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經濟學」的絕佳入門書。――《錢 Money》雜誌
★「很棒的一本書,內容新穎有益助」――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
★精闢解析現代人的用錢之道。――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推薦5顆星推薦
誰說人是理性的?!
為何股市主力也有可能做出愚蠢的決策?
為什麼投資人老是重複賣在低點,卡在高點的悲歌?
房市聲聲漲的原因:賣方惜售,買方為何永遠等不到物美價廉的房子,?
為什麼當我們使用信用卡付款時,我們會願意花更多的錢?即使卡債利息再高,依舊有人跳下來淌混水?
為何控制日常開銷,成為「薪光幫」眾的不可能任務?
您知道有錢人不是因為擁有一顆致富的腦袋,而是因為他具備了足以致富的「行為」嗎?
全新改版的《行為經濟學:誰說有錢人一定會理財?》教您應付理財這件生活中最複雜也最難纏的事,讓你充分了解為什麼人們在花錢、投資、存錢和借錢時,會做出看似衝動又不合邏輯的決定,而他們是如何犯下這些錯誤的!
針對我們的用錢之道,本書作者蓋瑞˙貝斯基和湯瑪斯˙季洛維奇透過一連串深入且迷人的探討,揭露看似不理性的行為背後所隱含的心理作用及思考與決策模式。本書將焦點擺在每日的決策歷程上,並以生動的時事趣聞輔助說明,讓您避開錯誤的決策,免於年年投資虧損的窘境。
作者簡介:
|作者|蓋瑞˙貝斯基(Belsky Gary)
現任ESPN雜誌 (ESPN The Magazine) 的主編且擁有數本著作。他經常巡迴全球演講,向商業或消費者團體介紹有關決策歷程的心理學。目前居住在曼哈頓。
|作者|湯瑪斯˙季洛維奇(Gilovich Thomas)
康乃爾大學心理學教授,著有《我們如何瞭解事務並非如此 How We Know What Isn’t So》。目前居住在紐約州的伊薩卡市。
譯者簡介:
■羅敏學
現就讀台大外文系四年級。喜歡旅行、閱讀、寫作和唱歌,還有遇到翻譯瓶頸時,會選擇在床上打滾。目前正朝口譯之路努力邁進,也希望未來在擔任口譯員之餘,能從事文學創作以及繼續翻譯書籍。
章節試閱
某對新婚夫妻在拉斯維加斯度蜜月的第三天,就已將原先預計用於賭博的1,000美金輸光殆盡。那晚兩人就寢後,新郎注意到梳妝台上有個閃閃發亮的物體,就近查看後,他發現是一枚原本要留做紀念的5美元籌碼。奇怪的是,這個籌碼的表面一直閃爍著「17」這個數字,新郎認為這是一個預兆,於是他匆匆套上綠色浴袍,奔到樓下的輪盤賭桌旁,將這枚5元籌碼放置在標著「17」的方格裡。想當然爾,球滾進了「17」的格子裡,在1比35的賠率之下,原本的5元籌碼賺進了175元。挾著這樣的運勢,輪盤的球又滾進了「17」的格子裡,讓他又多賺進了6,125美元。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直到這個幸運的新郎下注金額已達到750萬,然而可惜的是,這時賭場經理卻跳出來,表明若球又滾到「17」,賭場將無力支付這筆金額。然而,新郎不願放過這樣的好運氣,所以他搭計程車到市中心財力較雄厚的賭場繼續下注,而輪盤又再次開出「17」;此時,他所贏得的金額已超過2億6千2百萬美元。新郎欣喜若狂,繼續將全部金額押注在「17」上。不過這次球卻滾到了「18」,上百萬的賭注就這樣盡數輸光。如今新郎身無分文,只能垂頭喪氣地走數里的路回到飯店。
「你剛剛去哪裡了?」當他回到房間時,新娘這樣問他。
「我去玩輪盤。」
「結果呢?」
「還不錯,我只輸了5塊錢。」
