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名稱:如何投資:24位大師談投資技藝,改變你對財富的想像
《紐約時報》暢銷書 比爾・蓋茲、傑米・戴蒙重磅推薦 凱雷集團傳奇創始人大衛・魯賓斯坦訪問金融界最重要的大人物, 為讀者講授一門關於投資的大師課程 最成功的投資人有什麼共同點?全球最大型投資公司之一的共同創辦人大衛・魯賓斯坦花費數年時間訪問世上最偉大的一些投資人,以了解引導其投資作業的久經考驗的原則、得之不易的智慧,以及不可或缺的工具。
魯賓斯坦在競爭極其激烈的私募股權領域工作了三十多年,現在總結出他所了解的關於投資技藝的智慧結晶,從股票、創業投資、房地產、私募股權、對沖基金,一直談到加密貨幣、捐贈基金、SPAC、ESG等等。
˙ 拉里・芬克如何從零開始,創造出貝萊德這家管理逾10兆美元資產的公司?
˙ 邁克・諾沃格拉茨如何在一年內從加密貨幣中大賺2.5億美元?
˙ 是什麼使山姆・澤爾成為房地產界歷來最聰明、最堅強的投資人?
˙ 史丹・朱肯米勒如何在一次交易中做空英鎊,獲利10億美元?
˙ 瑞・達利歐採用了什麼原則創辦出全球最大的避險基金公司?
˙ 瑪麗・卡拉漢・厄道斯如何成為摩根大通財富管理部門的負責人,為世界各地的個人和家族管理超過4兆美元的資產?
˙ 賽斯・卡拉曼如何完善價值投資,持續創造接近20%的淨報酬?
魯賓斯坦利用前所未有的接觸全球金融領袖的機會,寫出同類書籍中最權威的一本。本書揭示世上最成功投資人的想法,當中許多人很少公開發言。無論你是投資新手還是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這本書將永遠改變你的投資方式。
作者簡介:
大衛・魯賓斯坦 David M. Rubenstein 《紐約時報》暢銷書《如何領導》(How to Lead)、《美國實驗》(The American Experiment)和《美國故事》(The American Story)的作者。凱雷集團的共同創辦人和聯席董事長,該公司是全球最大和最成功的私募股權業者之一。約翰・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美國國家美術館、華盛頓經濟俱樂部和芝加哥大學的董事會主席。「捐贈誓言」(The Giving Pledge)的最早簽署人之一,榮獲卡內基慈善獎和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大衛・洛克菲勒獎。彭博電視節目《與魯賓斯坦談財富》(Bloomberg Wealth with David Rubenstein)和《魯賓斯坦秀:對等對話》(The David Rubenstein Show: Peer-to-Peer Conversations)的主持人,居於美國華盛頓特區。
譯者簡介:
許瑞宋 香港科技大學會計系畢業,曾任路透中文新聞部編譯、培訓編輯和責任編輯。2011年獲第一屆林語堂文學翻譯獎。譯有《發明與創新》、《雲端封建時代》、《價值戰爭》、《千腦智能新理論》、《絕望死與資本主義的未來》等數十本書。 victranslates.blogspot.tw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界好評 「啟發靈感的訪談……整合了許多明智有用的建議,既不硬銷也不炫耀……為那些對投資世界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了一本極好的文集。」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大衛說服了美國最優秀的多位投資人公開談論他們的人生與技藝。對那些對投資世界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書。」 ──傑米・戴蒙(Jamie Dimon),摩根大通執行長 「大衛能使這麼多位偉大的投資人透露他們的背景、成敗事跡和成功祕訣,我非常欽佩他這種能力。」 ──盧英德(Indra Nooyi),百事公司前董事長暨執行長 「雖然大衛・魯賓斯坦最著名的可能是他在金融和慈善事業方面的成就,但他也是非常好奇和健談的人,總是能使迷人的人物說出有意思的洞見。在這本書中,他告訴讀者關於投資的技藝與科學的經驗教訓,佐以傑出績效背後的個人故事。」 ──比爾・蓋茲 「經由最傑出投資人的話語,提出了令人信服的內行人對於投資的看法。」 ──薩帝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微軟執行長、暢銷書《刷新未來》(Hit Refresh)的作者 「無論你是投資新手還是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這本書都可以為你提供來自我們這個時代的傳奇投資人的許多寶貴經驗。」 ──米洛迪・霍布森(Mellody Hobson),艾瑞爾投資(Ariel Investments)聯合執行長、星巴克前任董事長
名人推薦:各界好評 「啟發靈感的訪談……整合了許多明智有用的建議,既不硬銷也不炫耀……為那些對投資世界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了一本極好的文集。」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大衛說服了美國最優秀的多位投資人公開談論他們的人生與技藝。對那些對投資世界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書。」 ──傑米・戴蒙(Jamie Dimon),摩根大通執行長 「大衛能使這麼多位偉大的投資人透露他們的背景、成敗事跡和成功祕訣,我非常欽佩他這種能力。」 ──盧英德(Indra Nooyi),百事公司前董事長暨執行長 「雖然...
