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百年不變的影響力∕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區負責人 黑幼龍
一九八七年,我剛在美國結束了為期近一年的培訓,回到台灣準備推廣卡內基訓練的時候,買了一台傳真機。當時,看著文件一下子就傳到了美國,真的覺得不可思議。
在那之前,我們生活在航空郵件的時代,寄一封信到美國至少要一個多星期才能收到,當然還有國際長途電話、電傳打字,但太貴了,我們很少用。
現在,二十五年過去了,數位時代來臨了。除非有特殊原因,否則我們很少用傳真了。Email、網路、社群網站,幾乎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年輕人還有臉書、YouTube、電玩。現今全球一天的通訊量可能是一九八七年全年通訊量的好多倍。我現在每次與海外親友用網路視訊通電話時,還是覺得很神奇。要講多久就講多久,幾乎不用錢,還可以看到對方的面容!要是我父母今天還健在,他們可能會不相信他們的肉眼。至於上網找資料、看影片、買東西,因為我還沒做過,你們一定比我熟悉,我就不談了。
才二十五年,變化就這麼大!七十五年呢?一百年呢?變化一定更大,更劇烈。有沒有什麼是不變的,甚至到了今天比當年還實用,還有效?
卡內基訓練是一九一二年創辦的,今年剛好一百周年。卡內基(Dale Carnegie)在一九三六年將他教導溝通、人際關係的二十四年經驗,寫成了一本書:《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這本書立即成為最暢銷的書之一,有人譽它為世界第三大暢銷書,第一名是聖經;第二名是毛語錄(十億人人手一本);第三名就是卡內基的這本書了。想不到人最關心的、最感興趣的、最想學的,是怎麼樣才能與家人、朋友、同事相處得更好;怎麼樣才能更快樂、更成功。
一百年過去了,物換星移,千變萬化。特別是近二十年數位時代的來臨,更為我們的生活、工作造成了劇烈的改變。但有些事卻一直恆常未變,那就是溝通與人際關係。
今天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合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人在這數位時代,藉著電腦、手機、網路,所能發揮的影響力也更大,包括好的與壞的影響力。現代人比任何時代的人更需要得到肯定。在繁忙與壓力重大的工作環境中,人更渴望得到歸屬感、重要感。
就在這關鍵的年代,卡內基第二本關於溝通與人際關係的書誕生了。希望我們每一個人,特別是那些善用電腦的年輕人,都能藉此書發揮影響力,好好過一生!
前言
後社群時代的卡內基
一九三六年,卡內基曾向讀者斷言:「人際關係恐怕是你所須面對的最大難題。」這句話正是本書的出發點。至今,這句話依然成立,只不過相較於過去,人際關係的策略運用變得更為複雜。
時至今日,訊息傳遞的速度是即時的,溝通的媒介更加多元,網路的發展已超越國界、企業和意識型態的分野,然而,書中的原則並未因這些重大的改變而變得不合時宜,反倒比過去更適用於今日。無論你在做品牌行銷、向配偶表達歉意,或是爭取投資人的支持,這些原則都能為有效的策略提供理論基礎。倘若引導你行為的理論基礎是錯誤的,那麼你極可能傳遞出錯誤的訊息,甚至觸怒他人,或因無法達到預期目標而感到困窘。美國作家賽伯(James Thurber)堅信:「在這個極端不穩定的時代,精準的溝通很重要,而且比過去任何時期都來得重要,因為任何錯誤或被誤解的言詞,都可能像不經大腦思考的突發行為一樣帶來災難。」
五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同樣身處極端不穩定的時代,但我們面臨的風險更高。溝通媒介多元化的結果,使得區別異同變得更加困難,每個字眼、每個肢體動作、每個眼神,都會比過去受到更嚴格的檢驗,任何錯誤的舉動,都可能造成比過去更巨大的影響。然而,人與人之間的每個互動,從早上的第一句「早安」到上床前的最後一句「晚安」,卻依然是為你贏得友誼並且正向影響他人的機會。那些在事業上功成名就的人,做人也都相當成功,但這樣的成功卻要以慈善義舉做為代價,並非每個人都願意如此付出,它不像善用廣告或懂得利用社會媒體那麼簡單。
曾為歷任美國總統撰寫講稿的休姆斯(James Humes)曾說:「溝通的藝術是領導的語言。」換句話說,能發揮影響力的群眾技巧,不僅取決於傳遞訊息的信差,即領導者,也與所使用的媒介有著密切的關係。本書將為你解釋這句話之所以為真的理由,過去包括世界領導人、媒體大亨、商界領袖和暢銷書作者等在內的全球五千萬名讀者,都曾經從書中領悟到其中的道理。他們都了解,世上沒有所謂的「中性交流」這件事,你與他人的交流不是正向的,就是負向的。懂得與人互動的人,會在每次點頭、每個說話的語氣和每個接觸的機會,正向地影響對方。若能每天實踐「正向交流」的觀念,你便能創造出意義非凡的結果。
每天實踐正向交流,你將能改善人際關係,並且擴展你對他人的影響力,因為每天這樣做,你心中那個高貴的人格與悲天憫人的胸懷便能被激發出來。對於大慈大悲的無私行為,誰不會深受感動?
