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撈歷史塵煙,沉歲月往事。翻檢如煙往昔,追憶逝去傳統,或許是基於對當下浮躁的反撥,抑或基於對民國歷史一種特殊的情感。本書收錄作者解讀梅汝璈、葉公超、張元濟、王芸生、魯迅、胡適等民國文人,大公報社、西南聯大、商務印書館等現代公共機構的隨筆十餘篇,走進風采照人、令人神往的民國時代,在溫情與敬意之中接續歷史深處的氤氳地氣。「憶昔午橋橋上飲,座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只更難消幾番風雨,歷經此後無窮的政治摧折,「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遙想當年,亦真亦幻,今天的讀書人只有一聲長歎而已。
作者簡介:
張國功,1972年生於中國江西遂川縣碧洲鄉水東村。從事文學編輯十五年。現為編審。策劃有《鵝湖學術叢書》、《人文中國書系》《大家國學》等學術圖書多種。編餘興趣關注民國出版史、學術史、思想史等。在《新華文摘》、《東方文化》、《博覽群書》、《隨筆》、《書屋》等報刊發表文章數十萬字。著《溫情與敬意——一個出版人的編餘零墨》、《紙醉書迷》等。
章節試閱
自近代以來,積貧積弱、國勢日絀的大環境,深刻地影響了知識份子對於中國與世界關係的看法。與此前沉醉在「天朝大國」酣夢中的傳統士大夫不同,許多有著開放意識的現代知識份子開始自我反省,一種「恥不如人」的悲涼意識貫穿了整個知識份子的心靈史。早在十九世紀,主張向西方學習的先驅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指出:中國除軍旅之事外,還有「四不如夷」:「人無棄才不如夷,地無遺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而究其原由,「非天賦人以不如也,人自不如耳。天賦人以不足,可恥也,可恥而無可為也。人自不如,尤可恥也,可恥而有可為也」。及到民國,最為突出的是知識界的核心人物胡適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他在《獨立評論》上發表《信心與反省》、《再論信心與反省》、《三論信心與反省》系列雄文。其中心思想,在於承認「今日的大患在於全國人不知恥」。而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必須承認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質機械上人,不但政治制度上不如人,並且道德不如人,知識不如人,文學不如人,音樂不如人,藝術不如人,身體不如人」(《介紹我自己的思想》)。他還提出了「五鬼鬧中華」的說法,並強調:「我是不肯把一切罪狀都推到洋鬼子頭上的,中國糟到這步田地,一點一滴,都是我們自己不爭氣的結果。為什麼外國人不敢去欺侮日本呢?我們要救國應該自己反省,應該向自己家裏做點徹底改革的工夫。不肯反省,只責備別人,就是自己不要臉,不爭氣的鐵證。」(一九二六年十月5日胡適致徐志摩信)——同樣是對「自己不爭氣」的擔憂。胡適的這一論調,長期以來被視為百般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開脫罪責,但百年的視野之中,我們不得不看到其中尋常中的深刻。而值得今天的知識份子學習的是,他們所提倡的「恥不如人」,並非一己之自暴自棄,更沒有走入悲觀的歧途,而是「知恥近乎勇」,慷慨自任,主動擔當一位現代知識份子的責任。馮桂芬立誓「知恥而自強之」;胡適堅信:「播了種一定會有收穫,用了力決不至於白廢!這是我們最可靠的信心。」(《再論信心與反省》)悲觀與灰心永遠不能幫助我們挑那重擔,走那長路!」(《悲觀聲浪裏的樂觀》)針對國粹主義,他提出,真誠的愧恥自然引起向上的努力,引起新的信心,民族信心必須放在反省的唯一基礎上。民國以來,政治糟糕得一塌糊塗,目睹國家的「不爭氣」,知識份子痛感「抬不起頭」來,這是民國年間的普遍現象,否則他們何嘗願意如此「百事不如人」。