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如果能刪除記憶,你會要嗎?
沒有人是真正完全中立無我的,我們都帶著一副眼鏡來看這個世界。這副眼鏡可以是我們的成長經驗、宗教信仰、政治傾向和對事情的刻板印象。這副眼鏡就叫做世界觀。
想要深入了解一個人,可以試著先描述想像他的世界觀。相同,想要了解自己,也可以試著站在別人的視角來想像自己的世界觀。
只要我們能夠確定人們的世界觀,我們就可以比較容易猜到,他們對於人、物和事件的反應。記憶死刑以小說的形式,用不同角色和故事,來探討幾種人們對於死刑的世界觀,也同時完整描述了角色的背景,來交代他們為什麼會有這種世界觀。故事是說在未來,犯人會被轉化成重生者,並給予新的身份和工作而再次活在社會中。雖然他們的特徵被整形改變了,記憶被消除了,他們對這個世界還是有深深的連結。重生者依法不能再見到家屬,而被害者的家屬也不被允許去找重生者。
我想作者想帶大家做一些腦部運動,更深刻地讓我們看到問題並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有非常多面向的。一直都不是只有支持和不支持、懲罰或彌補、公平和不公平。也不是只有受害者和被害者兩種身份。就算記憶死刑發生了,也並不是非死刑或是非廢死。故事的轉折,會讓你在閱讀時,輕輕的嘆一口氣。之後的故事,就讓你們自己讀下去吧。
很榮幸身為生物醫學工程師的我,能被邀請來幫這本小說寫序。讀的時候,我老毛病還是會讓我偶爾會出戲。現在容我向大家分享我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問自己的問題。
很簡略地說,你的大腦會經由改變神經元間的連結來形成記憶。現實社會中,許多科學家不斷在嘗試如何用藥物消除記憶,希望可以應用在受過創傷的人身上。
目前大家認同的假說,表示記憶要能長期被留住的關鍵是某個叫PKMzeta 的蛋白質,如果能抑制這個蛋白質,記憶就會慢慢消失。雖然這類研究還在很初始的階段,但這些認知都指向記憶消除藥物的可能性。我們的腦裡有一千億個神經元,相當於電腦的十兆GB記憶體。光要備份,就需要科技能發展出更便宜、容量更大的記憶體能,才有可能讓大腦備份普及。說遠了,如果能刪除記憶,你會要嗎?
理科太太 知名網紅 二0二0年一月六日
用記憶消除取代剝奪生命,曾經犯下的罪與造成的傷痛就能當作不曾存在嗎?《記憶死刑》是彭啟東由科幻題材挾帶道德難題的觀點重擊,近未來的設定讓故事高度可能發生在你我身處的年代。
故事並不凸顯華麗的科幻場面,卻用簡單的生活場境勾勒出以假亂真的真實未來感,讓議題焦點收束在人性的決斷上。故事同時兼具戲劇高概念與拍攝可行性,成為一部非常適合影視化改編的潛力IP作品,我為啟東的創造力感到驚嘆!
故事革命創辦人李洛克
作者序
高三時我看著新聞紛紛擾擾地吵著死刑好還是廢除死刑好的同時,我卻發現人們會對此議題很快選擇支持某一主張與立場,有些人支持死刑,也有些人支持廢除死刑,但是明明雙方立場都有所缺陷,為什麼大家都把這個問題當作選擇題呢?我意識到這件事後,便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解決方案,也就是《記憶死刑》最初的概念,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我克服討厭文字與小說的困境,終於完成小說。
對於即將看我作品的讀者或是只看我標題文案的各位,我即將提出一套除了死刑與廢死之外的方案,提供大家討論、辯論與選擇,我的目的在帶領讀者前往未來看看哪裡的景象,盡可能描繪全貌,並反思現在的處境,而不在提供唯一答案或者是唯一方向給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