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最重要的自然作家、《鷹與心的追尋》作者海倫‧麥克唐納,在這本字字珠璣的散文集中,邀請讀者從她個人的自然觀察角度,思索圈養與自由、遷徙與飛行的概念,走進最私密的經驗。
文筆優美、節奏獨特不凡,無比輕盈卻充滿力量。透過她的眼睛,可以遨遊天際,也可以匍匐山林之間,重新體驗人類如何理解周遭的世界。
黑暗卻閃爍微光,無比輕盈卻充滿力量。
從心靈向自然提問──《鷹與心的追尋》作者最新散文集
◆內容簡介
★Amazon2020年8月選書
★華盛頓郵報2020年十大最佳書籍
★入選紐約時報、娛樂周刊、時代雜誌、Literary Hub文學網站夏季最佳書籍
《紐約時報》暢銷書《鷹與心的追尋》作者、薩繆‧約翰遜紀實文學獎得主,為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寫下超俗不凡的散文集。
動物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開導人類,但牠們總會在無意間做到,而且動物所教導的事,很多都是關乎我們自身、我們自以為早已知曉的事。
海倫‧麥克唐納在這本散文集中,彙集她最愛的散文,加入近期的新文章,主題從對鄉間風景消失的鄉愁,涵蓋管理鴕鳥農場的哀愁,乃至她自身入睡前的晚間禱告。
思索圈養與自由、遷徙與飛行的概念同時,海倫邀請讀者走進她最私密的經驗:在帝國大廈頂樓觀察鳴禽大規模遷飛、在匈牙利目睹成千上萬的灰鶴、在薩福克郡的白楊林尋覓英國最後的金黃鸝。她用令人心有戚戚焉的澄澈目光,書寫野豬、雨燕、採蘑菇、偏頭痛、鳥巢的特點,也寫我們觀看野生動物時,意外獲得的指引和安慰。
出自本世紀最重要、見解最深刻的自然作家,這本散文集不只堪為典範,也令人心馳神往。描寫觀察、描寫迷戀,也描寫時間、記憶、愛與失落,以及我們如何理解周圍的世界。
◆名人推薦
古碧玲 《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李偉文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林大利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澳洲昆士蘭大學生物科學系博士
林思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優聘教授/台灣猛禽研究會理事長(審訂)
林政道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審訂)
胖胖樹王瑞閔 金鼎獎科普作家
徐仁修 財團法人荒野基金會董事長/自然生態文學作家
張卉君 作家/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
張東君 科普作家
麥覺明 導演
黃一峯 四屆金鼎獎科普作家/生態教育工作者
黃宗慧 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黃宗潔 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黃美秀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理事長
廖鴻基 海洋文學作家
劉崇鳳 自然書寫作家
從心推薦
◆各界佳評
海倫‧麥克唐納透過她真摯優美的散文,把聲音還給動物,還給環境。對生態多樣性的珍惜,讓她深知不能把其他生命縮限為科學定義下的生物,書中所滿溢的、對生命尺度與生命目的思索,必能深深觸動真心關切自然的讀者。
──黃宗慧,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向晚的飛行》是自然神奇的眼藥水,用了它,世界不變,但我們看世界的方式將有所不同。
──廖鴻基,海洋文學作家
理性與感性兼美之作──鑲嵌於生態網絡之中,人類無法自外於自然,萬物靈光俯拾即是,只需開放與覺察。
──張卉君,作家/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
坐在電腦前分析資料久了,反而愈來愈少與大自然接觸。海倫的散文,提醒我自然觀察才是研究的本質。
──林大利,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澳洲昆士蘭大學生物科學系博士
麥克唐納實驗節奏與風格,彷彿在不同高度試飛後,發現自己能隨心所欲,以任何速度、循任何方向、前往任何目標,她的風格就是這麼靈活。她寫鳥類的遷飛模式與風暴,寫鳥巢作為家庭的隱喻,也寫以自然作譬喻的危險。我不禁聯想到蒼鷹,羽毛如此豐密,力量大得能撲殺一頭鹿,可重量卻不過幾百克而已。這也是麥克唐納的散文所展現的矛盾特色──無比輕盈卻充滿力量。
──《紐約時報》,蓓魯‧塞嘉爾(Parul Sehgal)
