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深情的傳記
敘述一位華僑少年經歷戰爭流亡來台
從文藝創作發展至電影編導的生命歷程
資深作家暨華語電影編導潘壘,出自越南華僑家庭,中法越混血身分令他於成長期困惑。戰火逼近,少年潘壘奉父命奔逃中國,繼而棄學從軍輾轉疆場。大時代動亂接二連三,潘壘開始飄盪流亡生涯。八十多年的時空,橫跨越南、二戰亞洲戰區、港台與大陸,從安逸的昇平富裕到戰火的離亂與浪漫,潘壘1949年轉來台灣先從文壇發跡,曾經風光亦曾落魄,寫下無數動人的故事,著作暢銷一時。後往電影界發展達聲譽巔峰,是六○年代華語電影代表人物之一。經歷豐富,人事的交往淵遠深刻。
本書自潘壘出生起,細述各階段歷程以至目前的生活,以感性文字為底,融合時代背景,飛揚於文學、美術和電影創作。捧讀左桂芳女士的書,聽潘壘導演細說從頭,一位傳奇人物,他那一代人和事,關注健康寫實以前台灣電影的史料價值,於今重新展現。
作者簡介:
左桂芳
一九四六年生,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廣播電視科畢業。曾任世新助教、國家電影資料館口述歷史專案小組召集人、電影學術研究委員會委員、香港電影資料館海外特約研究員,並擔任中廣、央廣、漢聲、復興等電台客座主講,以及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專案「歌聲舞影慶百年」影展發起人。文章散見台港兩地報紙與期刊,著有《童月娟回憶錄》(與姚立群合著)。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本書是縫補一個年代的書,為《大江大海》、《巨流河》等書補足了一幅完整的失樂園。」------隱地
李行(導演)、王童(導演)、鄭佩佩(演員) 電影圈全體致敬
隱地(作家)、應鳳凰(台灣文學研究者) 文學界一致盛讚
聞天祥(金馬執委會執行長)、李幼鸚鵡鵪鶉(破報專欄作者)影評人感動推薦
黃建業(北藝大戲劇系副教授)、李道明(北藝大電影系副教授) 學界佳評不斷
推薦序 不枉此生,如願足矣!
黃建業 作
有時覺得藝術歷史是一個相當武斷的大歷史,事實上我們很難認同在很多年代,只有單一獨持的代表性風格。藝術史家只是努力地以提綱挈領的方式去掌握時代的代表性趨勢,但這種提綱挈領式的方法,也容易被誤解為時代單一價值,很多在大時代中獨具異質性的藝術家,難免因此被邊緣化,甚至漸漸被忽略。若不是某些個別藝術家研究,努力補充大歷史的滄海遺珠,那真是文化遺產的大不幸。
在華語電影藝術史上,也有一些像這樣風格特異的藝術家,傑出的導演如費穆、吳永剛、朱石麟、易文、陶秦、何非光、方育平等相當有才華的導演,若不是因為優秀的作品遇上伯樂,他們留存下來的珍貴作品,也可能在歷史中沉埋。
近日捧讀左桂芳女士花了多年時間,與潘壘導演詳細訪談和資料整理,終於撰寫完成潘導演的回憶錄《不枉此生》,全書穿越八十多年時空,橫跨越南、二戰亞洲戰區、大陸、香港、台灣,從安逸的昇平富裕,到戰火的離亂坎坷與浪漫,飛揚於文學、美術和電影創作。其間複雜交纏,絲絲縷縷,恰似江河千迴百轉,能整理付梓成書,真是大功一件。
初知潘導演是我中學生時代,那時他已經是台、港的重要導演,但真正最特硃的感受,卻是在兩千年後,有機會重看他一九六○年代名作《颱風》,被那不同流的獨特題材及導演風格所感動,高山測候站的夫婦、山中少女和逃犯等角色,都遠在當時宣教影片的框限外,自闢谿徑。無論是少婦慾望與各人物的人性觀念描寫,潘導演異質的原創力,表現出其饒富現代感的不凡之處。
及後,有機會再看到他不同的作品,越發感到這種異質性的可貴。其實《情人石》、《紫貝殼》、《蘭嶼之歌》、《新不了情》、《落花時節》等電影,早證明他的文藝導演風格,細緻的場景處理和人物的溫和性格觀點,都在時代風尚中,塑造出導演獨特的韻致。像《情人石》的野柳景觀,《蘭嶼之歌》的蘭嶼風情,《山賊》的大雪山景緻,《落花時節》中的櫻花與山霧,都顯現出其對場景的清新感和戲劇的內蘊。
