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本漁民在釣魚台海域討海的生命故事繪本
◎代理經銷 白象文化
無人島在哪裡?為什麼叫做無人島?
讓我們跟著阿派老船長重返無人島,
看看那裡發生過的事……
釣魚台列嶼位於台灣東北方,列嶼周遭是百年來台灣漁民的傳統漁場,好幾個世代的漁民戰風戰浪來到這裡捕魚、避風、補給淡水,他們在這裡看過飛起來遮天蔽日的海鳥群,抓過遍布礁岸的龍蝦,採過礁岩上蒼翠的海芙蓉,也撿過海鳥蛋帶回給孩子們加菜。
而今,漁場受限、漁獲大減,漁民忿忿不平,「拚無人島」海上拚搏的精神、滿載而歸的喜悅,難道只是一種懷舊的鄉土記憶?不!我們相信:記憶,是一種力量,只是還沒被喚醒!
「釣魚台教育協會」以三年的田野調查,在蘇澳、頭城採訪三十餘位老漁民,將他們「拚無人島」的經歷轉化為老船長「阿派」的故事,並邀請曾獲多種獎項的資深插畫家張振松繪圖,將這一段英勇、智慧、尊嚴的海洋文化記憶,獻給台灣漁民和他們的下一代以及熱愛鄉土、關心釣魚台未來的每一個人。
作者簡介:
◎
撰文者簡介
李淑楨:資深編輯,二十餘年來從事台灣文史類出版品之編撰。
繪者簡介
張振松:四十餘年插畫生涯中創作了許多清新雋永、溫暖人心的作品,並獲得金鼎獎推薦以及行政院新聞局年度少年最佳讀物、好書大家讀等獎項,作品包括《目連救母》、《老鼠捧茶請人客》、《晒棉被的那一天》、《阿金的菜刀》、《等待霧散的戴勝鳥》、《砲臺歷險記》、《石滬股份有限公司》、《動物大車拼》、《夏天吹起的風》等近五十冊圖書。
章節試閱
◎
航向無人島
竹筏有如母船的子船,
一艘釣艚仔漁法的漁船載一、二十隻筏,
一個釣手一隻筏,間隔四、五十公尺依序放下海。
阿派第一個下海,跳下竹筏蹲伏穩定後,
趕緊將竹筏頭的兩條繩子繫牢腰部,
矮凳、裝了釣魚線的魚簍、網袋也都綁好,
然後蹲坐在矮凳上搖櫓划動竹筏。
大家都下筏後,天色已暗,
阿派和釣手們紛紛點亮手電筒和燈籠浮標,
十幾盞紅色的燈火,漂在暗茫茫的海面上,
隨著急速的海流往無人島方向漂流。
阿爸說過再往北一點,就是魚最多的地方,
阿派邊留意著前方以及與其他竹筏的距離,
邊把釣魚線放入海中。
滿天星斗,雲絮飄得飛快,
等待鯖魚上鉤的時候,
阿派聽著海風、海浪、海鳥的聲音,
感到大海上的自己是這麼渺小,
漁燈與星空相輝映,美麗,卻好像暗藏危機。
阿派的手指被釣魚線帶動了幾下,
鯖魚開始吃餌了!