這本書意義重大。麥克唐納透過這些散文,重新審視作家的理念:身為作家,她有責任思考評估自然世界發生的事,傳達自然界生命的價值。
──《華盛頓郵報》
想透過他人之眼觀看自然世界,很難找到比海倫‧麥克唐納更好的一雙眼睛……(她的)寫作輕巧卻扎實,實屬不可思議,而且文筆優美之至,我在文稿影本上折角做記號,折到都不成樣了。她能成為如此優秀的觀察者,除了謙遜,還因為她願意懷抱敬畏、敞開心房。
──《舊金山紀事報》
麥克唐納的寫作捕捉到生命難以言喻的韻律……硬要形容的話,(她的)文章是這個不祥年代發出的呢喃──黑暗卻閃爍微光,擾動心之深處。
──《今日美國》
令人振奮……沒人能用更有力或更美麗的方式描述自然界的日常。
──線上雜誌《Slate》
目不暇給……麥克唐納提醒我們,即使人類持續限縮自然世界,但與人無涉的世界對我們來說,大部分依然顯得陌生而令人驚奇。
──《華爾街日報》
今年對很多人來說,廣大的戶外成了難及的遠方,很難產生與自然合一的感受。所以本書是現在不可或缺的讀物,但也是隨時皆可品味的一本著作,兼具智慧和優雅,啟迪耳目之外,也有醉人的魅力。
──《明尼亞波里斯明星論壇報》
令人印象無比深刻的文集……書寫動物與人類世界交會的典範之作。
──《柯克斯書評》(星級評論)
引人入勝的散文集……揉合驚奇、懷舊與愁緒。
──《出版人週刊》
架構豐美,影響複雜,啟示驚人。
──《書目》雜誌(星級評論)
書寫自然、人性和失落的重要作家。麥克唐納的字裡行間充滿對我們周圍野生動物的鮮活描繪。
──《時代》雜誌
對生命與自由的深度思索。
──《娛樂周刊》
作者簡介:
海倫‧麥克唐納(Helen Macdonald)
作家、詩人、插畫家及自然學者,劍橋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附屬研究學者。著有暢銷書《鷹與心的追尋》,以及隼屬猛禽的文化史,書名就叫《隼》(Falcon)。另包含《沙勒的魚》(Shaler’s Fish)在內,出版有三本詩集。曾任劍橋大學耶穌學院研究員,也曾是專業養鷹人,並協助管理歐亞各地的猛禽研究及保育計畫。現為《紐約時報雜誌》撰稿作者。
譯者簡介:
【譯者】
韓絜光
台大外文系畢業,人文科普專職譯者。從尚未收尾的蝌蚪開始養了兩隻目前四歲的角蛙,漫漫翻譯路上感謝生物的陪伴。譯有《創客精神》、《追尋寧靜》、《沒有媽媽的超市》及《探險家學院》系列等。
【審訂者】
動物專有名詞──
林思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優聘教授、台灣猛禽研究會理事長。
植物專有名詞──
林政道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
章節試閱
【內文摘錄1】
1 巢
小時候我立下志向,想當個自然學家。我點滴收集大自然的珍藏品,排列在房間窗台和書架上,這些東西體現了我從書上到處看來的零碎知識。其中有蟲癭、羽毛、種子、松果,也有從蜘蛛網上取下的蕁麻蛺蝶或孔雀蛺蝶脫落的單片翅膀;有從死鳥身上割下的翅膀,飛羽張開釘在厚紙板上晾乾;有小動物頭骨、食繭—灰林鴞、倉鴞、紅隼的食繭,以及鳥兒的舊巢。一個是蒼頭燕雀的巢,混雜馬毛、苔蘚、痂塊般的蒼白地衣、鴿子換下的羽毛,大小正好可以立於我的掌心。另一個是歐歌鶇用稻草和嫩枝編成的巢,巢內泥土硬化後形成一層薄薄的殼。但這些鳥巢與其他我珍愛的收藏排在一起,始終顯得格格不入。不是因為鳥巢令人感悟時間流逝。幼鳥離巢,生死輪替,這些是人年歲更長以後才學會感受的心境。可能是因為鳥巢予我一種難以名狀的情緒,但最大的原因在於,我覺得我其實不應該據有它們。巢與蛋密不可分,而我知道,蛋是我絕對不該撿拾的東西。即使看到鴿子從樹枝間清出來、掉落在草地上的潔白半殼,道德心也會阻止我伸手。我從來不忍心把蛋殼拿回家。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自然學家慣於收集鳥類的蛋;一九四○至五○年代在鄉間郊外長大的孩子多半也撿過鳥蛋。「以前我們每個巢最多只會撿一個,大家都撿過。」我的一個女生朋友難為情地告訴我。她那個世代比我早出生二十年,卻擁有我沒有的自然知識,這實屬歷史的意外。他們很多人都在尋找鳥巢中度過了童年,至今一見到荊豆樹叢仍會反射性地想:哎,會有赤胸朱頂雀。見到樹籬也總忍不住要伸手搖一搖,看看去年搭得牢不牢靠,能不能支撐蒼頭燕雀或歐亞鴝的巢。我們都有一種很少形諸語言的直覺,那和一個人的眼、腦、心、手如何把握周圍的風景有關,而她們擁有的直覺與我不同。我自己生活在鄉間的年代,鳥巢像是熟悉的文本中被重新編寫的句子,已不再是待人發掘的東西,而是要悉心保密、不讓人知道的地點。話雖如此,鳥巢在幼時的我眼中有個突出的特點。對孩子來說,樹林、田野和花園,充滿了隱蔽分散的魔幻角落:有隧道、石窟、地洞,可安安心心躲藏其中。我後來明白了小時候的鳥巢令我想到什麼。巢象徵了祕密。