或許這些獨特的感性,正是他前半生經歷與養成的結果,拜讀本書正好提供了很多他創作根源的軌跡。出生於越南紅河三角洲上的海防市沙華街,由於母親承繼了遺產,父親亦在漁船航運中打開一片天,可算頗為富裕的家庭,潘導演很多華僑愛國主義的思維及美善的人性信仰望,亦是受父母親的影響。但或許正因如此,過度相信他人,又不計較的個性,讓他經常在現實上,吃了不少虧。而愛國熱情與從小形塑的遠大男兒志向,十六歲即離家從軍,自印度開始,過著數年時間顛沛又帶著危機和乖謬感的軍旅生涯。書中對越南家庭及軍中遭遇有極詳細的描述,除了潘導演相當精確的記憶外,文稿的考證查閱定必花費了大功夫。
閱讀本書,隨著那種大時代起伏難料的激昂節奏,感受的不單是個人的亂世飄蓬般的命運波濤,其中交纏著身不由己的選擇及強盛的生命力,都似乎見證了那個世代的宿命和熱情。書中描述多位女性的感情,從應燕蘭到瑪愛耶,從林若榆到倪慧中,當然包括他摯愛的夫人文玲,娓娓道來,全都是教人惻然的動人情思印記。不難讓人想到潘導演的文藝和電影創作,一定有極多個人生命歷煉的投射,本書應是最能貼近暸解他豐盛作品背後的神祕鑰匙。
事實上潘導演在電影創作之前,早就已經是一位重要的文藝作家,一九四七年,他以「心曦」為筆名,在《建報》的《薔薇副刊》上開始以新詩見報,當時他在鎮江唸醫,受到臧克家、艾蕪等人的詩作影響,雖然是第一次嘗試性的投稿,卻就像他那首十四行詩的第一句﹕「夜,揭開了鬱藍的天窗」,也成就他文藝創作的不歸路。
就潘導演的追憶,在他的事業路途中,並不缺少長輩、上司及友人的幫助,像上海商業銀行的陳光甫先生,即曾送給他一大箱文化生活出版社的世界文學名著,這就是他在上海時期,奠立文藝思想的精神食糧。及後來臺,中國文藝協會的大家長張道藩,無論在現實以至創作感情上,都處處多所支持鼓勵,他一九四九年所創辦的《寶島文藝》,是當時唯一的自辦大型文藝刊物,帶動臺灣文藝雜誌的興起,發揮推波助瀾的效果。另外像傑出學者葉嘉瑩老師、電影中的蔡孟堅、李祖永、邵逸夫、鄒文懷、李嘉等人,都跟潘導演結緣頗深,並在不同時代的轉換中,伸出支援、鼓勵和器重,除了才華之外,我想這應是潘導演一向的光明磊落、直率而任事認真的個性使然。
只消看他五○年代的創作密度,即可知道他旺盛的創造力,除了現代詩的撰寫推動外,從一九五二年他亦自費出版處女作《紅河三部曲》,一九五三年的《歸魂》,一九五四年的《在升起的血旗下》及後來的《一把咖啡》都一再獲得文協的文藝獎項。還有後來《魔鬼樹》及拍成電影的長篇小說的《血渡》(後改成《夜盡天明》),都在鮮活的筆觸下,表現出潘導演來自生活歷練和戰爭下底人性體認,超越出當時一般反共抗俄的政治文化教條色彩。
潘導演一向是企圖心旺盛,且行動力強的藝術家,除了獨自創立《寶島文藝》外,他還想以中國文學出版社為名,出版一系列文藝作家的作品。他在電影方面,更是大手筆,銳意創辦現代電影電視實驗中心(即後來的華國電影製片廠),他喜歡發明研究,他甚至建構L型廠棚,連邵氏也深感興趣。這些企圖心,也展現在其電影創作之上,台語片時代,在《麻瘋女》、《捉鬼記》(後改名為《真假美人心》)和《寶島姑娘》的編劇,可算是他見習時期之作。到了《合歡山上》、《金色年代》、《金門灣風雲》、《紫貝殼》、《情人石》、《蘭嶼之歌》、《山賊》、《新不了情》、《落花時節》、《劍》和前面提到的《颱風》,一部接一部開展著一種揉合著明朗與溫文,剛勁帶著活力的現代文藝觸角。事實上,他在不同時代,不同電影機制下呈現落差極大的面貌。
在本書中,對於多部電影背後的故事和人物描述,都堪稱饒富戲劇色彩。加之潘導演知交極多,又愛提掖後進,一本自傳也扮演著超過半世紀的文藝發展和華語電影歷史陳述。潘導演八十多歲的經歷,站在每個歷史轉折之間,無一不熱情以赴,生死離亂,富裕和困頓,那多變又起落不定的社會與人生,卻又映照出其間多彩多姿的璀璨生涯,真所謂不枉此生,如願足矣!