「你在兩個月內因對別人感興趣所交到的朋友,會比你在兩年內試圖讓別人對你產生興趣,所交到的朋友還多。」卡內基這番話儘管違反直覺,卻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因為它提醒著我們:人際關係的好壞,是評斷一個人是否無私的標準。可惜的是,無私在數位化時代的浪潮中已逐漸式微。
在我們所處的時代,自我提升與自我行銷氾濫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我們看到,放上YouTube的影片,可以在幾個星期內竄紅,讓全世界的人都注意到,相較於過去,人們必須花費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拚了老命才可能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也看到,號稱不慎外流的性愛錄影帶讓某些人一夕爆紅,所謂的名嘴或政論家不惜詆毀對手以達到提升收視率的目的。我們每天都在接受洗腦,以為最好的宣傳策略,便是在最紅的傳播媒體上搞噱頭或模仿他人。許多人都抵擋不住這樣的洗腦,但對於那些深切了解人際關係基本原則的人來說,卻有更好、更體面、更持久的方式可供運用。
雖然自我提升與自我行銷的做法基本上並沒有錯,但你若打從心底扼殺自我實現的渴望,那麼問題就會浮現,因為你是全世界七十億人口中的一分子,你個人的進步,攸關的不僅是你個人而已。
你若能儘早接受這個事實,讓它來引領你的溝通方向,你便能儘早了解,通往個人或事業成長的最快的道路,並非盡一切可能讓他人對你產生興趣,而是願意與他人分享。關於這一點,在所有的作家當中,卡內基表達得最為透徹。不過,或許連卡內基自己也料想不到,這條通往合作的小徑,竟能在今日發展成一條對他人產生持續且正面影響的寬廣大道。
聰明溝通,把影響力發揮到極致
今天,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頻繁,精準的人際關係技巧因而更為受用,但儘管如此,深具影響力的人卻不應以傑出的溝通者自滿。溝通只不過是我們的思想、意圖和對他人觀感的一種外顯行為,但其內在的驅策力,在今天卻可以用來區別
領導者,以及只會利用人際關係詐取他人利益的吸血鬼。
影響力發揮到極致的兩個境界是,一、人們因你的所作所為而追隨你,二、人們因你的為人而追隨你。換言之,最高層次的影響力,就是行為中伴隨著慷慨與值得信任這兩種特質,這能夠讓影響力擴大並持續下去,無論你影響的對象是兩個人,還是兩百萬人。不過,慷慨與信任唯有以巧妙且真誠的方式傳達,才能達到互惠的效果。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一個名人的影響力就像信用額度一樣可供出借,聲音大的人就能得到媒體的注意,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把握住每一個溝通的機會,讓你所使用的媒介充滿了能夠建立信任、傳達感激又能提升接收者價值的訊息。但有一件事是自卡內基時代以來從未改變的,那就是「借來的影響力」(即無法持續的影響力)和「贏得的影響力」(如地軸一樣穩固的影響力)兩者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而卡內基便是懂得如何贏得影響力的大師。
卡內基所提出的一些基本原則包括──不批評、不責難、不抱怨;談論他人的興趣;做錯了就勇於承認;讓他人有台階可下等。這些原則並不會幫助你在與人交談時變得更為聰敏、或在演說時更能言善道,但它們會提醒你,開口前應考慮他人的需要,鼓勵你以誠實感恩的態度去看待難以解決的問題,同時激勵你成為一個更善良、更謙虛的經理、配偶、同事、銷售員和父母。最終,它們會激發你產生影響力,不是經由表演或操縱的手段,而是透過經年累月真誠地表達尊敬、理解與慈悲的方式,在別人的生活中發揮影響力。