我追蹤烏鶇、山雀、歌鶇、茶腹鳾飛經我家花園的動線。牠們每年春天築下的巢,總會改變我對家的感受。想到這些鳥兒的存在濃縮成一個巢,生命依附在那唯一的一個點,我就不禁緊張起來。我會不由自主思及生命之脆弱,擔心烏鴉和貓的掠食,花園頃刻間充斥威脅,不再是安全的地方。雖然我從未特意尋找鳥巢,卻一樣會發現它們。我可能只是坐在廚房窗邊,吃著碗裡的牛奶穀片,不意間瞥見一隻棕眉岩鷚閃入連翹花叢。只有家鼠大小的小小鳥兒,滿身的條紋、斑點,嘰喳唱鳴不休。我知道自己理當別過視線,卻總是忍不住偷偷摸摸屏住呼吸,目光追隨樹葉微乎其微的晃動,知道從視線內消失的鳥兒正在枝椏間上下飛跳,向鳥巢移動。接著,只見一團振翅的光影,棕眉岩鷚從樹籬邊竄飛出去,旋即消失不見。既然方才確定了牠去過哪裡,現在又看到親鳥飛走了,我就非得一探究竟不可。我發現的鳥巢,位置多半高過我的頭頂,所以我會伸長手臂,彎起手指頭去搆,直到指尖觸碰到光滑溫暖的表面,或是脆弱不堪的幼小身軀。我知道自己是入侵者。鳥巢就像瘀青一樣,明明不希望它出現,但真的出現了,又會忍不住一再去觸碰。鳥巢推翻了鳥在我心目中代表的一切意義。我喜歡鳥,主要是因為鳥看起來無比自由。察覺危險,察覺陷阱,察覺任何不合理的負擔,鳥兒都可以飛走。看著鳥兒,我彷彿也享有了牠們的自由。但巢和蛋約束了鳥,讓鳥兒易受傷害。
兒時陳列在我書架上的舊書,形容鳥巢是「鳥兒的家」。我百思不解,鳥巢怎麼會是家呢?那時,我認為家是恆定不變、可以依靠的避風港。可鳥巢不是這樣。鳥巢是隨四時循環的祕密,用過之後可以拋棄。但也是在當時,鳥類以無數方式顛覆我對家的本質的理解。有些鳥類終年待在海上,或者始終飛翔於空中,只有築巢和產卵的時期,雙腳才會踏落於泥土或岩石上。巢和卵,將鳥暫時繫於陸地。這訴說的是一個生命開展的故事,有點像小時候旁人老是對我述說的那個故事,但又不盡然相像:有一天,你會長大,你會結婚,你會有自己的家,生養你的孩子。我不知道鳥歸屬於這其中的哪裡,也不知道自己歸屬哪裡。這樣的情節開展,就連小時候的我聽了也感到猶疑。
如今對於家,我的想法不同了:家不只是一個固定的場所,家是你攜帶在心上的地方。這件事也許是鳥教導我的,至少是鳥引導我往這個方向去想。有些鳥的巢稱得上是家,因為那些巢似乎與築巢的鳥兒密不可分。禿鼻鴉習慣群棲—挨個來看,牠們是羽毛和骨頭構成的鳥,聚在一起,則是二月枝頭上群聚成團的樹枝。白腹毛腳燕夏季在山牆下築巢,不時從巢口探出頭來,不只翅膀、嘴巴、眼睛是牠們身體的一部分,啣泥築成的整個窩巢也是。但有些鳥的巢,看起來和印象中的巢一點也搭不上邊,稱之為巢都嫌勉強,巢這個字幾乎要失去意義。這種巢的一個形態,是古老岩屑混合碎骨和硬化的海鳥糞,上方有突出的岩石遮蔽。另一種形態是雜草散亂堆成的小舟,隨著潮水漲退起起伏伏。還有一種,僅是屋瓦下方的漆黑空隙,鳥兒可以拖著翅膀,像小老鼠一樣踮著腳在裡頭鑽行,碳鋼色的羽毛像鋒利的刀片。牠們是遊隼、鸊鵜、雨燕。
鳥巢日益令我著迷。近日來我尤其好奇,巢裡有蛋的時候,鳥巢是某一種存在,待蛋孵化成雛鳥後,巢似乎又化成另一種存在。巢和蛋多麼適合用於思考個體性,以及同異和連續的概念。巢是一種表現型(phenotype),會因鳥種不同而有異,但就算是同一種鳥,每一個巢又會因環境條件不同而產生美麗的風格差異。我也會想,每當鳥兒拾取屬於我們的物品築巢,我們人類為何特別感興趣呢?例如家朱雀啣來菸蒂鋪在巢中,布氏擬鸝的巢有麻繩妝點,鳶科從洗衣繩偷來內衣褲裝潢牠們平坦的樹巢。我一個朋友還曾經發現一隻王鵟的巢,幾乎完全是由長長的電線纏繞而成。想到人類製造的殘屑與鳥兒的創造巧妙結合,一方面令人異常滿足,但一方面也令人隱隱不安。我們造出這樣一個世界,牠們能撿拾利用的都是些什麼呢?我們的世界與鳥兒交錯,住居也奇妙地與彼此共享。我們向來喜見鳥兒在特殊的位置築巢。我們喜歡看歐亞鴝在舊茶壺裡育雛,或看母烏鶇穩坐巢中,巢不偏不倚就築在紅綠燈的紅燈泡上:這些巢象徵希望,因為鳥兒懂得善用人工物,我們的科技因此顯得冗餘、減緩、靜滯,滿載著不再只屬於我們的意義。
不過,巢無非就是這樣。巢所包含的意義,從來都是部分屬於鳥、部分屬於人。巢碗或巢壁築起來的同時,也向我們自身的生命提出了疑問。鳥會像人一樣規畫,或像人一樣思考嗎?鳥真的懂得編繩,懂得依照序列堆疊啣來的泥土,或者那純粹只是本能呢?鳥建造的結構,是不是先有某個抽象圖式,鳥雖然不會思考,卻會依照那個心像逐步規畫?鳥是不是會說:行了,照這樣做就成了?這些問題令我們迷惘。我們會依照計畫製造物事,但每個人也都有一種事物應當如何安排的直覺。排列壁龕上的擺飾,或挪動屋內的家具時,我們都感受過這種直覺。藝術家創作拼貼、雕刻捏塑、將顏料塗抹在畫面上時,也感受過這種直覺;他們知道這一抹黑色塗在這裡,與畫面中其他筆畫一同觀看,恰恰好能夠創造平衡或激發衝突。這時候是什麼在我們心中作用?我們著迷於區別技術和直覺,正如我們會區別藝術和工藝的不同。如果崖海鴉的蛋噗通一聲產下之前,色素在轉動的蛋殼上隨機抹上斑紋,斑紋之豐富、之精巧都不輸給抽象表現主義繪畫,那我們對這些花紋的喜愛,是否也透露關於我們的什麼?我想到人類的收藏需求,有時表現於億萬富翁積藏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s)和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畫作,有時也表現於商人將紅背伯勞花紋奇巧的蛋裝在植物奶油的塑膠盒裡,藏在床底和車底板下方。
