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掖廷奴隸到巾幗宰相,
斐然詩才×女性執政……
跳脫「悲情才女」的框架,
以政治謀略與文學才華闖出的異類人生!
▎掖庭起步:一個悲劇開端
上官婉兒的故事從悲劇開始,襁褓中的她因家族受牽連遭滅門,與母親被發配掖庭,成為一名女奴。在家天下的唐代,血緣是權力與地位的根基,她的家世根基斷裂,讓她失去了這份起點。然而,武則天卻慧眼識才,將年僅十三的上官婉兒召入後宮,賦予才人的名分,使她得以從深宮幽暗中走出。這份才智是她僅有的武器,也是她人生轉折的基石。她就這樣從無依之境出發,步步為營,在歷史的陰影中點亮了屬於自己的燈火。
▎權謀之路:依附中的抉擇
上官婉兒的一生可謂充滿權謀與依附的矛盾。沒有家族依靠,也無真正意義上的夫家,她只能將自己寄託於宮廷中的權力中心。她成為武則天的重要幕僚,又在神龍政變後協助中宗執政。她的政治才華備受肯定,被譽為「巾幗宰相」,但她的地位始終不穩,因她既未獲得男權社會的正式認可,也無血緣支撐來構建屬於自己的政治勢力。雖在多次宮廷爭鬥中生存下來,但她的每一步選擇,從武則天到韋后,都是迫於現實的依附與權衡。
▎文學之光:詩才與政治交織
身為一代才女,上官婉兒的文學成就為後世所津津樂道。她在修文館掌舵,以詩文揮灑才情,不僅代表了大唐文學的黃金時代,還在政治與文學之間架起橋梁。她的詩篇如〈彩書怨〉,在哀婉中流露深情;而她主持的綵樓評詩,更成為當時文士夢寐以求的榮耀。然而,上官婉兒的才華始終未能跳脫男性視角的桎梏,成為「才女」的同時,她也背負了無數惡名。她的文學,不僅是她彰顯才智的利器,更是她與宮廷爭鬥對抗的工具。
▎宿命落幕:不屬於她的時代
上官婉兒的一生,如凱撒般踏上了「我來,我來過」的征途,但卻無法掌控自己的結局。她熱衷權力,追逐權力,卻終究毀滅於這條道路。政變中,少年李隆基崛起,上官婉兒因選擇站在太平公主一側,成為失敗者。沒有血緣的加持,也沒有身分的保護,她注定是那個時代的闖入者,亦是犧牲品。她沒有像才子佳人般的愛情故事,也未能善終,但她憑一己之才走向巔峰,成就了不凡的一生。這段歷史不是凱旋的傳奇,而是無畏的證明:我來,我來過!
【本書特色】:
本書以細膩的筆觸,重現上官婉兒從掖庭女奴到「巾幗宰相」的傳奇人生,結合歷史背景與宮廷爭鬥,展現她在男權社會中憑才智生存的艱難與輝煌。同時,書中深入剖析了上官婉兒在權力場與文學界中的雙重身分,既是政治的角逐者,也是盛唐詩壇的風雲人物。作者跳脫傳統「才女悲情」的單一框架,重新審視她的人生選擇與歷史意義。
作者簡介:
寇研,自由撰稿人,曾為多家媒體撰寫專欄。已出版《大唐孔雀:薛濤和文青的中唐》、《思奔:在歷史與八卦之間》、《她的國》等。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廢后風波與隱忍的皇帝
逐仙賞,展幽情,逾昆閬,邁蓬瀛。──〈流杯池〉之一
