踵武,意指承傳。中華武術能得以發展,在於門人師徒間一代一代的相傳,時至今日,看似商業掛帥的國際都市,中華武術如何順應時代而存,以至體育文化又怎樣開闢嶄新的傳播渠道呢?
本書為香港樹仁大學舉辦的「中華武術與體育文化傳播」學術研討會之研究成果,匯聚新傳學者、武術中人等發表的專長研究,從而分為五大範疇:大數據學習、虛擬現實與人工智能、傳統文化論述、流行文化視野、健康和心理,一同探索現今中華武術的傳承和體育文化傳播的無數可能。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李家文博士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專業應用副教授、系主任和大學傳訊總監。研究範疇包括新聞學、數碼人文發展、中華武術與體育文化傳播,以及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等。
1997年在樹仁學院(現正名為香港樹仁大學)畢業後,先後在本港電視台擔任港聞記者、駐北京新聞中心主任和新聞報道員等不同崗位。期間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曾獲選參加美國國務院學者交流計劃,成為SUSI(The Study of the U.S. Institute on Journalism and Media)項目新聞與傳播訪問學者。
現為香港電台《自由風自由phone》節目主持和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評審委員會成員。著有《武藝傳承:香港葉問詠春口述歷史》和《新聞是歷史的畫面:香港的電視新聞》等。憑繪本《香港非遺與葉問詠春:阿樺出拳》及《香港非遺與葉問詠春:阿樺秘笈》奪得2023年第四屆香港出版雙年獎(出版獎:兒童及青少年)。主理紀錄片《守道》、《記錄時代》及《撼動》;2023年監製《無涯:中華武術傳播》。
林援森博士
畢業於香港樹仁學院(現正名為香港樹仁大學)新聞系,其後取得香港新亞研究所歷史學碩士、博士學位,以及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博士學位。現為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專注財經新聞教育和流行文化研究。
曾從事財經新聞和電視台綜藝節目之工作,先後任職於《商報》和《明報》等報章財經版,以及亞洲電視綜藝節目組,經驗有助自身教學和研究。目前參與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中華武術與體育文化傳播」和「香港電視新聞六十五載 1957-2022」之研究工作。
多年來發表的論文及著作涵蓋歷史、金融、新聞傳播和流行文化等。在「2017第二屆國家傳播學高層論壇」,發表〈從人民幣看國家話語權〉,獲大會頒發優秀論文獎。其他論文包括〈名人文化中的媒體視角〉、〈歷史與流行〉和〈從東奧看運動新聞與社會發展之關係〉等。著有《中國近代企業史研究:以漢冶萍公司個案分析》和《中國近代金融研究:中國通商銀行研究》。
作者序
導讀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舉行「中華武術與體育文化傳播」學術研討會,旨在以分享和推廣中華武術與體育文化的傳播為己任。這次研討會也是單偉彪先生所贊助的「中華武術與體育文化傳播」研究項目的活動。正如單先生在研討會致辭所說,他喜歡太極和橋牌,橋牌和太極(武術)雖然看似沒有關係,但無論運動或者學問,想要精通,都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如他所言:「真正、長期和最後的勝利者,就是他每次都選擇正確的事。」
是次研討會獲得相關學者或行業領頭支持,他們發表的研究論文和報告,大致可分為大數據學習、虛擬現實與人工智能、傳統文化論述、流行文化視野,以及健康和心理五大範疇。
首先,有關大數據學習,著名數據大師車品覺先生發表報告〈中華武術與大數據〉,由仁大新傳研究團隊整理成文。該報告指出,「科技」由「科學」和「技術」兩個不一樣的概念揉合起來。以詠春拳為例,它既可以是一個工具,也可以是一個技巧,或是把技巧化成工具;又如哲學家海德格爾所說,人類一開始使用工具時,只是把工具視為「幫手」,延伸人類本來做不到的事情。但人類漸漸發現,越理解工具,便越能將之改進以至發明更多工具,也讓人類更能了解自身優劣。對工具的理解到達極致,便會如今天人類所追求的「自動化」一樣。
葉問長子葉準授徒、項目顧問彭耀鈞博士報告〈虛擬學習系統與中國功夫技術的傳播:以仁大「虛擬詠春學習系統體驗課堂」活動為例〉,從本系與中、小學合作的活動,收集學生參與虛擬詠春課堂的學習數據,並作出系統分析,以觀察學生的學習特性,相關數據和資料對我們了解學生學習的進程受益良多,以資日後研究。
至於虛擬現實與人工智能,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系主任李家文博士和《功夫傳奇》監製、研習太極拳多年的倪秉郎師傅,與一眾詠春師傅,包括葉問宗師長孫葉港超師傅、前香港散打代表隊成員楊永勣師傅、葉問次子葉正入室弟子兼詠春體育會主席李煜昌師傅、詠春葉正學會主席賈安良師傅,一同座上討論,經整理成〈專題討論:中華武術與體育文化傳播實踐〉一文,其討論內容豐富,聚焦討論虛擬現實與人工智能方面,其中李煜昌師傅同意,人工智能系統可作為「引子」,把學生帶進詠春的世界。我們如何善用人工智能,對推廣傳統詠春實為百利之所在。
