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集結三十位傑出教師身教言教的故事,展現他們傑出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熱忱。他們教育學子,讓臺大人得以一棒接一棒的扛起社會繼續進步前行的擔子。書中提出卓越的教學智慧與方法,並充滿知性感性的勵志故事。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謝吉隆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採訪撰稿】
李宜靜、李珈彤、李嘉、沈沛育、紀泰永、徐孜儀、徐敬萱、陳彥蓉、黃郁淳、廖彥甄、劉以羚、劉亭君、蔡欣佁、鄧筑縕、盧信希、賴晁翔、羅思涵
章節試閱
范家銘 認識自己共感他人口譯如此 教學亦如是(摘錄)
翻譯所教室角落,是個用灰色隔板搭起的口譯廂。在這小小隔間,口譯員的大腦高速運轉——一邊聆聽演講,一邊口譯;一下要注意用字遣詞,一下又要觀察整體方向;遇到新訊息,還得隨時調整翻譯內容。
攝影師請范家銘在口譯廂裡擺拍幾張。只見他還沒坐穩就急著出來,特地繞到教室後方,把口譯廂電源打開,就怕照片裡麥克風燈號根本沒亮,露了餡。為呈現最貼近工作的模樣,范家銘沒有放過任何細節。
認真對待細節,使范家銘累積深厚的口譯實力。舉凡二○二○年和二○二四年臺灣總統當選國際記者會、二○二四年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的臺北國際電腦展主題演講,都由范家銘擔任口譯。在全球矚目的場合,他以清晰口條、穩健語調,不慌不忙地穿梭中英語之間。儘管口譯員從不是目光焦點,但范家銘的聲音,卻令人忍不住伸長耳朵去聽。
帶樂隊到教口譯 不變的是基本功
范家銘除了口譯工作和教學,還身兼建中樂旗隊指導老師近二十年——正是從帶樂隊的經驗中,他找到訓練技巧的方法。
「口譯是一門技巧,」范家銘說:「既然是技巧,就需要練習,而練習自然有一定的步驟。」
范家銘以自己學單簧管和雙簧管的經驗類比,口譯同理,一定要從基本功循序漸進,「你要從長音開始練習、你要練音階、你要注意音色和音準、你要怎樣吸氣吐氣、口腔牙齒舌頭的位置怎麼放鬆⋯⋯」。
范家銘接觸口譯的契機,可追溯到九○年代末的社會氛圍。時值有線電視合法化,Discovery等外國電視頻道紛紛進駐,字幕翻譯需求隨之萌生,知名口譯員王麗莎更在坊間開班授課,成了指標人物。當時范家銘就讀臺大外文系大三,只在學校修過一學期口譯;在親戚鼓勵下,他決定報名王麗莎口譯班,嘗試看看。
雖不曾立志成為口譯員,但范家銘並不排斥,又在前輩提攜下陸續開始接案,順水推舟地,便一路攻讀師大翻譯所碩博班。范家銘自承學口譯的過程沒什麼挫折;許多方法論都是為了解決學生的問題,才漸漸摸索出來。
精進語言能力 才能共感講者
在口譯世界裡,語言能力是最重要的基石。因此,范家銘將許多語言訓練方法融入教學,讓學生實作演練。
英語聽力是重中之重。范家銘認為,提升英語聽力只有土法煉鋼:聽寫(dictation)。也就是一邊聽音檔,一邊寫下每個字,就算不認識單字,也要盡可能拼出來。尤其聽力不好的學生,每天都要練聽寫,即使只有二十分鐘,也要聽五分鐘。
范家銘也在課堂讓學生輪流大聲朗讀。對於口譯員,再偏門的詞彙都可能在工作時派上用場;范家銘舉例,他曾在藥物臨床試驗會議上,為了翻譯「糞便檢體」相關用語,連續十分鐘都用英語說各種糞便形狀、顏色、質地,「這些東西我們平常不會說,真正要說出來時,要跨越的障礙其實很大。母語都如此了,更何況是外語」。
透過大聲朗讀提升外語熟練度至關重要,「聽到自己的聲音,習慣唇、齒、舌的協調,講英文才能慢慢變得比較自然」,范家銘不吝花大量時間,雕琢學生朗讀品質。不只發音咬字,就連音量、韻律,到抑揚頓挫,只要聽起來不對就重來。
上課時,范家銘盡量創造全英語環境。「口譯員要能在時間壓力下共感講者。到底他想表達什麼意思?他為什麼要說這些話?」范家銘說,譯者不只傳遞字面上的意思,還要掌握廣泛知識背景,甚至講者的情緒、價值判斷,「你要把他情緒背後的意念,移植到另一個語言的語境」。唯有平時就浸泡在外語環境裡,才做得到。
范家銘 認識自己共感他人口譯如此 教學亦如是(摘錄)
翻譯所教室角落,是個用灰色隔板搭起的口譯廂。在這小小隔間,口譯員的大腦高速運轉——一邊聆聽演講,一邊口譯;一下要注意用字遣詞,一下又要觀察整體方向;遇到新訊息,還得隨時調整翻譯內容。
攝影師請范家銘在口譯廂裡擺拍幾張。只見他還沒坐穩就急著出來,特地繞到教室後方,把口譯廂電源打開,就怕照片裡麥克風燈號根本沒亮,露了餡。為呈現最貼近工作的模樣,范家銘沒有放過任何細節。
認真對待細節,使范家銘累積深厚的口譯實力。舉凡二○二○年和二○二四年臺灣...