漸漸的,手線被拉扯得愈來愈重,
阿派心臟砰砰直跳:「上鉤了!」
奮力拉起長長的延繩釣魚線,
將三、四百枚釣鉤上的鯖魚一一取下裝入魚簍。
母船開始收筏了,
最早下筏的阿派,離母船最遠,
忽然間,一個側浪打上竹筏,
阿派重心不穩,滑落海中,
幸好他身上綁著竹筏繩,沒被海流沖離,
阿派一手抓過燈籠,向遙遠的母船桅燈揮舞,
高喊著:阿爸,阿爸……。
在鳥嶼撿海鳥蛋
海鳥蛋,是阿派小時候對無人島最早的印象,
阿爸時常帶鳥蛋回來加菜,紅紅的蛋黃特別香,
阿派對那片遙遠的大海充滿了想像,
等到自己成為討海人,才親眼見識到無人島海域
海鳥多到整群飛起來時,天空都被遮住了。
無人島海域各島都有海鳥,鳥嶼和黃尾嶼最多,
阿派二十歲時第一次在鳥嶼撿鳥蛋。
晴朗的六月天,金漁興返航前的下午,
海流平靜,陽光溫暖,
阿派和船員們穿戴斗笠、油布衣,以防鳥屎,
二人一組划竹筏到鳥嶼和蛇嶼之間的小海峽,
靠近鳥嶼淺灘,跳上礁石登島,再爬上一個大緩坡,
視野頓時開闊,西北方的無人島,近在咫尺,
峭嶺嶙峋,陡崖絕壁斜斜插入海中,
很像橫放在海上的巨大骨螺。
天空忽然暗了下來,
在上空盤旋的海鳥整群展開又尖又長的大翅膀,
像一大團雲,快速隨著氣流移動,
飛降在只生長一些短草的光禿坡面上,
嘯叫聲此起彼落,響遍周遭。
登上無人島
走著走著,阿祥指著一處珊瑚礁岸說:
「以前有一次避風上島過夜,
我就是在這裡聽到鸚哥魚睡覺打呼的聲音!」
「是哦?魚哪會打呼啦?」大家七嘴八舌問。
「真的啦,鸚哥魚晚上都躲礁岸下睡覺,
那時我有聽見,想去看,
結果牠們一聽見動靜,啪!啪!幾聲,就逃走了。
無人島這邊,就是好,什麼魚都有!」
阿派第二次登島是在無人島西北邊上岸,
和阿祥他們帶著水桶打算裝水,順便洗個澡,
走過長滿山棕、林投、月桃還有幾株野百合的山麓,
爬上半山坡,阿派看見了阿爸說過的石頭厝。
雖說是厝,但也只剩下石頭砌成的矮牆,
兩三間房舍的屋頂都沒了,任憑海風吹著,
顯得比滿山的荒野還要荒涼。
厝邊有大鐵鍋,一旁有個地下湧泉形成的小水池,
阿派他們在這裡取水、洗澡。
大鐵鍋很像加工漁獲的魚寮用來煮魚的大灶,
阿祥說:「以前日本人就是來這邊做柴魚。」
阿派很不解:「可是我們在無人島這邊捕魚,
沒看過幾次日本漁船啊!」
阿祥說:「大概是很久以前日本時代的事吧,
我也是聽烏肉叔說的,
現在就只有我們台灣船在無人島捕魚。」
為生存 護漁權
「大家小心,日本船在前頭,分散開來!不要被撞。」
無電線對講機響起了總指揮的聲音,
只見一、二十艘日本公務船正往船隊駛來。
好幾架日本直昇機在天上盤旋、監視,
日本的公務船用擴音機和跑馬燈要台灣漁船離開,
船隊不理會,繼續在風浪中衝到12 海浬,
日本公務船紛紛開過來阻擋,
噴水、造浪、放黑煙,手段盡出。
一艘日本公務船突然蛇行對著金漁興六八號靠過來,
緊接著甩尾,巨大的側浪打向左舷,船身劇烈搖晃,
阿派來不及氣憤,急忙轉舵,在驚濤駭浪中前進,
目光掃向周遭,不少艘漁船都被這樣干擾,驚險萬分。
抗議船隊無懼於日本公務船的水柱攻擊,
勇敢地衝進了距離無人島6 海浬處,
日本公務船不斷向漁船噴水柱,
護衛的台灣海巡船就噴回去,場面猶如戰爭。
最外圍的兩艘漁船更是一左一右闖進2.1 海浬,
再靠近就是無人島邊的礁岩區了,便不再前行,
上午九點左右,總指揮通知船隊返航,行動宣告完成。
◎
航向無人島
竹筏有如母船的子船,
一艘釣艚仔漁法的漁船載一、二十隻筏,
一個釣手一隻筏,間隔四、五十公尺依序放下海。
阿派第一個下海,跳下竹筏蹲伏穩定後,
趕緊將竹筏頭的兩條繩子繫牢腰部,
矮凳、裝了釣魚線的魚簍、網袋也都綁好,
然後蹲坐在矮凳上搖櫓划動竹筏。
大家都下筏後,天色已暗,
阿派和釣手們紛紛點亮手電筒和燈籠浮標,
十幾盞紅色的燈火,漂在暗茫茫的海面上,
隨著急速的海流往無人島方向漂流。
阿爸說過再往北一點,就是魚最多的地方,
阿派邊留意著前方以及與其他竹筏的距離,
邊把釣魚線放入...