名人推薦:「本書是縫補一個年代的書,為《大江大海》、《巨流河》等書補足了一幅完整的失樂園。」------隱地
李行(導演)、王童(導演)、鄭佩佩(演員) 電影圈全體致敬
隱地(作家)、應鳳凰(台灣文學研究者) 文學界一致盛讚
聞天祥(金馬執委會執行長)、李幼鸚鵡鵪鶉(破報專欄作者)影評人感動推薦
黃建業(北藝大戲劇系副教授)、李道明(北藝大電影系副教授) 學界佳評不斷
推薦序 不枉此生,如願足矣!
黃建業 作
有時覺得藝術歷史是一個相當武斷的大歷史,事實上我們很難認同在很多年代,只有單一獨持的代表性...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童年
二、小巴黎─海防
越南華人過著十分中國化的生活,春節端午中秋各種節日都有,風俗習慣也沿襲中國,唯有咖啡文化來自法國人影響。一八六○年左右,法國傳教士將咖啡帶到越南,開始種植。由於氣候土質適宜,產量品質俱優,是越南最普遍也是最主要的飲料。
海防華人家庭烹煮咖啡過程較繁複,首先將咖啡豆用Butter油在鍋裡炒勻,加入數滴白蘭地酒蓋鍋悶熱,然後倒入鋁罐中磨碎,細粉末流入下層的容器裡,再用滾開水沖泡而成。
每日清晨,我走在上學的途中,沿路聞著家家傳來的咖啡香,兩旁的鳳凰樹偶爾飄下幾片花瓣落在身上,腳步輕快許多,課業彷彿不再擾人。這股幸福滋味一直儲存在我的記憶深處,長長久久不散去。
在充滿花香的林蔭道旁,擺放幾張可以摺合的白鐵圓桌和帆布椅,就是活動的路邊咖啡座。攤販不需牌照,不用擔心取締,人們享受著和平時代才有的浪漫優閒情調。我曾經認識一位在沙華街皇家音樂院前擺攤的越南人鄂公公,他是我的忘年之交,在那裡,我品味了苦甜參半的咖啡人生。
三、成長的困惑
我是個早慧的孩子,雖然被捧在手掌心裡養大,並不嬌弱。父親的教導嚴厲,重視品德,母親感性溫婉,篤信美善,對我日後人格養成影響深遠。我的學校生涯,快樂有之,困擾也不少。
法國統治越南,華僑是二等公民。所有在越南的中國人必須繳納人頭稅,俗稱身稅,稅率依收入、年齡而定。成年人有等同身分證的身稅紙,每年都得納稅換證,否則不許居留。越南人也要繳納,但稅率較低,其他國家僑民則不用繳納。這種分治政策,除了顯示殖民領主高高在上姿態,同時達到分化種族目的;為維持一定文化差異,法國因而允許華僑學校存在。
海防華僑中學有完整教育體系,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學校座落在東京街中段,校長是王子俊先生。我們用的課本與中國國內相同,採教育部統一教材,老師多來自兩廣省份,上課說粵語,這也是我當時唯一會說的中國話,直到後來回到國內,才開始學習講國語。
我清楚記得,學校是二層樓建築,中間有籃球場和操場,每天朝會和每週週會時,要向國父遺像敬禮和唱國歌,校內處處貼著「新生活運動」的標語,提醒我們不要隨地吐痰。
我讀小學成績普通,唯有美術一科出類拔萃,時常得到鼓勵讚賞,使我相當引以為傲。我的畫作每個禮拜都在大禮堂被老師選出來展示,廣東話叫「貼堂」。另有兩位同學黃高培和鍾爾明,是我的同好,我們三人長得一般高,在班上座位連在一起。黃高培家在河對面,開的是牛皮廠,做皮鞋皮件原料,每星期天,母親為我準備好一籐籃食物和畫具,到他家寫生。我的二舅很誇獎我的美術天份,建議接我去法國學畫,母親不肯答應,說就只有我一個兒子,我若走了,家裡就沒有人了。母親的想法正是那世代普遍心態,兒子是她的一切,她無法想像會有失去我的一天。
