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站出來,子女教育才會有起色
孩子還沒有出世的那幾年,我還年輕,精力旺盛,而且熱情滿腔,所以比起照顧家庭,我花更多的時間在求學和打拚上。為了學業和妻子飄揚過海到了美國之後,由於生活繁忙,我也沒有時間考慮生孩子的問題。
就這樣過了幾年,從美國回來後,妻子懷孕了,然後我們就有了一個健康可愛的寶寶。比起年輕時,生活變得沒有那麼緊張,所以我對世界的看法也相應地改變。
當孩子還小時,我除了覺得他可愛、調皮之外,沒什麼想法。等孩子上了小學後,我慢慢覺得應該為他做點什麼了,一直袖手旁觀顯然是不行的。於是,從那時起,我就經常向周圍的人請教關於子女教育這方面的問題,開始為如何教育好自己的下一代而苦惱了。
然後,我做了一個決定,那就是——身為父親,我不能僅是在心裡疼愛孩子,而是要直接參與到教育中去。這並不是因為我是教育學教授,我看到周圍很多家庭教育的失敗,都是父親的置若罔聞,袖手旁觀所造成的。
我親自教他學習英語和漢文。為了讓他拓寬視野,增長見識,我還帶他進出各大書店,參觀美術館,也經常去旅遊,包括去國外進行學術交流。
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我漸漸理解到為人父親的意義。這並不是因為他朝我希望的方向成長,而是由於從小到大一直陪伴他成長,我們之間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所致。而這,也是我迄今為止所品嘗到的最大快樂。
在我們的國家,很多父親都對子女的教育漠不關心,彷彿那天生就是妻子的義務,自己只要去賺錢就行了。
但事實並非如此,父親的作用並不亞於母親。江北三星病院精神科,以勞京善教授為首的團隊曾經對五十五名有社交恐懼症(註1)和恐高症的患者進行調查,透過瞭解其幼年時父母的教育方式,發現父親對孩子的精神健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父親的棍棒和皮鞭,比起同樣作為的母親,更容易引發孩子對社會的恐懼。這也正說明了父親的教育態度,對於培養孩子獨立而積極人格的重要性。
註1:社交恐懼症,指患者由於長期恐懼被他人注視或其他類似情況,而無法進行正常社交生活的一種心理障礙。
不過,即便清楚這一切,也還是以工作繁忙為理由漠然置之的人,實在是太多太多。於是,很多孩子們在缺少溫暖,不知父愛為何物中默默地成長。他們的父親也在沒有快樂,從未體驗過與子同樂的幸福中悄然老去。就算到最後醒悟了這一切,也為時已晚,子女們早已在這個位置上填滿了別的東西,在他們心裡,父親已經不復存在,他已經徹底變成了就算回到家,也沒人歡迎的孤家寡人。這時候再去後悔,再去思考諸如「原來我的人生出了問題」之類的事,也是枉然。
拉近父子之間的距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如果不想孤獨地過完一生,就要在這些事情發生之前,回到孩子們身邊。
父親要擔負起教育子女的責任,還有一個重要的理由,那就是——只有父親才能夠給予子女們品行和禮節的教育。
從前有句話叫做「嚴父慈母」,父親作為孩子們品行和禮節的教育者,一旦得知他們沒有禮貌,被別人指責,就會毫不猶豫地揚起鞭子。
可如今,父親們在外打拚,和孩子們相處的時間短暫,為了彌補這一切,他們放棄了嚴厲、放棄了叱責,取而代之的是溺愛,甚至任意答應孩子們的所有要求,養成孩子們沒有禮貌的習慣。
如果希望孩子成長為品格優秀的人,就要重新回到「嚴父慈母」的位置。為此,首當其衝站出來的就應該是父親。因為,現代教育正在蛻變為以應試教育為主。作為母親,她們無法去負責子女教育的所有方面,便偏重於知識的獲取,特別是把重點放在了進入知名大學。當下韓國盛行的「媽媽風」(比喻女性為了某件事情而非常積極的行動)實際上就是在做這些。結果,品行教育和禮節教育就被放到了後面。學校或是家庭,無論在哪也沒有人教導這些。
仔細思考一下,校園暴力是不是由於父親們忽視學校教育而引起的?父親們能不能推掉這個責任,卸下這個包袱?而真正為了子女的未來,揚起「鞭子」端正他們禮節,樹立他們品格的父親,又能有幾位呢?