這是關於輪盤的笑話當中,唯一有體現出行為經濟學基本原則的一個。的確,根據你是否認同新郎最後說他只輸了五塊錢,你也許可以理解為什麼我們會為這章節想出另一個名稱:「為何賭場總能賺錢?」一般我們都會回答說:賭場之所以能穩賺不賠,是因為賠率都是經過精打細算、對賭場有利的。但這個回答並不能顯示問題的全貌。賭場總能賺錢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大部分的人都和這對新婚夫妻有一樣的想法:因為他剛開始下注時只有5美元,所以他會認為自己的損失也就只有這5美元。
他認為那些賭博贏來的錢並非真實存在(或並不屬於他的),所以他輸錢也不是真的有所損失。倘若這位新郎在倒數第二次下注且贏錢後就離開賭場,他可以到對街去買全新的BMW,送給地球上每一位行為經濟學家,而且剩下的錢還足夠他過富豪的生活。而在全年無休的經銷商工作的汽車銷售員,也完全不會懷疑這2億6千2百萬美元是否屬於這位新郎。因為這些錢當然屬於他。但是,這位新郎就像其他大多數的業餘賭客一樣,認為他所贏來的錢與一般的錢截然不同,因此他會比較願意大膽地拿這些錢去下注。以賭場的用語來說,這樣的行為被稱為花用「莊家的錢」(house money)。大多數的賭客都會墜入這樣的幻覺,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使賠率並非對莊家有利,賭場卻仍可以如土匪般榨乾你的錢。
上述這個「綠色浴袍男子的傳奇」,充分說明了行為經濟學家稱之為「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的概念。「心理帳戶」是由芝加哥大學的理查˙泰勒教授所提出,這個概念凸顯出一個最常出現、也造成最多損失的錯誤金錢決策:我們常會認為某些錢的價值低於其他的錢,因此會很輕易地將這些錢揮霍掉。更正式一點來說,「心理帳戶」是指人們習慣依據錢的來歷、存放的地方或花用的方式,來將錢加以分類以及決定不同的處理方法。如果你想要了解這個習慣是多麼出乎自然讓人難以查覺,試想看看下列的狀況。
【情境思考】
狀況(1)
想像你已經買了超級盃美式足球賽或百老匯熱門表演的門票,但當你到達現場時,你發現那張價值150美元的門票已經不翼而飛。請問你會再花150元進去看比賽或表演嗎?
狀況(2)
現在想像同樣的場景,只是你原先的計畫是到現場再購票,但當你來到售票口時,你發現原先預備好的150美元似乎掉在停車場某處。不過,你身上仍有足夠的錢可以買票,請問你會買嗎?
如果你和多數人有一樣的想法,那麼你的答案應該是第一個狀況回答「不會」、第二個狀況題回答「會」。但事實上,這兩個狀況本質上是相同的:遺失了150美元,因此必須再花150美元進去看比賽或表演。然而,人們之所以會有不一樣的答案,是因為在第一種狀況中,他們會認為如果又花150元買票的話,等於是花了300元買了兩張票。就算是超級盃或百老匯熱門表演,300美元也真的有點太多了。相反地,在大多數人的心裡,丟失現金150元跟花150元買票是分屬不同種類的事情;這兩件都是倒楣事,但彼此之間並沒有關連。這種想法就是「心理帳戶」典型的範例:由於發生的情況不同,因此將兩件本質上相同(都損失150美元)的事情,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去處理。
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並沒有「心理帳戶」(形容人們常會根據錢的來源、存放之處或是被花用的方式來決定錢的價值。)的概念,他們認為一般的財富(尤其是金錢)應該是可以互相取代的。也就是說,既然百元鈔票可以從iTunes下載一定數量的影音檔案,也可以從麥當勞購買一定數量的漢堡,那麼100美元的輪盤彩金、100美元的薪水以及100美元的稅額,其重要性與價值應該都是相同的。同樣地,無論100美元是藏在床墊底下、存在銀行裡或投資美國國債,都應該具有同等價值(姑且不論存在銀行或投資國債的錢,會比藏在床底下來的安全)。如果所有的錢和財富真的價值相同,我們應該會以同樣的方式來花用薪水或賭博贏來的錢。當我們面臨財務決策時,我們會理性地對自身整體財富的影響進行通盤考量。