(未完)
【內文摘錄2】
9 飛天螞蟻
從超市開車回家的路上,起初沒什麼值得注目的事。我在街角經過一群學童,看見一輛閃亮的休旅車在圓環罔顧他人死活逕行迴轉,聽到廣播上的某人連連抱怨某件事或另一個人。但接著,我的目光瞥見右上空的某樣東西。我抓緊方向盤,往前駛了一小段路後停進路邊的停車格,下了車鎖上車門往回走,車鑰匙兜在手裡,臉向上望著天空。
有些自然事件記錄了季節遞嬗,我們因此格外珍視。我們殷殷期待家燕和雨燕捎來春訊,蝴蝶飛舞昭告夏天到來;入秋後,我們側耳細聽狐狸和鹿求偶的叫聲。不過在英國,一年一度、但確切日期不定的大規模壯觀盛事,並不是很多,例如美國加州海岸每年春天滿潮過後,必有幾個晚上能見到成千上萬條滑銀漢魚搶灘產卵。話雖如此,英國還是有一件人人都知道的盛事。在各地不會同一天發生,但不論你住在哪裡,總會有天光明亮、潮濕無風的一天觸發這件盛事,而今天正好就在這裡上演。
在我上空,無數的螞蟻向上飛旋,聳立如一道圓柱。我之所以知道牠們在那裡,是因為空中還有一道圓柱,是百來隻黑脊鷗聚集而成。黑脊鷗生具一對精瘦的灰色翅膀,黑色翅尖,此刻牠們有的徘徊在屋頂高度,有的在數百英尺高空盤旋,飛翔的姿態不像平常那樣明快,平常這些鳥兒只會懶洋洋地拍兩下翅膀,從一點滑翔到另一個點。黑脊鷗正在享用盛宴。我看不見被牠們吃掉的螞蟻,但我知道個別螞蟻的確切位置,因為每隔幾秒就會有一隻黑脊鷗猛然歪向一側,揮動一、兩下翅膀,用力往空中一啄。然後又一啄,再一啄。在我頭頂上演的進食盛況,不下於熱帶海洋中的誘餌球現象,差別只在於主角是螞蟻和黑脊鷗,不是鯷魚和鯊魚。
我目睹的是螞蟻的婚飛(nuptial flight)行為,這種螞蟻的學名叫黑褐毛山蟻(Lasius niger),也就是街頭巷尾和郊區庭院常見的普通黑蟻。過去二十四小時裡,鎮上乃至於郡內各處的工蟻都在忙著擴建地下蟻穴的出入口,洞口必須夠大,長出翅膀的處女蟻后才出得來。同樣長了翅膀的雄蟻則已經在地面聚集,一待蟻后起飛,雄蟻就會循著費洛蒙追向空中。蟻后會率領追求者愈飛愈高,等待足夠強壯的雄性追上自己。牠們會在空中交配,一隻蟻后有時會和來自不同蟻穴的數隻雄蟻交配,匆匆幾秒的偶合就宣告了小小王國的誕生。返回地面後,雄蟻會死去,蟻后則會搓下翅膀,尋找合適的地點建立新巢。這些蟻后可以再活上三十年,但牠們終生再也不會交配。往後一生中,牠們產下的每一顆受精卵,用的都是飛翔於空中的夏日午後儲存在體內的精子。
我看到黑脊鷗從四面八方飛來,加入這場饗宴。蟻群捲入一道上升的暖氣流中,接踵來襲的海鷗一碰到氣流外緣,單邊翅尖就被上升氣流拉住;牠們打直翅膀,盤旋飛入氣流,毫不費力地向上飛升。鳥兒組成的這座高塔十分引人注目,從數公里外就看得見,是鄉間小鎮路邊的教堂上空瞬息即逝的地標。這些大群集結的掠食者,正是整個地區的螞蟻全部同時出現的原因之一;只要空中有愈多螞蟻,個體在鳥喙的猛烈攻勢中存活的機率愈高。一只紅風箏加入鳥群,乘著剪紙羽翼歪歪斜斜從中飄過,襯著天空猶如一塊黑色印記。
(未完)
【內文摘錄3】
19 車頭燈下的鹿
鹿像一陣氣息,從樹林間飄來又飄走。看上去出乎意料地纖薄冰冷,彷彿冷空氣從牠們身上汩汩湧出,在地面化作一池霧,朦朧了牠們的四足和翻過來的側腹。這些鹿未經馴化,我若走近到一百碼內,牠們就會溜回暗處。有人跟我說過,這種特別的獸是梅尼爾變種(Menil variety)的黃鹿,意思是牠們本來色澤較深的毛髮受基因的影響,褪成了柔和的烏賊黑和象牙白。牠們是十六世紀被帶來這裡的一群鹿生下的後代,那一群鹿當初是作為遊獵的玩物,供人追逐、獵捕、烹食。莊園今昔的風景沒有太多改變,依然由廣袤的牧草地和森林組成—唯獨現在多了一條M25 號公路硬生生從中穿越。道路護欄由鐵鍊串起,中間穿插了幾株幼樹,六線道快車在護欄後方川流不息。霧氣漸濃,天光漸暗,鹿出現又消失;我走上橫跨高速公路的天橋,公路低沉的轟鳴在我的胸中燃燒。這座天橋的橋面種滿了草,我聽說每到黃昏和清晨,鹿會利用天橋當作便道,從莊園一側跨越到另一側去。我知道有我在這裡,牠們會忌憚過橋,所以我也不想停留太久,不過我還是逗留了一會兒,看燈流從腳下通過。恍惚之間,公路彷彿不是真的。但下一刻它又是真的了,近乎暴力一般宣告自己為真,反倒是天橋和我身後的樹林不像真的了。我無法在同一個世界裡同時掌握兩者。鹿和森林、霧氣、速度、濡濕堆積的落葉、白噪音、廢料卡車、聯結車車隊、靴子鞋尖的水珠、手掌貼在冰冷金屬欄杆上的灼燙感。
在我個人的動物萬神殿裡,鹿占據獨特的位置。我認識不深的生物很多,但差別在於,我始終沒有衝動想要再多認識鹿。牠們就像我從來不想走訪的遙遠國度。我知道不同鹿種的名字,看到了也認得出一些常見的鹿種。但我始終抗拒瞭解,牠們何時繁殖生育、鹿角如何生長汰換、牠們吃什麼、以什麼方式生活在哪裡,要知道這些明明不太費力。此刻站在天橋上,我心裡納悶著原因。