章節試閱
(內容連載) 大衛・魯賓斯坦的投資筆記 多年來,在凱雷集團許多不同的投資委員會(每一支基金都有自己的投資委員會),我見過一些非常有才華的投資人提出他們的建議。(在私募投資領域,投入資本的決定幾乎一定是經由投資委員會作出的──個人不經其他人的審議和同意就作出投資決定,是非常罕見的。) 近年我也參與了一些其他投資活動。2018年,我創立了Declaration Capital作為我的家族投資辦公室,以便將我的一些資本投資於凱雷未涉足的領域(經凱雷批准以避免衝突)。過去幾年裡,我也是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SKCC)、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AS)和美國國家美術館的投資委員會成員。此外,我也是杜克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的董事會成員,因此得以觀察這三家大學的捐贈基金投資活動(雖然我不是它們的投資委員會成員)。 因為上述這些活動,我發展出自己的投資規則和見解,在此與大家分享。雖然多年來我通常關注私募投資領域,但我認為這些觀點很可能適用於較廣的範圍。 在這些觀點中,最重要的是── 運氣:每一個人的人生中都會有一些好運氣和壞運氣,而投資是人生的一部分。不過,指望自己會有好運氣往往會輸錢。投資之神不會獎勵那些指望好運經常帶給他們卓越報酬的人。而且,一如在賭場賭錢,一開始投資就有好運氣,最終可能變成壞事。當事人會以為自己真的很有本事(而並非只是運氣好),下次也必將成功,因此很可能在下一次投資時加倍投入,結果往往虧得比上次賺的還要多。不過,辛勤工作和嚴謹分析可以不時帶來一些好運氣(這種好運之常見令人驚訝);但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應該會有好運氣,則幾乎總是導致虧損。 價格:就多數投資而言,確保交易得以完成的最佳方式,自然是支付最高價格。賣方可能會說,希望把公司賣給負責任的新東主,希望買方關注ESG(環境、社會和治理)因素、善待員工,以及能與管理層好好相處之類。但如果賣方是出售它在公司的全部股權,則在99%的情況下,賣方真正在乎的是以最高價格出售股權(以及確定能以該價格成交)。我總是聽說管理團隊(而不是股東)希望凱雷成為投資人,但如果股東是要出售完全的控制權,則根據我的經驗,管理團隊的偏好極少可以起決定作用。 如果出售的是少數股權,情況就有點不同:投資人會發現,其他因素──通常是新股東能否帶來增值服務或額外利益──可能真的產生重要作用。但是,這些較軟的因素往往還是不足以戰勝一個高得多的價格。在價格相差不大的情況下,這些其他因素大有可能左右賣方的決定,此時買方/投資人就應該強調這些因素。 但是,投資人如何知道確保可以達成交易和一段時間之後能夠獲利的合適價格是什麼?就某些創投和成長資本交易而言,業界對何謂「合適」的價格有一定的標準,通常就是公司年度現金流或營收的某個倍數。但價格是否「合適」實際上取決於未來的因素,包括管理層未來表現如何、競爭對手會有什麼作為、總體經濟表現如何,以及政府政策將如何影響業務,而這些因素在投資開始時並不是完全可知的。但無論如何,投資人都必須對一項資產的正確價值作出判斷,並盡可能堅持處於合理區間內的價格,而不是任由賣方估計的價值決定最終支付的價格。買方為一項資產或一家公司支付過高的價格,極少會有愉快的結果。 盡職調查:就人生中的多數事情而言,做好準備會有好處。