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中,最為親近讀者的,也最為讀者所親近的,莫過於《水滸傳》。
《三國演義》文白相間,雖然這種洗練、流暢的語言給小說帶來了濃郁的歷史滄桑感,但比之《水滸傳》那生動、嫻熟的白話,在感染力上多少差了一層;《西遊記》故事熱鬧、精彩,想像力天馬行空,但實質上情節頗多重複,各種仙佛神怪畢竟離百姓太遠;《紅樓夢》有著讓讀者手不釋卷的強大魅力,問世不久就已經「家家喜聞,處處爭購」,然而過於深奧的文字内涵,阻隔了普通讀者們對小說的更進一步鑒賞。
唯有《水滸傳》貼近百姓,貼近民生。
從《大宋宣和遺事》開始就有對宋江等三十六人縱橫河朔,劫掠齊魯的記載,經過南宋、元代兩朝文人的不斷潤色豐滿,終於在元末明初施耐庵的筆下,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水滸傳》基本框架。這部小說著重塑造的晁蓋、宋江、吳用、武松、林沖、魯智深、李逵、石秀、戴宗、花榮、燕青等人,個個「情狀逼真,笑語欲活」,一個個英雄好漢的性格作風和理想志趣,常能反映出市民階層的人生嚮往。
中國傳統文學被理所當然地認為是儒家的四書五經、詩詞歌賦等,小說是上不得臺面的,是「出於稗官、街談巷議、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乃引車賣漿之徒之所操」。所以我們看到的古代小說,大多數是圍繞著帝王將相等歷史人物來謳歌和讚揚,少部分如「三言兩拍」,宣傳的是因果報應、才子佳人。
但《水滸傳》卻截然不同,她塑造的一百零八條好漢,最尊貴的,只是個沒落貴族柴進,其他人都是普通人——小官、小吏、中小地主、漁樵耕讀、江湖漢子甚至小偷流民,這就讓讀者產生強烈的代入感。兼之小說語言流暢、通俗易懂,敘事方法跌宕老道、章法絕奇,矛盾衝突環環相扣、紛至沓來,故事結局慷慨悲愴、一詠三嘆,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數以億計的讀者!無怪乎金聖嘆要將這《水滸傳》與莊騷杜詩並稱為古今「才子書」了。
《水滸傳》是精彩的,歷代評論家也為這部奇書作了精彩獨到的點評,從李卓吾到金人瑞,從王國維到周樹人,一代又一代的才子學人各傾陸海,或金筆評論,或縱覽全構,或賦曲詩詞,紛紛以其獨到的慧眼為《水滸傳》作了極富個性的詮釋。
區區不才,願效仿前人鉤沉索隱。
這部書稿共分人物篇、綜合篇兩大部分,前者詳述梁山群雄(按照出場順序),輔以方臘、牛二、李鬼等反面角色;後者綜評原著精髓,從各個方面和角度進行深度剖析:排名、星號、綽號、招安、詩詞、戰爭、愛情、友誼等。此外,作為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書稿中還加入了部分武俠視覺元素,願發前人之未有,告同好之所得!
700年前的臨安,燈紅酒綠、歌舞昇平,一代代的南宋君臣,徜徉在西湖的美景中醉生夢死。但是清河坊、湧金門的勾欄瓦舍裡,「青面獸」「武行者」「花和尚」的故事在說書人的口中,慢慢暈染進聽客的心裡;600年前的大都,巍峨雄壯、萬國來朝,一任任的馬上天驕,逐漸迷失在宗教的梵音裡不可自拔,但是齊化門、城隍廟的書場戲臺上,《雙獻頭》《李逵負荊》等曲目正上演得萬人空巷。
是的,《水滸傳》的生命力,一直流傳至今。
讓我們回到那個金戈鐵馬、俠骨柔腸的年代,讓我們感受那段氣勢如虹、波瀾壯闊的歲月!
湯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