詼諧意趣寓言小品,引領您進入《金剛經》美麗境界,聽見、聽懂「真佛說法」!
◎透過45篇別有意趣的禪門小故事,搭配精到的釋疑與解說,有別一般佛典經註,以聽懂真佛說法。
◎有詼諧意趣的寓言小品,有仰之彌高的經典致道,讓讀者細細品讀,進入佛法三昧,聽見真佛說法。
一切佛之論說、辯正皆不是為證明佛說是否正確,皆不是為取信於人。
佛就是佛,人不信他,他仍是佛。一切佛之論說、辯正是為洗淨眾生無始以來,因執我見而生之種種煩惱計較的習慣及行為。
佛以「辯正法」洗淨眾生之無明,又稱為:思維修。故學佛應以此正觀,見佛、聽佛說法。
有別於坊間的佛典註解,作者特意編列45篇的禪門公案,以「公案解說」、「金剛經經文」、「解說」、「釋疑」等形式,讓讀者可先細細品味佛門故事,後讀解說,再聽佛說法,得佛三昧;淨信佛,用腦解、用心悟,以「眼耳鼻舌身意」體會;看看內頁紙面上的佛,以捨佛相為方便,即「聽見、看見」真佛說法。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4582.pdf
章節試閱
1.高僧何在?
初,希運禪師隱身黃檗山。
裴休拜黃檗山,觀壁畫問:「是何圖相?」主事曰:「高僧真儀。」公曰:「真儀可觀,高僧何在?」僧皆無對。
公曰:「此間有禪人否?」曰:「近有一僧,投寺執役,頗似禪者。」公曰:「可請來詢問得否?」
逐請禪師,公曰:「休適有一問,諸德吝辭,今請上人代醻一語。」師曰:「請相公垂問。」
公前欲問,師大聲曰:「裴休。」公應諾,師曰:「在什麼處?」
公即有悟,曰:「吾師真善知識也。」
[公案解說]想一想?見文後〈公案解說〉篇:p203。
( p203:1.意即:希運禪師問:「以何為住處?無住則為住空。」)
[金剛經經文]
◎如是我聞◎
[解說]
精神放鬆,聽佛陀現在對你說法。
[釋疑]
A.為何不是:「這是我阿難親自聽佛所說」?
不是。為何?如此則「著阿難相、著後世修行者相」,但,「真我」卻缺席了。
B.又,為何要精神放鬆、而非專注呢?
如此以「無有抗距心、無有疑心、淨心念、淨信佛、迎接真佛為你說法」,於聽法中入「三昧正定」,得見真佛陀。
2.妻被別人眠?
宋張九成問道喜禪師,禪師問:「何故來此?」張曰:「打死心頭火,特來參喜禪。」
喜禪師曰:「緣何起得早,妻被別人眠?」
張怒曰:「無明真禿子,焉敢發此言?」
師笑曰:「輕輕一撲扇,爐內又起煙。」張有悟,皈依禪師。
[公案解說]想一想?見文後〈公案解說〉篇:p203。
( p203:2.意即:喜禪師問:「以何為心?若心空何以有火。」)
[金剛經經文]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解說]
須菩提問佛陀:「修行者發心『成佛』,以何為『住處』?以何為『心』?」換言之,問:「如何可以成佛?」聽經至此,須先瞭解3個問題:
①何謂「住處」?修行者住於自己的身體內,身體又住於外境中,身體與外境又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之分別。換言之,「身體、外境及過去、現在、未來世」之「合一相」為修行者之住處。
②何謂「外境」?修行者之外境非單指環境,是包含:環繞於修行者四周、距離有遠有近、可見與不可見的一切人事物。
③何謂「心」?即:修行者之意念、思想、欲望等的一切反應與作用,為心之呈現,非修行者,非心。
換言之,須菩提「誤」認為:修行者透過「1發心、2修行者之住處、3修行者之心」三項努力,即可成佛,但事實不然。
又,聽經至此即知:1.所謂「降伏其心」即「以何為『心』?」2.所謂「何住」即「以何為『住處』?」又,為何此兩個問題如此重要呢?
因為:知「心」,則無「所知障、理障」,得菩提。知「住處」,則無「煩惱障、事障」,得涅盤。
[釋疑]
A.為何要發心?
為何道行很高、福德具足,卻不成道呢?
發心,就是填志願。
道行很高、福德具足,是考滿分的考生,或為我。但我沒填志願「成佛」,佛如何勉強我成佛啊?
又或,我雖有發心成佛,又考滿分。但我志趣於:成善人、成神仙。這樣佛何以不順我志趣,讓我往生人天,成為大仁、大愛、大義、大勇之人或仙,享受人天福報呢?
換言之,入無盡生死輪迴是「自找的」。
以是故,真志於成佛,要正確發心,並將志趣「定」於佛淨土、佛道。
回來說:為何要發心成佛呢?