我的前凱雷夥伴、前美國國務卿詹姆斯・貝克三世(James A. Baker III)就銘記父親向他灌輸的這句格言:「事先做好準備,可以避免表現不佳。」在投資方面,事先的準備通常被視為「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也就是對潛在投資所做的詳細分析工作。如果是收購交易,盡職調查可能耗時六個月左右,因為有一家現成的公司、大量的財務資料和相關的績效指標需要分析。如果是創投交易,需要分析的資料通常比較少,盡職調查的重點往往是領導公司的創業者的素質、公司產品或服務的獨特性,以及市場機會的規模。 無論是什麼類型的私募投資,盡職調查是為了使投資人能夠對自己支付的代價估計可以獲得的報酬作出明智的判斷。良好的盡職調查還可以幫助投資人為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做好準備(或為決定不投資提供理據)。 不過,根據我的觀察,非常詳細的分析雖然有幫助,但並非總是可以成就最好的投資。盡職調查並非總是能充分預料到未來管理人員的錯誤或離職、經濟衰退、新的競爭、科技發展、監理變化,以及新出現的社會變化。話雖如此,盡職調查工作往往做得全面,也理應如此,只是我在現實中發現,投資委員會備忘錄(現在可能長達兩三百頁)即使兼具深度和廣度,也不能保證最好的投資結果。但編寫這些備忘錄的人似乎往往認為,備忘錄的重量預示了一筆好投資。 直覺:最好的投資人總是依賴他們的本能或直覺(通常就是投資人的經驗和「直覺」之總和),而不是依賴詳盡的投資委員會備忘錄。巴菲特的投資決定極少(如果有的話)是基於詳盡的投資委員會備忘錄。當然,一些投資人高估了他們的「直覺」,而這也可能是個問題。不過,過度相信七年後精確至小數點後十位數的預期報酬率,無疑是差不多嚴重的問題。在我的公司(我估計類似的公司也是這樣),對七年後報酬率的具體預測幾乎總是失準(投資委員會備忘錄往往含有這種分析),而且往往是明顯失準──無論是高估還是低估。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那麼久之後的事。過分依賴這種電腦模型產生的預測(通常出自善意但年輕的分析師或畢業不久的企管碩士),可能只是自欺。 管理:在盡職調查中,管理團隊的素質,尤其是執行長的素質,通常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對私募股權投資公司來說,標的公司的執行長要稱得上傑出,不但必須具備正常的好執行長特質(聰明、勤奮、專注、溝通能力良好、擅長建立團隊、對公司有願景、願意承認錯誤,以及能夠與別人分享榮譽),還必須能與私募股權投資人打交道──這些投資人往往積極參與公司很多事務,而且相當固執。(私募股權公司不吸引羞怯的人。) 傑出的執行長可能在收購交易中發揮巨大的作用,但即使這些執行長也不是奇蹟創造者。而即使執行長起初看來非常出色,還是很可能會被換掉。在超過50%的收購交易中,收購方撤離之前,被收購公司的執行長已經換人了。創投交易的執行長更換率甚至可能更高。但在創投交易中,傑出的執行長可能更寶貴,但也難找得多。新創企業的執行長肩負非常艱巨的任務,必須壯大一個往往脆弱的年輕組織。創投交易是失敗多於成功的──與收購交易相反。 切合實際的期望:投資委員會備忘錄總是會談到標的公司應該進行什麼改革,而雖然增加價值通常必須有所變革,但有時所建議改革的程度和廣度可能不切實際,至少以可用的時間和財務與人力資源衡量是這樣。要取得可接受的投資結果,關鍵因素之一是目標必須切合實際──期望的報酬率因此必須切合實際。