作者序
校長序
陳文章(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人才是臺灣最重要的資產,而臺大正肩負著培育國家未來人才的重要使命。每年有超過一萬名的大學部與研究所新生加入臺大,作為實現夢想的起點。《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第十八輯,刻劃了三十位傑出教師陪伴無數夢想啟航的歷程,我很榮幸可以拜讀這些動人的生命故事。
豐沛的教學熱情以及對研究的堅持,是三十則故事共同的主旋律。而其中最讓我欽佩的,是每位老師的韌性與勇氣;他們毫不保留地分享在教學這條路上遭遇的挫折,以及如何將挫折轉化為養分,支持他們成為教學典範。老師們也無懼時代的變化,勇於與時俱進、持續學習,將數位科技、人工智慧融入課程,成為教學創新的契機。師長們的韌性與勇氣,無疑是臺大學生最好的模範。
身為臺大校長,我也深切體認到,唯有不斷優化教學環境,才能讓每位學生與老師勇敢追夢、振翅高飛。我們訂定了二○二四至二○二八年的校務發展計畫,以「臺灣基石、全球連結、國際頂尖」為目標,做為臺大百年的里程碑。我們明白國際視野對未來人才的重要性。由臺大國際處、教務處、學務處攜手合作,推出了國際人才培育計畫NTU Beyond Borders。我們創造了更多機會,支持學生到國際頂尖大學、企業、非政府組織(NGO)見習、實習、探索創新創業。臺大也鼓勵老師與國外大學合作,開設國際線上課程或是國際讀書會;也可以善用寒暑假,帶領學生到海外移地學習,達到深化學習、提升國際素養的目標。我們鼓勵學生透過社團、海外服務隊及社會奉獻獎提案,參與國際服務活動,展現臺大人的利他精神。國際學習的經驗,將會成為學生實踐夢想的重要資糧。
我希望藉由這篇序文感謝所有獲獎教師,有您們的教導與陪伴,讓學生在實踐夢想的過程中,可以更有自信地昂首闊步。期許臺大能夠持續發揮在高等教育的影響力,承擔培育未來人才的重要使命,讓年輕學子的夢想因為臺大而變得更偉大!
教務長序
王泓仁(國立臺灣大學教務長)
恭喜本次榮獲教學傑出殊榮的三十位老師!臺大從二○○七年開始出版《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迄今已邁入第十八年。這十八年來,我們記錄了超過四百六十則精彩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僅是臺大的故事,更是臺灣致力高等教育教學創新的見證。
臺大的教學創新源自我們開放多元的精神。每一則教學傑出故事都是獨特的,無論是老師的教學方法、與學生互動的經驗,乃至於教育理念,都不盡相同。因為我們相信,教學沒有單一的標準,也沒有最好的方法。藉由每一年的教學傑出故事,我們與大家分享不同學門的教師,如何因材施教、因「領域」與「課程」制宜;期待透過多元典範,鼓勵更多老師加入教學創新的行列,激盪出更絢爛的火花。
二○二四年,臺大與臺灣高等教育教學專業發展學會(Taiwan Profess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Network in Higher Education, TPOD)合作,建立高教對話平台。從四月開始啟動「未來大學環臺列車」,與中興大學、高雄科技大學、臺北醫學大學、清華大學共同舉辦論壇,探討跨域學習、學習規劃、自主學習、彈性學制等重要議題。十月以What’s Next: Future-focused University為主題,舉辦高教國際論壇暨海報展;不僅有來自東京大學、一橋大學、首爾大學、Times Higher Education、成功大學的演講嘉賓,更有全臺十五所大學共襄盛舉,分享「國際化學習」和「學生支援系統」的創新做法,盛況空前。
我們也響應了教育部人工智慧學程聯盟,提供臺大的課程與數位教學平台NTUCOOL,支援聯盟跨校教學與修課。臺大也進一步擴散跨域彈性修業制度的經驗,與各校分享領域專長,以及校、院學士的成果,一同朝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目標邁進。
回顧臺大近年執行未來大學計畫的經驗,我們相信一個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遠;唯有群體智慧與團隊合作,才能打造健全與永續的教育改革制度。臺大會持續傳唱教學傑出的故事,延續教學創新的火炬,以豐碩的成果與嶄新的樣貌,迎向二○二八百年臺大!
