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老是……?」「要不要?隨你……」。「該做的○○你都做完了嗎?」
這樣講話,孩子保證不理你。要不就是
「我哪有?」「你煩不煩啊」或是「碰!」(摔門)
◎天啊、然後呢、沒關係,會變好的、對嘛對嘛……
聽完他的話、你回話有技巧,孩子會好想跟你說話。
「青春期」,這個幾乎讓父母聞之色變的生理年齡,
有的孩子從十歲開始,有的孩子快三十了還沒結束……
孩子從原本的順從,變成回話時老帶著發牢騷、煩躁的口氣,有時還粗話連連。
韓國《朝鮮日報》、《東亞日報》、《國民日報》專欄作者、青少年諮商專家姜琴珠,
是兩個孩子的媽,致力於理解、幫助青少年與家庭超過三十餘年,
她成立的〈青少年的便條紙〉雜誌與網站,
數度獲得韓國青少年保護協會和青少年網路票選大獎。
她認為,青少年的所有問題,父母都可以用「對話」化解,
爸媽「好意」的一句話,孩子會因此成長……也可能反而導致行為偏差。
◎「我說的話,為什麼孩子都不肯聽?」
其實,孩子是用父母說出的話來生活的,他沒有不聽
只不過,你得用問句來導正孩子的想法,而不是用命令。
每當孩子對你的糾正,氣沖沖回嘴說:「我哪有?」的時候,
你能讀出孩子話中隱藏哪種情緒嗎?
該怎麼糾正他的行為、壞習慣,他會好好採納而不當場反彈發火?
◎「為什麼他有話就是不跟爸媽說?」
他曾經有話會跟你說,但父母總用自己的劇本解讀,
大多數父母常常聽了以後反而「酸」子女(還不承認?),
甚至一直刺激他「不可侵犯的點」
更糟糕的是:所有對話的結尾都是「學業成績」、「好好唸書」。
◎那麼,打開孩子內心的對話,要如何開始?
帶著和對方相同的心情來傾聽,邊聽邊說:「哇,真的喔?」
適時提出要求,讓孩子有幫忙的機會:「可以幫媽媽爸爸一下忙嗎?」
分享自己的青春故事和孩子的溫暖回憶:「其實我也年輕過呀!」
◎打造親子和諧關係的對話技巧:
時間:什麼時候該說、與不宜說的話。(例如,考前和考後該說什麼)。
場所︰走出家門吧,換個場景就能改變對話氣氛
口氣︰不要帶著情緒或責備
嘮叨要簡短,禁用「你每次都……、你總是……」
稱讚︰重點在於真心,而不是技巧
還有,你會用十二句「助興台詞」嗎?可以讓他滔滔不絕。
更厲害的是沈默,大有妙用,拿來糾正、評論、贊成或反對,都非常有效。
◎能改變孩子一生的「週末一小時」對話法:
平日當孩子出錯時,別馬上指正,留待周末再說;
孩子平日的某些要求,別馬上回應,周末再討論;
外貌、金錢與幸福、父母的付出是義務還是幸福?這些主題都值得聊天分享,
這段時間完全專注在孩子身上,孩子會特別珍惜,父母也能掌握孩子的想法。
本書最後,還特別針對最常見的青少年問題,提供父母不同的溝通方式
對每件事都感到厭煩的孩子、
常和兄弟姊妹爭吵的孩子、
突然說要休學的孩子、
說自己沒有夢想的孩子、
只是堅持自己的主張,不承認錯誤的孩子、
威脅說要離家出走的孩子、
突然有暴力傾向或講粗話的孩子。
本書以具體對話實例,告訴父母如何引導孩子對話,
保證他肯聽、你不氣!
名人推薦
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盧蘇偉
暢銷書作家 李偉文
親職專欄作家 陳安儀
青春期的孩子,渾身帶刺,所以你要——
找到能夠彼此取暖,又不致扎痛對方的安全距離。──暢銷書作家李偉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