如果還是保持現狀,父親們繼續背著手,對子女教育不聞不問,是無法讓孩子健康成長的。所以,不要將教育的責任全部推給妻子,哪怕只是禮節方面、哪怕只是品格教育,請諸位父親們承擔下來吧!父親的加入,一定可以令孩子的行為端正起來。
前英國上院議員切菲力浦‧斯特菲爾德(Philip Dormer Stanhope)就這一點曾說過:「我對孩子的愛不同於他母親那種溫柔的愛。我絕不迴避孩子的缺點,而且相反的,這些缺點我很快就能發現。這是因為我覺得那既是身為父母的我應盡的義務,也是應有的特權。」
說到這,有人或許會問:「在這個繁忙的世界裡,父親們怎麼會有精力在孩子的教育上勞神呢?」但如果就此放任,繼續漠然的話,孩子們將很難具備完整的人格,也無法感受到父親的愛。所以,實際上,父親的責任一點也不輕。「我不做,妻子都會去做」這樣的幻想一定要扔掉!母親有母親的作用,父親有父親的作用,兩者是分開的。
在職場打滾得來的經驗,為什麼就不能用於家庭?
因為父親早早過世,很小的時候,我就和母親二人一起生活,也就是所謂的遺孀、獨子。母親不想我因為單親,而被別人指責沒有禮貌,所以對我的教育非常嚴格,並且努力為我做出表率。我就是這樣注視著母親,向她學習,然後不斷地成長起來。
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心裡總感到一種無法填補的空虛。而且,遇到複雜的人生問題時,我總會手足無措,那種情況曾經不止一次地出現。每當那個時候,我總在想:「如果父親在的話,一定會給我些意見的……」總覺得只有在父親那裡,才有未來人生之路所需的智慧。甚至覺得只要能和父親一起探討,再困難的問題也能夠解決。
有了這樣的經歷,和兒子在一起的時候,我會講很多人生故事給他聽,其中既有在職場的深刻教訓,也有成功事例。不僅如此,我還告訴兒子,自己在人際關係中遇到的困難,以及當時應對的方法。兒子都彷彿在很認真地聽,並試圖努力去理解我的立場。其實,孩子們都非常希望聽父親講這些故事,和他談這些話題,既傳授了他社會生活的技巧,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現在,越來越多的女性加入到上班族的行列。所以,作為母親,她們也會常常跟兒子講一些為人處世的心得、一些職場生存的技巧。但是,在這個圈子裡更有發言權的,仍然是父親。由於肩負家長的責任,父親在職場更加拚搏,希望得到認可和獲得晉升的慾望更強。為此,更加重視維繫和拓展人際關係,也關注時事,更通曉為人處世的知識,也更勤於思考如何與他人進行溝通。對於子女教育,父親的優勢就在於此。
然而,許多父親卻恰恰忽視了這一點。殊不知,許多在社會生活中積累的心得、技巧,一樣可以用在家庭和學校中。比如告訴孩子,父親在工作上出現了小小的失誤,是上司幫忙掩蓋過去;或者是在許多職員面前公開讓自己丟臉的事情。這時候,坦率地告訴孩子自己當時的感受,並真誠地同孩子進行交流,這樣就可以了。在聽這些故事時,孩子會聯想到在學校裡和同學、師長間相處的事情,然後會根據自己的經驗,重新判斷如何去做才更明智。透過與父親的交流,孩子的心靈會很快成長起來,而他們也就這樣得到了生活的智慧。
不要因為是孩子的意見而忽視它,在和孩子們的對話中,也可以得到解決煩惱的蛛絲馬跡。孩子們的想像力和理解能力,往往超越大人的常識標準。把工作上的事情對孩子坦誠相訴,那麼孩子也會慢慢理解做父親的苦衷,這會成為加深相互關係的機會。
而將職場中的組織和運營技巧運用於家庭,也很不錯。在職場上,一個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必然要分工明確。比如,出版一本書就需要企劃、著書、編輯、設計、行銷、製作等負責各個方面的人存在。他們每個人雖然作用不同,但都是為了自己所在的組織能夠向前邁進,是組織內部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為什麼要將這些引入家庭?這是因為如果只有孩子的母親一人負責家庭教育,很容易在一個地方深陷進去,不能自拔。例如可能會以考大學為目標而教育,也可能放不開手,總想替他們料理一切。這時候,能夠改變局面,「牽制」母親的人,就是孩子的父親。
如果將母親比喻成現場負責人的話,那麼父親可以扮演管理者的角色。母親「親臨一線」現場管理孩子,並將進展情況向孩子的父親彙報,這樣父親就可以根據這些情況做出評價,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為子女教育這一共同目標而努力,根據彼此的差異適當地分配工作,就不會向某一方向過於集中,從而形成立體的教育模式。
