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的簡單介紹】
國語,是指這個國家全國統一使用的標準語言。
中國雖然在兩千多年前,字形已經統一了,但發音卻沒有統一。因為中國的地理位置範圍很大,各地的口音不一樣,使得同樣一個字在不同的地方發不同的音。
譬如「人」這個字,北平人說「ㄖㄣˊ),閩南人卻說「ㄌㄤˊ)。
又如「鞋子」,北平人讀「ㄒㄧㄝˊ ㄗ・」,湖南人說「ㄏㄞˊ ㄗ・」。
同樣一個字,不同的發音,會帶來許多溝通上的誤會與衝突。
民國二十一年,教育部公布以北平音為基準的標準字音,採用「注音符號」專門來拼注漢字,才讓我國的語言有了統一的發音。大陸把發北京音的語言稱為普通話,是中國正式的標準語言。
民國二十四年,教育部成立國語推行委員會,用注音符號大力推行國語教育。政府遷到臺灣後,持續推廣國語運動。隨著數十年的使用,演變成現今在臺灣所使用的「國語」。
臺灣所使用的國語,受到一些台語的影響,比普通話少了一些捲舌音。
中文,是整個中國語言的統稱。其中包含普通話、廣東話、上海話、閩南語、客家話等等。
我們全國統一使用的標準語言就是國語,也被稱為普通話(或華語)。
【口語的溝通,是怎麼開始的?】
一開始,人們先看到一個物體,它還沒有名稱。人們看見這東西,就想跟另一個人交談它。除了把它指出來、或者把它抓起來,否則別人不知道你在談論哪一個東西。
要捉一個這樣的東西有時候並不容易,要畫出來也不是人人都能輕鬆辦到。
解決的方法就是創造出一種說話的聲音來代表那個東西。這個創造出來的聲音,經常和該物體本身發出的聲響有關。
例如;有一種動物發出的聲音是「ㄇㄧㄠˊ──ㄇㄧㄠˊ──」,便把這種動物稱為「ㄇㄠ貓」(貓叫聲「ㄇㄧㄠˊ」近似於「貓」的臺語音。臺語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發音)。
所以,現代人說「 ㄇㄠ」這個音時,就是在指這種動物。
口語的溝通,就是這樣開始的。
【文字,是怎麼開始的?】
口頭交談的語言,稱為口語。
人們開始口語溝通之後,發現口語溝通需要被紀錄下來才能讓其他人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因此就有了書寫符號來代表這些說話的聲音。
符號,是代表某種想法或事物的標記。例如「=」是「相等」的意思。
從遠古的時候起,人們就開始使用圖畫來表達想法。他們把心中所想的事物畫成圖畫,別人看了就知道那是在表達什麼。幾千年前的埃及人以圖畫或符號來溝通想法。這些符號被稱作「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是根據物體的形狀,以圖畫或符號的方式來表示想法。
中國的文字是象形文字。一開始是仿照物體的實際形狀所畫出來的圖形,後來為了方便紀錄與刻劃,圖形開始簡化,逐漸演變成如今的文字。
聲音可以用來表達想法,不同的聲音表達出不同的想法。例如狗的吠叫聲,在歡迎主人時是一種聲調,遇到陌生人時是另一種聲調,肚子餓了時又是不同的聲調。
這跟人類的語言有點像,不過動物的智慧還不夠高,也不能發出很複雜的聲音,或表達出很複雜的想法,所以還不能算是語言。
人類是先用聲音表達想法,然後才有文字。
口語和文字的基本功用是一樣的,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
把心中要表達的意思用聲音說出來,就是口語;把心中要表達的意思用線條畫(寫)出來,就是文字。
【中文可能比你想的還簡單!】
整個漢字的基本結構,也就是基本的筆畫。
古人常說,練好「永字八法」就能寫好一切字,講的就是這種基本的筆畫。
曾有人抱怨中國字太多,羨慕「人家英文,廿六個字母就搞定了」。英文單詞是由廿六個英文字母來組成的,字母是英文單詞的組成部件。
漢字是由筆畫來組成的,筆畫就是漢字的組成部件。英文用廿六個字母來組構單詞,漢字卻僅須八筆啊!