孩子的世界也和大人一樣有塊灰暗地帶。越南華僑和當地女子通婚不足為奇,僑校師生有混血身分者比比皆是。我在十歲以前未有任何感覺,自小學四年級時,開始體察到四周圍的不友善眼光。母親越南化的穿著打扮,引起那些血統純正的華人同學嘲笑我是「阿BANG」(賓仔),這是極度歧視的貶詞,我的反應異常強烈,甚至偏執地以為外祖父是法國人,她自然應是法國人才對。母親寬慰我:「我的皮膚是黃種人,媽媽是越南人,愛越南就等同愛自己的媽媽。」
我無法反駁她的說法,以後也未再有機會和她討論這事,但在我心底從此有個陰影,不斷擴大增長,讓我困擾、焦慮,嚴重影響對學業的注意力,我的成績退步到僅勉強及格而已。母親注意到我的變化,只是無法對成長中的兒子提供更有效的幫助,她和我的姊妹們從來不吝惜付出所有情愛,但並不瞭解我對血統身分認同的渴求,需要藉由外在力量來牽引我擺脫孤獨深淵。
同一條住街,有一個比我幼小的男孩,同樣是阿賓仔,她的母親是人人鄙視的賣淫女子,他的私生子身分招致更多侮辱欺凌。一雙寂寞憂鬱的眼睛,只能在窗前向外張望。我開始對他伸出友誼之手,幾片餅乾或幾粒糖果換來他羞澀的笑容。我教他唱歌寫字,講述家中大小事情,他聽得津津有味。我像對待自己親弟弟一樣,將家中物品偷來和他分享,覺得自己有責任保護這顆稚弱心靈。
情誼默默進行,日子飛快過去。
那年學期將要結束前,事情發生驟變,他的母親要帶他離開越南,投奔別的國家到一個新的父親身邊過新生活。他離開那天,我編了個理由從學校奔回來送他,但是來不及趕上,他已經走了。我捏著手中要送給他的禮物─一只美麗的鉛筆盒,聽到周圍孩子們說:「那個小龜仔和那不要臉的女人終於走了。」我潸然淚下,面臨人生第一次離別。(後文略)
十、奔逃祖國
一列滿載著最後一批國際難民的火車沿著滇越鐵路向前奔馳,我在逃難流離的路途上。一位海防大東旅社的職員負責護送我到邊界,之後他返回,我得靠自己繼續往前走。我身上只有一張越南兒童身分證,不到十八歲沒有個人護照,姐姐的護照本上附有我的照片,也就是說只有跟著她才能夠出入國境。
一路上我緊盯住自己的行李,夜晚睡覺時也機警地將錢和一些金飾用一個小布袋綁在身上,但還是疏忽摘下來的手錶,第二天早上才發現它不翼而飛。
我從未隻身出這麼遠的門,以往,最遠隨著母親到過河內探望姨媽,如今不同,我得一路追趕早兩日離開的姐姐,但是,如果路途順暢,她已到達昆明,那該如何是好?既無證件也缺少勇氣,斷不可能進得了雲南,只有再循原路回家,那個後果可嚴重了。
到了邊界,難關在眼前。
滇越鐵路是條窄軌鐵路,在越南境內從海防到老街,雲南境內由河口到昆明,二國邊界老街和河口相隔短短的南西河,以橋相通。為防止越南日軍藉此侵入雲南,一九四○年九月一日,中國軍隊炸毀中越鐵路大橋和河口隧道,之後又拆除河口到蒙自碧色寨一百七十七公里的鐵軌。如此一來,姐姐和姐夫到了河口,無法向前走,反倒幫了我的忙。
過邊界要檢查證件,都有軍警駐守,我觀察一陣後,心生妙計。
邊界附近的大東旅社門口有個替人開門的小門僮,年齡與我差不多大,十二、三歲左右,我用了點心機向他換來一頂有旅社名稱的帽子,戴在頭上,提著我的小箱子緊跟在有證件的大人後面;要緊的是挑選穿著比較體面的男士身後。檢查人員不會特別注意,以為我是小服務生而已。就這樣提心吊膽,隨著大批人潮,連過兩個關口,終於成功進入中國境內。我站在出關口,長長地舒口氣,十分得意自己的聰明和好運。但是,姐姐在哪裡呢?要如何找到她呢?