若我為那志趣於:大仁、大愛、大義、大勇之人,以助人、救人為樂。那我應更發心成佛,為何?
若我為醫師,一生可救數以百計之生命,這是可貴的、可敬的福德。但若能「同時」,修行成佛,又如何呢?為人間醫師可救數百條「分段生死」的人命,若成佛如藥師佛,則可救無量眾生「了:分段生死」。以是故,應發心成佛。
B.又,為何「應云何住」不可理解為:「讓成佛願心『安住、不退失』」呢?
當然不可。為何?
除非修行者成道,無有法不退失。為何?
執此念:「欲我之成佛願心,不退失」,即,欲有所得或以為我有成佛願心。但,成道是無為法非作可得,故欲有所得則終不可得。又執此念即是說:「成佛願心會退失」,即此「成佛願心」非我,非我能自主控制,故,執之終不可得。
以是故不說:「安住、不退失」,而說:「以何為住處」,住此以無為成道,以符實際。
C.又,為何「降伏其心」不可理解為:「使妄心不起」呢?
當然不可。為何?
若說:「使妄心不起」,則妄心非我自主,既如是何以執此「無用之念」呢?何意呢?
若我執於我見時,我維護我至愛甚而損及他人,我不見我有妄心、妄見。
或有人問:「那我不見『妄行、損害他人行』嗎?」若我損害他人,我有眼可見,我有善心可知,屆時,我會以我善心將「妄行、損害他人行」停止,不是嗎?
不是。為何?
我見,但我以為他人「有惡報、活該受害」,非我之過,故不見我有何「妄心、妄見、妄行、損害他人行」啊。換言之,人於妄中不見有妄。既不見有妄,我為何要離妄呢?又為何於無妄中離妄呢?於無損害中離損害呢?
譬如:井底之蛙不見天外有天、夏蟲不知有寒暑。故不說:「使妄心不起」,因為終不可得。以是故說:「以何為心」,因為,心不設限則見天外有天、見諸寒暑,如此以符實際。
以上內容節錄自《「聽見、聽懂」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淨信佛聽佛說法,不為追求福報但求解脫成道》施大偉 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4582.pdf
1.高僧何在?
初,希運禪師隱身黃檗山。
裴休拜黃檗山,觀壁畫問:「是何圖相?」主事曰:「高僧真儀。」公曰:「真儀可觀,高僧何在?」僧皆無對。
公曰:「此間有禪人否?」曰:「近有一僧,投寺執役,頗似禪者。」公曰:「可請來詢問得否?」
逐請禪師,公曰:「休適有一問,諸德吝辭,今請上人代醻一語。」師曰:「請相公垂問。」
公前欲問,師大聲曰:「裴休。」公應諾,師曰:「在什麼處?」
公即有悟,曰:「吾師真善知識也。」
[公案解說]想一想?見文後〈公案解說〉篇:p203。
( p203:1.意即:希運禪師問:「以...
作者序
感謝白象出版社張輝潭先生之指教:「這類經典佛經的註釋版本很多,建議可略設法突顯您版本的特色(譬如在前面可用「自序」補充介紹),這樣若要經銷上架,書店會比較參照內容知道為何要下單。」他怕我的書賣相不好,所以要我寫一篇自序以增加賣相。為何一開始我不寫自序呢?
「書賣好、不好,看緣」,且《金剛經》是佛說的,既非我有,何有「我」版本特色?
但因有白象出版社張輝潭先生的要求,就是有緣,故作此序:我就以慧能(禪宗六祖)是否真開悟?作為本書的序。為何?因為他是大成就者,故對後世善、惡影響大,故須說清楚講明白。
惠能(慧能)(638年—713年),禪宗六祖,追隨弘忍(禪宗五祖,601年—675年)
學法。弘忍因年歲已大,要求弟子作一偈,以決定接班人。
神秀(606年—706年)先作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弘忍評為:未見本性,只到門外。
後,惠能亦作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眾人見都說是肉身菩薩,弘忍因怕惠能受害,而以鞋子將此偈擦掉。
請問:惠能為何於《六祖壇經》,如此「自述」呢?
顯見他自認勝於神秀,也以肉身菩薩自居,也認為弘忍用鞋子將偈擦掉保護他,是代表他的不凡。但他的認知正確嗎?
請問是誰真的成為弘忍的「接班人」?是神會,不是惠能。但惠能得到「達磨衣砵」才應是接班人,不是嗎?不是。為何?
