失去意義,人們每年將工作100天,學習100天,旅行100天,其餘時間用於休閒。商品秩序將進入一個非實物的新紀元。民主成為全球的價值觀,每個人無論國籍和居住地在哪里,都有投票的權利。多元文化將取代原教旨主義,每個人都能在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中汲取自己需要的養分。人們同時可以擁有多種國籍和幾個家庭,甚至可以幻想生活在自已選擇的克隆人中間。民族國家之間再也不相互敵視,大家都認同一個道理,即他人的財富是自已成功的前提條件。地緣爭奪變為和平的政治。印度、中國、歐盟(成為聯邦,疆界將擴展至土耳其的安卡拉和俄羅斯的莫斯科)和美國(成為美利堅聯盟,英國將加入進去)成為兩大勢力範圍。地中海沿岸國將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共同市場,並將總部設在耶路撒冷。耶城將成為兩個國家、三個地區的首都,相拼的多元文明將取代西方的文明、技術、資本和民主,並以寬容和不斷融合的精神建立一個和諧的新世界。一種新的全球精神從而誕生。在它的指導下,國際組織將重新發揮作用;聯合國將制訂新的規則,要求人們履行義務與責任;世界員警將對法律無法管轄的區域進行管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負責全球貿易的徵稅和重新分配稅 收,調節金融市場,使它不再是製造恐慌的手段和場所,而是為消除不公正做貢獻。
這個理想難以實現,因為政治偏愛莎士比亞而不是安徒生。形形色色的變化勢必打破這種靜溢的發展趨勢。除非力量對比、財富分配、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出現徹底的革命,否則貧困將繼續破壞民主。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技術進步將會如期而至,科學不會被邪惡利用。虛擬化有可能將人類拖入瘋狂的邊緣;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止大規模流動傳播的病毒;氣候惡化以及核事故的災難將給人類帶來重大不幸;污染也將使農業。水源和氣候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壞。
如果一切屬實,50年後世界上只有1/5的人解決了生存問題,其他的人,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都將在窮困、孤獨和暴力中掙扎。在同一個城市,有富人區和窮人區,有被家庭呵護的孩子和流浪街頭的棄兒。估計全球有500個人口超過700萬的大城市,300個國家,20億流浪漢,每天有10萬兒童死于饑餓,40億人被剝奪受教育的權利。而與此同時,150個個人控制著超過世界半數的財富。
如果未來確實如此,那麼人類又將回到黑暗的年代:帝國將重現;對石油的控制將決定世界的命運;民主無力決策;國家淪為各種好鬥的部落;種族戰爭連綿不斷,極端獨裁東山再起,宗派勢力和恐怖暴力抬頭,古老的自私之風重現。不同文明發生衝突,西方獨家面對來自全球的反抗。
生活在21世紀末的人們將深深懷念紐約和巴黎,而不是20世紀初代表富人天堂的柏林和奧地利。
世界將呈現這樣一種景象:在一個豪華的舞場上,高雅浪漫的舞者正圍著樂隊和豐盛的餐桌跳舞,其中有幾對舞伴已預感到這裏隨時會發生爆炸和激烈的衝突。怎麼辦?離去,將無法享受節日的快樂;留下,則預示著捲入危險。為此,他們決定在舞場出口附近繼續跳舞.同時時刻盯著緊急出口,以求在事情發生的瞬間,用最快的速度逃離現場。
可惜世界上除了地獄,沒有緊急出口。
人類應該堅決杜絕上述情形的發生。最晚到21世紀中葉,世界上將會爆發一場消除這種發展模式的革命。後資本主義會就此問世嗎?
其實,避免這種結局很簡單,人們只需宣稱:讓科學技術為正義和消除貧困服務,破除等級制度,重新恢復民主,鼓勵多樣化,分享共同財富,促進衛生和教育進步,取消軍費開支,植樹造林,開發清潔能源,向其他民族的文化開放,促進融合,全盤考慮問題,睦鄰友好,等等。
一句話,做我們希望我們前輩所做的一切。
實現這一切,必須要有理想。如果說19世紀是自由世紀,20世紀是平等世紀,那麼21世紀將是博愛世紀。不能排除市場或者專制利用它,但它將證明我們為此奮鬥過,我們無愧於自己。
不要為歷史指明方向,因為它沒有方向,它一直在毀滅的邊緣徘徊。世界不知去向,並隨時可能回到野蠻時代。野蠻是萬惡之源,我們必須拒絕和阻遏它,為世界的永恆爭取一個機會。我們無法預知歷史,但我們能夠創造歷史。
摘文:
愛情(Amour)
人們交談的首要話題,最珍貴的消費品。人的第一瘋狂,人性的最後一道防線。
戒指 (Bague)
既是未來漫遊族的裝飾品,又是其與網路鏈結的工具。人們通過它能夠進入電子郵箱和虛擬世界,並可以幻想有一天用它來儲存發給別人的訊息。只要將兩個戒指輕輕地一碰,就能夠交換訊息並將其存入類似電子名片的電腦中。
繭居族(Cocooning)
與漫遊族共存,但又互相對立。他們具有人類祖先,特別是古代婦女戀家、不出家門的特點。資訊技術將為足不出戶完成社會生活的基本需要提供保障;電信技術將為許多行業在家工作提供方便;多媒體網路使人們可以在家裡採購幾乎所有的商品,辦理全部的銀行業務。將來還可以接受校外教育和不去診所接收醫生診治,在家裏享受各式美味佳餚、進行休閒娛樂、參加體育和觀光旅遊活動(全部是虛擬的)。總之,人們可以在家度過由生到死的一生。
虛擬化將把流動者變為虛擬的固定者,把繭居者變為虛擬漫遊族……
樂高文明(Civilego)
未來的文明既不是那種以西方個人主義和世俗為核心、相容其他文明成分的單一文明,是不是那種自我封閉的文明,而是由多種文明元素相拼而成的樂高文明。在這種文明中,每個人都可以隨心所欲和無窮無盡地攫取其他文明的哲學、意識形態、政治制度、文化、宗教藝術成分來組成自己的價值觀。非洲和拉丁美洲已經很好地將本土文化同殖民文化融合在一起,它們是這種文明的先驅。
樂高文明將是文明中的文明,它將促進不同文明間的融合與和睦相處,使它們相互寬容,包容其他新的文明成分。只有當人們把新生事物作為好消息,把易變作為一種價值觀,把不安作為一種愜意,把融合作為財富時,樂高文明才能不斷獲得新生,催生新的互助團結的漫遊部落。
前言:
分裂、興奮、野蠻、幸福、荒謬、怪物、貧困、拯救、恐怖、宗教、世俗等,這就是21世紀。
沒有任何比喻能像辭典那樣,將上述詞語描述得如此恰如其分。因為,辭典集中了各類詞語,詞義清晰,且還有正反兩方面的解釋和索引。除了辭典,也沒有任何別的其他形式,能將對未來世界的被破壞、真實世界的被摧毀、文明與野蠻、災難與美好並存的現象如此真實地昭示於天下。
這就是我編撰這部未來百科全書的理由。這是一份尚未問世就立下的遺囑,一張尚未發現就勾勒的藍圖。這合乎邏輯嗎?當然不。那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新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