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人生中的困擾並不是因為某個具體事件,而是因為我們沒有區分清楚多個事件的界限,很多事情糾纏在一起。明確人生三件事,就能幫助我們把界限梳理清楚,這樣我們的人生就會變得舒展又有層次感。那麼,人生三件事有哪些呢?可以是昨天的事、今天的事和明天的事,也可以是家庭的事、環境的事和自己的事。我們這裡要分析的人生三件事是: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對於自己的事,我們只能自己全力以赴去做,別人做不了,也不應該替我們做。可是,我們往往把自己應該負責的事交給了別人,比如要求伴侶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當然,別人可能也會要求我們對他的人生負責,這也是他的事,至於我們要不要對他的人生負責,就是我們自己的事。
我們的心靈系統中有一個原則:一個人永遠不能控制另外一個人。如果我們想去控制別人的話,哪怕是以愛的名義,以對別人好的名義,終換來的也會是失落。即使在親子關係中,對於父母來說,孩子的事情也是別人的事,無論父母有多麼愛孩子,他們都不能夠代替孩子做決定,也不能替孩子活一生。
對於別人的事,我們要盡可能地把對別人的期待值降為零,因為對別人有期待也就等於把自己人生的鑰匙交給了別人。當然,這並不代表我們對別人沒有期待。在講課時我經常對學員說:“不要對課程有期待,不要對老師有期待,因為每當你對外界有期待的時候,就等於把主動權交給了別人,仿佛學習這件事不應該由自己負責任,而是別人對自己有責任。”如果我們不再對外界有期待,就開始變得對自己有期待。對自己的期待和對別人的期待是不同的,對自己的事,我們需要儘力而為,全力以赴;對別人的事,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尊重,這就是界限。就像在進入別人的房間之前要先敲門,我們哪怕是在助人,也要敲一下門問對方是否願意接受。所以對於咨詢師來說,有一條關於界限的規則是:可以伸手,但是不用力拉。西方諺語里也有一句相同意思的話:把馬兒牽到河邊,但不要摁它的頭喝水。也就是說,我們要告訴來訪者,自己永遠會伸出一隻手支持他,但絕不會評判他當下所處的位置好不好,也不會試圖拉他出來,因為他不一定願意接受。
生活中,我們很多人往往在沒有徵得對方同意的情況下就做出拉手的動作。咨詢師在應對重大的社會創傷事件,比如說汶川地震、天津港爆炸事件時,就往往因為過於用力“拉手”而將事情演變成大家都不想看到的結果。這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現象,其背後的原因其實就是我們沒有意識到界限的重要性,沒有尊重別人當下的狀態。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一點——很多時候,我們太想用自己的愛來控制另外一個人了。
對於老天的事,我們能夠怎樣做呢?我們要學會臣服和接受。很多人拿着自己所有的生命力量去對抗命運安排的事情,那麼只會感受到更多的痛苦。比如很多人會問:“為什麼老天對我這麼不公平?為什麼出車禍的偏偏是我?”關於臣服,很多人都有誤解,認為是隨波逐流,其實臣服是順勢而為。一個成熟的人是懂得順勢而為的。也就是說,我們所有的信念其實都是為了讓自己能夠自由地與環境相處,能夠融入環境這條河流。只有當我們順勢而為的時候,才能夠從周圍的環境中抓到我們可以用的資源,創造出來所有想要的東西。如果說生命是一條河流的話,很多人用逆流而上的方式來感受自己的力量,尋找存在感,這更像是一種青春期的叛逆狀態。成熟的人是可以順勢而為、順流而下的。
什麼樣的人生是你想要的?如何才能獲得健康、幸福的生活?有了金錢、名望、成就感后,就能獲得幸福嗎?為什麼幸福總是近在咫尺又不可觸及?幸福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我們每個人的當下,都是我們自我創造的,是我們內在心智的外在呈現。所以,你有怎樣的內在心智,就會活出怎樣的生活狀態。
應用心理學者李文超、徐秋秋,從事心理實戰工作15年,將NLP、精神分析、薩提亞家庭治療、催眠、完形療法、人本主義、家庭系統排列加以整合,研發出理論與實操並行的幸福心理學體系,帶千萬人走上心智成熟、自我超越的道路。這套幸福心理學體系圍繞心智模式探討了心智策略、心靈空間、人生腳本、認知、信念、潛意識、理解層次等多維度知識,並用以分析個體跟自我、父母、他人的關係模式的形成邏輯,透視了人們出現恐懼、衝突、迷失、焦慮、失望、絕望等痛苦情緒的根本心理原因,給出探索幸福心智策略的方法。
這是一本系統的幸福心理學書籍,閱讀本書,也是一次自我心智的探索之旅,結合書中內容,學習去看見自我、轉化信念、重建認知,相信你會收穫一次痛快淋漓的成長。獻給每一個在幸福路上跌跌撞撞的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