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法國「不朽獎」得獎作品
(註)不朽獎(Le Prix des Incorruptibles)成立近二十年,評審不是教育專家或家長,而由全法國的孩子擔任。每年的五月小朋友會聚在一起辯論,並且投票選出年度好書。在2002年約有12萬的孩子參加票選,在近三千所小學投票選書。這個獎甚至成為國際性的活動,廣及德國、西班牙、美國舊金山及沙烏地阿拉伯。
這是一本想念的心情故事:一個詩意的孩子,坐在石牆上等待。他相信有一天,所等待的人會從沙漠另一端出現。想念的情緒在書中以一種詩意的獨白呈現:他的等待、想念、失落、生氣,甚至還想把石牆埋起來,最後仍懷抱希望。
書中所提到的一些意象:沙漠裡的石牆、花園裡的花、暴風雨中的飛機讓人聯想起法國的經典《小王子》,1940年左右,聖修伯里寫下這個動人的寓言後不久,而後隨著他最愛的飛行,消失在天空。這個永遠的經典,最重要的是它說出了大人都忘記的一件事:「所有大人都曾經是個小孩」,給予大人一個回歸純真的希望。聖修伯里的神祕失蹤讓世人有了夢想的等待,小王子也成為法國孩子心中的祕密朋友,永遠與孩子同一國。
『想念的沙漠』在法國於2001年出版,2002年得到以孩子擔任評審的「不朽獎」肯定。
作者介紹
文字作者/ 湯瑪斯史考特(Thomas Scotto)
1974年出生在法國,熱愛詩歌、音樂和故事,1998年當他的大女兒出生後開始創作童書。他說:「孩子是我寫作生命的轉捩點。我喜愛寫作,因為寫作為我們創造了回憶,所有讓我們感到驚訝、生氣、害怕或難以忘記的事件,都應該被寫下。我完全相信童年時讀過的書,會在我們成人的生命中不斷迴響,影響深遠。」
插畫家 / 艾立克‧巴圖(Eric Battut)
1968年出生於法國,原本主修經濟與法律,因為他極度熱衷藝術,希望一生從事與插畫相關的工作,於是毅然進入里昂的藝術學院就讀。自從1996年以《瑟岡先生的山羊》入選義大利波隆那插畫展後,在2002年更得到國際插畫界的最高榮譽-BIB捷克布拉迪斯國際插畫雙年評審團大獎。
《想念的沙漠》兒童文學作家 / 林世仁 推薦
「想念的沙漠」最特別的地方,便是它抽離了故事,直接進入情緒。從情緒的角度解讀,我們便不難瞭解這些充滿詩意的獨白了;我們看不清故事的情節,卻讀懂了思念的深情。因為「離別」縱使有千百種故事,「思念的心情」卻是共通的。
於是,我們獲得了一次很特別的閱讀經驗:想要理解故事的企圖心終於棄甲投降,而美麗的畫面卻開始留在心底,彷彿觸動了什麼。這種閱讀經驗,便是一種「美感經驗」。
感謝艾立克·巴圖,他的配圖將文字內在的「情意」變成了一幅幅美麗的「圖象」,使圖畫不僅僅只是圖畫,而成為「意象」──一種「思念的畫面」。於是,我們在扉頁中,不僅看見一個小孩橫越過沙漠,也彷彿看見我們每一個人都將跋涉過自己的沙漠。即使事過境遷,人事全非,我們以為遺忘的「思念」,仍然會在一陣風之後,在生命無法預期的觸動中,再次回到我們的心中,讓我們在新的風景中,看到當初的自己。因為,思念一直都在那裡,在地平線下,在我們心的最底層。
因此,閱讀這本書,便是閱讀思念,閱讀「思念的畫面」。「沙漠」在此成為一個比喻、一個意象;思念使我們的心掏空焦渴,成為一片等待雨潤春回的沙漠。
不必擔心小朋友看不懂這本書──也不必擔心自己看不懂。因為思念是動人的情感,而情感只在於「感受」,不在於「懂」或「不懂」。人生需要清楚的故事,人生也需要一點點「不明白」。這一點點的「不明白」,常是情感的最深處──詩的核心。李商隱的「錦瑟」詩:「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多麼難懂,又多麼美麗動人!正因為難懂,所以空間奇大,每一個人都可以將自己的故事代入到這個畫面裡;「想念的沙漠」也是如此。讀完這本書,我們的心中便有了「思念的畫面」。而這些畫面會在我們的心中蘊積、沈澱,和我們的經驗共鳴,使我們不斷咀嚼、低迴。也許有一天,我們便懂了,便走過了只屬於自己的「想念的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