中國西南地區多崇山峻嶺,地形險惡,交通十分不便,需靠騾馬運送物資,盜匪經常出沒,於是有一群人自備武器,集結隊伍,成立負責運輸保護人員和貨物安全的民間自衛組織,俗稱「馬幫」。
國境交界處有很多家旅社,要上路的人聚集在這裡等待馬幫護送,湊齊一定人數繳了費用才能動身。因為鐵路中斷,要走到有車輛的地方,馬幫才折返回來帶下一批人走,這很耗費時間。我趕到河口時,姊姊他們正預備上路出發,不料遇上一場大雨,受阻走不成,感謝老天讓這場雨下了整整一晚!才讓我趕得及。
我一家家旅社去找,查找登記簿上的旅客名單,言語雖然不通,但是文字通,全拜華僑學校中文教育所賜,終於讓我查到姊夫的名字,找到他們。姊姊見到我來,又驚又喜,拂拭我臉上的汗水、淚水和雨水,一顆虛懸而緊繃的心這才放下。那夜,我睡得安穩。
第二天雨停,可以上路,沿著滇越鐵路軌道走在濕滑的枕木上,得時刻留神怕摔倒,山路陡峭,步行前進的速度快不起來。忽然間,一座雄偉神奇的人字橋映入眼前!橫架在兩座高山絕壁之間,這座鋼鐵橋以「人」字形狀建造,全無橋墩支撐,著實讓我讚嘆,但我只敢匆匆眺望兩眼,畢竟在逃難流亡路途中,趕路要緊,無心瀏覽奇色美景。
走了四、五個鐘頭的路,到了螞蝗坡,總算可以坐上火車。這裡距離開遠市很近,火車要在開遠停留一個晚上,第二天再換車到昆明。
我們在開遠一家客店裡休息,有幾位昆明市中西藥房的採購人員和我們同是從海防逃難出來的,他們和我相處熟了,教我唱一首叫做〈春天裡〉的歌曲:「春天裡來百花香……」我們唱得正開心,忽然傳來急促敲鑼聲,有人嚷著:「日本飛機來了,快跑!快跑!」大家亂成一片,四散奔逃。
我和姐姐躲在大樹旁邊。一共有九架大編隊四個引擎的重轟炸機,由遠而近朝我們而來,分兩批落擲炸彈。護航的零式戰鬥機,尾部漆成紅色,低空俯衝用機槍向地面掃射,我清清楚楚看見飛行員張嘴獰笑的樣子。塵土飛揚蔽天,許多人都倒下了,渾身是血,成了一具具混著黃沙的屍體,包括那幾位教我唱歌的人在內。
我驚懼得無法出聲。(後文略)
第六章 飄盪歲月
十、草木皆兵
一九四八年尾,東北的長春、瀋陽淪陷,華北地區危在旦夕;徐州大會戰慘敗後,南京也受嚴重威脅,上海人心惶惶。
我在街頭遇見一位醫學院同學,他的家世很好,姊夫是國民黨財政委員會的委員。我向他透露想回越南去,他說目前兵荒馬亂,越南也在戰爭,不如暫留上海,看情況作打算。他知道我會開車,打過仗,想介紹我一個工作,就約我次日見面,說要帶我見一位重要人物。
國民黨黨政要員陳果夫先生,掌管國民黨財務,但因身體欠佳,一直都在休養中。他的機要秘書朱先生,是中共地下組織刺殺目標,我的同學介紹我去做他的司機兼保鑣。
朱先生同時有三部轎車替換著坐,以分散被盯梢危險,我的裝扮很體面,像富家少爺,坐在駕駛座上;他穿著灰布大褂,頭髮蓬鬆,像個老管家,坐在我旁邊,這是一種掩護身分的作法。在那個時期,他的性命隨時面臨被暗殺的危機,我身上配有一把手槍,負責保護他的生命安全。
那是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年代,政局詭譎,波濤洶湧。
十一、日落黃浦江
一九四九年年初,蔣中正總統引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職權,迅速展開國共和談,局勢卻未見緩和,戰事節節失利,民心渙散,謠言滿天飛。