【部首是漢字的簡單分類】
東漢時代,許慎將蒐集到的漢字歸納出 540 個部首,編成《說文解字》這本書。
清朝的《康熙字典》收錄將近五萬個漢字,並將部首減少至 214 個。現代的字典仍然沿用這214個部首。由此可知,漢字,可以被簡單地分成214類。
中國字,形體偏旁相同者,大都歸於同一部首。部首,除了對字做「形體」上的分類,也做「意義」上的分類。
漢字其實以極少的筆畫、極簡的分類,不過造出了五萬多個字;而英語如牛津字典,卻收錄了超過四十萬個英文單詞。
你有發現嗎?中文也許比你想像中的還簡單!
【「字】與「詞」,兩者是不同的】
人與人之間溝通的目的,是為了表達想法。一開始人們先用聲音來表達想法,後來才創造了文字。
「字」是書寫時的最小單位。
「詞」是語言上表達一個觀念的最小單位。
「很多人愛吃甜點」這句話共有七個符號,七個音,七個字。但只有六個詞,因為傳遞出來的主要的觀念是:很─多─人─愛─吃─甜點。
中文的「字」和「詞」是不相等的。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差別呢?「字」是書寫時的最小單位。「詞」是表達一個觀念的最小單位。
語言在使用上,是以「詞」為單位,不是「字」。像是:花、鳥、馬、紅、白、看等字,一個字就能夠表達一個觀念,這就是一個詞;一字一音,故這種詞稱為單音詞,簡稱單詞。
有時候,要幾個字合起來才能表達一個觀念。例如:「枇」字或「杷」字要合起來使用才能表達一個觀念。因為你不能到水果攤說:「老闆,請問枇一斤多少錢?」或說「我要買一斤杷。」
這種需要幾個字合起來的詞,稱為複音詞(簡稱複詞)。如葡萄、蝴蝶、蜻蜓、螳螂、起士、摩托車等。複音詞由幾個字組成,發多個音。
中文有非常多的複音詞。有一種複音詞,容易讓人以為是兩個單詞,但其實只是一個複詞。例如「火車」這個詞,雖然「火」和「車」分開都能表達一個觀念;但是「火車」是指一種交通工具的名稱,只表示一個觀念,不是兩個觀念。所以「火車」是一個詞。
另一個例子:「東南西北」的「東」字和「西」字,雖然表示方位時,「東」字和「西」字可以分開來用,是兩個詞。但是當我們說:「這個東西放哪裡?」這時候「東西」是用來代表物品,是一個觀念,所以是一個詞。
「桌子」、「石頭」、「花兒」、「什麼」、「吩咐」等,這些都是兩個字合起來的複音詞。「老頭子」、「冰淇淋」、「計程車」等,這些是三個字合起來的複音詞。「限時專送」、「公共汽車」、「三民主義」等,這些是四個字合起來的複音詞。
下面的例子,說明了字不等於詞:
例「我愛寫字。」這句話有四個字,四個詞;我─愛─寫─字。
例「房子壞了,沒有修理。」這句話有八個字,五個詞;房子─壞─了─沒有─修理。
漢字,在書寫的時候,每一個字都可以分開寫,很容易讓人以為每一個字都能表達一個觀念。其實不是喔。 「字」只是書寫的最小單位,「詞」才是表達一個觀念的最小單位。
如何判斷一句話裡有幾個詞?看那句話裡表達了幾個主要的觀念。
【文字的分類】
人類所使用的語言和文字,可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表音文字」,這是一種表示語音的文字,也被稱為「拼音文字」。這種語言只使用少量的字母(如英文只有26個字母),以左右組合的方式來形成單詞;只從字母的組合就知道要怎麼發音。
例如蝙蝠飛行時,雙翅搧動時會發出一種「bat」(ㄅㄟˋ)的聲響,所以「bat」(ㄅㄟˋ)在英文是「蝙蝠」的意思。英文字母b─a─t發音(ㄅㄟˋ) [bæt],傳遞了「蝙蝠」的概念。
