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倦怠,遠遠不該只是一個勞動者的絕望。
喬納森·馬萊西克教授只要一備課就會思維停滯、暴躁不安,終於,在一節沒有任何學生回應的社會倫理學課結束後,他辭職了,放棄了終身教職轉而寫作本書。
他帶我們回歸職業倦怠的歷史和心理學發展,重讀馬斯拉奇倦怠量表,從科學維度生動描繪職業倦怠究竟是怎樣的感受和體驗,探索倦怠為什麼困擾著成千上萬的打工人——在這個飛速發展的全球經濟時代,優績主義讓我們的工作理想越來越高遠,但現實的工作條件逐漸被侵蝕,對勞動者的時間和情緒要求越來越多,我們得到的不再是公平、歸屬感和意義,而是越來越大的工作壓力。
簡而言之,職業倦怠源於社會的發展,是文化問題,而不是個人問題。 只要有勞作,就會有痛苦。或許職業倦怠無法根除,但一定能夠擺脫。因為,人終究不該被工作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