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本人出生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彼時,中國大陸以「破四舊」為核心之「文化大革命」運動,正進行得如火如荼。
及至咿呀學語,「批林批孔」運動又驟然而至,孔夫子與叛國者同列,受千夫之所指,為萬人之所唾棄。可想而知,吾人自幼對中華傳統便全無好感,于聖人天命則全無敬畏。
少年時期,中國大陸經歷了「粉碎四人幫」、「撥亂反正」、「徹底否定文革」等運動。隨後國門洞開,西風東漸,從少年到成年時光,均伴隨著以「改革開放」為主題的全民經濟、文化之激進大潮。是時,西方文化已席捲中國,尤其是西方的現、當代文學與藝術潮流,引領著求知欲最強的一代中國青年。作為其中之一員,當自己把從歐洲古希臘到美國後現代的理路都粗梳一遍之後,忽然發現,眼前已無路可走,身心性命竟無從安立,文化主體性早已喪失,精神陷入絕望的黑暗中。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值遇佛教信仰,如同暗室之中驀然透進陽光,既使絕望之靈魂得以安住,又對人生之未來重新期許。再往後,由佛教信仰而進入中華文化傳統,仿佛壁壘頓破,天光大開,遠古祖先的經典,居然為我打開了一個全然的新世界!
這個全然的新世界,在我本人看來,其貫通一切學問、方法、路徑的主軸,正是大易之道。
2012年,本人應邀第一次在廣東六祖寺的禪文化大學堂開講座,所講的主題便是「禪與易漫談」。這次歷時三天的講座,初略梳通了易道與整個中華文化傳統的關係,尤其闡發了易道與禪宗修行的關係,內容已根據錄音整理成書稿:《易道入禪海—禪與易略講》。這裡僅摘錄其中的一段話:
大易之道最核心的精神,是要我們從紛繁萬象的「變易」中,尋找到一陰一陽的「簡易」法則,然後再從「簡易」法則中,進一步突破陰陽對立,最後回歸於「不易」這個源頭。《繫辭》裡對「易」有專門的定義,什麼叫易?「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大家注意,這裡已經到了禪與易相通的關鍵之處了!大家想一想,這個「無思」、「無為」是什麼狀態?在這個世界上,一切有情眾生都是能思、能為,但是你要想理解易、明白易,就必須回到無思、無為的狀態。什麼叫易?就是要我們當下「無思也」,當下「無為也」,然後猛著精彩,當下認識這個「寂然不動」同時又「感而遂通天下」的東西。
以易道貫通群經,統領群倫,早有古人開此先河,史上如揚雄、周敦頤、邵雍等一流人物,均於此有大貢獻。本人學易所師法之源頭,為唐代佛教華嚴宗大師李通玄長者所創之方山易。吾師公本光法師,為方山易學第四十三代傳人,著有《禪與易—周易禪觀頓悟指要》一書,首次將方山易學之部分秘笈公諸於世。
這本《易經繫辭大義》,原是面對普羅大眾的通俗講錄,故多為淺言俚語,難登大雅之堂,不值治易方家之一笑。回想在龍江書院課堂上,當年聽講之諸君,多為沒有易學基礎之社會人士,然經過一年半載時間,凡堅持始終一貫者,均對易道禪觀能得個入頭處,亦足以令人欣慰。
不揣淺陋之至,惟無知者無畏。是為自序。
2022年7月30日
濟南.虎泉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