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所有困境的第一步
台灣禪者的無所不答 Vs 北京記者的無所不問
面對種種生命困境的問題
問到窮處,走到窮處
林谷芳總能以一個禪者之姿跳脫常態
開展出新的生命風光…
《歸零》共分「我生」、「我愛」、「我死」三大部。每部各有人們關心的各種主題,諸如「人際」、「愛情」、「財富」、「友誼」、「孩子」、「藝術」、「修行」、「宗教」等。每個主題都在北京記者「無所不問」與台灣禪者「無所不答」的直問直答之間,呈現出禪者的生活原貌、處世智慧與生命的無限可能。讓我們明瞭,只要轉個念頭,就可以在人生中一躍,打破慣性,超越臨界點。
● 有原則有方法就不叫智慧,智慧永遠是對應於一個事件當下的反應與處理。
● 朋友也像人際關係一樣,是兩個活體間的關係,當然有無限模式。
● 只有明確了你的人生觀後,金錢對你的意義才會比較透徹一些。
● 婚姻,還是兩個獨立個體的事。誰也不是另一個人的附庸,不管他多愛你。
● 如果回到內心自我的需求,你會發現,有些人有所為是一種成就,有些人有所不為也是一種成就。
林谷芳:
禪,是生命的歸零,因歸零,生命才有無限的可能。
歸零,體現在公案話頭、機鋒轉語,它生殺同時,讓人葛藤頓銷。
歸零,也體現在日常功用,既無限可能,就必有生活的現前對應。
所以說,禪是不離生活的。
這本書,只有如實的提問、如實的回答,但若能因此觸動你如實的觀照、歸零的體踐,則那不離生活、超越生活卻又回歸生活的種種也就離你不遠了。
孫小寧:
就這本書的採訪,禪給我的最大啟迪,是它臨界點與歸零的智慧。「臨界點」——無數次,我都從林老師口中聽到這個辭彙。理解其深意後發現,它應該成為每個人人生抉擇的一個尺規——智慧其實就在你曉不曉得你的臨界點在哪裡。
臨界點談的是該在何時何地轉折或超越,現在也被各界廣泛所使用,但臨界點在哪?尋常人的思維卻總依循著社會給予的軌跡,仍舊被競技場上一套規則、一條跑道的觀念所限,似乎不如此,就滿盤皆輸。這與林老師所強調的臨界點本質是悖離的。
在林老師,臨界點一定要和歸零連在一起,沒有了歸零,強調臨界點,反而會帶來生命的侷促倉皇。
歸零是拋開慣性,了然於問題的本質,是超越自我,對生命時時的追問與提醒。禪正是一種歸零的智慧,學會以禪者的智慧洞悉自己的臨界點,徹底的放下與徹底的歸零,人生的抉擇就不會是一件患得患失的事情。由此,生命也才可能呈現清明的軌跡,是林老師常說:識得時間奧秘之人。
作者簡介:
林谷芳
禪者、音樂家、文化評論人。台灣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六歲,有感於死生。高一見書中有句「有起必有落,又生必有死;欲求無死,不如無生」,有省,遂習禪。四十年間,於音樂,始終觀照道藝一體;在修行,則「出入禪、教、密三十年,不惑之後,方知自己是無可救藥的禪子」,遂對禪門不共,多所拈提。常以「禪為劍刃上事」砥礪學人,所作恰可治時人「以禪為生命妝點」之病。
孫小寧
1970年生,文化記者,現任職於北京晚報。從事文化報導十幾年,喜歡讀歡讀書也讀人,願意發現並挖掘社會浮面下值得尊敬的被遮蔽的存在。 1997年介紹林谷芳先生音樂人文著作《諦觀有情——中國音樂中的人文世界》在大陸出版,2003年出版林谷芳先生訪談錄《十年去來——一個台灣人眼中的大陸》。
作者序
如實的生活、如實的禪
林谷芳
禪是不離生活的,但我卻不曾想過要寫一本生活禪的書。
不寫,不因為它無法體現孤輪獨照的絕待、兩刃相交的截然。
不寫,也不因它缺乏機關不露的綿密、兵法嚴厲的森然。
不寫,是因寫的人太多,可依文解義的結果卻只能讓人死於句下。
不寫,還因寫的人多非行者,無有境界現前的勘驗。
先前的不寫,為的正是這禪者的如實;如今的寫,卻也緣於同樣的如實。
這本書,只有如實的提問、如實的回答,但若能因此觸動你如實的觀照,則那不離生活、超越生活卻又回歸生活的種種也就離你不遠了。
如實的生活、如實的禪
林谷芳
禪是不離生活的,但我卻不曾想過要寫一本生活禪的書。
不寫,不因為它無法體現孤輪獨照的絕待、兩刃相交的截然。
不寫,也不因它缺乏機關不露的綿密、兵法嚴厲的森然。
不寫,是因寫的人太多,可依文解義的結果卻只能讓人死於句下。
不寫,還因寫的人多非行者,無有境界現前的勘驗。
先前的不寫,為的正是這禪者的如實;如今的寫,卻也緣於同樣的如實。
這本書,只有如實的提問、如實的回答,但若能因此觸動你如實的觀照,則那不離生活、超越生活卻又回歸生活的種種也就離你不遠了。
如實的生活、如實的禪
林谷芳
禪是不離生活的,但我卻不曾想過要寫一本生活禪的書。
不寫,不因為它無法體現孤輪獨照的絕待、兩刃相交的截然。
不寫,也不因它缺乏機關不露的綿密、兵法嚴厲的森然。
不寫,是因寫的人太多,可依文解義的結果卻只能讓人死於句下。
不寫,還因寫的人多非行者,無有境界現前的勘驗。
先前的不寫,為的正是這禪者的如實;如今的寫,卻也緣於同樣的如實。
這本書,只有如實的提問、如實的回答,但若能因此觸動你如實的觀照,則那不離生活、超越生活卻又回歸生活的種種也就離你不遠了。
如實的生活、如實的禪
林...