在收購這個領域,有些投資可以產生相當於投入資本五到十倍的利潤。但這種情況是罕見的,雖然最近兩三年間,頂尖業者所做的一些最好的創投和成長資本投資取得的利潤,遠高於這種倍數。例如頂尖創投基金聯合廣場(Union Square)早早投資於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而這家公司2021年股票上市時,這筆投資的市值高達其成本的近兩千倍。(到了2022年,由於加密貨幣市場對許多投資人的吸引力下降,聯合廣場的投資報酬率顯著降低。)但這種近兩千倍的報酬率可能一生才會遇到一次;假設這種報酬很容易取得或可以經常取得,是嚴重的錯誤(雖然創投界有時看似希望長存)。 換句話說,除了極少數的例外,如果預期報酬率看來好得難以置信,那就不應該相信。如果所建議的投資真的那麼誘人,會有很多人追逐,而這將導致價格上漲和投資報酬率降低。 報酬率:在典型的收購交易中,投資人尋求15-20%的年報酬率(扣除所有開支和費用之後的淨報酬率),而投資期通常是五年左右。一些非常專門和規模較小的業者從事規模較小的收購,往往尋求20-25%的年度淨報酬率,有時可以達成目標。約75%的收購產生的未扣除費用所得超過投入的資本。在創投交易中,投資人經常尋求30%或更高的淨報酬率;但創投交易的失敗率高於收購交易,只有約40%的投資產生的未扣除費用所得超過投入的資本。 近年來,由於資產價格普遍上漲,尤其是科技公司的股權,創投交易的利潤往往高於歷史常態水準──但正如我剛指出的,創投交易實際上還是無利可圖的比較多。對多數創投公司來說,長期而言,投資報酬高到上新聞版面的創投交易實際上很罕見。話雖如此,對少數頂尖創投公司來說,過去幾年是歷史性的財富創造期。 投資人期望的報酬率如果切合實際,通常比較成功。投資人如果追逐以歷史標準衡量不切實際的報酬率,最終往往會失望。2022年科技市場下滑使這一點變得更明顯。這個領域的資產價值大跌,往往使創投和成長資本界的報酬預期變得比較切合實際。 決心:研究一項潛在投資並為之興奮的人無疑可能失去客觀性,因為不想浪費了盡職調查的努力而尋求完成交易。這可能成為一個問題。不過,投資專業人士堅決支持一項交易,真的對潛在投資感到興奮並熱切尋求通過投資計畫,可能成為交易是否成事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一項投資需要一個有力的支持者──一個覺得自己有責任使投資成功的人。有人押上自己的聲譽和未來,往往是一項投資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增值服務:接受專業投資業者投資的公司,往往希望投資人提供一些增值服務,例如介紹潛在客戶、協助收購資產、幫助確定董事人選,以及營運服務協助之類的。投資業者若能提供這些服務,投資的價值將能提高。但務必避免作出過度的承諾,因為那往往使人大失所望。 出售的時機:近年來,一些短期內不需要收回資本的投資人,可能願意持有一項投資8至10年或甚至更久。(巴菲特無限期持有一些資產。)但典型的私募股權投資通常在約五年後告一段落;此時,增加價值的活動應該已經完成,投資人一般希望收回資本。持續較久的投資往往是報酬率未能達到期望水準的交易,其投資人幾乎總是希望再努力兩三年以改善情況。延後套現有時是因為投資人期望的報酬特別高,因為貪心而沒有在通常可接受的水準出售資產。一般來說,出色的投資人既知道何時買進,也知道何時賣出;他們通常不會愛上自己的投資,不但知道以合適的價格買進很重要,還知道適時賣出更重要。 *** 以上投資心得來自本人主要從事私募投資的職業生涯,可能不是新投資人或潛在投資人想要的那種通用投資建議。因此,我想接下來也應該為這些讀者提供一些基本投資建議。我將分兩方面講述:其一是個人直接做的投資,其二是個人的間接投資(也就是經由第三方管理的基金投資)。 直接投資 有些投資人希望拿自己的資本直接投資,也就是自己挑選股票、債券或收購標的,或直接進行創業投資或房地產投資,享受直接投資的樂趣和刺激(雖然有時是承受風險和痛苦)。對於這種非專業投資人,我想分享下列想法: 1. 釐清自己真的能夠承受多大的損失,避免過度冒險。換句話說,針對那些確實有可能損失全部或部分資本的投資,務必要妥善估算投資風險,並確定自己的財務狀況真的能夠承受可能發生的損失。 2. 分散投資。這是投資的關鍵原則之一: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基於這個原則,投資人應持有並不完全相關的多種資產──這些資產的價格漲跌不會亦步亦趨。 3. 不要因為你是某個領域的專家或天才,就以為自己是投資方面的專家或天才。因為從事製造、娛樂或運動事業而發財,不會使你成為投資專家或天才,這是許多其他領域的專家或天才在他們的投資操作中很快就認識到的。 4. 報酬期望要切合實際。不切實際的報酬期望必將導致投資人過度冒險和最終大失所望。對非專業投資人來說,假設投資組合由不同類型的有價證券和非公開交易資產構成,整體的年度投資報酬率持續達到個位數的中高檔水準無疑是極其困難的。 5. 針對所做的投資,閱讀所有現成資料。確保自己對潛在風險的認識,一如對潛在好處的認識那麼透澈,而且已充分考慮一切。投資人對所做投資的認識永不嫌多,閱讀的資料永不嫌多,想知道的事永不嫌多。 6. 與了解相關領域或投資標的的人交談,向他們請教。多一雙眼睛和耳朵可能極其有用。除了請教在相關領域賺過錢的人,也請教在相關領域賠過錢的人。 7. 了解投資的公關風險,盡可能減少或甚至消除這種風險。例如,投資於槍枝製造商或碳排放很高的公司,一旦事情曝光(必須假定會曝光),投資人的個人或職業聲譽可能受損。 8. 充分認識你的合作夥伴。如果投資涉及合作夥伴,務必了解合作夥伴的所有相關情況。如果過去的表現並不顯示對方是能幹、誠實、可靠的合作夥伴,本來不錯的投資可能因此失敗。不可靠、不誠實或不能幹的夥伴極少會在未來變好。與「宇宙主人」(“masters of the universe”)合作要特別小心,因為這種人比較可能過度自我中心,很難聽從建議或面對現實。 9. 了解稅務後果和監理限制。如果稅務影響或監理問題對投資人不利,原本誘人的投資可能變得不是很值得投資。妥善的租稅和監理規劃,必須成為投資流程的一部分。 10. 針對所做的投資,確保可以定期取得可靠和可理解的資訊,至少每季一次,而且有機制可以定期提出問題和獲得解答。 11. 投資失利時,別怕承認錯誤(因此也要做好準備止損),也別怕了結獲利(擺脫利潤只會越來越大的想法)。
(內容連載) 大衛・魯賓斯坦的投資筆記 多年來,在凱雷集團許多不同的投資委員會(每一支基金都有自己的投資委員會),我見過一些非常有才華的投資人提出他們的建議。(在私募投資領域,投入資本的決定幾乎一定是經由投資委員會作出的──個人不經其他人的審議和同意就作出投資決定,是非常罕見的。) 近年我也參與了一些其他投資活動。2018年,我創立了Declaration Capital作為我的家族投資辦公室,以便將我的一些資本投資於凱雷未涉足的領域(經凱雷批准以避免衝突)。過去幾年裡,我也是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斯...