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等皆是表音文字。
另一類是「象形文字」也被稱為「表意文字」。這種文字是仿照物體的形狀所畫出來的圖形符號,從圖形就可以看出字的含義。
中國字(漢字)就是屬於表意文字,也有人說是「意音文字」,因為造字時大多採用一個合適的意符加音符來組成。(意符是傳達意思的符號,音符是代表發音的符號。)
一個中國字可能由幾個部分組成,像是聲旁和形旁;再加上中國字可以上下或左右組合成一個字,表達效率高。
在外國人看來,每一個漢字似乎都是一幅由線條所構成的不規則圖畫。但其實漢字的結構是很有規律、很有系統的。
目前這世界上,除了中文是「表意文字」,其餘的語言都是「表音文字」。
表音文字的特色是:只使用少量的字母,由字母組合成詞;從字母的組合就知道要怎麼發音。所以學習表音文字時,只要學會了如何發音,很容易就能用該種語言來交談。
表音文字(拼音文字)只要學會1000個詞,就能流利地口語交談;記憶了3000個詞幾乎能表達任何的想法。但是要讀懂各類文章百分之九十的內容,就需要認識大約7000個詞。
但是表音文字是由字母組合成詞,多一個字母少一個字母,或字母的排列錯誤,都可能被誤認成另一個詞。所以只認識一些數量的詞,雖然可以口語交談,卻不見得能輕鬆閱讀。
表意文字的特色是:從字的形體就能大約看出字的含義。
漢字約有170個形旁,1000個聲旁,上下或左右都可以組合成字,表達效率高。也因為漢字的表達效率高,只要認識3000個字,不但能流利地與他人口語交談,也能輕鬆地閱讀和寫作。
表意文字對初學者來說並不容易上手,雖然中國字可以從字的形體上猜出字的涵義,卻不一定可以猜對字的發音。所以學中文要先學注音符號,學會了注音符號,知道如何發音,就能認識更多的字。
認識更多的字,在語言的接收和表達上,就會更豐富與精準。
【中文字有幾個音節?】
【音節】ㄧㄣ ㄐㄧㄝˊ定義:聽覺上最容易分辨出來的語音單位,也可以說是最自然的語音單位。
音節可以再細分成「音素」。音素才是最小的語音單位。例如「莊 ㄓㄨㄤ」這個字,拼音ㄓㄨㄤ,有「ㄓ」「ㄨ」「ㄤ」三個音素。
中國字有一個特色,一個字只發一個音。所以中文是一種單音節語言。例如「葡萄」由兩個字組成,發兩個音。這一個詞有兩個音節。
為什麼需要知道中文字有幾個音節?
所有的語言都是先有口語溝通,然後才有書面文字。所以學習一種語言,首先要先學會該語言是怎麼發音的。
換句話說,學習語言的第一步,就是要能夠複製那個「詞」的發音。
完成了第一步,就會進入了第二步:了解那個「詞」的意思。
中文的詞,並不是每一個字都是一個詞。單詞是一個音,複詞至少有兩個音。
以表意文字來說,「詞」是表達一個觀念的最小單位;以表音文字來說,使用字母的排列組合拼寫出來的一種聲音(可以是一個音或好幾個音),這種聲音能代表一個想法、物體、行動等等。
知道這個詞有幾個字,有幾個音,都是用來幫助我們了解這個詞的意思。
【什麼是句子?】
如果甲有一個想法:「我擦窗戶。」
甲說:「擦」或「窗戶」,別人可能聽不懂甲要表達「我擦窗戶」的意思。
雖然剛開始的時候人們會使用單一個詞來溝通,例如說:「吃」。遠古的人,可能只說「啊、哇、打、跑、……」單一個詞,但是單一個詞的溝通方式,只有當場看到的人才聽得懂。
例如甲說:「追」。在場的人,看到了當然知道要「追什麼」;沒在場的人,怎麼知道是「追人」,還是「追動物」呢?
