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戀受傷的妳不孤單!教育心理博士最真實的自我揭露,和最暖心的療癒陪伴!
★戀渣故事 × 療癒歷程 × 專業解析,與病態人格渣戀的情傷自訴與療癒自救書!
我將這段歷程從諮商室裡帶出來,
希望陪妳走過一段因愛受傷的蠻荒,
再次相信愛的奇蹟。
──森女慈慈
妳有沒談過一種戀愛:本以為的真命天子,交往後卻滿嘴謊言、腳踏多船、做出各種違反常理的行為……,然後用一套套完美的說詞,讓妳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就像許多初展的戀情,森女慈慈遇見一位堪稱完美情人的體貼男子,讓她對未來滿懷期待。
不久,她卻發現男友不僅纏綿舊愛、誘拐未成年少女,更有著違反倫常的癖好,卻毫不自覺有錯,簡直顛覆三觀。
但慈慈仍然不想放棄這段愛,她進退維谷,期待用愛感化男友,甚至出手營救無辜的少女……
甜美愛情成了越級打怪的戰局,戰況不斷升級,直到一息尚存,她才辨識出男友是「病態人格」者,也才明白自己只是渣男愛情大戲裡的一員。
幸而走上絕路的前一刻,她突然想通了。
從此,她運用自己的心理學專業,踏上自救之旅。
森女慈慈寫下自己的故事,不只是述說一段渣戀,更是現代女性走過病態關係、深入自剖、重拾生命主權的成長紀實。她深深覺醒:讓彼此分不開的,不是渣男嘴裡的愛,而是自己心裡的缺;我們無法改變別人,唯有洞察自己、健全自身,才能盼望幸福。
慈慈同時身為教育心理學博士與病態人格愛情中的受害人,提供了罕有人及的獨到視角,幫助受困的男女看穿渣戀的伎倆,認識關係中的自己,重拾受損的生命力,進而重新擁抱愛。
面對逆境時,作者說「求助是勇敢的行為」,這是本書給讀者的珍貴禮物。謝謝她動人、感人、充滿勇氣與韌性的分享。
──張書森
慈慈做為一位師者,將那些難以直面的傷口示於大眾,這份勇氣哪裡來?她想跟受苦的人說:「妳也能突破重圍、重拾自己的陽光!」這份生命的初衷於是放出了巨大的光芒,讓所有疑慮灰飛煙滅。看著浴火中、放晴後靜靜閃亮的慈慈……,我也跟著轉化了一輪。這樣釋然的我們,又美又辣!
──雲默心靈創辦人 SKy
看待病態人格者,作為受害人可能流於主觀,身為專業人員可能過於抽離。作者完美的平衡了兩者,本書很值得推薦。
──王俸鋼
作者簡介:
森女慈慈
教育心理學博士,台灣職能治療師證照,發展繁體中文版《簡式暗黑四特質量表》,目前耕耘於自殺防制研究領域。
著有《你以為你在談戀愛,其實你在越級打怪》,一本為了自己,也為療癒那些因親密創傷而陷入靈魂暗夜的人所撰寫的暖心之作。
相信只有自己經驗過的才算數。比起告訴你怎麼做,更想陪你一起走。
喜歡森林。在成為自己和療癒他人的道路上前進。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感動推薦──
王俸鋼/精神科醫師,著有《渣男,病態人格》
金樹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名譽教授
SKY/雲默心靈創辦人
郝柏瑋/諮商心理師、台灣開放式對話網絡創辦人
張書森/臺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
張義平(幽樹)/諮商心理師、對話式催眠創始人
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列)
名人推薦:感動推薦──
王俸鋼/精神科醫師,著有《渣男,病態人格》
金樹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名譽教授
SKY/雲默心靈創辦人
郝柏瑋/諮商心理師、台灣開放式對話網絡創辦人
張書森/臺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
張義平(幽樹)/諮商心理師、對話式催眠創始人
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列)
章節試閱
Déjàvu
如果他們都無法從內部改善或約束自己的行為,那就得從外部加入刺激改變動力了。挾著宣洩憤怒和一點點報復的心態,我在臉書上發了一篇文章,內容描述著男友對我的不忠和屢屢被揭發的謊言,並在文末標記了他與少女的帳號。我已然了解公眾輿論的壓力對李政不具一丁點威脅,但對少女未必。我想用輿論的壓力迫使她離開,儘管那代表我必須得讓少女的身分曝光;所幸那只是她的小帳,無法從中得知其真實身分。雖然這樣的手段顯得有些卑鄙,但我希望在事情還有可能繼續往下一步發展之前,藉由稍微浮上檯面,能從中切斷少女和他的連結。
雪片般的關心從四面八方飛來;我成功地塑造了男友是渣男的形象。我對這樣的成果感到滿意,心想:「如果少女還能分辨是非的話,應該會就此離開吧?」然而此舉,卻帶來另一波出人意料的展開。
* * *
臉書的訊息欄躺著一名來自陌生女子的訊息。
「雖然我不認識妳,但我真的要跟妳說,他一直都是這樣,沒有改變⋯…」
我心頭一驚。這是誰?我心中泛起絕望,我到底還要因為李政認識多少陌生女孩?
