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哲學家是一群愛讀書的乖乖牌?
其實他們全是犀利度100%的叛逆鬼!
吐槽老師、扯上帝後腿,還有人看什麼都不順眼!
你跟我說道理就是這樣?我不聽我不聽,我要懷疑一切!
✓沒有慧根,也可以輕鬆領悟先人大道理
✓條列西哲常見學派,讓大腦閱讀不打結
✓詳析名著思想,哲人比你認知的還要狂
一本書帶你輕鬆入門哲學殿堂!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柏拉圖提出「理型論」,意即「可見形態」,
理型並非感官的表象,而是切實存在的實體,
自然存在的物質都是理型的「近似物」,
萬物在本質上都屬於各種不同的理型。
身為柏拉圖的得意門生,亞里斯多德卻對理型論提出批判:
◎理念既然是事物的實體,怎麼能夠獨立存在呢?
◎將具體事物與理念相分離,必然會陷入「第三者」的無限循環。
◎如果具體事物是對理念的分有或摹仿,那麼同一個事物會有好幾個不同的形式,既是原本也是摹本。
◎理念對於感性事物沒有任何意義,無法引起事物的運動變化,也無法幫助人們有效理解事物。
【上帝並沒有在人身上創造罪惡,而是人自甘墮落】
羅馬帝國哲學家奧斯定曾撰寫《懺悔錄》記述改邪歸正的過程,
當時流行的善惡二元論並未助他走出思想困境,這使他十分苦惱。
而後接觸了「新柏拉圖主義」,該理論闡明:
「永恆不變的真理應當到物質世界以外去尋求。」
奧斯定深受啟發,結合《聖經》形成了一套理論。
以人對上帝的愛和上帝對人的愛作為基礎的倫理學:
◎人首先要愛上帝,然後才能恰當地愛其他的對象。
◎善是上帝的恩典,不是人的意志的產物。
◎犯罪是人的自由意志,是人敗壞自己善的存在和本質。
◎惡不是一種肯定的東西,而是缺少某種東西,惡實質上就是「善的缺乏」和「實體的缺乏」。
【虛無主義時期迫近,上帝已死!】
尼采的研究者指出,尼采不但反基督教、反華格納,
而且厭女、反民主、反道德論、反悲觀論、反社會主義……
好像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能令他滿意,但他其實也沒有一套系統,
與其說尼采是一位哲學家,不如說他將所有思想都寄託於作品中。
◎上帝已死:當其他人從十九世紀的歐洲看到權力和安全的象徵時,尼采卻以預言式的洞察力,理解到當時人們所做的一些會導致傳統價值崩潰的事情。
◎權力意志:即統治環境、統治他人的意志,有別於生存意志。生活的最強和最高的意志只能在戰爭的意志、權力的意志、征服的意志中得到表現,你自己是這個權力意志,世界也是權力意志。
◎主人道德和奴隸道德:尼采認為基督教道德是典型的奴隸道德,它產生自各種虛弱的感受。由於自己的虛弱,不免對強者及有創造力者覺得憤懣不平和怨恨,為了抑制這種不平,奴隸的心理就形成一種對人對事的新評價,而把弱者病態者視為最高價值。
〔本書特色〕
本書精簡扼要地介紹了西方知名哲人、學派、領域與各時期的觀念差異,按照年代分為三部分:古希臘羅馬哲學、中世紀的西方思想、近代西方思想,包括希臘三哲、伊比鳩魯學派、懷疑主義、唯物論、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時的主流思想等等,幫助讀者對西哲有一個初步的掌握。
作者簡介:
柳映書,曾是辯論社社員,喜愛邏輯思考。哲學領域中尤愛知識論(識別與認知)、美學、形上學。比起螢幕與鍵盤,喜歡紙筆更多一些。
聞明,專職編者。
彭萍萍,專職編者。
章節試閱
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西元前384—前322)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也是各門科學的奠基人。亞里斯多德出身於色雷斯的斯塔吉拉城,父親是馬其頓王腓力的宮廷御醫,他的早期教育與醫學有密切關係。十七歲時他來到雅典,進入柏拉圖學園並在那裡學習和工作了近二十年,深受柏拉圖思想的薰陶。當時正逢馬其頓興起且開始吞併希臘各城邦的時代,西元前343年他應馬其頓國王腓力之邀做了亞歷山大王子的教師,亞歷山大繼承王位後仍然對亞里斯多德尊敬有加,在東征途中還不斷讓人為亞里斯多德採集動植物標本以供研究之用。但是關於這兩位偉大人物在思想上究竟有多深的連繫,歷來都是眾說紛紜;但亞歷山大所到之處傳播希臘文明,開創了「希臘化時代」,與他本人所受的教養肯定有關。西元前335年,亞里斯多德離開馬其頓回到雅典,在一個名為「呂刻昂」的體育場建立了學校,開始從理論上對其老師柏拉圖的理型論進行批判,並在批判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哲學體系。由於亞里斯多德常常與學生們一邊散步一邊教學,他的學派被人們稱為「逍遙學派」。西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在回師巴比倫時染病身亡,亞里斯多德遭到了雅典反馬其頓黨的攻擊,不得不流亡他鄉,次年即病逝了。
