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未來的10種人,並不見得是最有能力的人。因為每一種角色,都有自己的槓桿、自己的工具、自己的技能,和自己的觀點。如果有人把能量、智慧,和適當的槓桿結合起來,他們就能發揮驚人的力量。
這決定未來的10種人分別是:
觀察人類行為的「人類學家」、不斷地把新構想製成原型的「實驗家」、探索其他產業和文化的「異花授粉者」、克服障礙的「跨欄運動員」、把各式各樣的團體匯集起來的「共同合作人」、激發才氣和創造力的「導演」、設計出消費體驗的「體驗建築師」、打造舞台,把實體環境轉化成影響成員行為和態度的「舞台設計師」、透過生動故事和大家溝通的「說故事的人」,以及不只是服務客戶還會照顧客戶的「看護人」。
這是一本談人的書,更具體地說,本書所要討論的是在創業前線上,實際擔任執行工作的無名英雄,以及夜以繼日,不斷創新的個人和團隊──亦即人所能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們為什麼將決定未來。
《經濟學人》宣稱:「創新是現代經濟最重要的單一因素。」本書作者係世界首屈一指的創意實業家,也是一個宣揚創意主張的傳道者。由他所勾畫出的「決定未來的10種人」所組成的夢幻團隊,不僅將改變各大產業的規畫藍圖,在這些人將創意做最最極致的發揮的同時,也將激勵讀者,讓自己身處決定未來的10種人的行列。
決定未來的10種人,並不見得是最有能力的人。因為每一種角色,都有自己的槓桿、自己的工具、自己的技能,和自己的觀點。如果有人把能量、智慧,和適當的槓桿結合起來,他們就能發揮驚人的力量。
決定未來的3大類10種人
【學習類角色】
今天的偉大想法,明天也許就過時了。不要對自己所「知道」的東西沾沾自喜。扮演學習類角色的人要虛懷若谷,質疑自己的世界觀。
1「人類學家」(The Anthropologist)
觀察人類行為,並深入瞭解人在身體上以及情感上,如何與產品、服務和空間產生互動,進而帶給組織新的學習和新的見解。
2「實驗家」(The Experimenter)
不斷地把新構想製成原型,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得到啟示,並加以學習。
3「異花授粉者」(The Cross-Pollinator)
探索其他的產業和文化,然後把所見所聞應用到你的企業上。
【組織類角色】
即使是最好的構想,也必須一直去爭取時間和資源。他們把預算和資源配置視為複雜的棋局,並且要下贏這盤棋。
4「跨欄運動員」(The Hurdler)
他們知道創新的道路上佈滿了障礙,因而發展出一套克服障礙的本領。
5「共同合作人」(The Collaborator)
把各式各樣的團體匯集起來,而且經常在群體中帶領大家,創造出新組合和跨領域的解決方案。
6「導演」(The Director)
不只是把一群才氣縱橫的卡司和工作人員集結起來,還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才氣和創造力。
【建造類角色】
他們應用學習類角色所開發出來的觀點,加上從組織類角色所取得的權力管道,實現創新。你很容易就可以找到他們,他們就在行動的核心之中。
7「體驗建築師」(The Experience Architect)
他們所設計出來的消費體驗,超越了產品表面上的功能,在更深的層次當中和客戶隱藏及外顯的需求,連結在一起。
8舞台設計師(The Set Designer)
能夠把實體環境轉化成影響成員行為和態度的有力工具,他們所打造出來的舞台,可以讓創新小組的成員盡心盡力地工作。
9看護人(The Caregiver)
好的看護人會預先設想客戶的需求,並準備妥當以照顧他們。當你看到企業所提供的服務完全符合你的需求時,通常,這家公司裡就有一位看護人。
10說故事的人(The Storyteller)
透過生動的故事,和大家溝通基本的人性價值或強化某種文化特性,以建立內部人員的士氣,並增進外界對公司的認識。
作者簡介:
Tom Kelley(湯姆.凱利)
IDEO總經理。IDEO是全球頂尖的設計諮詢公司,以產品發展及創新見長。湯姆和IDEO創辦人──也是他的哥哥大衛.凱利(David Kelley)聯手經營,他們從只有二十名設計師的小公司做起,一路成長到擁有三百名員工的超人氣企業。作為一位知名的演講人,湯姆指導眾多的企業聽眾運用創新來改造企業的文化和策略思維。現居住於矽谷。曾著有暢銷書《IDEA物語》(The Art of Innovation)。
Jonathan Littman(喬納森.李特曼)
雜誌特約編輯,寫過商管、犯罪學,及運動等方面的書籍。
譯者簡介:
林茂昌