流杯池,一種曲形水池,唐時豪門貴族多於花園中修建此池,作宴飲用,意即「曲水流觴」。眾人圍坐池邊,盛有佳釀的酒杯置於流水之上,任其順水漂流,酒杯在誰跟前停駐,便該誰飲盡杯中酒,並當場賦詩一首。
長寧公主,唐中宗與韋皇后之女,也是安樂公主的姐姐。長寧公主府中有三重樓和流杯池,皇帝和皇后多次親臨,當然,上官婉兒也陪侍左右。
景龍四年(七一〇),上官婉兒隨唐中宗最後一次遊長寧公主府邸,在流杯池前,飲酒賦詩。其時為四月,晚春。六月初,中宗暴崩。六月二十日,唐隆政變爆發,上官婉兒被臨淄王李隆基斬於旗下,終年四十七歲。
曲水流觴。二十五杯酒,二十五首詩。酒和詩,詩應酒。詩酒的輝映、交融中,看大唐才女上官婉兒的一生。大落大起,波瀾壯闊。恰似她人生的觀照,鏗鏘有致,不輸丈夫。
昆閬,指昆岡、閬苑,仙家居所,古詩文中常喻貴胄宅邸,贊其華美。蓬瀛,蓬萊、瀛洲的並稱,二者都為傳說中的神山,屹立於渤海之中。
越閬苑、昆岡,邁蓬萊、瀛洲,府邸仙境在眼前逐次展開,幽情詩意便也漸次綻放。值得注意的是四個動詞:逐、展、逾、邁,簡練、果斷,擲地有聲,自有一種氣象與風雲,這也是〈遊長寧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這組山水詩共有的基調。
從掖庭罪臣之後,躍為中宗朝有「巾幗宰相」之稱的昭容,執掌誥命,起草詔書,回望前塵往事,可謂滄海桑田。
大風起於青蘋之末,誰也不曾想,上官婉兒不同於平常女性的人生史詩,竟始於一場家務事。
廢后之爭
七世紀中葉,一個初秋清晨,上官儀上朝途中,沿東都洛堤策馬緩行。其時天色將明未明,圓月高懸,銀輝傾瀉,遠處群山逶迤,鳥鵲身影蹁躚,月光下的江水波光粼粼,一派天地清寧的初秋之景。又偶有一兩聲蟬鳴掠過,雖不復盛夏的噪亮,聲線依然清越,為這寂靜添了些許生機與野趣。上官儀萌生詩意,賦詩〈入朝洛堤步月〉。
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
此詩傳開,一時又成文壇佳話,為時人仿效。長安人的印象裡,朗朗月光下,清秋曙色中,馬背上的大才子上官儀捻鬚吟詩,其風流俊朗、仙風道骨,正應了上官儀引領的宮廷詩歌潮流「上官體」的綺錯婉媚。有貴族氣,又不乏蕭蕭林下風。此時節,上官儀官拜西臺侍郎,是高宗跟前的紅人,也頗受武后賞識。
當年,父親上官弘為政敵所殺,上官儀躲進寺廟,才逃過一劫。每日勤奮苦讀,只為有機會爭取一份前程。貞觀元年(六二七),上官儀果然高中進士,為太宗賞識,授弘文館直學士,累遷祕書郎,從此平步青雲。那個初秋的清晨,正乃他風光無限好時。只是,恐怕月光下信步的上官儀也未曾想到,這份閒情逸致,在不久的將來,便會遭到颶風的襲擊。
宦官王伏勝密報高宗,武后私請道士入宮,行厭勝之術。
依唐律,一切人等不允參與巫術「魘蠱畜毒」,這是被明文列為不能赦免的「十惡」之一。永徽年間,武昭儀在扳倒王皇后的爭鬥中就曾用過這個策略,可見巫蠱術常常為人利用,成為後宮風雲中打擊對手的慣常手段。
告密宦官王伏勝,來自武后的死對頭廢太子李忠的府邸。在此之前,武后強而有力的支持者李義府,兩度遭到高宗貶謫,於是,武后的政敵、前太子的支持者們,嗅到風裡的消息,認定高宗對武后的支持者下手,表示他正在對武后失去耐心,也許武后將要失勢,於是磨刀霍霍,指使王伏勝告密,誓將武后一黨一網打盡。