作者序
(序) 前言 傑出的投資人擁有哪些共同特質? 人生很大的一部分,就是圍繞著預測未來,然後根據對未來的看法採取行動。一如所有人,我曾對未來作出一些或好或壞的預測,並基於這些預測做了一些聰明或不大聰明的事。 我認為吉米・卡特(Jimmy Carter)會在1976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中擊敗傑拉德・福特(Gerald Ford),也認為他是比較好的候選人,於是加入了卡特的競選團隊。預測得好。 我認為在1980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中,雷根(Ronald Reagan)太老(69歲)、太保守、太缺乏政策技能,因此無法擊敗卡特,所以我沒有為自己將在1981年1月20日之後被迫回到私營部門做好準備。預測得真糟。(如今我比雷根當年還要老──他彷彿是個少年。) 我認為我當游擊手的小聯盟明星級身手不大可能發展成大聯盟職業球員的身手,因此決定致力於學業而不是運動技能。預測得好。 我認為我家鄉的巴爾的摩小馬隊不可能在1969年第三屆超級盃比賽中輸給喬・納瑪什(Joe Namath)領軍、新崛起的紐約噴氣機隊,因此重金(對我來說)押注小馬隊勝出。預測得真糟(那是我最後一次押注在運動比賽上)。 我認為私募股權這一行的吸引力會增加,而且在我招攬到的優秀投資專家幫助下,以華盛頓特區為基地建立一家全球私募股權公司是有可能的。預測得好(可能是我一生中最好的預測)。 我認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就讀大學時創建的那家公司將無法超越其大學校園根基,因此在我未來的女婿向我提出這個投資機會時,認為那不會是個好投資。預測得真糟。 我認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新創的那家網路書店不可能戰勝巴諾書店(Barnes & Noble),並在他位於西雅圖、凌亂的首間辦公室首次與他見面時告訴他我這個想法,然後決定盡快賣掉我們手上的亞馬遜股票。預測得真糟。 一個人對人生事件的預測是好是壞,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衡量標準。事實上,關於一個人在預測未來和據此採取行動方面有多成功,並沒有公認的單一衡量標準。 至少在這方面,投資界是完全不同的。投資人預測未來和據此做好準備的技能是相當可衡量的。在投資界,或多或少取決於投資的類型,追求獲利是投資的本質。 在力求獲利的過程中,投資人實際上必須對未來作出預測──根據特定資產(股票、債券、房產、貨幣之類)未來的可能表現,預測在未來擁有該資產的可取性。那家公司能否吸引到新顧客或發明一種理想的商品?投資可套現時,經濟將會是強勁還是疲軟的?利率會上升嗎?氣候變遷是否會影響資產的價值?競爭是否會沒有預期中的那麼激烈? 換句話說,是否有一些風險可能導致投資人不再認為某項投資將產生可取的結果?那些風險有多大? 人生中總是有風險需要評估,但結果未必可以準確測量。至於投資,結果是可以相當精確測量的。 作為一種致力預測未來的過程,現在的投資比以前精細得多,但投資這種過程已經有很久的歷史,雖然以現在的標準衡量,以前的投資並不是那麼精細。自從貨幣面世以來,人們就一直設法投資獲利,也就是拿回多於所投入資金的錢。美國這個國家基本上就是始於一項投資。英國殖民者1607年抵達維吉尼亞州的詹姆士敦,因為他們在英格蘭的金主估計,這個殖民地最終帶給他們的報酬,將是他們投資在這個殖民計畫上的資金的很多倍。但對最初的金主來說,這項投資的結果不是很好。 過去半個世紀裡,投資人──也就是未來預測者──的黃金標準一直是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當年他以每股7.5美元的價格首度買入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的股票,而過去六十年間,該公司股價的年複合成長率高達20%。有人賺過更多錢,但並非靠投資。有人曾在較短的時間裡,取得更好的投資報酬率。還有一些人曾在特定投資上獲得更受矚目和驚人的投資報酬。但沒有其他投資人曾在更長的時間裡取得更好的報酬。截至2022年6月1日,波克夏海瑟威公司市值高達6,900億美元。因此,華倫・巴菲特或許堪稱最好的長期預測者,因為預測未來實際上就是他這些年來一直在做的事。 我和一些人一樣,曾多次訪問巴菲特,而我訪問他或閱讀其他人對於他的採訪報導時,總是可以從他那裡學到一些新東西。這些採訪使我思考其他傑出投資人的觀點──他們如何在他們的投資領域預測未來?如何基於那些預測採取很好或不是那麼好的行動? 這促使我設法採訪美國一些頂尖投資人,以了解他們如何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著手預測未來和據此採取行動。結果我寫了這本書,它是這些訪談的精華,外加我自己對每一名受訪者及其投資類型的一些想法,以及我對投資的一些看法。一如我以前的書,出於篇幅考量和為了清楚傳達訊息,訪談內容在受訪者同意的情況下有所編輯。 