弘忍所傳之法為《金剛經》,「不住相」為此法之重點,以是故「得法者」才是真接班人,「達磨衣砵」,不是法,是物、是法相「應捨」。有何為證呢?惠能圓寂前自說:
「達磨說:衣不合傳。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惠能熟記「衣不合傳」,卻至「死都不開悟」,不見:達磨(535年)於惠能出生前100年,就預知他「著相、不開悟」,就要他「以捨相為方便法,以不取法相,住空」。
那,神會有得法嗎?有,為何?接班人之法為何?管理寺院、指導弟子修習佛法。自675年—706年,神會不都是在作這些事嗎?
但,作「偈」的競賽仍應是惠能勝出吧?不然為何弘忍傳「達磨衣砵」與他,令他南傳呢?
弘忍將「達磨衣砵」傳他,只是派他向南方宏法,給「達磨衣砵」是方便傳法,以取信於信眾而矣。那為何不派神會到南方傳法呢?因為「神會是真接班人」,走不開。
又況且,弘忍也未曾說惠能勝出啊。但也未說惠能敗啊。那惠能敗嗎?
敗。為何?
惠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故眾生心本無相,何以又復「行空行」呢?所以他終一生「無修行」,至死未開悟。為何?
若惠能此時,真見「心」如此「本來無一物」,何須向弘忍求法?又若「本來無一物」何以有惠能的肉身去見弘忍,此時惠能應為非人才是。又若,真見「心」如此「本來無一物」,何以「死亡時」執著肉身不棄呢?應捨肉身悠遊寰宇,自由自在不是嗎?反觀達磨死後如何?只留一隻草鞋,骨頭都不見了。
但聰明的修行者或說:佛陀也留舍利、彌勒菩薩也留舍利啊,故如此說為誤解惠能,不是嗎?
當然不是,為何?
佛陀應眾生請,留舍利以利益人間眾生。彌勒菩薩應佛陀請,留舍利以利益天上眾生。
而惠能卻說:「葉落歸根。」又說:「頭上養親。」能說與佛陀、彌勒菩薩相同嗎?
但神秀有勝嗎?有,為何?
先看,弘忍出什麼題目,弘忍說:「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所以題目是:「自本心般若之性。」
即問:「自心為何?自心生何智慧?」
神秀,見自心為鏡,以拂拭塵埃為智慧。
慧能,見自心為無,無所行為智慧。
以見心言:若比創意,慧能勝,因為說無、比說鏡,有創意。但鏡則照見一切,無則不見一物,以是故,說鏡者能生拂拭塵埃的智慧,說無者則無所行。無所行者至死都不捨肉身,不得由肉身解脫出來。而說鏡者雖弘忍評為:未見本性,只到門外。但至少「接近」得「須陀洹果」,為何?
須陀洹者,「入一切色聲香味觸法,而無所住」,以是故修行者應於自心見一切色聲香味觸法。說自心為鏡者可見此一切法,說自心無者何以見呢?又若慧能真見自心無,何以見有「達磨衣砵」呢?但又為何說神會是「接近得果」,不說「得果」呢?因為,若神會能成就「無所住」,何需「拂拭塵埃」呢?
所以佛常以蓮花譬喻出污泥而不染。
蓮花入不入污泥?入。
蓮花見不見污泥?見。
蓮花擦不擦污泥?不擦。
蓮花染不染污泥?不染。
「既入、又見,不擦、不染」,這就是須陀洹者,「入一切色聲香味觸法,而無所住」。所以當然,須菩提也錯了,為何?須菩提誤說:「入流,而無所入」,若蓮花無所入,就是斷根的「切花」,是「死物」,如此何以生在阿彌陀佛的蓮花池中?又何以為九轉蓮花上品上生呢?所以,須菩提也未開悟。
那,說金剛經就好好說經,為何要「檢討」慧能呢?
因為,要讀懂金剛經第一步是要「淨信佛」,慧能「不淨信佛」,所以雖記「達磨說:衣不合傳」,確不懂,就要他「捨相、住空」。既住「達磨衣砵」相,即有我相,即為住我人眾生壽者相,何以稱「懂金剛經」?若說無我見,何說:「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這個我是誰?又是誰得真如本性?又若說心為無,何以有心又見真如本性?
又復:有弟子向惠能問法:「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慧能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又說:「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故說:「惠能不淨信佛」。為何?
若惠能此想成立,則佛「住善說法」。但佛實「不住善說法」。為何?佛住實際說法。何意呢?
佛淨土為清淨所成,故若有修行者欲往生此土,但無清淨之心何以能住清淨之土呢?
何意呢?