難道除了少女以外,還有其他人?
女子表示,她是李政的乾妹,同時也是曉曉的國中同學;同樣在十四、五歲的時候在網路上認識李政,並維持著斷斷續續的聯繫直到今天。我對她的名字並不陌生;在交往期間李政就曾向我表示他有一位很關心的乾妹,而他有多麼「喜歡」她。
似曾相似的感覺湧上了心頭,無論是我、曉曉、乾妹,或是少女,都是在十來歲的年紀認識了李政。同樣的,乾妹、我和李政的關係,也都是在他與曉曉交往的這十年間,作為網友有一搭沒一搭地維繫著。乾妹和我一樣,也曾在這幾年間收過李政突如其來的訊息。雖然表達的是關切,但文字裡卻給人一種模糊不清,彷彿踰越了界,影射男女之情的曖昧。雖然感到些許怪異,當時的我僅將其當作關係淺薄的網友,未多加理會。然而作為女友,現在我完全是另一種感受。
我突然想起;當初之所以會認識李政,也是因為他當時有意追求我另一位同學。按照他的說法,他後來選擇了曉曉,是因為曉曉對他比較有反應。我驚訝著我和乾妹在角色上的相似性:我們曾經都是李政想追求的對象的「同學」。而無論他最後是否與他主要的目標對象交往,他和我們這些「周邊」的女孩子也從未斷過牽連。這種既視感讓我發覺:李政和女性的互動模式有固定的軌跡可循:從青少年到青壯年,相同的行為模式從未改變。我開始擔心同樣的手法,有一天或許也會延續到少女的同學身上。
* * *
乾妹的出現讓我意識到:我、曉曉、乾妹,都是在差不多的青少年時期出現在李政的生命當中;李政似乎對這個時期發展出的關係特別執著。我回想起李政曾告訴我,在某個他和曉曉在家談分手的夜晚,因為彼此僵持不下,而決定找我去緩衝兩人之間的氣氛。當時的我並未察覺有異,只是當作久違的朋友聚會而赴約,相處時也沒有感受到不對勁。原來早在過去,我就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被牽扯進他倆的關係,成為他和曉曉關係中的他者。而如今情況倒反;曉曉成為了我和李政關係中的他者。我和曉曉,在物換星移間對調了角色;女友變成了前任,前任成為了關係中的他者。而李政,就在由我和曉曉建構出的時間場裡,長大了。這樣寄生在過去和現在的人,是否有未來?
我彷彿看見了錯置的時空;我看見了自己、曉曉和乾妹,都像是棋子般被前後擺佈在以李政為中心點的時間棋盤裡。我猛然驚覺自己已在其中,而相仿的關係發展途徑一直不斷在李政的人生中重複上演。想到這裡我突然明白:若情況發展下去,即便我離去而少女成為正宮,最終她也必然成為前任,亦躲不過未來糾纏成為關係中他者的命運,就如同她此刻(被李政賦予)的角色。
為什麼?為什麼最後都是女性在親密關係裡淪落至悲慘的位置?