高宗似乎確有懲戒武后的打算。這位被武后請進宮的道士他並不陌生,應該說還頗為熟悉。
道士,姓郭名士真,顯慶六年(六六一)初,曾赴泰山祭祀,替高宗與武后祈福,立一塊雙石並立的碑,名曰鴛鴦碑,見證兩人童話般的愛情。轉眼三年過去,高宗想要懲戒愛情童話的女主角,童話的見證者搖身變成了替罪羔羊。
可是,究竟要做到哪一步,向來優柔寡斷的高宗,並沒有明確的思路,他召來宰相上官儀商議。
上官儀,從太宗朝一路走來,親見先帝為高宗選拔的得力助手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陸續遭到武后迫害,本就對武后多有不滿,現在遇到這個扭轉乾坤的好時機,他激情澎湃,慷慨陳詞:「皇后專恣,海內失望,宜廢之以順民心。」(《新唐書.上官儀傳》)受到宰相激勵,高宗似也下定了決心,命上官儀起草廢黜武后的詔書。
可武后埋於高宗身邊的眼線,早已展開行動,《資治通鑑》載,「左右奔告於后」。武后收到情報,當機立斷,迅速衝往御書房。廢后詔書靜靜展於桌面,墨汁尚未乾透。武后於幽幽墨香中嗅到驚心動魄的對決。
命運一聲「咔」,生死就只在此一瞬的攫奪。武后聲淚俱下,哀哀哭訴。
具體內容無考,但高宗因此突然無措,「羞縮不忍」。既是「羞縮」,恐不單是內疚。有學者從高宗前後態度的大轉變推測,武后哭訴內容應為夫妻間的床笫隱私,意即武后說自己是為「房中術」請教道士。這似乎戳到了高宗軟肋。高宗自知理虧,慌亂之餘,將責任一股腦兒推到了上官儀身上:
「我初無此心,皆上官儀教我。」唐高宗道。
此話一出,上官一家萬劫不復。
上官家的浩劫
後來史家提及此段歷史,均難掩唏噓之情。家天下時代,身為人臣,須具備的一項特殊技能,便是在朝廷政事與皇帝家務事中騰挪周旋。時而歸於政務,時而歸於家務,需要審時度勢,拿捏好分寸,隨時根據劇情變換角色。
比如在永徽年間「廢王立武」的風暴中,英國公李勣就做得很到位。王皇后與武昭儀各自的擁護者據理力爭,僵持不下,高宗照例心裡沒把握,便召來赫赫有名的開國元勛、正一品司空李勣商議,探其口風:「朕欲立武昭儀為后,遂良固執以為不可。遂良既顧命大臣,事當且已乎?」既然顧命大臣褚遂良都堅決反對,這件事是不是斷無可行之法?李勣揣摩高宗意圖,適時轉換角色,從臣屬陡變為「寧拆十座廟,不毀一門親」的鄰家老好人。
除了揣摩聖意,臣屬還必須腦筋清楚,對皇帝夫妻枕畔的溫柔風時刻保持警醒。這風雖纏綿旖旎,卻絕對是一股不可小覷的洪荒之力,有時候賽過千軍萬馬或朝堂的成規條例。
當年隋文帝的愛將高熲,也曾栽在了「腦筋不清楚」。隋文帝楊堅的獨孤皇后和高熲兩家,原本是親密世交,兩人從小往來頻繁,算得上青梅竹馬。高熲在楊堅奪取皇位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因之頗受皇帝夫婦器重,禮遇有加。局勢轉折緣於一位美少女。