亞里斯多德是古代最博學、最深邃的思想巨擘,他的教學和著述廣泛涉及形而上學、邏輯學、物理學(廣義的自然科學)、心理學、倫理學、政治學、文藝理論等諸多領域,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的作品經過歷代弟子和學者們的整理編纂而彙集為《亞里斯多德全集》二十多卷,其中最主要的著作有《形而上學》、《工具篇》、《物理學》、《論靈魂》、《尼各馬可倫理學》、《政治學》、《詩學》等。
對理型論的批判亞里斯多德對其師柏拉圖充滿了崇敬之情,但是這並沒有妨礙他對柏拉圖的理型論進行全面而深刻的批判,他的一句名言是:「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亞里斯多德對理型論的批判比較集中地表現在《形而上學》中,尤其是在該書的第一卷第九章中,這些批判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
第一,理念作為事物的形式、實體或共相只能存在於具體事物之中,而不能在事物之外獨立存在。「說實體和那些以它為實體的東西會彼此對立,這似乎也是不可能的。理念既然是事物的實體,怎麼能夠獨立存在呢?」柏拉圖理型論的要害就在於,認為在個別事物之外還獨立存在著一個與之相應的理念,並且把二者的關係顛倒過來,將理念說成是「在先的」,具體事物反而退居其次了,這樣就在存在和認識的次序上都使得「相對的先於絕對的了」。
第二,人們用來論證理念存在的方法都站不住腳,它們或者是缺乏必然性的推論,或者推出了一些沒有與之對應的東西的形式或理念,如「否定了的東西」、「缺乏」也有其理念,不能獨立存在的「關係」也有相應的理念,這顯然是荒謬的。更為嚴重的是,將具體事物與理念相分離必然會導致「第三者」的出現,因為要想說明具體事物與理念的相似性,就必須設定一個「第三者」,它與具體事物和理念都具有某種相似之處。而為了說明這個「第三者」與具體事物和理念的各自相似性,又必須設定一個新的「第三者」,這樣就會陷入「第三者」概念的無限倒退。
第三,「分有」只能是對「實體」的分有,因為只有「實體」才具有形式或理念,而柏拉圖卻讓那些非實體性的東西也具有理念,這樣一來,「分有」就成為一句空話,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詩意的比喻」而已。至於「摹仿」,更是無稽之談。「任何東西都能夠存在和生成,和別的東西一樣,不必是從理念摹下來的,因此不論蘇格拉底是否存在,蘇格拉底這樣一個人都可以生出來,而且很明顯,就算蘇格拉底是永恆的,也仍然可以有蘇格拉底出世。」而且,如果具體事物是對理念的分有或摹仿,那麼同一個事物都會有幾個不同的形式或理念,例如,蘇格拉底的理念既是「人本身」,也是「動物」和「兩腳的」,那麼蘇格拉底豈不是同時分有或摹仿了好幾個理念?而在這些理念中,「人本身」是「動物」的摹本,同時又是蘇格拉底的原本,這樣一來,一個東西豈不是同時既是原本又是摹本了嗎?這顯然是自相矛盾的。
第四,從現實的角度來看,理念對於感性事物沒有任何意義,它既不能引起事物的運動變化,也不能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事物。就前一個方面而言,理念本身是不變不動的,因此它不能成為運動變化著的事物的原因;就後一個方面而言,理型論在具體存在的事物之外又加上了數目與之相等的「形式」或「理念」,從而使我們不僅要面對眾多的事物,而且還要面對與事物同名的單一的理念,把問題的難度陡然增加了一倍。
在從各方面對理型論進行了批判之後,亞里斯多德總結道:「一般說來,雖然哲學家是尋求感性事物的原因的,我們卻放棄了這個任務,因為我們完全沒有談變化的原因。我們幻想自己在說出感性事物的實體時,卻是斷言了另一種實體的存在。我們說那種實體如何如何是感性事物的實體,說的其實都是些廢話。因為所謂『分有』,如前面所指出的,是毫無意義的說法。」亞里斯多德在對柏拉圖理型論的批判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形而上學體系。
第一哲學及存在論
亞里斯多德把哲學理解為一切科學的總匯,它由理論科學、實踐科學和藝術三大部分組成,其中理論科學又分為第一哲學(即形而上學)、物理學或自然科學,以及作為方法論的邏輯學,實踐科學則包括倫理學和政治學。亞里斯多德在上述各個領域都有卓越的建樹,本書將主要介紹亞里斯多德的第一哲學。