這樣做對你有什麼好處呢?你將得到財富、永恆的友誼、可靠的生意、強勢的領導,和現今「唯我主義」風行下一個很重要的東西──一塊響亮的招牌。
長久以來,卡內基所著《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一書享有「歷史上最暢銷的自我提升書」之美名,但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這個封號卻有誤用之嫌。卡內基從未使用過「自我提升」一詞,它是在該書暢銷之後,用來指這類書籍的名稱。諷刺的是,卡內基若還在世,絕對不會為今日所有以自我提升之名而提出的建議背書。他讚揚的行為,是打從心底對他人產生興趣的自發行為;他教導的原則,是在助人成功的過程中也讓自己獲得快樂的原則。倘若重新分類,《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應該被歸類為暢銷的「心靈叢書」,它為卡內基巧妙運用的黃金守則提供了心靈的基礎。
從這個角度來看,卡內基所提出的種種原則,不僅能應用在自我提升或自我行銷上,更是與他人交談、合作和經營公司時,能夠創造持續且有利成長的溝通策略,重要性不容忽視。
善用這些原則,你不僅能成為一個更具說服力和影響力的人,也能成為一個日日行善的好人。想像一下,身處數位化時代的你,每天與人進行不下數十次的接觸,影響力該有多大?若一個團體中的每個人都這麼做,整體的影響力更是無可限量。在今天,贏得友誼和影響他人至為重要,在人生大大小小的機會中,這是你與他人共同持續成長的大好機會。再說,任何成功不都是從與人建立關係開始的嗎?
從軟技能開始的成功
有人稱卡內基原則為「軟技能」,而某些商界人士對於軟技能總是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樣,認為它們充其量只能彌補硬技能之不足,但這樣的態度根本是本末倒置。若你想充分利用與人接觸的機會,或進一步應用本書的各項原則,那你就必須從根本改變這個觀念。
同情心和同理心等軟技能,能將程式編寫、公司營運和設計等硬技能推向極致,呈現罕見的效果。怎麼說呢?軟技能可以連結硬技能與營運績效、組織綜效和商業用途三者,因為這些都跟人的參與度有著密切的關連。假設兩名同樣具有硬技能的公司經理,一個態度高高在上,終日待在自己的辦公室,以書面命令來進行管理;另一個經常在員工間走動,受到他們的尊敬,兩者誰能勝出?前者或許能暫時勉強自己與員工接觸而獲取些許成功,但這樣做所能發揮的影響力卻有嚴重的瑕疵,因為他的權力並非由員工賦予,其影響力只是權力的表象,保鮮期非常短暫。
企業心理學家提姆.艾文(Tim Irwin)在其所著的《越軌》(暫譯,Derailed)一書中,詳實記錄過去十年中,六位高知名度的企業總裁如何垮台,每個故事都肇因於當事人與員工的溝通無法達到具體、有意義的層次。換言之,每個失敗都是硬技能與軟技能互相抵銷的結果,這些人都徒有精明的經營策略,卻無法發揮強大的影響力。我們都可能遭遇類似的失敗,雖然我們的失敗不至於被人拿來大做文章,但失敗的原因卻同樣顯而易見。
在遵循人際關係成功模式的過程當中,我們若無法持續供給人際關係中所需的養分──衡量並滿足他人的需求,那麼,我們終將失去朋友、家人和其他人對我們的信任。
然而,許多本著良心做事的人卻做不到這一點,這是為什麼呢?或許是因為軟技能精微的本質讓他們迷了路,不由自主地偏向有數據可循的方向。硬技能可以測試、可以教導、可以移轉,大半的商業叢書都以此為出發點,因為我們可以經由圖表、數據和報告,明確指出個人和公司在硬技能上的進展;但軟技能就很難簡化為一個一個的步驟,它比較零碎,僅能經由他人的反應和人際關係改善的程度,以籠統的數字呈現。然而,這些難道不是最好的衡量工具嗎?一個接著一個的成就,若只會造成人際關係的退化,又有何用?