正如我將談到,傑出的投資人有一些共同的技能和特質,但也有一些技能和特質是他們所屬的投資領域獨有的。傑出的創業投資人可能不具備成為傑出的不良債權投資人,或傑出的房地產投資人,或傑出的加密貨幣投資人所需要的所有條件。 因此,我認為,為了使讀者有意義地了解不同投資領域需要的不同技能和特質,訪問許多不同基本投資領域的領袖會有幫助。我訪問的人包括喬恩・格雷(Jon Gray),他在百仕通(Blackstone)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房地產投資業務;賽斯・卡拉曼(Seth Klarman),他領導包普斯特集團(Baupost Group),長期以來一直是美國最受敬重的價值投資人之一;麥可・莫里茨(Michael Moritz),他幫助壯大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使它成為或許是過去五十年裡最成功的大型創投基金;瑪麗・厄道斯(Mary Erdoes),她帶領摩根大通(JPMorganChase)的財富管理部門建立世界領先地位;約翰・鮑爾森(John Paulson),他在2007-2009年間看衰次級房貸的押注被譽為華爾街歷史上「最傑出的交易」;小約翰・羅傑斯(John Rogers Jr.),他堅持審慎分析股票,建立了非裔美國人擁有和領導的最大投資公司之一;以及吉姆・西蒙斯(Jim Simons),他的數學天才使他得以成為運用「量化」投資策略的先驅。 這些人,以及我為本書採訪的其他傑出的投資人,也都有很有意思的人生故事和投資方法,而我盡力在訪問中帶出這些內容。我也試著利用一些訪問說明這件事:長期以來一直是白人男性天下的投資業正經歷變化,多樣的投資領袖如今正在投資界占得他們應有的位置。但是,一如我以前的著作,這些訪談實際上是開胃菜,在本書中是希望能激發讀者的興趣,促使他們進一步了解特定的投資領域和投資人。 為求簡便,我將我訪問的投資人歸入下列三個投資類別:主流(Mainstream)、另類(Alternative),以及尖端(Cutting Edge)。 主流投資人是那些專注於相對傳統領域的個人,這些領域已存在於投資界至少半個世紀或更久,包括債券、股票、房地產,以及傳統的財富和捐贈管理。 另類投資人是那些在曾被視為相當新穎或高風險的領域(至少數十年前是這樣)追尋投資機會的人,雖然現在人們認為這些領域已經沒那麼新穎或高風險了。這些在投資界被稱為「另類」的領域,包括對沖基金、收購、創投,以及不良債權。 尖端投資人致力於那些即使以曾經「另類」的標準衡量仍相當新穎的投資。這些投資領域可能只有數十年(或甚至更短)的歷史。它們包括加密貨幣、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基礎設施,以及致力於ESG(環境、社會和治理因素)的公司。 一本關於這些傑出投資人的書,有望帶給讀者一些洞見、觀點和靈感──但是,老實說,一本書本身不會使讀者成為傑出的投資人,一如一本關於老虎伍茲(Tiger Woods)祕技的書不會使讀者成為傑出的高爾夫球手(這是我已經認識到的事)。 本書旨在幫助讀者窺見許多美國頂尖投資人的投資觀念和做法。我希望藉此幫助三種不同類型的讀者:(1)那些想學習自行投資的人;(2)那些希望了解如何利用專業經理人管理的基金投資的人;以及(3)那些有興趣探索投資事業的學生或年輕專業人士。 當然,沒有一本書能完全滿足這些不同類型的讀者的需求,或回答他們所有的問題,但我希望本書中的訪談能幫助他們至少稍微增強投資知識和能力,甚至吸引他們成為專業投資人。 我必須補充的是,在過去三十年裡,甚至是過去三年裡,投資世界的變化很可能比之前三百年的變化還要大。 傳統上,投資是專業人士從事的一項活動,他們以投資為生計。現在,許多從事投資的人,本身的職業是在與投資無關的領域。 傳統上,有價證券的最新資訊並不是那麼容易取得。現在,人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手機,即時取得關於股票和債券價格、私募投資機會,以及世界各地投資活動的資訊。 此外,傳統上,除了一些明顯的例外,投資是至少已到中年的人從事的一項活動。現在,十幾歲和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專注於這項活動的程度,似乎遠遠超過以前的同齡者。
(序) 前言 傑出的投資人擁有哪些共同特質? 人生很大的一部分,就是圍繞著預測未來,然後根據對未來的看法採取行動。一如所有人,我曾對未來作出一些或好或壞的預測,並基於這些預測做了一些聰明或不大聰明的事。 我認為吉米・卡特(Jimmy Carter)會在1976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中擊敗傑拉德・福特(Gerald Ford),也認為他是比較好的候選人,於是加入了卡特的競選團隊。預測得好。 我認為在1980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中,雷根(Ronald Reagan)太老(69歲)、太保守、太缺乏政策技能,因此無法擊敗卡特,所以我沒有為自己將在1981年1月20日之...