* * *
乾妹向我說明,她一直都不知道原來李政這段時間有交往對象,甚至李政曾對她表示希望她能夠到台中陪伴他共度週末。我看著乾妹截圖給我的對話紀錄;如此大膽且無恥的邀請,正是發生在我與李政交往、同時他也與少女曖昧的時期。重點是在這之前,李政與乾妹僅匆匆見過一次面!邀約僅有一面之緣的成年女子返家獨處,企圖可想而知;同樣的舉止他也曾對少女做過。他到底如何看待生命中的女性角色?他似乎能夠隨意跨越那本應存在的兩性互動界線,活在一種幻想的親密裡。
情感界線被侵犯的痛固然再次升起,但此刻的我卻感到大為振奮;如此我們就有充分的證據讓少女明白,那個對她投以大量愛語的男子,說的並不是真的。在我們都忙著課業的同時,訴說著渴望的那個男人,正試圖從其他女人身上尋找樂子。這個無情的事實,想必會狠狠地傷了她的自尊心,就如同李政傷害我一樣。我暗自祈禱少女能接受這個殘酷的真相。
我詢問乾妹是否願意讓我將這樣的資訊傳達給少女的家人,乾妹爽快地答應了,聽過我的說明後,也同樣表示願意幫少女一把。對情感不忠的出軌行徑往往是慣犯,我們都不樂見少女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我想起了曉曉;這十年她究竟是怎麼走過來的?聚會時她從未向我提過和李政交往的細節;她究竟是知道、或是不知道李政在親密關係中一貫與他人曖昧的行為?曉曉也是高知識女性;如果她知道,為何選擇繼續留在這段關係中?如果知道,她為何選擇默不作聲而繼續放縱?記憶中的曉曉只有陽光、開朗的笑容,在這背後她到底承受了多少不堪?我從未有機會察覺,而她也從未表述。但如果我是曉曉,我說得出口嗎?我能夠坦承我的感情正被外來者侵犯,而那個第三者還是我的親密伴侶刻意帶進來的?
我試著想像自己是曉曉的處境,卻感受到自己的嘴被禁錮了。強烈的自尊壓得我說不出;無論是怎樣的委屈和傷心終究是硬生生地被彈了回去;這樣的情節令人感到羞恥,也有辱我的自尊。萬一、萬一……我是不被愛的那個呢?追根究柢,女孩將「不被愛」的恐懼埋藏在很深、很深的心底。成年人尚且無法看清這錯綜複雜的感情局面之動力究竟從何而來,遑論涉世未深、被戀愛沖昏頭的少女。
我該相信愛是一切的答案嗎?愛與真實,我該望向哪方?
* * *
為了讓少女看清,乾妹試著探問李政對感情的想法,以及是否目前有新的中意對象。而我們卻又在這裡,看見了他的第三張臉。
「她眼界還不夠。這也是我遲遲不與她交往的原因之一。」
「坦白說,我還是搞不清楚,為何她會喜歡我。但我是喜歡妳的,這點不會改變,我也不會否認。」
「現在還不明朗。再給她一點時間,讓她好好想想。」
從他的口中,李政將自己在與少女的關係裡塑造成一種被動的形象,同時還不忘表達對乾妹的愛意。乾妹困惑地問我:是少女倒追他嗎?
一個人,到底能顛倒是非黑白到怎樣的程度?