或許我對鹿的感受,有部分可歸咎於牠們在英國文化的地位。大概五年前吧,鹿的形象開始出現在各式軟裝潢和家飾品上。鹿造型蠟燭、鹿造型水杯、雄鹿頭壁紙、鹿角印花的窗簾和抱枕、格紋花布縫製的仿鹿頭壁掛。我早已習慣耶誕節前大量出現的麋鹿主題,但野鹿的圖案激增是新的潮流。當時一位設計界代表把鹿的形象,與英國大眾對舒適鄉間旅館和冬日柴火的喜愛結合在一起。但我懷疑鹿所體現的,不只是對時令旅店氛圍的嚮往而已。二○○八年金融海嘯後的那幾年間,明顯興起一股頌揚英格蘭神話的風潮,書市滿見關於鄉間和鄉村生活的書籍,二戰時期的「保持冷靜,繼續前進」海報和印花棉布圍裙,忽然又隨處可見—政治上也強烈轉向民粹主義。當一個國家遭遇傷痛,往往會緊緊抓住自己在某一段光輝過往的形象,即使是雄鹿頭這個單純的主題,也能發揮裝飾釘扣的作用,將許多可用的意義釘合在一起。
鹿經常象徵一種保守的世界觀。我在二十多歲時學到這件事,當時我有很多時間和獵人相處,他們泰半是男人,其中很多人對雄鹿耀武揚威、互相交戰以爭奪溫順後宮的行為偷偷表露欣羨。約莫也是那陣子,我在一個下雨的午後走進倫敦一間畫廊閒蕩,畫廊內正展出愛德溫.蘭德塞爾(Edwin Landseer)的畫作。牆上掛著滿面愁容的狗、鬃毛油亮的馬、多種英國常見的獵物被撕碎的景象,以及多幅歐洲馬鹿的公鹿肖像,看上去無疑是維多利亞時代、貴族菁英陽剛氣質的代表。這些公鹿倨傲不凡、不堪俗事煩擾,而且極擅於裝腔作勢。這一群格倫的君主,薄弱的統治時時刻刻受到暴發戶威脅,戴冠的頭永遠恰好被山間的陽光照亮,力量的典範徹底受到身分制約,束縛於不可動搖的行動方針。
走下天橋,激流般的車聲也漸漸消退。我繼續我原本的路,天色現已黑得看不見鹿了,但依稀能聽見鹿蹄快步踏在草上的空響。我回過頭看,只見公路從樹林後方投來極其蒼白、極其微弱的光。我對鹿的態度是個難解的謎,我以為這個地方有一些什麼能解開這個謎團,但我漸漸意識到,這個謎不只關乎特定一種哺乳動物,而是更普遍地關係到各種動物,關乎不想更認識牠們可能包含的意義。這是個更大的為什麼。
我走回車上,忽然想到途經此地的汽車駕駛會不會偶爾抬頭往上瞄,可以看到天幕下有一排行進的鹿角,一隊古老的獸緩緩橫越現代設施。這個念頭令我想起鹿在更古老的年代象徵的概念。例如在凱爾特神話中,白色雄鹿是來自冥界的使者,或者在中世紀傳奇裡,野鹿的出現預告一段征途或偉大冒險即將開展。鹿在這個傳統裡是鬼祟狡黠的生物,蘊含至深的精神意涵,而且何時會來訪總是出人意表。我想起將近二十年前一個闃靜、寒冷的下午,我在父母家附近的小林子鬱鬱寡歡地閒晃,一面思索我的人生樣貌,卻發現能想到的盡是缺憾。我走近長在一株倒木上的荊棘叢,忽然看到荊棘後方冉冉揚起一小團煙霧,在冬陽下發出淺淡的白光,異常令人不安。我往前走近一些,看見的竟是更難以理解的景象;有一個骨頭隆起似的彎曲弧度,葉叢後有個瘦骨嶙峋的東西,我剛才看見的原來是黃鹿吐出的鼻息;下一秒那隻趴臥的黃鹿便一躍而起,竄入樹林。我的心臟怦怦狂跳;之後有好一陣子,那片林子彷彿煥然一新,交織豐富的可能性;之後有好一陣子,我的人生也似乎如此。
我對鹿的所知有限,這使得我與鹿的邂逅,不太像是遭遇真實動物,更像是由偶然、象徵與情緒共演的場面。我想,我的無知一直是故意的。那是我固執地說:但願世界上有更多魔法。此時鹿則出現說:魔法就在這裡。這就是鹿給我的印象。牠們代表自然界出其不意帶來驚喜的能力。而我盼望鹿經常帶來驚喜,多過於期望牠們身負別的意義。
天黑了。開車回家的路上,我知道我會想通這件事,是因為剛才走訪的地方地形特殊,既有柏油路和卡車,也有鹿。因為鹿帶來驚奇、劫走日常的能力,不只出現在傳說故事,也不僅是遙遠空幻的臆想,而是鐵錚錚的事實,血腥,有時甚至致命。而且發生極為頻繁,以致還有專屬的名詞縮寫,叫DVC,意思是鹿車相撞事故(deer-vehicle collision)。幸而我只差點發生過一次。
幾年前,我夜間行駛在一處下坡彎道,忽然看見前方路中央有一頭鹿。牠先是嚇得繃緊肌肉僵在原地,下一秒便將自己彈向空中,全身發亮,彷彿靜止不動,有如十八世紀狩獵畫裡伸長四肢的蒼白馬匹。一陣澎湃的灼熱在我的皮膚下擴散,我還沒踩下煞車,車子已輕得像在水面上滑行。那一秒彷彿沒有盡頭,我記得最清楚的,除了那陣致盲的灼熱,就是鹿的後跗關節到踝關節間的角度真美,以及那頭鹿衝著樹籬重重落地,旋即鑽入枝條交錯、多刺難行的荊棘叢,消失不見的樣子。餘下的車程,我一再看到有鹿橫越馬路,但明明一頭鹿也沒有。
(未完)
【內文摘錄1】
1 巢
小時候我立下志向,想當個自然學家。我點滴收集大自然的珍藏品,排列在房間窗台和書架上,這些東西體現了我從書上到處看來的零碎知識。其中有蟲癭、羽毛、種子、松果,也有從蜘蛛網上取下的蕁麻蛺蝶或孔雀蛺蝶脫落的單片翅膀;有從死鳥身上割下的翅膀,飛羽張開釘在厚紙板上晾乾;有小動物頭骨、食繭—灰林鴞、倉鴞、紅隼的食繭,以及鳥兒的舊巢。一個是蒼頭燕雀的巢,混雜馬毛、苔蘚、痂塊般的蒼白地衣、鴿子換下的羽毛,大小正好可以立於我的掌心。另一個是歐歌鶇用稻草和嫩枝編成的巢,巢內泥土硬化後形成一...