在《形而上學》一書中,亞里斯多德說明了第一哲學的基本宗旨,這就是闡明事物的一般原因和原理。亞里斯多德認為,求知是人類的本性,人的認知從感覺和記憶開始,透過累積經驗而上升到技術。經驗是個別知識,而技術則是普遍知識,但是這種普遍知識僅限於某種具體科學和生產部門的範圍之內,因此技術仍然只是特殊的和次級的學術。從生產部門的技術再上升到理論部門的知識,才能達到最高的智慧。這種智慧就是第一哲學或形而上學,它的對象不是特殊的存在物,而是存在本身或「作為存在的存在」。第一哲學與第二哲學(即物理學或自然科學)的區別就在於,後者研究特殊的存在物,前者則研究存在本身。亞里斯多德說:「存在著一種研究作為存在的存在,以及就自身而言依存於它們的東西的科學。它不同於任何一種各部類的科學,因為沒有任何別的科學普遍地研究作為存在的存在,而是從存在中切取某一部分,研究這一部分的偶性,例如數學科學。既然我們尋求的是本源和最高的原因,很明顯它們必然就自身而言地為某種本性所有……所以我們應當掌握的是作為存在的存在之最初原因。」這種關於「作為存在的存在」的科學,就是「本體論」。
本體論(ontology),又譯「存在論」,意指「關於存在的學說」。該詞不是亞里斯多德的用語,而是十七世紀經院哲學家郭克蘭紐所提出來的,有時指形而上學本身,有時則指形而上學的核心部分。亞里斯多德在其《形而上學》中確實是圍繞「存在」問題來展開自己的論述的,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給存在分層和分類。亞里斯多德認為,要解釋各種事物的原因,不能像柏拉圖和其他人那樣將各種不同的存在混在一起,而首先應當建立一門有關「存在」的學問,看它們分為哪些種類利等級,當然,其中最高等級的存在就是「存在本身」。這一提法表面上還是沿著自巴曼尼得斯到柏拉圖的思路,而承認了最普遍的、無所不包的「作為存在的存在」在哲學上的絕對性和第一性,即認為任何各式各樣的存在裡面都含有一個使它們成為存在的「存在本身」。但接下來亞里斯多德就和他們分道揚鑣了,因為他提出了一個從來沒有人提出過的、石破天驚的問題:「存在是什麼?」歷來人們都是把存在當作一切討論的前提,最多涉及存在與非存在、與「一」等等的關係,但卻沒有人把存在本身當作討論的對象而問一問它是什麼。當然,由於存在是最高的,我們不可能用一個比它更高的概念(更高的「種」)來給它下一個定義,所以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就只能是對存在進行分析,看看它究竟包含有哪些種類的存在。
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西元前384—前322)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也是各門科學的奠基人。亞里斯多德出身於色雷斯的斯塔吉拉城,父親是馬其頓王腓力的宮廷御醫,他的早期教育與醫學有密切關係。十七歲時他來到雅典,進入柏拉圖學園並在那裡學習和工作了近二十年,深受柏拉圖思想的薰陶。當時正逢馬其頓興起且開始吞併希臘各城邦的時代,西元前343年他應馬其頓國王腓力之邀做了亞歷山大王子的教師,亞歷山大繼承王位後仍然對亞里斯多德尊敬有加,在東征途中還不斷讓人為亞里斯多德採集動植物標本以供研究之用。但是關於這...
目錄
第一章 古希臘羅馬哲學
米利都學派
畢達哥拉斯學派
赫拉克利特
蘇格拉底與柏拉圖
亞里斯多德
伊比鳩魯學派
斯多葛學派
懷疑主義
新柏拉圖主義
第二章 中世紀的西方思想
中世紀的政治思想
中世紀的歷史觀念
中世紀的法律思想
中世紀的倫理思想
第三章 近代西方思想
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思想
啟蒙運動時期的西方思想
英國、法國和美國革命時期的西方思想
實證主義和對規律性的追求
對西方傳統的叛逆
空想社會主義的理想
唯物史觀
第一章 古希臘羅馬哲學
米利都學派
畢達哥拉斯學派
赫拉克利特
蘇格拉底與柏拉圖
亞里斯多德
伊比鳩魯學派
斯多葛學派
懷疑主義
新柏拉圖主義
第二章 中世紀的西方思想
中世紀的政治思想
中世紀的歷史觀念
中世紀的法律思想
中世紀的倫理思想
第三章 近代西方思想
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思想
啟蒙運動時期的西方思想
英國、法國和美國革命時期的西方思想
實證主義和對規律性的追求
對西方傳統的叛逆
空想社會主義的理想
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