楊堅看上手下敗將尉遲迥的孫女,與之偷情被獨孤皇后發現,皇后盛怒,毒死少女。楊堅雖痛心,卻不敢派皇后的不是,於是自己騎馬衝出皇宮,狂奔而去。高熲也騎馬追上,苦勸皇帝息怒。楊堅滿腹委屈:「吾貴為天子,而不得自由!」(《隋書》)高熲腦袋發熱,自認無妨來一場「男人間」的對話,便勸皇帝以天下為重,犯不著為「一婦人」生這麼大的氣。楊堅覺得在理,遂整理心情,與皇后和好如初。
久之,不知某日,皇后無意中從楊堅處獲悉,高熲竟貶低她堂堂一國之母是「一婦人」。她對此耿耿於懷,念念不忘。
嫌隙生根,才有後來高熲的結局:隋開皇十八年(五九八),高熲領軍征伐高麗失敗,獨孤皇后在皇帝那裡吹了吹枕邊風,說他是故意為之,高熲終被免官,而且至死都沒得到寬宥。學者葛承雍就此評論道:「君臣上下的友誼遠遠不同於世俗友誼那樣互懷暖流而永久不衰,夫妻的枕邊風更使外人的『瞎摻合』自討苦吃。」(《女性與盛唐氣象》)
上官儀自貞觀元年(六二七)登進士第,為官三十多載,不乏文士的耿介衷腸,崇尚正統的儒家情懷,奉「男尊女卑」為圭臬,也如高熲般小覷枕邊風的威力。
上官儀廢后無果,隨即遭到武后勢力的反撲。武后施展她慣有的一箭雙鵰的手腕,授意許敬宗誣告上官儀、王伏勝與廢太子李忠暗中勾結,意欲作亂。很快,前太子李忠被賜死,上官儀與兒子上官庭芝伏誅。上官庭芝正是上官婉兒的父親。
這一年,是唐高宗麟德元年(六六四),上官婉兒剛出生不久。民間盛傳,上官婉兒之母鄭氏生產前,曾有大神託夢,說她的孩兒將來會「秤量天下」。若真有其夢,許多年後因為上官婉兒的作為而母以女貴,被賜封為沛國夫人的鄭氏,回望這一年,家族瞬間傾沒,自己與女兒從貴族的浮華雲端跌進掖庭為奴的深淵,不知會有怎樣的感喟。
這一年,上官儀伏誅,廢后計畫流產。武后將計就計,藉此良機剷除政敵,攝政計畫也往前邁了一大步,這即有了歷史上的「二聖臨朝」。武后將偶一為之的垂簾聽政變成了常規,將反對黨清洗殆盡,地位日益穩固。《資治通鑑》載:「自是上每視事,則后垂簾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武后也更加意識到監控高宗的重要性,因此「在夫妻矛盾摩擦風波中險些翻船的武則天,自事情平息後的二十年裡,再沒有發生大的裂痕。兩個政治人物又是一對夫妻之間建立了一種新的平衡與和諧」(《女性與盛唐氣象》)。
而這一切對高宗而言,是多年忍氣吞聲後的反抗無果,廢后無望,繼而,只有更多年的忍氣吞聲。
第一章 廢后風波與隱忍的皇帝
逐仙賞,展幽情,逾昆閬,邁蓬瀛。──〈流杯池〉之一
流杯池,一種曲形水池,唐時豪門貴族多於花園中修建此池,作宴飲用,意即「曲水流觴」。眾人圍坐池邊,盛有佳釀的酒杯置於流水之上,任其順水漂流,酒杯在誰跟前停駐,便該誰飲盡杯中酒,並當場賦詩一首。
長寧公主,唐中宗與韋皇后之女,也是安樂公主的姐姐。長寧公主府中有三重樓和流杯池,皇帝和皇后多次親臨,當然,上官婉兒也陪侍左右。
景龍四年(七一〇),上官婉兒隨唐中宗最後一次遊長寧公主府邸,在流杯池前,飲酒賦詩。其時為...
推薦序
前言
如果必須用一句話概括上官婉兒的人生,我會選擇這一句:成王敗寇,願賭服輸!