作者序
【自序】
序
時光倒流,回到十六世紀,好奇求知的風潮漸次傳遍歐洲的宮廳。貴族蒐羅各種藏品,收存在裝飾華美的木櫃。這種木櫃名為「Wunderkammer」,意思是珍寶櫃,但依德語直譯為「珍奇櫃」,更能巧妙演繹用途。珍奇櫃期待觀賞者拿起物品在手中把玩,感受物品的質地、重量,細賞古怪奇妙之處。物品不會像現代博物館或畫廊一樣,隔絕於玻璃窗後方。更重要的可能是,收藏品也不會像現代依照博物館學分類整理陳列。珍奇櫃經常把自然物和人造物相鄰排放在同一層架子上,諸如:珊瑚碎片、化石、民族文物、斗篷、袖珍畫、樂器、鏡子、鳥類和魚類標本、昆蟲、礦石、羽毛。這些收藏品令人眼睛一亮,部分原因就在於性質迥異的物品相互映襯,突顯了外型的異同,輝映彼此的美及各自張揚的低調。我希望這本書的功用也有點像珍奇櫃,充滿古怪奇妙的事物,關注的亦只有事物奇妙美好的本質。
曾經有人告訴我,每個作者書寫的所有內容,背後都藏著同一個主題。可能是愛,可能是死亡,也可能是背叛或歸屬;是家、是希望,或是放逐。我喜歡想:我的主題應該是愛。更具體來說,是對我們四周由人以外的生命構成的閃閃發光的世界的愛。投入寫作之前,我是科學史研究者,這是一個大開眼界的職業。我們往往把科學想成純粹、客觀的事實,但可以想見,科學對世界提出的問題,其實悄悄受歷史、文化、社會左右,而這些影響往往是看不見的。我因為從事科學史研究,反而得知,人一直以來總是無意識地把自然世界當作鏡子,看見的無可避免是自身的倒影。自然這面鏡子映現人的世界觀和需求、人的思想與期望。本書中有多篇文章都在練習向人類的種種歸因和假設提出質問。最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訴說一件事,這件事在人類當今這個歷史時刻,可能具有最深切的意義:那就是學習肯定、學習去愛彼此的不同。嘗試用與你不同的眼睛觀看周遭。明白你賴以觀看世界的方式並非唯一。思考愛護與你不同的人事物代表什麼意思。重新體會事物紛亂複雜的美好。
科學鼓勵我們用不同的尺度思考生命,相對於宇宙的浩瀚廣大,人何其渺小,相對於人體內多不勝數的微生物,人又是何等龐大。科學也向我們揭露,這個美麗的星球從來不為人類所有。是科學教導我,當數以百萬計的候鳥飛越歐洲和非洲,羽毛、星光和骨頭留下的痕跡在地圖上繪出無數線條,比我能想像的任何事都要奇妙、都要驚人,因為這些生物竟然能感測到眼球細胞受體上發生的量子糾纏,從而看見地球磁場,以此導航方向。科學所做的事,是我希望更多文學也能做到的事。我希望文學向我們指出,人其實活在一個縝密複雜的世界裡;這個世界不全然只與我們有關,也不單單屬於我們。世界從來就不屬於我們。
眼下此刻,自然環境正在遭逢劫難,比過去任何時刻都要危急。我們必須放長眼光,認真思考自己如何看待自然界,又是如何與自然互動的。我們正在經歷地球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這一次罪魁禍首是我們。逐年過去,人類周圍的地景會愈來愈空蕩、愈來愈安靜。我們需要硬科學為衰退的速率和規模建立模型,研究發生的原因和可行的對策。但我們也需要文學;我們需要訴說這些消失代表的意義。我想到了林柳鶯;這種柑橘色小鳥正快速從英國的森林消失。針對物種數量下跌端出統計事實是一回事;向人描述林柳鶯是什麼樣的鳥兒,傳達鳥兒消失代表的意義,又是另一回事。你曾經走進一片森林,感覺到森林是光線、樹葉、鳥鳴所組成的,但如今你體驗到的森林不再那麼複雜,不再魔幻神奇,林柳鶯消失後,單純感覺有什麼變少了。文學能引領我們認識世界的質地,而我們正需要這麼做。我們需要將事物的價值傳達出去,好讓更多人願意加入我們,一起努力挽救它們。
【自序】
序
時光倒流,回到十六世紀,好奇求知的風潮漸次傳遍歐洲的宮廳。貴族蒐羅各種藏品,收存在裝飾華美的木櫃。這種木櫃名為「Wunderkammer」,意思是珍寶櫃,但依德語直譯為「珍奇櫃」,更能巧妙演繹用途。珍奇櫃期待觀賞者拿起物品在手中把玩,感受物品的質地、重量,細賞古怪奇妙之處。物品不會像現代博物館或畫廊一樣,隔絕於玻璃窗後方。更重要的可能是,收藏品也不會像現代依照博物館學分類整理陳列。珍奇櫃經常把自然物和人造物相鄰排放在同一層架子上,諸如:珊瑚碎片、化石、民族文物、斗篷、袖珍畫、樂器、鏡子、鳥類...