目錄
目錄
【序】如實的生活、如實的禪 林谷芳
【台灣版序】生命的求證:在採訪與聊天之間 孫小寧
【採訪序】把心放下,隨處安然 孫小寧
第一部 我生
第一章 人際
一、位子擺對了,人家才看得對
二、朋友之間相知相諒,不膩最好
三、孤獨是一種美感
四、整個社會都談人際,反而沒有真實的人際可言
第二章 友誼
一、朋友的前提是單純,你看他對你做錯事,也知道他不是出於惡意
二、純粹的異性友誼,是否是我們的妄想?
三、社會落差中的相處之道──總經理與科長理論
四、別人的成就是說食不飽
第三章 財富
一、有對應才有意義,金錢一樣有它的價值遞減效應
二、盯死了股市,也就把生命盯死了
三、有過錢的人才能看淡錢嗎?
四、沒有理財智慧,不代表你沒有生命智慧
五、發展是硬道理嗎?
六、感恩與仇富:當代人的一對難題
第四章 生涯規劃
一、生命可以想像,生涯不能規劃
二、人生四件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游於藝、志於道
三、算命與看星相,是謙卑還是褻瀆?
四、人的命運是上帝安排?但上帝如何安排我不信上帝?
第五章 加法世界與減法世界
一、擴展自由是生命最大的價值
二、禪者如何做減法
三、在最適當的時機做最適當的事
第六章 超越慣性看生活
一、吃食物還是被食物吃?
二、票友的心靈,專家的技巧
三、當「健康」變成流行
第七章 資訊社會
一、資訊經驗不能替代生命經驗
二、網路虛擬世界:是想像力釋放還是另一種腦空白?
三、因為網路,我們得面臨另一種失序
四、部落格往往會讓你退回子宮
五、資訊社會生命最大的困境是不自由
第二部 我愛
第一章 愛情
一、沒有誰會永遠年輕,沒有誰感情不受挫
二、真的是年輕時代爽透了,老了才不留遺憾?照樣有遺憾!
三、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真正懂了為何又難投入?
四、夫妻間的事情,沒有哪一天是明白的
五、假如愛情是盲目的,禪者如何了了分明?
六、出家眾以戒律為重,為何又留下情感公案?
第二章 孩子
一、帶業而來:認知孩子有他自己的生命地圖
二、四種老師角色,做父母的,你是哪一種?
三、看清自己是孩子怎樣的參考座標
四、孩子不需要全副盔甲應對社會
五、照見自己殘缺,才不會為難孩子
第四章 旅遊
一、旅遊是為照見自己
二、年輕時的流浪叫浪漫,年老時的流浪叫流落街頭
三、旅行,山河大地都是作品
四、如果旅遊沒有跟你的生命相應,所寫的文字只能是一種職業書寫
第一章 藝術
一、做藝術教育,先要想清為什麼?
二、藝術和人格為什麼不完全統一
三、當代藝術是呈現了生命的困境,之後呢?
四、謝德慶與印度苦行僧:當一個東西還需要秀,又能深刻到哪裡去?
五、藝術如果可以做不同詮釋,就意味著沒有判準
六、懂與不懂之間,我們要持什麼態度?
七、永恆之當機:作為個體生命,我們選擇什麼?
第五章 美與歲月
一、拒絕長大與童心未泯有何區別?
二、不服老與臨老入花叢
三、女人如何在歲月裡安然
第三部 我死
第一章 宗教
一、痛苦的人才學佛?
二、我不確定這件事,為什麼要信它?
三、我們可以把佛教當科學嗎?
四、曉得終點在哪裡,才會選擇怎麼活
五、死若烏有,生又何歡?
六、好死不如賴活著?
第二章 修行與生活
一、宗教感不能代替修行
二、大法小法如何檢驗?
三、修行是否意味著對惡退讓?
四、修行與日常生活會矛盾嗎?
五、修行的實證緣自生命的另一套觀念
六、有人說這是末法時代,我們怎麼辦?
【後記】且按這台榨汁機 孫小寧
【附錄】手掌上的修行——關於生命困境的一場對話 林谷芳、孫小寧
目錄
【序】如實的生活、如實的禪 林谷芳
【台灣版序】生命的求證:在採訪與聊天之間 孫小寧
【採訪序】把心放下,隨處安然 孫小寧
第一部 我生
第一章 人際
一、位子擺對了,人家才看得對
二、朋友之間相知相諒,不膩最好
三、孤獨是一種美感
四、整個社會都談人際,反而沒有真實的人際可言
第二章 友誼
一、朋友的前提是單純,你看他對你做錯事,也知道他不是出於惡意
二、純粹的異性友誼,是否是我們的妄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