我們對嬰孩說話時也會使用單詞。像是說:「來!」或「站、走、去……」。有時我們也會配合手勢使用單詞,例如說「請!」,指出請人走的方向,或請人做某事。
不過只說出一個詞是不能稱為句子的。一個句子至少要有兩個詞。
人們開口說話是為了要說出一個「什麼?」──也就是關於某事、某物、某情況的想法。
「什麼」就是那句話的主體。主體可以是人、事或物。
如果只說出主體,例如說:「媽媽」,卻沒說出「媽媽」的任何事情,或是她做了什麼?這樣不是句子。
除了要有主體,還要描述主體「怎麼樣了」? 例如:「媽媽笑了 。」 主體是媽媽,媽媽做了一個笑的動作,這是句子。
「男孩踢球」是一個句子,因為它傳遞了一個完全的意思;它告訴我們男孩在踢球。
有一個主體,並描述出主體「在做什麼」「是什麼」「怎麼樣了?」,這樣能夠表達出一個完全的想法,有完全的意思,才是句子。
如果沒有這兩個部分,就算有許多詞連在一起,也不能稱為句子。
換句話說,句子就是幾個詞聯合起來,說明了「某事物在做什麼」、「某事物是什麼」、「某事物怎麼樣了」。
例如:「太陽出來 。」主體是太陽,太陽從雲後面露出來。這是句子。
【句子的主要成分】
幾個詞聯合起來,表達了一個完全意思,稱為句子。
一個句子至少要有兩個詞,但是兩個詞不一定會變成句子。
句子的主要成分,一定要有「主語」和「述語」。
用來描述主體的,稱為主語。用來描述主語「在做什麼」「是什麼」「怎麼樣了」的,稱為述語。
「我來了。」這是一個句子。我是主體,說明我出現了。
「水流。」這是一個句子。水是主體,說明水在流動。
【短語】
只說出主體,沒說出長髮女孩「怎麼樣了?」,主體永遠只是一個靜止的事物,沒有表現出「一種活動」。
兩個以上的詞聯合起來沒有形成句子,就是「短語」,簡稱「語」。
例如「長髮女孩」是兩個詞的聯合,「長髮」和「女孩」兩個詞合成一個短語。
例如:青山、綠水、紅桃、彩色的球、王大明的籃球、有彈性的球、……,這種「詞的聯合」不是句子,是短語。
青山是一個短語,因為「青」和「山」這兩字不需要永遠連用,兩個詞合起來的意思是;山是青色的。所以「青山」是一個短語,不是一個詞。
紅桃是一個短語,因為「紅」和「桃」這兩字也不需要永遠連用,這兩個詞合起來的意思是:桃子變紅了。所以「紅桃」是一個短語,不是一個詞。
「短語」是一種在結構上比詞大,比句子小的語言單位。
短語也有很長的,如「台北陽明山上的櫻花」,由「台北」「陽明山」「上」「的」「櫻花」五個詞聯合起來,也是一句短語。
下面都是短語的例子:
圓桌:有主語,沒有述語。這是短語。
奔跑的羊:有主語,沒有述語,沒說羊怎麼了?這是短語。
冰涼的汽水:有主語,沒述語,沒說汽水怎麼了?這是短語。
好久不見的阿姨:沒說阿姨怎麼了?這是短語。
句子必須有主語和述語。幾個詞聯合起來只要還不成句子,就是「短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