對。這通常是形容英雄或梟雄的,總之性別為雄,與女性無關。歷史上的名女人,一般有兩個名字,一種叫美女,一種叫才女。前者的人生我不懂。而後者,流傳下來的故事,大都不乏兩種類型,即才女的愛情和才女的才。其中,愛情是主線。
在這條主線的統攝下,才女的人生被解讀為:愛的萌動、波折以及失敗(失敗為主)。一個才女浩然、複雜的一生,被濃縮為一部愛情故事。當然在這類愛情故事中,也有章法可循。她們仍然是柔弱的,如宋詞裡的女性那般的幽怨、多情。她們也仍然是被動的、等待的,或者任何稍微主動的爭取都要披上被動的外衣。從古至今,世事變換,不同時代的思想多有爭鋒,然而,這種流行的女性審美,依舊是我們喜聞樂見的。
再說才女的才。她們的才,又往往是服務於愛情的,也即服務於男人。古代才子之才,可以賣與帝王家,做晉升之用,甚至變現。而才女之才,則應該是人生點綴,是錦上添花,是愛情主題之外的意外驚喜。因此,與纍纍才子比,才女能夠以才自拔,以至青史留名,其命運常常會是悲劇。但事實上,一個能夠在數千年浩瀚歷史中留下自己名字的女性,真的是為愛情生為愛情死的傻白甜?
才子建功立業,攀附功名,歷來被認為是正途。而女性,若也懂得經營自己的「才」,步步為營,想在名利場大展身手,通常會被認為是女禍,是攪弄風雲、影響歷史正統的妖孽,是不守本分的蕩婦。比如上官婉兒。
歷史上的上官婉兒,為人津津樂道的恐怕是「淫亂」。《新唐書》、《舊唐書》兩篇〈上官昭容傳〉,統共兩千字不到,卻都蓋棺論定地提及上官婉兒的兩則緋聞:即「與武三思淫亂」,「又通於吏部侍郎崔湜」。「淫亂」和「通」,這便是正史賦予上官婉兒政治生涯的解讀基調。
《新唐書》、《舊唐書》兩篇傳記,開篇點明:上官昭容,名婉兒。誰都不能質疑,上官婉兒,是一個真實的名字。而與她同時代的那批著名女性,如武則天、太平公主、韋后等,歷史學者們久經求索,卻也無法準確獲知她們的閨名。無論某皇后還是某公主,都不是其真實的名字,都是男權社會所給予、承認的身分象徵。也就是說,當這批著名女性企圖在銅牆鐵壁的男權統治中分一杯羹時,她們的起點,她們的資源,正是男權社會給予的身分認可。
比如武則天。從永徽六年(六五五)成為皇后到天授元年(六九〇)最終稱帝,武則天前後用了約三十年的時間與太子們周旋。與歷任太子、傀儡皇帝的鬥法,是一個過渡、一個緩衝。在此期間,武則天完成了最終君臨天下所需的所有政治準備。在這漫長的三十年裡,武則天的地位沒有遭遇過嚴重的危機。她的執政才能當然不容質疑,但一個不能忽略的重要憑借,仍然是她乃皇后、太子之母這一身分。這個身分是她異常重要的政治資本。
太平公主的身世更是顯赫。父母皆當過皇帝,兩個哥哥也曾是皇帝,她是大唐最受寵愛的公主,又是則天朝炙手可熱的武家媳婦。簡言之,不管則天當朝,還是神龍政變後她哥哥李顯當皇帝,太平公主所有的政治資源,皆來自父權給予她的身分──大唐公主、武家媳婦。這既是起點,也是終極資本。
上官婉兒不同。在襁褓中時家族被滅,自己與母親沒入掖庭,成為女奴。若說家世是一個人成長最初的根基,她的,就此切斷。十三歲時,上官婉兒身為高宗才人,被召入後宮。這與高宗沒什麼關系,是武后所為。武后看上她的才能,給了她一個名正言順留在宮裡的名分。神龍政變後,上官婉兒再次成為中宗之妃。但經學者們考證,這又只是名義上的皇帝之妃,是中宗夫婦為方便她的工作安排的。
