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感謝白象出版社張輝潭先生之指教:「這類經典佛經的註釋版本很多,建議可略設法突顯您版本的特色(譬如在前面可用「自序」補充介紹),這樣若要經銷上架,書店會比較參照內容知道為何要下單。」他怕我的書賣相不好,所以要我寫一篇自序以增加賣相。為何一開始我不寫自序呢?
「書賣好、不好,看緣」,且《金剛經》是佛說的,既非我有,何有「我」版本特色?
但因有白象出版社張輝潭先生的要求,就是有緣,故作此序:我就以慧能(禪宗六祖)是否真開悟?作為本書的序。為何?因為他是大成就者,故對後世善、惡影響大,故須說清楚講明白。
惠能(慧能)(638年—713年),禪宗六祖,追隨弘忍(禪宗五祖,601年—675年)學法。弘忍因年歲已大,要求弟子作一偈,以決定接班人。
神秀(606年—706年)先作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弘忍評為:未見本性,只到門外。
後,惠能亦作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眾人見都說是肉身菩薩,弘忍因怕惠能受害,而以鞋子將此偈擦掉。
請問:惠能為何於《六祖壇經》,如此「自述」呢?
顯見他自認勝於神秀,也以肉身菩薩自居,也認為弘忍用鞋子將偈擦掉保護他,是代表他的不凡。但他的認知正確嗎?
請問是誰真的成為弘忍的「接班人」?是神會,不是惠能。但惠能得到「達磨衣砵」才應是接班人,不是嗎?不是。為何?
弘忍所傳之法為《金剛經》,「不住相」為此法之重點,以是故「得法者」才是真接班人,「達磨衣砵」,不是法,是物、是法相「應捨」。有何為證呢?惠能圓寂前自說:
「達磨說:衣不合傳。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惠能熟記「衣不合傳」,卻至「死都不開悟」,不見:達磨(535年)於惠能出生前100年,就預知他「著相、不開悟」,就要他「以捨相為方便法,以不取法相,住空」。
那,神會有得法嗎?有,為何?接班人之法為何?管理寺院、指導弟子修習佛法。自675年—706年,神會不都是在作這些事嗎?
但,作「偈」的競賽仍應是惠能勝出吧?不然為何弘忍傳「達磨衣砵」與他,令他南傳呢?
弘忍將「達磨衣砵」傳他,只是派他向南方宏法,給「達磨衣砵」是方便傳法,以取信於信眾而矣。那為何不派神會到南方傳法呢?因為「神會是真接班人」,走不開。
又況且,弘忍也未曾說惠能勝出啊。但也未說惠能敗啊。那惠能敗嗎?
敗。為何?
惠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故眾生心本無相,何以又復「行空行」呢?所以他終一生「無修行」,至死未開悟。為何?
若惠能此時,真見「心」如此「本來無一物」,何須向弘忍求法?又若「本來無一物」何以有惠能的肉身去見弘忍,此時惠能應為非人才是。又若,真見「心」如此「本來無一物」,何以「死亡時」執著肉身不棄呢?應捨肉身悠遊寰宇,自由自在不是嗎?反觀達磨死後如何?只留一隻草鞋,骨頭都不見了。
但聰明的修行者或說:佛陀也留舍利、彌勒菩薩也留舍利啊,故如此說為誤解惠能,不是嗎?
當然不是,為何?
佛陀應眾生請,留舍利以利益人間眾生。彌勒菩薩應佛陀請,留舍利以利益天上眾生。
而惠能卻說:「葉落歸根。」又說:「頭上養親。」能說與佛陀、彌勒菩薩相同嗎?
但神秀有勝嗎?有,為何?
先看,弘忍出什麼題目,弘忍說:「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所以題目是:「自本心般若之性。」
即問:「自心為何?自心生何智慧?」
神秀,見自心為鏡,以拂拭塵埃為智慧。
慧能,見自心為無,無所行為智慧。
以見心言:若比創意,慧能勝,因為說無、比說鏡,有創意。但鏡則照見一切,無則不見一物,以是故,說鏡者能生拂拭塵埃的智慧,說無者則無所行。無所行者至死都不捨肉身,不得由肉身解脫出來。而說鏡者雖弘忍評為:未見本性,只到門外。但至少「接近」得「須陀洹果」,為何?