香港電競總會創會會長楊全盛先生在研討會上發表口頭論文報告〈虛擬現實及元宇宙科技發展與中華武術傳承〉,由仁大新傳研究團隊整理,報告闡述楊全盛先生如何理解元宇宙與中國文化的淵源,例如「靈境」一詞就是對元宇宙很貼切的形容。他表示:「因為它不是虛擬的、不是假的,而是一個平行的世界。」他又指出,不少在現實中進行的活動,甚至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很適合於元宇宙,善用科技可提供不同觸感和體感,以完善「人、機」融合的概念,甚至讓人在「虛擬靈境」生活。
傳統文化論述方面,著名傳播學者林玉鳳教授發表論文〈澳門詠春宗師何金銘子弟的集體回憶:中華武術傳播個案研究〉。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副系主任彭淑敏博士發表〈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詠春「籐樁」與籐器文化〉一文,其從葉問宗師第一代弟子唐祖志師傅的故事開始,說明其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磨練詠春拳法,期間更創製「籐樁」,利用籐的彈性和韌力配合練樁。我們可從「籐樁」的歷史和故事,曲線了解中華武術和文化發展之關係。
在流行文化視野的部分,我們從李小龍到甄子丹,綿綿訴說著一個又一個詠春和英雄的故事,當中媒介就是電影。電影作為流行文化,同樣曲線推動著武術發展。筆者的〈葉問電影中家與承傳之視覺〉一文,以近十年葉問系列電影,分析其中一個共同概念「家」,透過「家」的分析,說明另一種同樣曲線推動著武術或詠春的內涵意義。
《信報財經月刊》總編輯鄧傳鏘先生發表〈電影人的武者精神:從黃飛鴻、李小龍和葉問看傳播媒介如何承傳中華武術〉一文,通過相關武者電影分析,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以家傳戶曉的黃飛鴻、李小龍和葉問三位一代宗師為引子,說明他們的共性,又如何透過作為香港傳播媒介的電影弘揚國際,也讓武術門派發揚光大,引發不少想像空間。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兼任講師裴浩輝先生發表〈電競遊戲作為新興體育文化與中華武術的傳承〉,該文從電競遊戲中有關中華武術的發展說起,從文化意義分析,闡述電競遊戲如何將中華武術及文化融入當中,探討格鬥類遊戲電競發展對發揚中華武術文化的重要性云云;同時電競的優化也提升自身作為新興體育文化推動中華武術文化傳播的效能。
有關健康和心理方面的說明,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高級講師及副系主任雷雄德博士發表〈武術運動的身體健康益處〉一文,指出傳統中國武術不單止是一門自衛的技能,發展至今已經成為健康運動、復康治療,甚至是一門生活哲學。國際上,多個國家把中國武術列入學校體育課程綱領,是培養青少年強身健體的教材。
香港樹仁大學協理學術副校長周德生博士發表的〈武術與正向心理學的共鳴與融合〉一文,指出正向心理學作為心理學領域中的新興範疇,專注於研究並促進人類的幸福感和個性優勢;論文又提到,正向心理學旨在理解是甚麼讓生活變得幸福和有意義;同時,中國武術作為深植歷史和文化的訓練方式,將鍛鍊身體的紀律、心靈的明晰和靈性的洞察力融合在一起,這種全面的鍛鍊方式對身心健康的好處吸引了心理學界的關注。
導讀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舉行「中華武術與體育文化傳播」學術研討會,旨在以分享和推廣中華武術與體育文化的傳播為己任。這次研討會也是單偉彪先生所贊助的「中華武術與體育文化傳播」研究項目的活動。正如單先生在研討會致辭所說,他喜歡太極和橋牌,橋牌和太極(武術)雖然看似沒有關係,但無論運動或者學問,想要精通,都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如他所言:「真正、長期和最後的勝利者,就是他每次都選擇正確的事。」
是次研討會獲得相關學者或行業領頭支持,他們發表的研究論文和報告,大致可分為大數據學習、虛擬現實與人工智能...
目錄
序一 李家文 004
序二 馮應謙 008
導讀 林援森 011
「中華武術與體育文化傳播」學術研討會評審委員會及主持簡介 015
「中華武術與體育文化傳播」學術研討會致辭 單偉彪 020
大數據學習篇
中華武術與大數據 車品覺 024
虛擬學習系統與中國功夫技術的傳播:以仁大「虛擬詠春學習系統體驗課堂」活動為例 彭耀鈞 030
虛擬現實與人工智能篇
專題討論:中華武術與體育文化傳播實踐 李家文、倪秉郎、葉港超、楊永勣、李煜昌、賈安良 044
虛擬現實及元宇宙科技發展與中華武術傳承 楊全盛 063
傳統文化論述篇
澳門詠春宗師何金銘子弟的集體回憶:中華武術傳播個案研究 林玉鳳 068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詠春「籐樁」與籐器文化 彭淑敏 090
流行文化視野篇
葉問電影中家與承傳之視覺 林援森 106
電影人的武者精神:從黃飛鴻、李小龍和葉問看傳播媒介如何承傳中華武術 鄧傳鏘 120
電競遊戲作為新興體育文化與中華武術的傳承 裴浩輝 131
健康和心理篇
武術運動的身體健康益處 雷雄德 144
武術與正向心理學的共鳴與融合 周德生 154
序一 李家文 004
序二 馮應謙 008
導讀 林援森 011
「中華武術與體育文化傳播」學術研討會評審委員會及主持簡介 015
「中華武術與體育文化傳播」學術研討會致辭 單偉彪 020
大數據學習篇
中華武術與大數據 車品覺 024
虛擬學習系統與中國功夫技術的傳播:以仁大「虛擬詠春學習系統體驗課堂」活動為例 彭耀鈞 030
虛擬現實與人工智能篇
專題討論:中華武術與體育文化傳播實踐 李家文、倪秉郎、葉港超、楊永勣、李煜昌、賈安良 044
虛擬現實及元宇宙科技發展與中華武術傳承 楊全盛 063
傳統文化論述篇
澳門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