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全人教養模式!「零體罰、為自己行為負責、培養獨立自主」,慈馨兒少之家做得到,你家一定也做得到!
◎慈馨兒少之家收容了三歲到十八歲家庭失功能的兒童及少年,經過多年的歷練與修正,總結出有效的全人教養模式。
◎用一個個真實案例建構生活情境,呈現孩子們成長過程中遭遇的種種問題,適時導入教養方針,給予讀者最真摯的建議。
關於孩子的照顧與管教
在慈馨家,我們這樣做
堅持「零體罰、為自己行為負責、培養獨立自主」的全人教養模式,在慈馨這樣的安置機構做得到,你家也一定做得到!
慈馨兒少之家採取「以家童為中心的家庭經營服務模式」,尊重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依照孩子們個別的需求給予適當的陪伴與協助,得到的諸多經驗同樣適用於一般家庭,值得參考與借鑑。
用說謊、冷漠、憤怒武裝自己;
因叛逆、彆扭產生種種衝突;
對未來感到迷惘,咬牙往前探索……
從小到大,成長總是面臨種種挑戰,需要師長的陪伴與指引。
而大人們也需要不斷學習與調整,方能自如處理親子課題。
慈馨兒少之家為面臨人生難關的孩子們量身制定方案,
以輔導代替懲罰的方式陪伴他們完成階段性成長。
從一個個真實故事中瞭解教養的真諦,
在不同的生活情境裡看見內心的需求,
讓溫暖的馨光照耀孩子們未來的道路!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4407.pdf
作者簡介:
慈馨兒少之家
收容三歲到十八歲,家庭失功能或遭遇家暴、疏忽照顧、依法安置之兒童及少年,這裡是孩子們的第二個家。
慈馨採取「以家童為中心的家庭經營服務模式」,尊重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依照孩子們個別的需求給予適當的陪伴與協助。在慈馨的大家庭裡,分為八個小家,每一個小家最多六位孩子,由一位專業照顧者帶領,透過這樣家庭化的經營,協助慈馨的孩子重新解構對「家庭」的認知,給與孩子正向而健康的環境,並透過生活教育,累積孩子們生命的資糧,協助孩子重新找到生命的價值與自信,培養獨立自主能力,未來離開慈馨後,有能力在外獨立生活,創造自己的理想家,並帶著感恩的心回饋社會。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這本書,是慈馨家人們,在這幾年透過生活中的磨練與修正,也透過與孩子們的短兵相接中發展出來的軌跡記錄。在書中你會看見我們堅持的「為自己行為負責」、「零體罰」、「培養獨立自主」的全人教養模式。
張貴傑 博士
玄奘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
慈馨兒少之家榮譽家主任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暨認證督導
「慈馨少年家園」的理念除了延續兒童之家的關愛和陪伴外,更加重視了對少年獨立自主和成熟人格的培養;不僅要培養少年有能力、智慧與勇氣面對生命的逆境,還期望能進一步培養出有志氣、對社會有貢獻的未來青年。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曾華源
名人推薦:這本書,是慈馨家人們,在這幾年透過生活中的磨練與修正,也透過與孩子們的短兵相接中發展出來的軌跡記錄。在書中你會看見我們堅持的「為自己行為負責」、「零體罰」、「培養獨立自主」的全人教養模式。
張貴傑 博士
玄奘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
慈馨兒少之家榮譽家主任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暨認證督導
「慈馨少年家園」的理念除了延續兒童之家的關愛和陪伴外,更加重視了對少年獨立自主和成熟人格的培養;不僅要培養少年有能力、智慧與勇氣面對生命的逆境,還期望能進一步培養出有志氣、對社會有貢獻的未來青年。
東海大學社...