須陀洹者,「入一切色聲香味觸法,而無所住」,以是故修行者應於自心見一切色聲香味觸法。說自心為鏡者可見此一切法,說自心無者何以見呢?又若慧能真見自心無,何以見有「達磨衣砵」呢?但又為何說神會是「接近得果」,不說「得果」呢?因為,若神會能成就「無所住」,何需「拂拭塵埃」呢?
所以佛常以蓮花譬喻出污泥而不染。
蓮花入不入污泥?入。
蓮花見不見污泥?見。
蓮花擦不擦污泥?不擦。
蓮花染不染污泥?不染。
「既入、又見,不擦、不染」,這就是須陀洹者,「入一切色聲香味觸法,而無所住」。所以當然,須菩提也錯了,為何?須菩提誤說:「入流,而無所入」,若蓮花無所入,就是斷根的「切花」,是「死物」,如此何以生在阿彌陀佛的蓮花池中?又何以為九轉蓮花上品上生呢?所以,須菩提也未開悟。
那,說金剛經就好好說經,為何要「檢討」慧能呢?
因為,要讀懂金剛經第一步是要「淨信佛」,慧能「不淨信佛」,所以雖記「達磨說:衣不合傳」,確不懂,就要他「捨相、住空」。既住「達磨衣砵」相,即有我相,即為住我人眾生壽者相,何以稱「懂金剛經」?若說無我見,何說:「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這個我是誰?又是誰得真如本性?又若說心為無,何以有心又見真如本性?
又復:有弟子向惠能問法:「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慧能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又說:「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故說:「惠能不淨信佛」。為何?
若惠能此想成立,則佛「住善說法」。但佛實「不住善說法」。為何?佛住實際說法。何意呢?
佛淨土為清淨所成,故若有修行者欲往生此土,但無清淨之心何以能住清淨之土呢?
何意呢?
心若為污泥,何以能住於蓮花所成之西方極樂世界呢?蓮花不受污染啊。
反之,若佛住善說法,則佛應滅一切惡,但佛於惡也度啊。為何?是善、是惡、或是中間,這就是眾生的實際。佛以眾生為正住,故說:佛住實際,不住善惡。
因此,佛陀傳「念佛法門往生淨土」,也傳「金剛經使眾生得清淨」,互為搭配。
譬如:我欲移民他國(名曰:西方淨土國),國主(名:阿彌陀佛)接受我的申請,但我仍要出具「無犯罪、及不再犯罪的清淨證明」,如此「搭配齊全」才能如願移民。國主阿彌陀佛接受我的申請,是他的慈悲的願力。而「無犯罪、及不再犯罪的清淨證明」是要憑藉金剛經的修行而得的。即:空心則無業力相續,一切累世善惡業皆空,稱:無犯罪證明。又行空行,則一切行為及心念雖於世間有善惡之別,但於真諦則究竟空,善為空,惡也空,空與空平等,善與惡平等,故平等平等稱:不再犯罪證明。
惠能雖自住清淨,但沒提出申請,何以移民西方淨土呢?為何沒提出申請呢?不淨信佛會接受他。又因不淨信佛,所以,不見達磨與阿彌陀佛在西方淨土,微笑招手。所以,不見金剛經所言佛之三十二相在那?不見非相、不見如來。
又復,自惠能死亡至今約1300年,若能捨肉身,請問可以輪迴多少次?
至少有十來次吧。換言之,有十來次機會開悟,但卻因不淨信佛、不捨肉身,所以喪失這些機會,白白浪費1300年,白白浪費過人的聰明。
所以,應淨信佛。
亦即:「以惠能之不淨信佛,生你我之淨信佛,實見金剛經」,稱為:以惠能為序。
又復,為何有時稱惠能、有時稱慧能呢?有惠能嗎?有慧能嗎?
最後,要感謝諸佛催促我寫此註解,又於我撰寫時給我諸多的方便及幫助,並一再糾正我的知見。又要感謝我至愛太太無我的支持,並在諸多見解上給我的糾正與補強。
但本書最終之定稿全為我的決定。故本書若有任何誤解佛意,乃至評論多位具大成就之法師、高僧、居士,若有錯,則我自受惡業,與一切協助者無涉。又本書對諸位大成就者之評論非否定其成就。也非為自抬身價,但為究竟佛道故作諸評論。又若我之評論正確,則願諸位法師、居士錯解佛意誤導眾生之罪業從此消除,這也是我此書最大的貪心相。
施大偉 201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