目錄
序
每個作者書寫的所有內容,背後都藏著同一個主題。可能是愛,可能是死亡,也可能是背叛或歸屬;是家、是希望,或是放逐。我喜歡想:我的主題應該是愛。
1 巢
假如把隼蛋湊近嘴邊,發出輕柔的咯咯叫聲,蛋裡即將孵化的幼雛也會輕聲回應。於是我站在那裡,在恆溫的孵化室裡,隔著蛋殼對著某個小生命說話
2 是豬非豬
野豬站定不動,允許我用手指輕輕梳理牠的黑毛圓背。觸感就像一把插了太多鬃毛的梳子,而手柄不是木頭,而是厚實的肌肉。鬃毛底下有一層絨毛。
3 督察來訪
就在那一剎那,人與動物之間我見過最美麗的互動,忽然在眼前上演。安特克莊重地向鸚鵡點頭道別,鸚鵡也彬彬有禮地深深鞠躬回禮。
4 自然圖鑑
我小時候,自然圖鑑的魅力有部分就在於它的物質性,掂在手中的重量和排版裝幀之美。我會細看圖鑑裡蝴蝶和鳥類的彩圖,分辨這種和那種的差異,將那些彩色圖像牢牢記在腦中。
5 泰科斯莊園
草地現在看上去,就是那個人認定應有的樣子:單調、整齊、平坦、易於行走。一個中年女人嗚咽哭泣,不是為了她的童年,不完全是,而是為了此地遭到抹除的一切。
6 摩天高樓
天空一如海洋,其實是個充滿生機的遼闊棲地,有蝙蝠和鳥類,有會飛的昆蟲,有蜘蛛、隨風飄飛的種子、微生物、漂浮的孢子。
7 成群的人
和巨量的鳥類如此靠近,對每個人的影響都不太相同:有的人樂得大笑,有人動容落淚,也有的人頻頻搖頭或粗話連連。
8 學生的故事
一個洞不只是鴿籠的一格。洞是兩物之間的空隙。烏拉米語的一個詞與波斯語或英語的一個詞之間的落差,是一個洞。過去與未來之間的縫隙、舊人生與新人生之間的接縫,也是一個洞。
9 飛天螞蟻
在我頭頂上演的進食盛況,不下於熱帶海洋中的誘餌球現象,差別只在於主角是螞蟻和黑脊鷗,不是鯷魚和鯊魚。
10 先兆
我們這些偏頭痛患者個個都是否認大師。我們很清楚那是什麼感覺,很熟悉眼窩和心臟彷彿被人用指尖按壓,我們知道它就在那裡,但同時也認定它不存在。
11 性,死亡,蕈菇
如果採集蕈菇是為了食用,又不想意外被毒死或遺下重患,你唯一可仰賴的只有辨認物種的專業能力。採菇這項活動有不怕死的一面,和反覆賭命、挑戰未知風險是一樣概念。
12 冬日森林
因為生命在冬天的森林裡不那麼明顯,所以生命苟延之處特別引人注目,比如明亮的星形苔蘚,或是借助充滿抗凍蛋白的細胞、熬過霜凍的真菌子實體。
13 日食
我們每個人的差異在絕對至高的存在面前,都不再具有意義。當你站在那裡,看著太陽覆滅又重生,你不會再去區分誰是他們,在場的只有我們。
14 她的軌道
「我們等於是坐在樹枝上,又自己把樹枝鋸斷。所以,我們要不盡快體認到自己的處境,要不生命照樣演化下去──只不過會換個方式。」
15 野兔
我看到的是歐洲野兔,一共五隻,兜著圈子又跑又跳,不時用後腿站起來互相揮拳,在蒼茫潤澤的銀灰色天空下,將泥巴踢濺得到處都是。
16 一度徬徨,但終將追上
為了追上其他獵犬,牠不停奔跑,狗群的叫聲吸引牠循著濕濡的道路不斷向前,彷彿牠置身於水底,為了呼吸,必須拚了命游向那唯一的亮光。
17 天鵝普查
船隊上的人員懂得划船,懂得在複雜的水域間穿行,懂得捕捉天鵝,懂得布陣圍攻,也懂得妥善處置一隻體型大得像狗、脖子纖長可彎曲、翅膀一揮可以打斷肋骨的鳥。
18 巢箱
在英國,階級體系影響著一切,就連巢箱也含括在內。市面上可以買到外型像酒館或教堂等比模型的巢箱,正面有詩詞或花卉彩繪裝飾,或黏有迷你的柵欄和大門。
19 車頭燈下的鹿
牠先是嚇得繃緊肌肉僵在原地,下一秒便將自己彈向空中,全身發亮,彷彿靜止不動,有如十八世紀狩獵畫裡伸長四肢的蒼白馬匹。
20 遊隼與高塔
都柏林的這個地點,伊蒙幾乎天天來,至今已經持續多年。他是在經歷了喪親之痛後,開始習慣到普貝格發電廠來觀察遊隼,因為看鳥「……能夠遠離」,他這麼跟我說。
21 向晚的飛行
雨燕曾被稱作「惡魔鳥」,想必是因為這些黑色十字架群聚在教堂周圍尖聲鳴叫,看起來不像光明使者,更像來自黑暗的魔物吧。
22 無畏禁錮
大螢火蟲只有雌蟲能如此發光。牠們無法進食,無法喝水,也不能飛行,白天終日隱身在草枝之間或落葉堆下,待夜幕降臨。
23 太陽鳥與羊毛團
眼前這一群青少年尚未換上成年的外衣,全身柔滑,是小鹿似的淡黃褐色,像是用名貴的羊絨毛捏成的團子,卻戴上了黑絲絨的晚禮服長手套。