有一天,我突然一次收到越南老家寄來的一大筆錢,因為金價保值搶手,我趕緊拿去買了金條,又費了好大的勁,買到香港的船票。當時離開中國的船票,連黃牛票都奇貨可居。
朱先生此時奉令到美國出差,我預備離開上海先到香港再轉往越南。四月,共軍渡過長江,二十三日南京淪陷,上海到處是逃難人潮。
我去公共租界區內的大西路陳光甫先生公館,向他辭行,並謝謝他送我書籍。他勉勵我一番,同時告訴我他的電話號碼,必要時可以找他幫忙。陳先生後來轉至台灣定居,一九七六年逝於台北。他是啟發我走上文學寫作的貴人。
人生總有許多不期然的轉折與意外。正當我行程已定妥,朱先生從美國打來一通長途電話,託付我一件緊急任務,如此一來,改變所有計畫,更改變我日後命運。
朱先生在電話中說,他的公務尚未完成,短時間回不了上海,他記掛家人安全,囑託我無論如何要將他的父母和弟弟妹妹送到台灣。我一時有點為難,因為已經計畫妥當要回越南,可是他是我上司,身負重任羈留美國,我不能斷然拒絕,只能勉為其難答應。
我先將已訂好的船票辦理延期,想等完成護送任務後,回到上海再走。接著張羅朱先生家人赴台灣的船票和機票事宜。那時上海保衛戰剛開始,四面八方逃來的難民全聚集在碼頭和機場,混亂異常。這時候買船機票難於登天,光靠有錢無用,要有門道才行。透過朱先生掌管黨營的亞東銀行關係,總算全部處理妥當。
我安排朱先生雙親搭乘飛機先走,因為老人家坐船比較辛苦,我護送他們到機場登上飛往台南的軍機,然後再帶領朱先生的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上船。
一九四九年五月中旬,上海除東面臨海外,其餘三方全被包圍。我們搭乘中興輪最後一班船自上海撤向台灣。
薄暮時分登船,碼頭上人山人海,不遠處的崑山傳來隆隆砲聲,人們更加驚恐蜂湧攀爬,異常混亂,梯橋幾乎被擠斷掉,有人不慎失足跌入江中,哀號聲四起。
船終於開航了。我望向遠方逐漸消失的景物,心裡默唸著:再見了,上海!
這年,我二十三歲。我想起人生中的無數次生離與死別,不知道未來的航向,究竟指向何方?
第八章 電影生涯
二十、千層浪湧《金門灣風雲》
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對岸共軍向金門發射砲彈攻擊,此即「八二三砲戰」。一時之間,國際密切關注台灣海峽戰事發展,紛紛派遣記者來台採訪報導。一艘載有中外記者的登陸小艇於台灣海峽沉沒,二人被救,六人失蹤殉職,其中日本讀賣新聞及韓國時報各有一名記者罹難,兩國因此格外重視。
日本五大電影公司之一的日活株式會社,簡稱日活,以拍攝年輕人動作片著稱,旗下擁有男星石原裕次郎和小林旭,玉女紅星吉永小百合等,廣受日本影迷歡迎。蔡孟堅和日活公司負責人崛久作洽談合作共同攝製殉職記者故事,以八二三金門砲戰為背景,先由中影提供劇本資料給日方參考,最後故事更改為以中日戀情為主,襯以金門戰地與台灣風土人情。其中包括軍事演習和雙十國慶閱兵盛大場面,深具宣揚正面意義。
蔡孟堅奉蔣總統之命,於五○年代初駐留日本,與日本朝野維持良好友誼關係。他曾經聘請日本已除職的優秀將校軍官來台擔任軍官團教官,並禮聘日籍傑出軍事參謀在日本研討反攻大陸方案,汲取他們的智慧和經驗幫助我國,這就是所謂「白團」組織的由來。因此雙方合作拍攝電影,有政治意涵,但不宜過分強調,因為日活著眼於商業,雙方互利達成目標即可。