從小地方說起,一個以自我為出發點和你建立關係的朋友,你會長時間與他來往嗎?假如我們知道,某個人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不純正的,那他對我們的影響力,便不及與我們僅有一面之緣的人,除非這個人願意承認並改變,否則他與我們的關係一定走不遠。即使他承認了,也改變了,我們還是會對他心懷戒心。
從大的方面來看,某個品牌若經常無法或不願意滿足我們的需求或願望,那我們還會對它忠誠嗎?企業告訴消費者他們需要什麼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今天是消費者掌握多數的時代,包括產品設計、製造和行銷都由消費者主導。過去,「綠化」是少數商品不起眼的廣告詞,今天,消費者集體的聲音卻讓它成為不得不然的行銷口號。
今天,對軟技能成功模式視而不見的個人和企業,都難以成功。
有些人堅稱,軟技能是天性,學不來的。假如你把硬技能的教學方式強行套用在軟技能之上,這樣說是沒有錯;但卡內基並不這麼認為。他發現,利他的天性,並非經由遵循一個個細緻的步驟而展現,而是透過激發內心的核心欲望後自然浮現。我們若能和他人建立友誼並正向影響他人,心中那一注原本就存在的靈感、內涵與資源之泉將會變得更為豐沛。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渴望,渴望跟人有誠實的溝通──了解別人,並且被別人了解。除此之外,我們也渴望跟人有真實的契合──被了解、被接受、被肯定。更進一步,則是渴望跟人成功合作──共同為有意義的成就努力,這個成就可能是商場上的成功,也可能是公司的勝利或永恆的友誼。成功至高無上的本質,依程度之不同,分布於真實的人際契合(贏取友誼)和正向有價值的影響(影響他人)之間。法籍飛行員兼《小王子》作者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ery)曾經做出這樣的結論:「除了人際關係之外,我們不可能從其他事情上獲得快樂。」
那麼,我們怎麼樣才能獲得這些傳遞感情的技巧,讓自己更有能力與他人進行有效的溝通、有意義的契合和漸進的合作?
首先不要忘記,在今天,人際關係的成功與否,並非藉由溝通媒介的標準來衡量──使用哪一種媒介,能累積多少朋友、粉絲或追隨者,而是從意義的層面來衡量。若能將與人接觸的機會變得有意義,那麼無論做任何事情,你將更容易達到目標,成功也將更能持續久遠。為什麼呢?因為人們會發現也會記得,與你的每一次接觸都能從中獲益,這將令他們深受感動。
意義主宰著每個溝通媒介所能發揮的效益,一旦你有個具體、有意義的訊息想要呈現,你就可以選擇最具效益的媒介來完成你的目標。但若你將溝通媒介置於意義之上,那麼你想要傳遞的訊息將可能淪為莎士比亞在《馬克白》(Macbeth)一劇中的台詞:「一個白癡說出來的故事,充滿了聲音與憤怒,卻毫無內容可言。」微博網誌的出現,加上狀態的更新功能,雖然讓我們的朋友、家人和同事更容易掌握我們的行蹤,卻也給了這種白癡故事中的聲音和憤怒攻擊的機會。然而,言之無物的並不只這些一百四十字以下的訊息,任何溝通媒介若呈現毫無內容的訊息,都將失去其溝通的目的,無論是電視廣告、百貨公司目錄、客戶的電郵和生日卡片等,無一例外。
在卡內基所處的時代,溝通的媒介寥寥無幾,他無須深入探討內容和媒介的取捨,只需著眼於如何在面對面時、在電話和信件中呈現有意義的內容即可。但是在今天,我們卻有必要兼顧訊息的內容和所使用的媒介。
經過七十五年考驗的人際交往法則
法籍散文家沃弗納格曾經寫道:「簡單的事實是大膽臆測後的解脫。」《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為何至今依然暢銷,光是二○一○年一年當中便影響了超過二十五萬個美國人,其原因在於書中所提到的原則雖然簡單卻永遠適用,其背後所深藏的智慧雖然直截了當卻經得起考驗。自一九一二年卡內基以此為主題開了第一堂課以來,他所提出的簡單事實便不斷為人們指引方向,教導人們如何成為一個眾人樂意求教與服從的人。