「每次我提到曉曉,他都會略過不談。我從以前就覺得他不把曉曉當一回事,總是說他喜歡我,要我跟他在一起。」乾妹說著。
不把伴侶當一回事,是李政一致的行為,也是我此刻的寫照。他的喜歡,太過氾濫。我想起他曾說自己所說的「喜歡」,就和自己說喜歡蘋果、香蕉一樣,沒什麼區別。他的喜歡,並非來自於渴望建立親密連結的原始情感需求,而是一種純粹採集的慾望。無論是我、曉曉、少女或乾妹,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女孩;每個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個體,擁有自己獨特的性格、喜好和價值;然而對李政而言,我們就像高掛枝頭的蘋果、香蕉、橘子、芭樂;他通通都喜歡,沒什麼區別。我們都只是待收穫的作物而已;誰被採進籃裡,那只是時機的問題,總之他會讓我們一直懸掛在此。
對女性扭曲的價值觀以及病態撒謊的樣子在三方對峙下無所遁形。他就像變色龍一樣,在每個人面前有著不同的樣子。他沒有穩定的自我形象,也沒有一套跨情境的核心價值觀系統;他的語言裡也充斥著他自以為是、膨脹的自我價值,認為自己主宰著和每一個女性的關係。然而他對自己的每一個面貌都信以為真;畢竟他若沒能先騙過自己,又怎能騙過我們?我和少女、曉曉,也只是被設計成互相對立的角色,無意識地被捲進一場無止盡的競爭循環賽裡。
但不該是這樣的。女性從來就不應服膺於這樣的角色。不應為一個男人和與自己同類的女性成為對立、互相傷害;那只是為了從中獲取利益的那個背後的男人的詭計。
* * *
「妳知道『絕對領域』嗎?」她問。
「知道啊,怎麼了?」
「他有次死求活求地叫我拍照給他,被他煩死就拍了。後來他就直接把我的腿投放在電視上啊超變態的,頓時覺得很後悔。」
「!!原來那是妳!」
「妳看過!?」
我跟乾妹被眼前這突如其來的事實嚇到大驚失色!原來我曾在李政電腦桌布看過的腿照主人並不是曉曉,而是另有其人!將女友同學的腿照放在隨時可見的桌布到底是什麼心態?這十多年來,他意淫著乾妹滿足自己的性幻想,從她二十歲開始持續到三十歲。這一切都噁心至極!
Déjàvu
如果他們都無法從內部改善或約束自己的行為,那就得從外部加入刺激改變動力了。挾著宣洩憤怒和一點點報復的心態,我在臉書上發了一篇文章,內容描述著男友對我的不忠和屢屢被揭發的謊言,並在文末標記了他與少女的帳號。我已然了解公眾輿論的壓力對李政不具一丁點威脅,但對少女未必。我想用輿論的壓力迫使她離開,儘管那代表我必須得讓少女的身分曝光;所幸那只是她的小帳,無法從中得知其真實身分。雖然這樣的手段顯得有些卑鄙,但我希望在事情還有可能繼續往下一步發展之前,藉由稍微浮上檯面,能從中切斷少女和他的連結。
...
推薦序
關於愛,我們依舊知道得太少
郝柏瑋/荷光成人性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台灣開放式對話網絡創辦人
親密關係的關鍵祕訣,牽涉到一個人對於自己界線與情感需求的瞭解。我們能否在受到吸引、且對方外顯條件都符合自己擇偶標準的同時,在實際互動中觀察對方與他人互動的模樣是不是也符合自己預期?對方能否在進入關係之後,能與其他非伴侶關係的他人維持友善卻不踰矩的往來?對方能否在家人、朋友、閨蜜、伴侶關係都有照顧、陪伴需求時,依照自己的人生價值觀,既能維繫親密關係,又能平衡地回應自己與各方的需求?
這些能力不是天生就知道,而是要經過後天學習,且往往深受家庭經驗影響。可惜的是,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沒有戀愛課,沒有情感教育課,過度強調課業成就發展的結果,就是我們對於愛,對於在愛中的自己,以及在愛中的渴望、需求,常常一知半解。不認識自己的需求,也就不知道如何辨識對方,如此在某個機緣下進到親密關係中,就像是進入未知的森林,想必大傷小傷難免。如果又遇到一個在情感上特別擅長操弄的對象,那真的就像是書名所說的「越級打怪」了。