不論皇后還是公主,這些身分都是在父系社會的制度上產生的,是歸宿,也是資源。這些,上官婉兒全部沒有,沒有父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夫家,終生未育,更沒有母以子貴的可能。因之可說唐一代那批著名的與男權爭鋒的女性中,只有她才是真正的闖入者。
只有上官婉兒,是一個真實的名字。
這也是上官婉兒悲劇的源頭。在家天下、血緣至上的時代,上官婉兒沒有機會開枝散葉,就沒有機會培植以自己為核心的政治力量。她只能選擇依附,依附武則天、韋后,或者太平公主。但她沒有男權社會賦予的身分保護,也從來沒有得到外廷官員系統的認可。數次宮廷政變,她險中求生,全憑自己的判斷力和政治經驗。她依靠自己的才智,達至人生巔峰,以至成為「巾幗宰相」。
上官婉兒熱衷權力,追逐權力,最終又毀滅在這條路上。上官婉兒的一生,沒有才子佳人式的愛情,沒有子嗣,最後也未能壽終正寢。從掖庭起步,在政治的、人生的血雨腥風中,她依照自己的意願,度過了一生。我相信,自她踏上實現自己命運的征途,她自然清楚,也接受:成王敗寇,願賭服輸!
凱撒有句名言:「我來,我見,我征服!」那是屬於征服者的名言,屬於男性的名言。在皇權、男權鼎盛的幾千年中,武則天的人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奇蹟,又是不可複製的。上官婉兒的人生格言只能是:我來,我來過!
我來,我來過。無畏。無憾。
前言
如果必須用一句話概括上官婉兒的人生,我會選擇這一句:成王敗寇,願賭服輸!
對。這通常是形容英雄或梟雄的,總之性別為雄,與女性無關。歷史上的名女人,一般有兩個名字,一種叫美女,一種叫才女。前者的人生我不懂。而後者,流傳下來的故事,大都不乏兩種類型,即才女的愛情和才女的才。其中,愛情是主線。
在這條主線的統攝下,才女的人生被解讀為:愛的萌動、波折以及失敗(失敗為主)。一個才女浩然、複雜的一生,被濃縮為一部愛情故事。當然在這類愛情故事中,也有章法可循。她們仍然是柔弱的,如宋詞裡的女性...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廢后風波與隱忍的皇帝
第二章 掖庭歲月與少女的崛起
第三章 見天后庸知非福
第四章 〈彩書怨〉:一場愛情的來訪
第五章 梅花妝與權力的血色時代
第六章 武三思:慾望與命運的糾纏
第七章 詩與酒:盛唐文學的輝煌時刻
第八章 天后的晚年與權力的更迭
第九章 宮廷中的權力賽局
第十章 崔湜與一場禁忌的愛情
第十一章 依附與抉擇:臣子的生存術
第十二章 玄武門的血與淚
第十三章 婉兒與文學的黃金時代
第十四章 聯盟與動盪的終幕
第十五章 宿命的落幕與新時代的開啟
附錄
參考文獻
前言
第一章 廢后風波與隱忍的皇帝
第二章 掖庭歲月與少女的崛起
第三章 見天后庸知非福
第四章 〈彩書怨〉:一場愛情的來訪
第五章 梅花妝與權力的血色時代
第六章 武三思:慾望與命運的糾纏
第七章 詩與酒:盛唐文學的輝煌時刻
第八章 天后的晚年與權力的更迭
第九章 宮廷中的權力賽局
第十章 崔湜與一場禁忌的愛情
第十一章 依附與抉擇:臣子的生存術
第十二章 玄武門的血與淚
第十三章 婉兒與文學的黃金時代
第十四章 聯盟與動盪的終幕
第十五章 宿命的落幕與新時代的開啟
附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