作者序
◎
前言
藍色的海田
台灣東北部海域有一座無人島,她的名字叫釣魚台,和周邊的南小島、北小島、赤尾嶼、黃尾嶼等五個主要島嶼和數十個岩礁,合稱釣魚台列嶼,和台灣「北方三島」花瓶嶼、棉花嶼、彭佳嶼同屬東海大陸棚邊緣的火山島嶼。
黑潮洋流由赤道帶著暖水北上衝撞東海大陸棚南緣,形成湧升流,帶來了養分及浮游生物,又與東海南下的冷水在此海域交會,潮來潮往,形成了西北太平洋的良好大漁場,隨著季節洄游各類高級底棲魚、鯖、鮪、鯊、旗、鬼頭刀……在此聚集。大海就是漁人的田園,出海捕魚,有如在海上的田園耕耘,船頭尖尖,就像農人耕田的犁頭,在海面上畫出一道接著一道的波紋。
「鯖魚的故鄉」南方澳和台灣東北部各港口的漁民,近百年前,開始隨著黑潮挺進釣魚台海域「討四季海」,在這片藍色的海田辛勤捕魚,養家活口。釣魚台島無人居住,漁民稱之為「無人島」,這片海域經常風強浪大,海象多變,早年漁船小、設施少,到這裡捕魚,風險很高,所以到無人島捕魚叫做「拚無人島」。
一代又一代,從只靠羅盤、收音機和經驗拚風拚浪,到擁有先進的衛星導航和探魚、測流等設備,漁民在這片海田努力生存,共創地方的繁榮。而今,釣魚台列嶼還被日本霸佔,讓他們再也不能自由地「拚無人島」,只有黑潮,依舊強勁地往東北方向、往釣魚台海域流去,他們期望著重返這片海田……。
發行人的話
種下保釣的種籽/陳美霞(釣魚台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
2012 年,保釣老將林孝信和夥伴推出釣魚台教育工作;2015 年,林孝信逝世,為延續其「釣魚台公民教育」的遺志,同志們於2017 年1 月創立「釣魚台教育協會」,更有系統地推動並開始擴展,與漁民攜手合作共同進行釣魚台教育啟蒙工作;2021 年適逢「保釣五十周年」,本協會規劃一系列的紀念活動,從論壇、遊行到繪本、紀錄片、民俗小戲……等,本書《拚無人島》,正是其中一項成果。
本書主角「阿派」大半生在釣魚台海域捕魚養家活口的經歷,脫胎自本會2019 年「凝視百年漁場記憶:追尋南方澳漁業變遷與釣魚台海域勞動生命史」口述歷史計畫,訪調員深度訪談南方澳及頭城曾經在釣魚台海域捕魚、或曾經上過釣魚台、或曾經參與2012 年「為生存,護漁權」海上保釣行動的32位中老年齡層的漁民。這些訪談鮮活地反映了漁民對釣魚台的深厚感情、捕魚維生的艱辛、對釣魚台被日本侵佔的憤怒或無奈,也反映了他們對日本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的批判,這些資料成為本會推廣釣魚台公民教育及啟蒙工作的絕佳教材,為使釣魚台教育能向下扎根、擴及下一代,決定以適合青少年閱讀的繪本形式發行。
《拚無人島》文圖並茂,呈現釣魚台海域做為百年來台灣傳統漁場的重要性。冀望社會大眾深切了解:維護釣魚台的主權及漁權,不只是1970 年代迄今保釣知識分子奮鬥的目標,更關乎好幾個世代以來台灣漁民生存、生計、生活之所繫。