校長序
陳文章(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人才是臺灣最重要的資產,而臺大正肩負著培育國家未來人才的重要使命。每年有超過一萬名的大學部與研究所新生加入臺大,作為實現夢想的起點。《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第十八輯,刻劃了三十位傑出教師陪伴無數夢想啟航的歷程,我很榮幸可以拜讀這些動人的生命故事。
豐沛的教學熱情以及對研究的堅持,是三十則故事共同的主旋律。而其中最讓我欽佩的,是每位老師的韌性與勇氣;他們毫不保留地分享在教學這條路上遭遇的挫折,以及如何將挫折轉化為養分,支持他們成為教學典範。老師們也無懼時代...
目錄
校長序
教務長序
范家銘 認識自己共感他人 口譯如此 教學亦如是
蔡雅如 客製學習單 讓微積分走進學生心中
楊吉水 熱情培養化學人才 手握祕密武器
王 昱 「我們在當柯南!」 集集大震後的地質學家
黃長玲 性別即政治 教室內外的思辨之旅
蔡崇聖 以生活為鏡 培育全方位經濟思考者
魏子堂 藥理所大哥哥 陽光般照亮實驗室
廖士程 精神醫學 始於對人的關懷
侯信安 醫病同行 攜手面對不輕言放棄
黃彥銘 服務病人 發掘藥學核心價值
廖文正 從傳授知識到啟迪生命的教學之旅
陳昭宏 從企業再返杏壇 帶學生實踐知識
洪一薰 工業工程引路人 教學不是獨角戲
林雅芬 以自然為師 種下學生心中美善種子
林乃君 植微到農化 看見美好風景
張惠雯 從教室到豬場 培養經濟動物獸醫師
孔令傑 在AI時代傳遞知識火花
林宗賢 電機課堂出發 一起挑戰半馬
鄭卜壬 不像老師,更像「Sales」的大學教授
王雅筠 帶領學生 進入植物科學世界
符碧真 衝鋒 革新 讓教育現場不一樣
沈凡玉 焦慮的時代 用文學安身立命
曾寶儀 「剛剛好」教學 讓日文融入學生生活
朱國瑞 物理研究傑出 教學講義數十年磨一劍
毛慶生 面對「大小朋友」 經濟學家故事說不完
林子羿 環保永續種子 在日常生活開花結果
莊珮琪 定點為圓心 世界為半徑 定向越野突破舒適圈
周珮雯 全英語心理學 師生互動「正增強」
李宇修 教導學生動手 製作機器人的快樂
劉嚞睿 無為創造有為 因材施教的生農教學
校長序
教務長序
范家銘 認識自己共感他人 口譯如此 教學亦如是
蔡雅如 客製學習單 讓微積分走進學生心中
楊吉水 熱情培養化學人才 手握祕密武器
王 昱 「我們在當柯南!」 集集大震後的地質學家
黃長玲 性別即政治 教室內外的思辨之旅
蔡崇聖 以生活為鏡 培育全方位經濟思考者
魏子堂 藥理所大哥哥 陽光般照亮實驗室
廖士程 精神醫學 始於對人的關懷
侯信安 醫病同行 攜手面對不輕言放棄
黃彥銘 服務病人 發掘藥學核心價值
廖文正 從傳授知識到啟迪生命的教學之旅
陳昭宏 從企業再返杏壇 帶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