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自序
近年來,運用國外的文學理論以研究古典辭章,愈益流行,甚至成為顯學,例如概念史學派、譜系研究、敘事學理論等等,中西匯通、相互發明原本不是壞事,對於促進學術發展、觸發新的研究方法極具價值,但是理論的生硬搬套卻令人不安,因為看起來「很新潮」,實質上對於閱讀者而言非但沒有增益審美領悟,也沒有獲致理解效果。這之間除了有理論運用是否恰切、適當的問題之外,運用理論者究竟對於國外文學理論的了解是否深刻、通透,恐怕更是關鍵!
據筆者長期觀察,古典詩歌的研究始終重視「詩歌如何經營意象」,有關詩歌意象的探討未曾或衰,「意」與「象」之間的關係,一直是學術研究的重要論題。然而,一首詩作,何以運用外在事物的景象,以表徵或隱喻詩人的情志,便可以產生「言外之意」?縱然研究論著頗多、說法頗豐,卻無法令筆者感到滿意。追究其因,便在於「意象系統」何以能夠發揮作用?與想像力有何關係?這些重點一直沒有被談論清楚。尤其從「單一意象」到「意象群」(眾多意象),如何能夠透過想像力的發揮,從而構成有效的「意象系統」?其間理據為何?是筆者長時間思索且亟欲解答的困惑。
無庸置疑,國外的文學理論與本國的文學研究可有互通、借鑑之處,進而可以成為吾人解說、分析文本的理論支撐,這也正是本書產出的著眼之處。本書運用德國格式塔心理學派(德文:Gestalttheorie)的完形理論(Gestalt psychology),融入古典詩歌作品研究,以求清楚說明意象系統構成的原理原則,探索「想像力」在意象群之間如何發揮作用、形成有組織的脈絡,嘗試把意象之間的關係,給予文學科學化的論述,再利用心智圖(Free Mind 或MindMapping)將整首作品予以整體統合,繪出詩作內容的意象組織結構,便於讀者把握其間的聯結,探驪取珠。
一本書的完成,過程往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特別是學術論著要與讀者見面,在現今經濟艱困的大環境下,實屬不易。除了筆者之外,本書作者包括了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華文所的博士生、碩士生,以及國文教育碩士生、碩專班學生,他們因為參與筆者的課程,對於筆者的詩學論述深感興趣,於是無畏艱難,花費精力寫作論文;而新學林出版社的林政鑫先生更是本書的重要推手,如果不是他的叮囑和玉成,本書很難出版;在此一併致上謝意!
好書不厭回讀,如果這本書能夠幫助讀者理解詩歌意象究竟是怎樣運用想像力發揮作用的,那就達到筆者出版本書的初衷了。期待知音共賞!
潘麗珠 謹誌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