試著用法國哲學家德勒茲(Gilles Deleuze)的塊莖圖式概念來做個延伸比喻:想像戀愛經驗就像是登一座山或是潛入一個地底洞穴,在裡頭會有許多抉擇、困難、無法回頭的單行道、死路、陷阱,也有壯觀美景或舒適的棲身地。沿途也會遇見很多不同的生物,有些從外觀就能分辨出牠有沒有危險,然而也很多是肉眼無法辨識的。因為牠們可能外表兇猛實則個性溫和,有些外型可愛但潛藏劇毒。在沒有經驗的時候,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的相處,才能明白認識對方。在這樣的地方遊歷,最重要的就是你手上的地圖。如果這份地圖標記了多重的出口及入口,那麼這趟旅程雖然可能充滿挑戰,也能一直找到逃逸存活的路線。畢竟只要有一線生機,就值得繼續冒險下去。
然而通往出入口的路線常常被封死。哪些狀況封住這些路線呢?往往是某些過去人生經驗形塑出來的習慣與信念,像是:「我不可以求助,求助是脆弱的」、「我一定要負責到底」、「我絕對要讓他/她好看」、「我不能沒有他/她」……。我們的文化與教育擅長打造入口,我們求學、求財、求職、求子,卻往往沒有提示撤退的出口,容易讓人身陷退無可退的地步。
在書中,森女慈慈像是走入了一個巨型的戀愛關卡,她的戀愛對象是所謂「病態人格」者,在持續如海浪般擾亂情感的海岸線之際,也對她的生命處境帶來相當大的挑戰。目前心理學的研究讓我們知道,童年逆境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影響很大。特別是在未成年時期,作為孩子的我們對於照顧者的狀態其實相當敏感,換言之,父母親如何回應挫折、如何面對壓力、如何解決衝突、如何調節情緒……,都會刻在腦海裡。孩童時期沒被滿足的需求,會在接下來人生中持續追尋。因此孩子長大之後,可能在意識上會知道要挑選「絕對跟爸媽不一樣」的伴侶,然而在關係中,那股對於照顧者熟悉的習慣卻在無意識中隱隱作祟,逐步驅使當事人到最後還是挑到了跟爸媽相似的人。總結來說,以溫柔的愛來包裝的控制與虐待,對於遭遇過童年逆境的人特別有吸引力,像是包著糖衣的毒藥。
森女慈慈在經歷一連串的感情衝擊與轟炸之後,試著重建自己。這個過程相當不容易,這有如颱風過境的災後重建,要將自己一點一點重新拼回來,並找到屬於自己的真相。即便揭露這些不堪的經驗令她感到羞恥、懷疑、否定、猶豫,而自己是教育心理學博士的身分,也令她會擔心這些揭露對於未來職涯、學生或其他尚無法預測的層面帶來負面影響。但書寫結果發現,真相不會減損力量,反而可以讓我們踩在更踏實的基地上向前邁步,重新找回自己的出入口。對於經歷長期關係虐待的倖存者而言,重新拾回內在正義是重要的,這也呼應最近法國的性侵害倖存者吉賽爾.佩利科特(Gisèle Pelicot)提出的口號「羞恥必須轉向」(Shame must change side),呼籲人們關注在關係中被虐待的經驗。這些不是受害者的錯,該感到羞恥的是明知道在關係中的這些舉動會造成傷害,依舊不顧後果的加害方。
書中細緻描寫了森女慈慈的內在經驗與自身覺察,讓我們有機會更貼近在感情經驗中難以與外人道的創傷經驗,以及其復原的可能。我們可以看到森女慈慈生命中持續發著光的力量,不但為了自己,也為了其他可能遭遇到情感虐待的潛在受害者著想,因此即便拖著自己的疲憊與擔憂也要繼續下去。
願我們都與這股力量同在,找回自己內在的真相,也找到人生旅程的多重出入口。
關於愛,我們依舊知道得太少
郝柏瑋/荷光成人性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台灣開放式對話網絡創辦人
親密關係的關鍵祕訣,牽涉到一個人對於自己界線與情感需求的瞭解。我們能否在受到吸引、且對方外顯條件都符合自己擇偶標準的同時,在實際互動中觀察對方與他人互動的模樣是不是也符合自己預期?對方能否在進入關係之後,能與其他非伴侶關係的他人維持友善卻不踰矩的往來?對方能否在家人、朋友、閨蜜、伴侶關係都有照顧、陪伴需求時,依照自己的人生價值觀,既能維繫親密關係,又能平衡地回應自己與各方的需求?
這些能力不是天生就知道...