此外,將組織中的獎勵方式應用於家庭,也很有效。可以在孩子做了好事或者成績提高的時候,用除了給零用錢以外的方式進行獎勵。透過適當的賞罰激勵子女,也是活用組織營運技巧的一個好例子。
我們通常會認為父親和母親相比,在教育子女上有諸多不利因素。比如父親工作繁忙,和子女在一起的時間不多。當然,單純地談時間,的確如此。那麼父親能為子女所做的事情,就會因此而減少了嗎?絕對不是。
相反的,父親能做得更多。
而許多父親卻忽視這一事實,茫然地活著,不清楚自己的存在對孩子有多大的意義、不知道自己能對孩子的教育提供多大幫助。所以,明白這些,可以說是成為好父親的第一步。
父親的責任比母親來得重
從懷胎十月與孩子的心連心,到出生後給孩子餵奶,母親和孩子有著難以割捨的感情。可以說,母子關係是與生俱來的。
與母親相比,父親從孩子出生開始,就落後一步。母親在受分娩之苦時,父親只能在外面等待。作為父親,如果自己不努力,就無法同子女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放著不管,至少不會認不出這個父親吧」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一次疏遠所帶來的感情裂痕,是很難彌補的。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後,這道裂痕就會越來越寬,成為無法跨越的鴻溝。這時,父親就很難獨撐大局了。
所以,從孩子小時候開始,父親就要對他們付出愛,並致力於教育。不要等到了考試的時候才督促孩子,要他們考上明星學校,那沒有任何意義,還會使子女產生逆反心理。
我在培養兒子時,也會經常覺得父親的責任很重。教育孩子是件費神的差事,到了青春期後,又會更加艱難,因為兒子逐漸想要和我拉開距離。這也就是所謂的自我意識形成後,希望從父母那獨立的表現。而且,兒子會經常故意地與我進行對抗。每當遇到這種情況,心裡確實非常難受。
那時,我選擇用書信的方式袒露心聲。透過書信,我向兒子講述自己的孤獨,深情地告訴他,我對他的愛究竟有多深。起初兒子還是漠然置之,不過沒多久,他慢慢地向我敞開了心扉。後來有幸看到兒子寫的日記,裡面滿是對我的理解和愛。
父親與子女之間的距離很容易在不經意間疏遠,所以必須要不斷努力,才能維持緊密的關係。可是,現在的父親們卻不是很在意,同先輩們比,相差甚遠。
就拿我小時候說,那時大部分孩子的父親都在離家不遠的田地裡耕作,所以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機會比較多。一天能有兩頓飯在一起吃。只要願意,任何時候都能見到他們。孩子們也在閒暇時間出來幫助父親,自然積累了感情。
不過,時代已經發生了變化。產業化開始後,有了家庭與職場的分別,父親們便消失在職場裡,在孩子面前顯身的機會越來越少。他們為了在愈加殘酷和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去,沒日沒夜地加班,放棄了休息日。和以前相比,現代社會令父親的作用更加難以體現。
即便如此,父親們仍然以工作繁忙為由,在子女教育的投入上進一步地落後。孩子們在學校過的怎麼樣、有什麼煩惱,很多父親對這些毫不關心。
我每次都參加孩子的學校活動。而在參與的人中,也只有我一個是父親。就好像學校活動只能由母親來參加似的。於是作為一個男人,我的加入往往引來眾多好奇的目光,也自然帶來些許壓力。不過這不重要,我更關心兒子的學校生活。通過與班主任交流,我進一步瞭解了兒子的學習情況、交際範圍,以及聽課情況,同時也就清楚了問題出在哪,哪些又需要改進。
這堂「必修課」即便在美國做學術交流的一年,我也沒有落下,每次學校活動我都會到。在美國,父親們是學校活動的常客。他們親自搬運活動所需的桌椅或者道具,活動結束後,又會主動幫助整理場地。父親參加子女的學校活動非常很自然,這與我們國家的情形完全不同。
教育僅靠母親一人努力是無法圓滿的,必須母親、父親、學校三者相互合作才行。為此,迫切需要父親的關心和參與。父親站出來,那麼教育就會有雙倍的效果。所以,為了將子女培養成棟梁之材,父親們必須捋膊挽袖,挺身而出。
