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中,原名秉中,字容甫,號頌父。清代學者,江蘇揚州人。
七歲喪父,家貧,由其母鄒維貞授《小學》、《四書》。十四歲入書店當學徒,遍覽經史百家,故揚州民間云「無書不讀是汪中」,工駢文,特出於當世,二十七歲時作《哀鹽船文》,描寫揚州江面鹽船失火,為杭世駿所歎賞,評為「驚心動魄,一字千金」。清乾隆二十八年,以《射雁賦》應試,列揚州府第一名,補諸生。乾隆三十三年,鄉試落第,遂不復應試,專心治學。
汪中早年家貧,營養失調,又過於一生操勞,以致於聞更鼓雞犬聲,心跳加速,夜不成寐。自稱與劉孝標有四同五異,一生「未嘗有生人之樂」。他為馮廷丞作碑銘時,一再稱自己「恐朝露有期」、「衰疾餘生」。汪中侍母至孝,其妻孫氏,工詩,惜不為婆婆所喜,最後汪氏出妻,招致不少指責。汪中嘗言,「平生有三憾:一憾造物生人必飲食而始生,生不百年而即死;一憾生無兩翼可飛踏九霄,足不四蹄可徒走千里;一憾古人但著述流傳,不能以精靈晤對」。
乾隆四十二年,舉為拔貢生,歷為太平知府沈業富、寧紹台道馮廷丞、安徽學政朱筠管書記。乾隆四十八年,在南京協助編纂《南巡盛典》。晚年,為鹽政全德鑑別書畫,聊保生計。乾隆五十五年,應聘至鎮江文宗閣檢校《四庫全書》,乾隆五十九年,扶病前往杭州文瀾閣檢校《四庫全書》;是年冬,積勞成疾,卒於西湖葛嶺園僧舍。
汪中研究墨子。他將墨子與孔子平視,認為「孔子魯之大夫也,而墨子宋之大夫也,其位相埒」。著有《述學》內外篇、《春秋述義》、《春秋後傳》、《廣陵通典》、《荀卿子通傳》、《小學》等。王引之《汪中行狀》總評說:「陶冶漢魏,不沿歐、曾、王、蘇之派,而取則於古,故卓然成一家言。」汪中的駢文多取材現實,情感發自肺腑,藝術上能「狀難寫之情,含不盡之意」,風格遒麗富艶,是為淸代駢文之冠冕。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