作者序
作者的話
這是一本關於病態人格(psychopathy)與自我療癒的書。
我是一位教育心理學博士,從事暗黑特質與病態人格的研究,並且擁有專業的職能治療醫療訓練背景。然而這本書的重點並不是要傳授給妳病態人格的專業知識,而在於告訴妳一個像我這樣,擁有醫療與心理背景的高知識女性分子,如何在遇到病態人格渣男,歷經一段荒唐又毀滅自我的愛情戲碼後,苟延殘喘地從地獄裡爬出來,重新站穩在地球表面呼吸的故事。
病態人格,或譯作心理病態、精神病態,按照表面的字義,指的是一種違常的、與大多數一般人不同的人格結構、心理或精神狀態。根據現代病態心理學之父賀維.克勒利(Hervey Cleckley),以及發展出適用於評量罪犯之病態人格診斷工具(Psychopathy Checklist- Revised, PCL-R)的加拿大心理學家海爾博士(Robert D. Hare, 1980)道,「每一個人,包括專家在內,都會被這些人欺騙、操縱或是迷得團團轉。」(引自 Stout, 2005/2013)那麼,沒能即時辨識出眼前的危險情人不是妳的錯;妳無須為自己經歷一場精心策畫的騙局而感到自責與羞愧。請讓我好好擁抱妳。
病態人格者在情感和人際互動上的特徵,包括膚淺的魅力、巧舌如簧、病態說謊、缺乏悔意。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戴洛伊.保羅斯(Delroy Paulhus)提出:病態人格是暗黑特質中的惡意之最(暗黑特質還包括馬基維利主義、自戀與虐待,合稱為「黑暗四特質」);他們是一群毫無道德良知,為了滿足個人目的而衝動行事,並且對自身作為毫無愧疚以及罪惡感之人。病態人格也與性相關議題(sex-related issues)以及虐待(指透過傷害他人並從中得到愉悅感)呈高度正相關(Muris et al., 2017; Paulhus et al., 2020)。綜合上述,缺乏戀愛經驗的女孩子很容易在一開始被病態人格的膚淺魅力所吸引,然而這個大說謊家總有一天會露出馬腳。即使謊言被揭穿,他們不僅不會對自身的行為(如出軌、雜亂的性行為等)產生愧疚或悔意,對於造成妳因親密關係受挫而產生的精神痛苦,他們同樣也缺乏同理心。甚至當看見妳眼眶裡的淚和扭曲的臉部表情時,他們內心升起的還可能是一絲愉悅。仔細回想,如果妳曾在親密關係中經歷上述令人難以理解的行為,那麼妳的他很有可能是潛在的病態人格者。他和妳就是不一樣。
病態人格帶來的親密關係創傷可以是延續很多年的。我所經歷的前任,行為上的荒誕完全顛覆了我的三觀以及我對世界與人性的理解;從一開始以為是天降的命定之人,到最後為他耗盡身心健康以至於失去自我和生存意願。在歷經生命暗夜的幾年間,我靠著頻繁的心理諮商以及各式各樣的自我療癒方法(如書寫、冥想、運動等)走出了這段困境。然而深知心理諮商所費不貲,以及社會大眾對心理治療的偏見與汙名化,並不是人人都有走進諮商室的契機。因此我將這段歷程從諮商室裡帶出來,希望陪妳走過一段因愛受傷的蠻荒,見證從創傷到復原的可能;透過自我探索歷程修復自己,並且再次相信愛的奇蹟。
本書的第一部記載了我與病態人格前任的故事;從相識相戀,到自我毀滅後重新站起來;妳可以從中看到病態情人行為和語言上的荒唐。本書的第二部記載了我做了哪些事情試著讓自己從這段病態的關係裡痊癒。本書的第二部也可視為一個重新尋回生命主權的歷程;因為要找回自己,所需聚焦的絕不再只是親密關係,更多的是向內探索,反思我與自己的關係。希望這些真金火煉的歷程,能陪伴妳度過那些為情傷心欲絕的時刻。若能作為引導妳走上屬於自己的療癒之路的種子,這本書的目的也就算達成了。
本書的其中一個特色是記錄了部分我與我的心理師的治療性談話,包括我們如何抽絲剝繭地拆解病態人格的套路,辨識其背後惡意又隱微的心理操縱,以及最重要的,我如何在這樣的歷程中更加了解自己:為何我離不開這段關係?我在親密關係中真正渴望的是什麼?我如何更加貼近並聆聽自己真實的內在聲音?以及最後,我該怎麼做才能重新拾回生命的主導權?