但現實並非如此,人類不是機器,他們沒有絕佳的計算能力以及意志力,來幫助自己維持資產平衡。如果每次在面對一些花小錢的狀況時(例如,花錢下載一首新歌或看一場電影),就必須去考慮遠程的規畫或需求(像是退休計畫或存錢上大學),這將會對腦力和情緒帶來很大的負擔。因此,為了避免傷這些腦筋,人們將錢分別放入不同的「心理帳戶」中,並依據每個帳戶不同的重要性,來決定每種錢不同的使用方法。舉例來說,和準備存入個人退休帳戶的錢相比,人們比較能夠隨意花用旅遊基金。
但劃分「心理帳戶」有什麼錯?一般大眾都清楚知道,自己並沒有像經濟學家一樣聰明或堅忍不拔,因此他們必須將錢劃分到不同的心理帳戶,好讓自己不會做出不理性的行為。這樣的做法是有其好處的,而且也許如此一來,你便能有效地為未來計畫進行儲蓄。畢竟,對許多美國人來說,「house money」並非是指「莊家的錢」,而是他們為夢想中的家所存下的頭期款。即使是再敗家的人,也會因為這筆錢是位在神聖心理帳戶之中,而不敢輕易動用。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心理帳戶」不見得總是有用,因為人類有時會失去自我控制。這也就是為什麼,那些可以延緩繳稅的退休帳戶(註1),都會懲罰提早動用這筆存款的人,但人們仍會支持這樣的處置,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有可能會一時失去控制。而這也是為什麼,當人們在對投資組合做評估時,因為無法突破心理帳戶的壁壘,所以產生了失誤,使他們真正的投資組合(註2),無法有預期的表現。….〈更多精彩好文請見《行為經濟學:誰說有錢人一定會理財?》〉
某對新婚夫妻在拉斯維加斯度蜜月的第三天,就已將原先預計用於賭博的1,000美金輸光殆盡。那晚兩人就寢後,新郎注意到梳妝台上有個閃閃發亮的物體,就近查看後,他發現是一枚原本要留做紀念的5美元籌碼。奇怪的是,這個籌碼的表面一直閃爍著「17」這個數字,新郎認為這是一個預兆,於是他匆匆套上綠色浴袍,奔到樓下的輪盤賭桌旁,將這枚5元籌碼放置在標著「17」的方格裡。想當然爾,球滾進了「17」的格子裡,在1比35的賠率之下,原本的5元籌碼賺進了175元。挾著這樣的運勢,輪盤的球又滾進了「17」的格子裡,讓他又多賺進了6,125美元。這樣...
作者序
引言∣ 無從得知,矯正理財方式的SOP
近來,越來越多人想要了解我們是如何賺錢、花錢或是浪費錢,所以這的確成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由於銀行業和證券業的情況十分不穩定,讓許多人無法信任他們所提供的儲蓄和投資建議,更妄論去相信那些銀行能好好守護他們的儲蓄金。這樣不穩定的情形,再加上長期以來對股票、債券、401(k)退休金帳戶、年金和個人退休帳戶(IRAs)的焦慮,讓我們在面對車商、投資經理人或在百貨公司、銀行時,十分迷惘該做出怎樣的決定。的確,無論是在股市、房地產市場或超市裡,我們常會做出一些讓自己每年都損失很多錢的蠢事。然而值得慶幸的是,基本上我們對於大部分自己理財失誤的原因都一無所知,也完全不知道該如何矯正理財的方法。
例如說,為什麼許多投資人會在股價飆漲的前一秒,將股票賣出?而又是為什麼,同一批投資人會在股價一落千丈時,仍緊握著股票不賣?
為什麼即使某檔熱門基金一直無法反映整體股市及債券市場的脈動,投資共同基金的人仍會選擇將錢投入其中?
為什麼那麼多的美國人為了賺取微薄的銀行利息,即使必須花很多的錢養一張信用卡,但他們還是選擇繼續將錢存在銀行裡?
為什麼當我們使用信用卡付款時,我們會願意花更多的錢?
為什麼企業主和執行長會繼續投資失敗的產品或虧損的部門?
為什麼那麼多的員工會婉拒雇主提供的福利金❶?而為什麼那些收下公司心意的人,卻又無法善用那筆錢來進行投資?
為什麼許多人的保險扣除額是那麼的低?