因此,若有任何機會重寫此一經典名著,其目的絕非為了取而代之,本書的目的在於:在一個全然不同的時代背景下,重組卡內基的意見,從現代人的眼光,檢視同樣適用於今日的各項原則,並以數位化和全球化的心態加以應用。我們今天要贏得友誼和影響他人的機會,相較於卡內基時代,已呈指數成長,然而,若將這些機會加以分析,這個數字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因為「整個人類社會的組成分子,除了微不足道的自己之外,依然以其他人為主」。
《心靈成長經典五十本》(50 Self-help Classics)評論道:「本書被冠以這麼一個誇大的原文書名『如何贏取友誼與影響他人』,與其大半的內容並不相符,實在令人不解。」若以現代懷疑的眼光來看待這本書,你就可能錯失它的神奇之處。本書最重要的目的,在於探討如何完美結合發自內心的同理心、心靈契合的策略和寬宏的領導三者,並加以應用。
我們不要忘記,在卡內基時代,許多以個人認同為賣點的媒介(網站、臉書、推特、人際關係網)和充滿噱頭的促銷花招(彈出式廣告、名人代言、電視福音)都不存在,贏得友誼的觀念尚未簡化為一個「接受」鍵,而影響他人的觀念也並不包括這半個世紀以來塞滿的不實廣告、企業詐欺案和表裡不一的名人。從直觀的角度來看,卡內基冠以這樣的書名是合情合理的。
在當時,假如你不先培養友誼,那麼要影響他人是幾乎不可能的事。當時沒有社會媒體,也沒有數位連結。事實上,那個時代的人們極少與不認識的人有生意上的往來,一般人也只有三種方式可與他人接觸:面對面、寫信和通電話。在當時,面對面溝通是常態,在今天卻是例外。
雖然透過名人或社會地位對他人產生間接影響的情形,在卡內基時代是存在的,但卻不像今天這樣即時且快速。友誼在過去是日常生活中發揮影響力的橋樑,人們藉由握手、微笑和無私的行為來贏得友誼,如此造成的影響力是理所當然的,但在今天,這樣的因果關係卻不像過去那麼明確。
二○一○年,《時代》(Time)雜誌票選出「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女神卡卡(Lady Gaga)挾六百萬名推特支持者的氣勢上榜,可想而知,她對龐大粉絲群具有多大的影響力,這個數字現在已增加到一千萬人。她所代言的品牌,無論是鞋子或礦泉水必定大賣,但這並非我們探討的主題。在此,我們要探討的是,她如何界定這巨大影響力的價值所在,以及她想利用此一影響力來達到何種目的。假如她對兩者都以最高的標準來衡量,那麼她的影響力將會是一股意義重大的力量;假如她只想藉此累積追隨者的數量,那麼她將會賺進大把的鈔票,但其影響力卻與一則拍立得的廣告沒啥不同。
影響力固有的相關價值至今並未改變,它依然是人際關係進展的「貨幣」,但如今數量多到氾濫的溝通媒介,卻給了廉價的影響力生存的空間,而你付出多少,就會得到多少。
雖然我們處在一個「噪音加裸體等於名氣」的時代,但這本書並不是要教你如何不擇手段爭取友誼和利用影響力,這種方式卡內基稱之為「從牙齒出發」。這是一本「從內心出發」的人際關係手冊,它將教導你如何贏取友誼,就像你那善良的祖父當年本著誠懇、發自內心的同理心和真心誠意的追求,贏得你睿智祖母的芳心一樣。本書也將教導你,如何導引互惠互利的影響力,持續不斷地作用下去。
快速的時代,態度仍然不可取代
有一個正確有效的方法可供依循,而卡內基已經以一流的手法為我們描繪了出來。七十五年後的今天,他的原則依然受用,只是有些定義已經改變,可能造成的結果也更為多樣,因此本書的重點將放在新的解釋和應用上。
在現今這個數位化的世界,我們要如何了解並應用卡內基原則?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可以從不存在於卡內基時代的票選名單中看出端倪,如《富比世》(Forbes)雜誌的「全球最受仰慕公司」、《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全球表現最佳執行長」和前述《時代》雜誌的「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等。這些名單所透露的線索或警訊,或多或少有助於我們了解人際關係成功所必須具備的條件。我們本著卡內基創作本書的精神,期望能持續提醒讀者:做事情的理由比事情本身還來得重要!