目錄
目錄 前言 傑出的投資人擁有哪些共同特質? 大衛・魯賓斯坦的投資筆記 第一部 主流投資 固定收益 拉里・芬克 Larry Fink 貝萊德董事長暨執行長 上市公司股票 羅恩・巴倫 Ron Baron 巴倫資本創始人暨執行長 約翰・羅傑斯 John W. Rogers Jr. 艾瑞爾投資創始人暨執行長 房地產 喬恩・格雷 Jon Gray 百仕通集團總裁暨營運長 山姆・澤爾 Sam Zell 股本集團投資(EGI)創始人暨董事長 私人財富/家族帳房 瑪麗・卡拉漢・厄道斯 Mary Callahan Erdoes 摩根大通資產與財富管理執行長 唐恩・費茲派特 Dawn Fitzpatrick 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執行長暨投資長 捐贈基金 寶拉・佛倫特 Paula Volent 洛克菲勒大學副校長暨投資長;鮑登學院前投資長 金・盧 Kim Lew 哥倫比亞投資管理公司總裁暨執行長;卡內基基金會前投資長 第二部 另類投資 對沖基金 賽斯・卡拉曼 Seth Klarman 包普斯特集團創始人暨執行長 瑞・達利歐 Ray Dalio 橋水基金創始人、共同投資長暨董事會成員 史丹・朱肯米勒 Stan Druckenmiller 投資人暨慈善家;杜肯資本管理前董事長暨總裁;索羅斯量子基金前首席投資組合經理人 吉姆・西蒙斯 Jim Simons 文藝復興科技創始人;數學家暨慈善家 約翰・鮑爾森 John Paulson 鮑爾森公司創始人 私募股權與收購 桑德拉・霍巴赫 Sandra Horbach 凱雷集團董事總經理、美國收購與成長部門共同主管 奧蘭多・布拉沃 Orlando Bravo 托馬布拉沃公司創始人暨執行合夥人 不良債權 布魯斯・卡什 Bruce Karsh 橡樹資本管理共同創始人暨共同董事長 創業投資 馬克・安德里森 Marc Andreessen 安德里森霍羅維茲共同創始人暨一般合夥人;Mosaic網路瀏覽器共同創造者;網景公司共同創始人 麥可・莫里茨 Michael Moritz 紅杉資本合夥人;作家、前記者 第三部 尖端投資 加密貨幣 邁克・諾沃格拉茨 Mike Novogratz 星系數位創始人暨執行長;堡壘投資集團前總裁;高盛前合夥人 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貝西・科恩 Betsy Cohen FinTech Masala公司董事長 基礎設施 阿德巴約・奧貢萊西 Adebayo Ogunlesi 全球基礎建設夥伴公司董事長暨執行合夥人;瑞信前執行副主席暨全球投資銀行業務總監 ESG(環境、社會和治理) 大衛・布拉德 David Blood 世代投資管理公司資深合夥人 謝辭
目錄 前言 傑出的投資人擁有哪些共同特質? 大衛・魯賓斯坦的投資筆記 第一部 主流投資 固定收益 拉里・芬克 Larry Fink 貝萊德董事長暨執行長 上市公司股票 羅恩・巴倫 Ron Baron 巴倫資本創始人暨執行長 約翰・羅傑斯 John W. Rogers Jr. 艾瑞爾投資創始人暨執行長 房地產 喬恩・格雷 Jon Gray 百仕通集團總裁暨營運長 山姆・澤爾 Sam Zell 股本集團投資(EGI)創始人暨董事長 私人財富/家族帳房 瑪麗・卡拉漢・厄道斯 Mary Callahan Erdoes 摩根大通資產與財富管理執行長 唐恩・費茲派特 Dawn Fitzpatrick 索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