章節試閱
在慈光成長,在慈馨遇見自己
年幼的身軀需承受巨大的沉重
小時候母親因外遇離開了我並選擇再婚,父親面對母親的離開,精神上遭受極大打擊,一直無法穩定。父親曾經發病而傷害了家人,所以我需要常常觀察父親有沒有發病,因為只要父親一發病,我會被打,也可能被父親帶去自殺,我雖然害怕,但卻必須保護我自己,那時,我才小學低年級。
離開習慣的環境,因為不捨而落淚
當時,阿公和我們住在一起,主要照顧我的人是阿公,父親一發病,阿公就會帶著我住到伯父家,後來親戚知道父親的狀況,便協助送父親至精神療養院治療。父親治療期間,我雖然住在親戚家,卻常常有種寄人籬下,我不屬於這個地方的感受。小學畢業時,阿公的身體日漸虛弱,沒有辦法繼續照顧日漸長大的我,於是我只得住進育幼院。
選擇到育幼院是因為親戚長輩們,取笑我沒父沒母,對我冷言冷語的,讓我很不好受。但處在父親暴力、親戚冷落的我,一想到要離開家、離開阿公,心中竟是滿滿不捨;確定要到慈光育幼院的前一晚,我再也無法忍住眼眶裡那一顆顆的淚珠了。
面對取笑,我生氣是因為我沒有正常的家
在過去的年代裡,像我這樣家庭不健全的孩子是少見的,所以班上的同學總會取笑我沒有母親在身邊,而且有個住在精神病院的父親!我好生氣、好生氣,因為父母親沒有在身邊,不是我的錯,但竟變成被取笑而且無法反駁的事實!我對同學生氣,也對自己生氣,因為自己沒有一個完整的家庭,才會被同儕看不起、才會遭遇種種的不堪與煩悶。
於是,我變得暴躁,和同學、朋友相處互動,一覺得對方好像看不起我,我就會想要反擊,因此跟別人起衝突、打架,成了常態,我知道帶給學校老師、阿公不少的麻煩,卻無法控制自己的暴躁。
教養小撇步
面對家庭失功能的孩子,你帶著什麼態度去看待呢?憐憫、取笑,還是給予關懷?
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家庭是混亂且缺乏溫暖的,當家境困頓或遭逢巨大變化時,孩子面對外界異樣眼光,有的退縮不說,有的勇於反擊,但孩子的內心仍是孤單害怕的,誰能體會這苦楚與萬般無奈呢?
許多失依、受暴的孩子,也有著如同本文主角的遭遇,在家中沒有溫暖,面對的是日復一日,無力改善的混亂環境與暴行。更因為社會標籤與刻板印象,他們無奈聽著身旁的人給予負向的聲音,責備、取笑、鄙視的形容詞往往加諸在他們身上。當家裡、社會環境皆無處容身,只有孤獨無援陪伴自己時,有人振奮上進、有人憤怒反擊、有人逐漸邊緣自己,但受傷的心靈,對人、事、物已不信任,呈現的是防衛和焦慮的反應了。所以,希望父母長輩們了解這些真相後,能用友善的態度,接納這般背景的孩子,並適時挺身協助他們~~因為他們沒有做錯、沒有權利選擇家庭,卻成了高風險家庭與弱勢家庭最大的受害者。
找到舞台發光,感受自己的重要
小學五年級時,班導朱老師對我說:「你的力氣這麼多,不要用在打架上,送你去學柔道和角力,但你要先答應我,不可以動手打人!」於是我便學習了柔道、角力。朱老師待我極好,把我當成自己的孩子照顧,也鼓勵我讀書,他是嚴師兼慈父,每當我有錯,他會嚴厲的教導我、要求我調整,我能感受老師在疼愛與期盼中,磨練著不成熟的我。
小時候我在校算是個風雲人物,我不但是打架高手,而且是角力冠軍。也因為贏得角力比賽,我有機會上台領獎,還記得領獎那瞬間,覺得自己好不一樣、好有信心、好有成就感!但我不敢大意與驕傲,因為教練的話我一直放在心上,他說:「學柔道、學角力不能用來鬧事、打架,如果一有打架的事發生,就不准再學。」為了能夠繼續學習,我非常努力控制自己衝動的脾氣,盡量不打架、不鬧事,為此我的個性也就慢慢改變了。
教養小撇步
如何陪伴封閉的心靈?需要用愛與堅定的心慢慢陪伴!
有時候,我們想要助人,但對方似乎不懂你的好意,把你拒絕在外,使我們受挫不想付出關懷。其實,身體傷口需要時間癒合,傷透了的心靈也需要時間來撫慰,才能放下防衛,重新信任別人,當你真心想陪伴一個人走出他的傷痛,記得放下你的受挫,用愛與堅定的心慢慢陪伴。
以上內容節錄自《馨光:點亮孩子的未來道路》慈馨兒少之家◎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4407.pdf
在慈光成長,在慈馨遇見自己
年幼的身軀需承受巨大的沉重
小時候母親因外遇離開了我並選擇再婚,父親面對母親的離開,精神上遭受極大打擊,一直無法穩定。父親曾經發病而傷害了家人,所以我需要常常觀察父親有沒有發病,因為只要父親一發病,我會被打,也可能被父親帶去自殺,我雖然害怕,但卻必須保護我自己,那時,我才小學低年級。
離開習慣的環境,因為不捨而落淚
當時,阿公和我們住在一起,主要照顧我的人是阿公,父親一發病,阿公就會帶著我住到伯父家,後來親戚知道父親的狀況,便協助送父親至精神療養院治療。父親治療期間,...