在今天,應用卡內基原則並不如當年單純仰賴電報、電話和實際接觸時那麼複雜,卻也不僅是在每個數位空間裡注入一點點人性而已。一般來說,最好的做法,是將數位工具和人與人間的實際接觸巧妙結合。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誠實地評估你目前的處境,從這個地方出發,則拓展人際關係的道路就會變得清晰可見。
你實際與人接觸和透過數位工具與人接觸,兩者各佔了多少比例?對大多數人來說,電郵、簡訊、部落格、推特和臉書等,是他們與人交流的主要方式,如此一來,新的障礙和新的機會將同時產生。由於太過依賴數位溝通,我們喪失了人際溝通中很重要的一環──肢體語言。當一個人在傳遞壞消息時,若沒有將手搭在對方的肩膀上,便很難表達同情與支持;在解釋一個新觀念時,若無法站在聽者面前,而是以電話溝通,那麼便很難傳達同等的熱忱。有多少次你寄出一封電郵,以為要傳達的都傳達了,卻接到收信人打電話來要跟你釐清誤會?
沒有肢體語言的協助,情緒是很難傳達的。視訊的發明的確去除了一些障礙,但視訊畢竟只是數位溝通的一小部分,再說,它也無法引發如面對面溝通所能引發的人性尊嚴的最高標準──這便是獲獎電影《型男飛行日誌》(Up in the Air)中所要傳達的重要訊息。
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飾演的主角萊恩.賓漢姆,是一位企業資遣專家,他搭飛機往返國內各處,替公司出面資遣員工。賓漢姆精於此道,懂得在提出資遣要求時給予對方尊嚴,甚至給予激勵。他經常以一篇動人心弦的講稿,鼓勵這些即將失業的人們擁抱新的自由。後來他的老闆為了節省開銷,要求他以視訊來完成資遣的任務,但他不惜反抗老闆,也要親自跑一趟。然而,他的生活中有一個很大的矛盾,他是一個不願與人建立關係的獨行俠,甚至連自己的小妹要結婚他都不一定會參加。他那種在解聘他人時所展現的非凡同理心,其實證明了他是一個遺世獨立的個體。直到一次與某人的邂逅,讓他了解到真正與人契合的意義,之後他才終於看清事實。但儘管如此,他最終還是無法遵循自己給他人的忠告。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被催促向前走的數位化時代,人們往往為了提升交際的能力,而犧牲了與人交流的整體價值。許多人光懂得如何增加與人接觸的機會,卻同時失去對他人的影響力,這是一件很諷刺的事情。補救的辦法,並非如萊恩.賓漢姆一樣採取自我保護措施,也不是透過膚淺的手法與他人達到心靈契合。前者是哲理上的錯誤,後者則是策略上的錯誤。
今天,生產力的發揮有一個門檻必須跨越,這個門檻就位於人際關係的進展被純粹的工作進度所取代之處。我們的判斷往往單純受到溝通速度的影響,因為我們相信,他人會希望得到立即的回應(我們自己也不例外),因此不願意多花點時間構思具有意義的回應。我們忽略了一般禮儀的美好,我們會說:「我根本不可能應用這些原則來回覆電郵或部落格的回應,也不可能把這些原則應用在虛擬會議中,因為連別人是否聽得到我的聲音,我都沒有把握。」但其實,這些交流的場合才是卡內基原則最具價值的地方,也就在日常生活最不起眼的時候,無私的行為才更能凸顯出來。
我們都期待在第一次約會或之後的見面場合中,對方能展現出殷勤有禮的態度,但若在每周的工作會報或共乘電梯的場合中,他人也能展現出同樣殷勤有禮的態度,我們必然會感到開心。我們期待在廣告詞或婚禮的致詞中,聽到生動流暢的言語間展露出謙遜的態度,但若在回覆電郵或一封微不足道的簡訊中,對方也在生動流暢的言語間展露出同樣謙遜的態度,我們必然會深受感動。俗話說,差異就藏在細節裡,而這個細節,便是日常生活中細微的人際關係。
這些細節,為何在數位時代依然重要?因為「一個具有專業知識的人,若同時擁有表達思想和領導的能力,又能激發群眾的熱情,此人必能擁有更高的獲利能力。」卡內基的這番話,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符合時代的潮流,實在非常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