在日本侵華的大背景下,中國知識份子面對國家受辱,更是有恨國民政府不爭氣的清議。在《滄桑九十年——一個外交特使的回憶》一書中,長期從事外交工作的楊公素先生曾回憶說,當時學生激起無限愛國熱情,「覺得日本人欺人太甚,國民政府太不爭氣,中國軍隊太軟弱,這個學校太不愛國」。而反躬自問,精英知識份子常常痛責知識份子自己不爭氣,沒有擔負起天下興亡的責任。如蔣廷黻憤憤認為:「中國二十年內亂之罪,與其歸之於武人,不如歸之於文人。」(《知識份子與政策》, 鄐犌蛦\紀霖《瓷器店中的猛牛》,載《中國知識份子十論》,復旦大學出版社二○○三年版)因為中國的知識階級重文字而輕事實,多大道理而少常識,太怕清議而愛惜羽毛,不肯犧牲自己的名譽。所以以倡導「好人政府」的群體為代表,他們心目中理想的人物正是那種敢於擔當與行動的經世之士;他們認為要拯救國家的貧弱,不要怪別人看不起自己,而要自己爭氣才行。實際上,很多讀書人本來並不熱衷於談政治,但對此情此景,實在是看不下去了,才書生拍的。那個時代的知識份子,都承傳了傳統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精神流脈。梅汝璈所耿耿於懷的「對於自己國家的不爭氣最感痛苦」和「要自己爭氣才行」,正是民國知識份子這種「恥不如人」的責任意識與自覺警醒的折射。
自近代以來,積貧積弱、國勢日絀的大環境,深刻地影響了知識份子對於中國與世界關係的看法。與此前沉醉在「天朝大國」酣夢中的傳統士大夫不同,許多有著開放意識的現代知識份子開始自我反省,一種「恥不如人」的悲涼意識貫穿了整個知識份子的心靈史。早在十九世紀,主張向西方學習的先驅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指出:中國除軍旅之事外,還有「四不如夷」:「人無棄才不如夷,地無遺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而究其原由,「非天賦人以不如也,人自不如耳。天賦人以不足,可恥也,可恥而無可為也。人自不如,尤可恥也,可恥而有可為也...
目錄
自 序
國難時期的「李莊精神」
一九四九年裏的出版家張元濟
「我們得爭氣才對!」——讀《東京大審判——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法官梅汝璈日記》
詩名應共宦名清
世間已無葉公超
長溝流月去無聲——大公報人的命運感懷
思想的關聯:在一家民間報館與一所教會大學之間
豁顯歷史的真實——讀《魯迅與我七十年》與《百年滄桑——王芸生與大公報》
自由之身與自由主義的一種底線——漫說幾位舊年的知識份子
王元化先生筆下的胡適之
那一代人的「一二‧九」情結——讀于光遠《朋友和朋友們的書》及其他
同人群體‧歷史溫情‧常識理性——由《思想操練》想到
書目傳統中的人文情懷——漫說魯迅日記中的書賬
夜讀魯迅札記三題
「兩個丁玲」的衝突——讀《丁玲與文學研究所的興衰》隨札
欲說「左」右好困惑
「低頭不見抬頭見」的歷史
身份的尊嚴
更難消幾番風雨——讀《風雨故舊錄》
那個時代的書生為什麼還有幸福感?——讀何兆武《上學記》
從余英時先生寫長序說起
亦真亦假的追憶
魂兮歸來,札記體
學人乎?文人乎?
文憑與學位的今昔之歎
如今哪裡還有可以住讀的圖書館?
民國日本在華留學生讀書與購書生活剪影
自 序
國難時期的「李莊精神」
一九四九年裏的出版家張元濟
「我們得爭氣才對!」——讀《東京大審判——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法官梅汝璈日記》
詩名應共宦名清
世間已無葉公超
長溝流月去無聲——大公報人的命運感懷
思想的關聯:在一家民間報館與一所教會大學之間
豁顯歷史的真實——讀《魯迅與我七十年》與《百年滄桑——王芸生與大公報》
自由之身與自由主義的一種底線——漫說幾位舊年的知識份子
王元化先生筆下的胡適之
那一代人的「一二‧九」情結——讀于光遠《朋友和朋友們的書》及其他
同人群體‧歷史溫情‧常識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