主編的話/林宏隆
2021 年4 月15 日,釣魚台教育協會和蘇澳聖湖社區合作的「拚無人島」民俗小戲,在南方澳南天宮媽祖廟口登場,鼓聲陣陣,如浪起伏,我深受感動,因而改變了正在進行中的繪本故事線,從穿越時空的「無人島歷險記」,轉為「拚無人島」的在地故事。
在此特別感謝蘇澳區漁會理事長蔡源龍,慷慨提供他精彩的漁業人生故事以及在釣魚台海域的閱歷,成為本書的重要情節;同時也感謝協會的蘇澳漁業界代表林月英、楊德信、林新川等人對故事和繪圖提供了寶貴意見,以及協會二位幹部卓淑惠與陳慈立的全程協助。
感謝編輯李淑楨接手改寫故事,以及繪者張振松一筆一畫「純手工」地為本書帶來既寫實又魔幻的生動畫面,讓我們透過阿派在釣魚台海域戰風戰浪的歷程,看見台灣漁民不屈不撓的鬥志與尊嚴。
撰文者的話/李淑楨
從主編手裡接棒撰寫阿派的討海人生,查閱資料時,看見一則1966 年的新聞:「台灣各地近海漁船由今天起將大批出動,前往無人島北面海上圍捕鯖魚。」感觸良深。那是青年阿派已經熟悉了無人島海域的星月風浪、精進捕魚技術的年代,日本人尚未蠻橫阻擋台灣漁民捕魚、登島,無數像阿派這樣敢於挑戰風浪的漁民,在那裡打拚賺生計。多希望這樣的日子,早日重返。
繪者的話/張振松
以為可以上漁船感受一下討海的氛圍,
以為可以踏訪無人島,
結果都是妄念,到頭只能靠資料、照片、老船長的口述,
再加上啤酒催化的想像,終於
我像跟隨阿派,在海上探望了無人島。
◎
前言
藍色的海田
台灣東北部海域有一座無人島,她的名字叫釣魚台,和周邊的南小島、北小島、赤尾嶼、黃尾嶼等五個主要島嶼和數十個岩礁,合稱釣魚台列嶼,和台灣「北方三島」花瓶嶼、棉花嶼、彭佳嶼同屬東海大陸棚邊緣的火山島嶼。
黑潮洋流由赤道帶著暖水北上衝撞東海大陸棚南緣,形成湧升流,帶來了養分及浮游生物,又與東海南下的冷水在此海域交會,潮來潮往,形成了西北太平洋的良好大漁場,隨著季節洄游各類高級底棲魚、鯖、鮪、鯊、旗、鬼頭刀……在此聚集。大海就是漁人的田園,出海捕魚,有如在海上的田園耕耘,船頭尖尖,...
目錄
◎
﹝前言﹞藍色的海田
廟口的小戲
內埤海沙埔的少年
引擎一響 黃金萬兩
航向無人島
滔天巨浪打落了竹筏
在鳥嶼撿海鳥蛋
登上無人島
擱淺在蛇嶼的貨輪
討海囝仔賺到了「起家船」
海底劃紅線
為生存 護漁權
老船長的願望
後記
附註
參考資料
◎
﹝前言﹞藍色的海田
廟口的小戲
內埤海沙埔的少年
引擎一響 黃金萬兩
航向無人島
滔天巨浪打落了竹筏
在鳥嶼撿海鳥蛋
登上無人島
擱淺在蛇嶼的貨輪
討海囝仔賺到了「起家船」
海底劃紅線
為生存 護漁權
老船長的願望
後記
附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