日方派出天王巨星石原裕次郎擔任男主角,他是日本年輕人的偶像,有位從政的哥哥石原慎太郎。我方女主角人選一時難定,中影決定公開招考,同時為影片造勢宣傳。原則上,女主角必須在氣質與外型身材上,能夠和高大的石原相匹配,不能過於嬌小,以新人為主。
在數百名應徵者脫穎而出的王莫愁,原來與我有點遠親關係。在一項商業展覽活動中,她在參展現場服務,我見她氣質出眾,聽她說話有濃重廣東腔,問她是否由越南來?她答說來自西貢,再進一步了解,才發現她是我大妹夫的表妹。她當時在台就讀師範大學藝術系,中影錄取她,取藝名「華欣」,同時簽訂三年合約為基本演員。
劇本經過嚴格審查通過後,演員先赴日本接受訓練,接著日方工作人員包括導演松尾昭典來台,雙方來來往往十分熱鬧。在此之前,台灣未曾與國外合作製片,僅有外國電影公司來台拍攝影片,如此大陣仗,尚屬首例。有趣的是,日方知道中影向來一年只拍一部片,因此在合約上註明「如果拖延由中影負責」的條件,結果中影表現超出預料之外,可見積習可以改善,事在人為。
當時安排由我與日活的松尾昭典聯合導演,松尾拍主戲,我負責閱兵和海陸空軍演習作戰以及部份台灣的戲。國慶日才有的總統府前閱兵,不可能另外安排一場典禮讓我們拍戲,因此拉到高雄拍攝。我們希望場面要真實、有震撼力,因此除了請國軍支援部隊、坦克車、砲兵等等以外,還調動軍艦和登陸艇、飛機及直升機等在台灣海峽實景拍攝。另外,還要到金門拍攝實景發砲場面,這個部分問題最大。
那時候,我們與對岸共方有非正式「單打雙不打」的口頭協定,單日我們發砲,雙日由對岸發砲。我們外景隊到達金門那天,剛好是我方不能發砲的日子,這是參謀作業的疏忽,可是大隊人馬都帶過來了,總不能無功而返。此時聽到對岸已經打開廣播器說:「歡迎石原裕次郎!」消息傳得真快!
拍攝砲擊場面時,雖然使用的是空包彈,只有聲音,沒有彈頭,可是萬一我們這邊砲響了,對岸也乒乒乓乓打過來,怎麼辦呢?這後果還真可怕。沒法子可想,我只有硬著頭皮去喊口令發砲,一次OK,拍完就走。(後文略)
第一章 童年
二、小巴黎─海防
越南華人過著十分中國化的生活,春節端午中秋各種節日都有,風俗習慣也沿襲中國,唯有咖啡文化來自法國人影響。一八六○年左右,法國傳教士將咖啡帶到越南,開始種植。由於氣候土質適宜,產量品質俱優,是越南最普遍也是最主要的飲料。
海防華人家庭烹煮咖啡過程較繁複,首先將咖啡豆用Butter油在鍋裡炒勻,加入數滴白蘭地酒蓋鍋悶熱,然後倒入鋁罐中磨碎,細粉末流入下層的容器裡,再用滾開水沖泡而成。
每日清晨,我走在上學的途中,沿路聞著家家傳來的咖啡香,兩旁的鳳凰樹偶爾飄下幾片花...
目錄
序/林文淇
推薦序 不枉此生,如願足矣!/黃建業
前言/左桂芳
第一章 童年
第二章 烽火連天
第三章 復員南京
第四章 上海,上海!
第五章 歸鄉
第六章 飄盪歲月
第七章 文路漫漫
第八章 電影生涯
第九章 研發投資傷心事
第十章 退休之後
潘壘電影作品年表
潘壘創作年表
序/林文淇
推薦序 不枉此生,如願足矣!/黃建業
前言/左桂芳
第一章 童年
第二章 烽火連天
第三章 復員南京
第四章 上海,上海!
第五章 歸鄉
第六章 飄盪歲月
第七章 文路漫漫
第八章 電影生涯
第九章 研發投資傷心事
第十章 退休之後
潘壘電影作品年表
潘壘創作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