本書的另一個使用指南是在書中,我盡可能地使用當時最直接能夠反映我的情緒與感受的語言,提供妳一個能夠對照自身經驗的文本。如果妳覺得那樣的感受似曾相似,或是這樣的文字勾起了潛藏在妳體內某處的痛;不要懷疑自己的身體想告訴妳的一切;信任來自妳身體的真實感受,那是一種與生俱來、珍貴的自我保護機制。
即便經歷了一段慘痛的親密關係,我仍舊認為自己是幸運的。因著我所受的高等教育訓練以及我所擁有的心理健康資源,讓我在這條路上有機會擺脫病態人格者的惡意控制。然而那些未能擁有相同資源的女孩,她們的痛苦有人聽見嗎?想到這裡,我就覺得心疼不已。那些在新聞裡被播放的房思琪們,還有韓國與臺灣的N號房事件;那些受了傷的女性要怎麼活下去?是否有人溫柔地承接她們的痛呢?想到這裡,我決定要為世界上的女性做點什麼。
我相信這是這個時代需要的作品,也是我為療癒自己走上的最後一里路。我期望這樣的經驗敘說能夠化為妳內在的勇敢,讓妳找到妳內在最真實的力量。儘管外面的世界是那麼險惡,而療癒的道路又遠又長;但唯有試著讓深藏的痛浮出水面,我們才能正視自己所受的傷,然後在彼此的陪伴下,踏上療癒以及自我完整的道路。揭露創傷的過程絕對不舒服,我完全理解,但希望這本書讓妳知道:妳並不孤單。如果妳在字裡行間感受到了痛苦、掙扎、困惑、絕望,那些都是真實的;如果妳感受到了正義、勇氣、溫暖與力量,那也是真實的。這裡頭有黑暗,也有愛。
那麼,我們就開始了。
作者的話
這是一本關於病態人格(psychopathy)與自我療癒的書。
我是一位教育心理學博士,從事暗黑特質與病態人格的研究,並且擁有專業的職能治療醫療訓練背景。然而這本書的重點並不是要傳授給妳病態人格的專業知識,而在於告訴妳一個像我這樣,擁有醫療與心理背景的高知識女性分子,如何在遇到病態人格渣男,歷經一段荒唐又毀滅自我的愛情戲碼後,苟延殘喘地從地獄裡爬出來,重新站穩在地球表面呼吸的故事。
病態人格,或譯作心理病態、精神病態,按照表面的字義,指的是一種違常的、與大多數一般人不同的人格結構、心理或精神狀態。...
目錄
【推薦序】關於愛,我們依舊知道得太少/郝柏瑋
作者的話
●第一部: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1.最完美的情人
2.前女友的影子
3.十七歲的第三者
4.無止盡的謊言
5.Déjàvu
6.繼親家庭
7.當所有門都關上
8.原生家庭:回到洞穴中
9.病態人格
10.那把刀是誰射出去的?
11.情緒虐待
12.天秤上的戰爭
●第二部:療癒之路
1.善用醫療資源
2.「心理諮商有效嗎?」
3.知識賦予選擇,真相帶來力量
4.療癒書寫
5.正念冥想、感恩練習
6.運動治百病,擁抱大自然
7.就只是單純地去做些讓你覺得快樂的事吧!
8.重拾自我,練習一個人
9.培養你的友誼圈圈聯盟
10.好女孩不應大聲說話
●第三部:致親愛的妳
後記
致謝
●附錄:本書重要議題
1.關於病態人格
2.關於親密關係暴力
3.隱蔽的關係:第三者的社交隔離
4.關於自殺
5.知識不正義:創傷後的語言斷裂現象
6.給專業助人工作者的反思
共享資源
參考文獻
【推薦序】關於愛,我們依舊知道得太少/郝柏瑋
作者的話
●第一部: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1.最完美的情人
2.前女友的影子
3.十七歲的第三者
4.無止盡的謊言
5.Déjàvu
6.繼親家庭
7.當所有門都關上
8.原生家庭:回到洞穴中
9.病態人格
10.那把刀是誰射出去的?
11.情緒虐待
12.天秤上的戰爭
●第二部:療癒之路
1.善用醫療資源
2.「心理諮商有效嗎?」
3.知識賦予選擇,真相帶來力量
4.療癒書寫
5.正念冥想、感恩練習
6.運動治百病,擁抱大自然
7.就只是單純地去做些讓你覺得快樂的事吧!
8.重拾自我,練習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