作者序
教養孩童一直是身為父母關心的議題,在現代社會環境,教養自己的孩子不容易,而要教養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更難;要生養二、三個自己的孩子不容易,要教養四十幾個沒血緣關係、身心受到創傷的孩子,更是難上加難!
慈馨兒少之家是收容家庭失功能、被疏忽照顧、家暴、受虐的長期安置機構,我們採取「以家童為中心的家庭經營服務模式」,營造溫馨、專業的家園,讓家童可以療癒創傷、安心的成長,並培養出獨立自主的能力。慈馨家的溫馨,不只在房舍建築的巧思,更在慈馨家人對家童的接納與不放棄的熱情,這是所有到慈馨家服務的夥伴,共同的承諾。這個家的專業,來自學習型組織的形塑;在曾華源、吳熙琄、張貴傑、林瑞華、何慧卿、白倩如、陳淨芸、曾立芳等教授引領、支持下,透過專業合作的統整與反思,從做中學、錯中學的歷程中成長。
慈馨家的家童來自不同的背景,呈現不一樣的議題──自我放棄、對人信任度低、學習落後、發展遲緩、過動症、情緒困擾……,每天都有層出不窮的事件,帶給夥伴們許多的挑戰,也激盪出陪伴成長的策略與方法。夥伴們在豐富的生活中,將這幾年來經歷的案例和經驗整理出來,和有緣的讀者分享。坊間有關教養的書很多,可是針對沒有血緣關係的教養書很少;不一樣的關係與對象,教養方法或有不同,但教養理念是一致的。我們都不是專業的作家,可是憑著一份使命、一顆真心寫出這本書;希望您看過後,對機構安置兒少有更多的認識,並對您教養孩子的態度與技巧有所啟發。
慈馨兒少之家主任 詹前柏
教養孩童一直是身為父母關心的議題,在現代社會環境,教養自己的孩子不容易,而要教養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更難;要生養二、三個自己的孩子不容易,要教養四十幾個沒血緣關係、身心受到創傷的孩子,更是難上加難!
慈馨兒少之家是收容家庭失功能、被疏忽照顧、家暴、受虐的長期安置機構,我們採取「以家童為中心的家庭經營服務模式」,營造溫馨、專業的家園,讓家童可以療癒創傷、安心的成長,並培養出獨立自主的能力。慈馨家的溫馨,不只在房舍建築的巧思,更在慈馨家人對家童的接納與不放棄的熱情,這是所有到慈馨家服務的夥伴,共同的...
目錄
推薦序 張貴傑
推薦序 曾華源
自 序 詹前柏
第一章 滋養生命力量的家
豐厚我生命的地方
心落腳的地方
慈馨,一個名為家的地方
第二章 同理,貼近生命的故事
在慈光成長,在慈馨遇見自己
用凝聚補足缺憾
等待,是累積我往前走的力量
第三章 犯錯,看見成長的契機
占有,是為了滿足內在的匱乏
我說謊,因為我不敢說實話
衝突,也是一種溝通
我破壞,因為我很生氣
第四章 賦權,養成自主的能力
生活中累積自主的經驗
家庭會議,親子交流的平台
旅行,激發孩子的潛能
第五章 課業學習與生涯
如何看待孩子的學習——隱藏的關鍵
孩子學習的橋樑——親師合作
生涯這件大事:勇於做夢篇
生涯這件大事:築夢踏實篇
第六章 溫養生命的能量
陪伴孩子們成長,永遠的第二個家
學習,累積生命中成長的資糧
慈馨家的優勢觀點——轉個彎,發現隱藏的豐富和美好
推薦序 張貴傑
推薦序 曾華源
自 序 詹前柏
第一章 滋養生命力量的家
豐厚我生命的地方
心落腳的地方
慈馨,一個名為家的地方
第二章 同理,貼近生命的故事
在慈光成長,在慈馨遇見自己
用凝聚補足缺憾
等待,是累積我往前走的力量
第三章 犯錯,看見成長的契機
占有,是為了滿足內在的匱乏
我說謊,因為我不敢說實話
衝突,也是一種溝通
我破壞,因為我很生氣
第四章 賦權,養成自主的能力
生活中累積自主的經驗
家庭會議,親子交流的平台
旅行,激發孩子的潛能
第五章 課業學習與生涯
如何看待孩子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