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數位光彩—狂想曲的發想
道家云:「無有相生」是人的情意性心理境界,而非知識性範疇下的探討,因此「無」與「有」的相對概念,在攝影與影像創作上就有了互相共生的作用;從攝影的角度與影像上的佈局,就有了無限想像空間的延伸;技藝如何不著形跡於影像創作上,以及追求影像的結構與解構,似有似無、若實若虛的表現,從無到有,從虛到實,不是從純然的數位攝影著手,而影像創作拜電腦科技的進步,更能夠完整呈現自己的意象與意念,如此的「無有相生」的處理手法與思考邏輯,才蘊生而有此系列的作品,供作自己人生歷程上的記錄,作為藝術修練的墊腳石。
眾所皆知在古典音樂裡,帕格尼尼的狂想曲以高超的小提琴獨奏技巧,被喻為魔鬼的化身而無人能及,在台北01數位光彩的首部曲、二部曲聯展之後,我突發奇想且不自量力的狂想,在此借用狂想曲之名,做為個人首次數位影像創作個展與作品集的附題。
因此在鄭國裕老師的指導下,歷經數年的寒暑更迭,在台北01的學堂,亦是鄭國裕老師的攝影編修學堂裡研修學習,每每拙於技巧的發揮,在影像處理的技巧上鄭老師的教導無人能出其右,何況其高超技巧的運用與深厚美術科班的底子與歷練,無論在攝影及影像處理創作上,在我心中,鄭老師是PHOTOSHOP的帕格尼尼,也是精神標竿;從其學習最大的好處是鄭老師從不設限,我自游於藝而自得其樂,靈感飄移天馬行空不受拘束,在所謂攝影同好的世界裡,有此個人首展與作品集,意在開創另一數位影像創作的視界,是否激起一絲絲的漣漪,除了大家已知的攝影範疇,人手一機留下影像之外,還有什麼?
思考如何應用這個哲思來反射在自己的攝影與影像創作上,使附以更深一層的意義,而非只是即視表意的視覺傳達而已,因此由原訂的「攝與彩的數位對話」,更名為「無有相生」,並以「數位光彩…狂想曲」作為個展與作品集的起頭,使自己的作品更符合原創性的意涵;以延續台北01數位光彩展覽的精神,基本上分為五大系列,原則每個系列互為引申或凸顯系列主題的意涵,自認容有不足,但一個起步,讓未來的自己有另一次的進步空間。
五個系列主題:
千眼觀想系列
心象異想系列
如是非想系列
無有發想系列
物語時想系列
為此,我由文字上的排列,自創了25個字的上下左右的詩句,供瞑想禪思自玩味而不亦樂乎,且每個系列用5張作品表現,值此機會,亦供閱賞者及諸先進一同分享而不吝指正賜教,容有不足,出版作品集用新詩語言形式以補其意與動念,亦可做為這次展出影像作品的導覽文字說明。
千眼觀定相 千心如無物
心象異論述 眼象是有語
如是非各想 觀異非發時
無有發自心 定論各自在
物語時在生 相述想心生
以上所有的美學與數位影像技巧的歷練,皆拜鄭國裕老師的教誨,使在數位攝影的影像創作上有一番作為,同時圓一個在那傳統攝影年代裡從未有過的夢想。在技巧上能夠掌控數位暗房的各種變化,並熟悉色彩應用的幻化,在攝影與影像創作上就較容易表述自己的情、意、性的心界,並為「無有相生」作品的展出與哲思留下見證。
誠如鄭國裕老師說的:數位攝影改變的是器材技術,不變的是攝影藝術的本質;根源傳統,面對未來,以新的思維來面對新的時代。
曾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