心若為污泥,何以能住於蓮花所成之西方極樂世界呢?蓮花不受污染啊。
反之,若佛住善說法,則佛應滅一切惡,但佛於惡也度啊。為何?是善、是惡、或是中間,這就是眾生的實際。佛以眾生為正住,故說:佛住實際,不住善惡。
因此,佛陀傳「念佛法門往生淨土」,也傳「金剛經使眾生得清淨」,互為搭配。
譬如:我欲移民他國(名曰:西方淨土國),國主(名:阿彌陀佛)接受我的申請,但我仍要出具「無犯罪、及不再犯罪的清淨證明」,如此「搭配齊全」才能如願移民。國主阿彌陀佛接受我的申請,是他的慈悲的願力。而「無犯罪、及不再犯罪的清淨證明」是要憑藉金剛經的修行而得的。即:空心則無業力相續,一切累世善惡業皆空,稱:無犯罪證明。又行空行,則一切行為及心念雖於世間有善惡之別,但於真諦則究竟空,善為空,惡也空,空與空平等,善與惡平等,故平等平等稱:不再犯罪證明。
惠能雖自住清淨,但沒提出申請,何以移民西方淨土呢?為何沒提出申請呢?不淨信佛會接受他。又因不淨信佛,所以,不見達磨與阿彌陀佛在西方淨土,微笑招手。所以,不見金剛經所言佛之三十二相在那?不見非相、不見如來。
又復,自惠能死亡至今約1300年,若能捨肉身,請問可以輪迴多少次?
至少有十來次吧。換言之,有十來次機會開悟,但卻因不淨信佛、不捨肉身,所以喪失這些機會,白白浪費1300年,白白浪費過人的聰明。
所以,應淨信佛。
亦即:「以惠能之不淨信佛,生你我之淨信佛,實見金剛經」,稱為:以惠能為序。
又復,為何有時稱惠能、有時稱慧能呢?有惠能嗎?有慧能嗎?
最後,要感謝諸佛催促我寫此註解,又於我撰寫時給我諸多的方便及幫助,並一再糾正我的知見。又要感謝我至愛太太無我的支持,並在諸多見解上給我的糾正與補強。
但本書最終之定稿全為我的決定。故本書若有任何誤解佛意,乃至評論多位具大成就之法師、高僧、居士,若有錯,則我自受惡業,與一切協助者無涉。又本書對諸位大成就者之評論非否定其成就。也非為自抬身價,但為究竟佛道故作諸評論。又若我之評論正確,則願諸位法師、居士錯解佛意誤導眾生之罪業從此消除,這也是我此書最大的貪心相。
施大偉 2016.11.3
感謝白象出版社張輝潭先生之指教:「這類經典佛經的註釋版本很多,建議可略設法突顯您版本的特色(譬如在前面可用「自序」補充介紹),這樣若要經銷上架,書店會比較參照內容知道為何要下單。」他怕我的書賣相不好,所以要我寫一篇自序以增加賣相。為何一開始我不寫自序呢?
「書賣好、不好,看緣」,且《金剛經》是佛說的,既非我有,何有「我」版本特色?
但因有白象出版社張輝潭先生的要求,就是有緣,故作此序:我就以慧能(禪宗六祖)是否真開悟?作為本書的序。為何?因為他是大成就者,故對後世善、惡影響大,故須說清楚講明白。...
目錄
自序
導讀
1.高僧何在?
2.妻被別人眠?
3.不知。
4.古佛過去久矣。
5.終日尋春不見春。
6.更深何不下去?
7.下座。
8.喚作水牯牛。
8.1一橈打落水。
8.2 眼暗耳聾口啞。
8.3面前江裡。
8.4 末上樹。
9.赤肉團上。
10.急水上打毬子。
11.尋常還思老僧否?
12.有舍利。
13.還愛財色。
14.將錢買胡餅。
15.去,無子用心處。
16.無舌。
17.撥開火。
18.如何是第一月?
19.夏在什麼處?
20.道!道!
21.雪埋夜月深三尺。
22.瞎!
23.家家門前火把子。
24.照見父母未生時。
25.猶帶瓦礫在。
26.我早不合道。
27.誰將生死與汝?
28.回。
29.拈起布毛吹。
30.過淨瓶來。
31.無縫塔。
32.卻被人借去了。
33.佛手中無珠?
34.何用忙為?
35.白雲流水空徘徊。
36.誰可語?
37.是男?是女?
38.死心和尚。
39.你顛耶?
40.你想大小便時,你必須自己來。
41.一株花。
42.禪門公案解說
自序
導讀
1.高僧何在?
2.妻被別人眠?
3.不知。
4.古佛過去久矣。
5.終日尋春不見春。
6.更深何不下去?
7.下座。
8.喚作水牯牛。
8.1一橈打落水。
8.2 眼暗耳聾口啞。
8.3面前江裡。
8.4 末上樹。
9.赤肉團上。
10.急水上打毬子。
11.尋常還思老僧否?
12.有舍利。
13.還愛財色。
14.將錢買胡餅。
15.去,無子用心處。
16.無舌。
17.撥開火。
18.如何是第一月?
19.夏在什麼處?
20.道!道!
21.雪埋夜月深三尺。
22.瞎!
23.家家門前火把子。
24.照見父母未生時。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