24 賞鳥基地
這些全都是野鳥,可是牠們現在在這裡,溼地被燈光照亮,好比倫敦西區的劇院,而牠們溫順得像農場裡的鴨子,埋頭在舞台中央進食。
25 威肯沼澤
威肯沼澤讓我明白,即使我知道哪些動物棲息在這裡,我也不一定能看見牠們。不僅如此,知道動物在哪裡,卻不知道是什麼動物,有時還更勝於實際看見。
26 雷雨
構成雷雨的並不只有物質,暴風雷雨也是譬喻和記憶的產物。我的奶奶每遇雷雨就會心情消沉;對她來而言,雷聲喚起了二戰時倫敦大轟炸的恐懼。
27 群飛
這是前所未見的現象。科學變為浪漫主義。這超乎想像且不為我們所有的大群生命,從神祕不可知的地方起飛越過天空,點點變化之美被一分鐘一分鐘地記錄下來。
28 屋裡的杜鵑鳥
杜鵑鳥有如情報員頭子派遣幹員執行滲透任務的鳥界翻版。為了尋找適合下蛋的巢,杜鵑鳥會站在「方便瞭望的制高點,用銳利而獨特的目光探查環境」。
29 白鸛中箭
報紙披露長矛來自於遙遠的異國,這隻白鸛被命名為「Pfeilstorch」,意思是「箭鸛」。這隻白鸛一時馳名遠近,因為德國的鸛鳥都在哪裡過冬的謎團,這下子可以解開了。
30 梣樹
城市的天際線的風景改變,與好幾英畝滿棲著甲蟲的森林消失,意義並不相同:樹支撐起複雜又相互依賴的生物網絡,當森林慢慢不再豐富多樣,世界失去的不光是樹而已。
31 一把穀子
人在餵食動物時,還是想照我們的規矩走,而不是順著動物的意。我們期望動物在一個不言而喻的社會階序中安守自己應有的地位。
32 漿果
漿果生長的目的是讓動物吃掉,不是拿來裝飾居家。漿果經過代代演化,大多數核仁周圍都包裹著豐富的脂肪和醣類,是植物給鳥兒的獻禮,有些甚至含有對哺乳動物有毒的生物鹼化合物。
33 櫻桃核
這些外來者是蠟嘴雀,一種椋鳥大小的雀科鳥類,體格健壯,身披鮭魚粉、黑、白、鏽紅、灰色調摻雜的羽毛。壯碩的鳥喙能橇開櫻桃核,活像一把斜口鋼鉗,夾斷人的手指頭大概也非難事。
34 燕雀與鴻鵠
這兩件鳥界盛事,反映出我們與自然界交流的方式,長久以來存在分歧。一種觀點認為自然是不可褻玩的外物,人只能觀察或記錄;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自然可以被帶進屋內,與人緊密互動。
35 隱匿
隱身是一個很難戒除的習慣。藉口觀察而在暗處窺看那些看不見你的東西,帶給人一種可疑的滿足感,這種感覺深植於我們的文化中。
36 悼友
看著周圍的感察範圍和景物細節慢慢縮減,我想起史都,想起發生於他的事,想起他的家人,想起在生命中漫長夏天的盡頭、世界將我們拆散時終將面對的事。
37 救援
你得以認識一個與你不甚相似的生物,你必須充分瞭解牠,不只為了幫助牠活下去,也為了將牠放回去,像一片拼圖,放回牠在世界留下的那一格空缺。
38 山羊
你推牠,牠也會推回來,你用力,牠也會更用力,有點像比腕力,只是更好玩,而且山羊永遠會贏。
39 山谷派來的消息
威爾斯低垂的天空下,在一群驚駭的牛隻眼裡,我是不知打哪兒冒出的鬼影,穿著自製偽裝服、手舞足蹈、滿身泥巴,像一頭怪物。
40 神祕的平凡
自然經驗予人的神祕感,有部分源自於難以預測。刻意尋找,注定是徒勞。就我的經驗來看,如果一心期待獲得啟示,出去野外只會敗興而歸。
41 動物教我的事
照顧這一座迷你動物園,讓我學會很多動物飼育的竅門,但於今回想,我的動機是自私的。拯救生物,讓我對自己觀感良好;被生物包圍,讓我覺得不那麼孤單。
謝詞
序
每個作者書寫的所有內容,背後都藏著同一個主題。可能是愛,可能是死亡,也可能是背叛或歸屬;是家、是希望,或是放逐。我喜歡想:我的主題應該是愛。
1 巢
假如把隼蛋湊近嘴邊,發出輕柔的咯咯叫聲,蛋裡即將孵化的幼雛也會輕聲回應。於是我站在那裡,在恆溫的孵化室裡,隔著蛋殼對著某個小生命說話
2 是豬非豬
野豬站定不動,允許我用手指輕輕梳理牠的黑毛圓背。觸感就像一把插了太多鬃毛的梳子,而手柄不是木頭,而是厚實的肌肉。鬃毛底下有一層絨毛。
3 督察來訪
就在那一剎那,人與動物之間我見過最美麗的互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