現代社會,父親的作用固然不容易被體現,但不能因此而安於現狀。正因為環境不利,所以要更加努力。父親的位置一旦丟失,想要重新找回來可不容易。
沒有父親的協助,就無法成為好母親
前FBI犯罪心理專家羅伯‧K‧雷斯勒(Robert K. Ressler)在調查了許多殺人犯後發現,他們的生活經歷存在共性。那就是,他們大多數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受到過父母,特別是母親的愛護。一個正常的人幾乎不可能突然成為殺人犯,會出現攻擊和暴力的傾向,大多是由於內心缺乏關愛,而產生像「我被拋棄了」這種想法。
二○○四年震驚世界的連環殺人犯柳永哲,在他殘忍的暴力傾向背後,充滿了對家庭、對愛的渴求。換言之,他犯罪的根本原因,可以說也是缺乏關愛。對此,有專家說,如果他在一個正常的家庭裡成長,能夠得到父母、家庭帶給他的溫暖,也就不會發生如此多的悲劇了。
人一出生,從母親那裡汲取乳汁,獲得營養,在成長的過程中,又在母親那裡得到愛護,從而形成健全的自尊和人格。大部分充分得到母愛關懷的人,在性格發展方面都不會有問題。
根據多項研究結果顯示,沒有充分得到父母關愛的人,性格異常並且伴隨暴力傾向的可能性更高。特別是從出生到三歲之間,特別需要關愛,如果這時候沒有得到母愛,在成長中就會出現障礙。受到充分關愛的孩子,進入幼稚園以後,和其他孩子能夠相處融洽,活動也會十分積極;相反的,那些缺乏關愛的孩子常常獨自玩耍,不與人交往,並且愛發脾氣,部分人還會向其他孩子施以暴力。
從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母愛關懷下成長的孩子,他們的優點是道德觀念強。因為受到過關愛,所以他們也會關愛別人。這樣的孩子在一起,會互相合作,人際關係就會很和諧。母愛就如同健康成長所需要的營養,所以,為了讓這種養分能夠被充分有效地吸收,就需要父親的協助。因為只有在父親的協助下,母親才能更加安心地在子女身上傾注感情和愛,才能建立培養孩子的穩定環境。
前美國總統甘迺迪的母親有九個孩子。令人欽佩的是,這位偉大的母親對所有孩子都餵養母乳。而且,孩子太多,很容易混淆。為了避免這類情況,她製作了卡片,在上面注明每個孩子的特性,並記錄著孩子體重,接受視力、結核病檢查的日期等詳實的內容,讓看到的人都會不由自主地發出感嘆。
甘迺迪的母親之所以能對孩子傾注所有的愛,與丈夫的支持與幫助有關。因為她每次懷孕的時候,她的丈夫都非常高興,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又在物質和精神方面全力協助。正因為如此,她才可以為自己的孩子如此獻身。
與此相類似的,還有生養了多達十一個孩子的南相敦、李英美夫婦。作為父親,南相敦不僅為孩子穿衣服、換尿布,熟練地照管他們的生活,甚至連檢查作業、指導學習等也承擔了下來。對此,他自己也曾在電視節目中坦言道:「生孩子的是妻子,但養大他們的是我。」
如果南相敦在育兒和子女教育上不給予協助,他們不可能有這麼多子女。只有得到父親的鼎力相助,母愛才能更加閃耀奪目。最近爭議頗多的低出生率問題,歸根究底歸也和父親的態度息息相關。如果父親能夠積極地照顧,那母親不就能有心力多添幾個寶寶了?
對於職業婦女,她們的育兒態度與父親一樣有著密切的關係。作為父親,如果能夠積極地協助妻子做好家務,多陪在孩子身邊,那麼母親就能夠更加從容地照顧孩子的飲食和起居。相反的,如果父親對此置之不理,那麼上班族的母親在養育孩子的問題上,就會心存顧慮,最終的受害者則是孩子。而夫妻關係的融洽與否,也同樣決定著母親那方的養育態度。夫妻之間越融洽,母親就能愈加穩定地照顧孩子。
由此看來,使孩子正常生活的基礎是母愛,但支撐這份愛卻要靠父親。沒有父親的愛,家庭很難幸福,子女也無法健康成長。
特別是在子女進入青春期後,父親的協助就顯得更為重要。這一時期,子女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期望擺脫父母而獨立的傾向加強。此時,僅憑母親一人,已經難以負擔子女的教育。孩子們自以為已經長大,把母親的囑咐當作嘮叨,經常有叛逆的舉動。面對這種情況,和孩子始終保持零距離的母親往往不知所措,一籌莫展,那麼父親就要適時地站出來予以幫助。
有了父親的幫助,母親可以給孩子傾注更多的愛,家庭也會變得幸福,孩子也會健康活潑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