喜歡讀原文書,竟發現自己熱愛翻譯,其樂無窮。台大經濟系學士,美國西北大學管理科學碩士。經歷:牛頓雜誌、花旗銀行、美商保富管理顧問公司、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台証證券衍生性商品部、投資本部副總經理、台証期貨總經理、期貨商公會理事。現從事價值投資及創作。譯有《沃爾瑪效應》、《我們的新世界》(大塊文化)等。
章節試閱
人類學家
構成探索之旅的真正要素並不在於發現新景物,而是以新眼光來看景物。
——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法國文豪)
如果只有一種角色讓我選,那麼我會選人類學家。我對於扮演這個角色,有著強烈的熱忱,因為在我加入IDEO前身的小公司時,那時候,並沒有人類學家這個角色。而實驗家呢?那時候已經有了。當時甚至還有一些異花授粉者。但從來就沒人扮演過人類學家,而這個角色,後來竟成為我們的工作基礎。一九九一年,當IDEO開始想要用人類學家這個角色時,我真希望,我當時就有先見之明,立刻發現這個角色即將成為公司未來的希望。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我記得,當時我對哥哥大衛這麼說:「這真是個肥缺啊。這幾個聰明的博士,唯一的工作就是觀察人。他們把觀察到的東西成拍兩張照片,有時候也許還加上一兩段錄影帶,然後就拿這些東西來跟我們交差。我實在很難認同這個工作。」同時,我們的工程師卻埋首於電腦輔助設計(CAD)的機器之中,設計出摔到地上不會壞的電子產品。對我而言,這才是實在的工作。
但在那幾年當中,我對於公司裡人類學家這個角色,在態度上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人類學家這角色絕不是毫無價值的空泛程序,而是IDEO最大的創新源頭。我們跟客戶的公司一樣,解決問題的高手多如過江之鯽。但你必須先知道問題是什麼,才能談解決。而扮演人類學家的人,他們是絕佳能手,以全新方式重新架構問題(因為他們從實地觀察中去發現問題),如此,正確的解決方案才有意義,才能有所突破。
那麼,是什麼因素造成人類學家這個角色有如此重要的價值呢?在IDEO,扮演這種角色的人一般都有堅實的社會科學背景,他們進來之前都有認知心理學、語言學、或人類學等學科的高學歷。但是當你和他們共事之後,你會發現,他們從閱歷上所累積的直覺,更甚於學術上的專業知識,有點像哈佛商學院桃樂絲.李歐納(Dorothy Leonard)教授所謂的「深度智慧」(Deep Smarts)。雖然IDEO裡,從來就沒有任何一位人類學家,把他們角色的統一理論告訴我,但我還是注意到他們有六項明顯的特色。有些是策略性的,有些則是戰術性的:
1人類學家修習禪理中的「初心」(beginner’s mind)。
扮演人類學家的人,雖然他們有深厚的教育背景和豐富的田野經驗,他們似乎特別願意放下他們的「知識」,忽略傳統,甚至於忽略他們自己的見解。他們有智慧,懂得以真正開放的心胸來觀察。
2人類學家熱愛所有人類行為中的新鮮事。
他們觀察而不妄下斷語。他們以同理心去體會。他們一輩子都是人類行為學的學生,真心地喜歡觀察人、找人訪談,這點,沒有心的話是裝不出來的。任何人都可以學到文化人類學的技能,但沉浸在這個角色的人往往會發覺,扮演人類學家本身就很有意思,非常值得,這也是他們熱愛這個工作的另一項證明。
3人類學家會參考他們自己的直覺。
知名大學的商學院、以及企業界的在職訓練,其課程都著重在練習我們左腦的分析技巧。他們所要加強的是我們在邏輯推理上的能力,也就是柯雷克斯頓(Guy Claxton)在他那本趣味十足的書,《兔腦龜心》(Hare Brain, Tortoise Mind)中所說的「d–腦」(d-brain),或是丹尼爾.品克(Daniel Pink)在《未來在等待的人才》(A Whole New Mind,大塊文化出版)一書中所謂的「左腦導向思維」(L-Directed Thinking)。當人類學家必須為所觀察到的人類行為找到情感上的假設基礎時,他們並不怕去引用自己的直覺。
4人類學家在「Vuja De」(未曾相識)中尋求頓悟。
大家都知道「d
人類學家 構成探索之旅的真正要素並不在於發現新景物,而是以新眼光來看景物。 ——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法國文豪) 如果只有一種角色讓我選,那麼我會選人類學家。我對於扮演這個角色,有著強烈的熱忱,因為在我加入IDEO前身的小公司時,那時候,並沒有人類學家這個角色。而實驗家呢?那時候已經有了。當時甚至還有一些異花授粉者。但從來就沒人扮演過人類學家,而這個角色,後來竟成為我們的工作基礎。一九九一年,當IDEO開始想要用人類學家這個角色時,我真希望,我當時就有先見之明,立刻發現這個角色即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