這些充滿在生活裡的疑惑,都可以在行為經濟學裡找到解答。但是,在我們帶領你一頭栽入這門神奇科學的世界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行為經濟學的發展歷史。當你了解在決策領域中,經濟學是如何與心理學結合後,你會更容易了解行為經濟學是如何幫助你提升理財能力,以及做出正確的人生決定。
經濟學信條頑強地堅持,人類用錢都是「理性」、「利己」而且「合乎用錢原則」的;因此,可以想像的是,當經濟學家在面臨下面這個問題時,會感到非常不知所措:我們該如何去解釋,人類之所以會有那些看似不理性的行為,是出於對自我利益的理性追求?例如說,你只要想想看就會發現,給小費真的是一種非常不理性的行為:即使並沒有非給不可,而且以後也不見得會再到這個地方,人們還是會像例行公事般,拿小費給那些他們以後應該也不會再見到的人─這些人的服務甚至可能無法達到標準。……
一點也不訝異對吧!我們之所以會給小費,完全是因為長久以來都是這樣做的。……但是,對於經濟學家來說,他們很難去解釋這樣的行為。……諷刺的是,大多數歷史上知名的經濟學家,都忽略了人類普遍特質對於金錢行為的影響。相反地,大多數的企業卻已經非常習慣利用這些人性的弱點來進行行銷。例如,現代時尚產業唯有仰賴大眾非理性的渴望,才得以賣出那些只有穿在極瘦、極蒼白的人身上才會好看的衣服。同樣地,儘管經濟學家也許不願承認,但基本上,經濟學理論已陷入了無所適從的困境。他們無法解釋,為什麼人會純粹因為其他投資人都在投資公司股票(或賣出股票),就一窩蜂地跟著照做。
【人類決策實驗中的經典例子】
現在,試著想像你面前有一個袋子。你看不見袋子的內部,但你知道裡面各裝了一樣多的籌碼。其中一個袋子裡的籌碼2/3是紅色,而剩下的是白色;另一個袋子的紅白比例則相反,1/3的籌碼是紅色,而其他的則是白色。你的任務就是要猜出,哪一袋紅色籌碼較多、哪一袋白色較多。首先,你可以從A袋中抓取一把(假設取出5個籌碼),再從B袋中抓取數把(假設取出30個籌碼)。而從A袋中取出的5個籌碼中,有四個是紅色的;從B袋取出的30個籌碼中,有20個是紅色。請問,你認為哪一袋裝有較多的紅色籌碼?
如果你和大多數的人有一樣的思維,那你應該會推斷說,A袋中含有較多的紅色籌碼,因為你從A袋取出的籌碼中,80%(4/5)是紅的;而從B袋取出的籌碼中,只有66%(20/30)是紅色的。但如果你猜的是B袋紅色籌碼較多的話,你的理由會較為充分:以統計學的觀點來看,樣本數越大(二十個籌碼對上四個籌碼),其結論或結果就越可靠。
說真的,這到底和人們的金錢行為或人生決定有什麼相關呢?事實上,關聯性可大的呢。想想看,人們豈不是經常只根據樣本數小、統計顯著性低又沒有決定性的樣本,就直接做出決定。例如,有一位波士頓的投資人,由於他看到一家新開的速食連鎖店內大排長龍,因此就決定要買這家公司最近發行的股票,但直到股價跌落之後,他才知道,那家店之所以大排長龍,是因為他們的服務太慢。而另一位投資人,買了一檔多年來都能擊敗市場的共同基金,但之後這檔基金的表現就一直低於平均。又或者,有一名旅客在恐怖攻擊後就避搭飛機,但他卻忽略了,開車其實比坐飛機還要危險許多❸。
因為儘管我們一直都深信自己的決斷是永遠理性,就像太陽會在早上升起一樣不證自明,但特沃斯基和卡內曼明確地指出,人們並無法永遠保持理性來進行判斷及決策,因此他們的實驗對經濟學來說十分重要。基於某些原因,科學常識在這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卡內曼和特沃斯基(以及其他繼起的研究者),已經可以開始將許多人們在面臨困難的判斷與選擇時,用來簡化及解決問題的技巧,加以描述和分類。他們稱這些反射性的簡化過程為「判斷捷思」(judgmental heuristics),也就是所謂的心理捷徑(mental shortcuts)或經驗法則。你可能憑直覺去認定大排長龍就表示生意好,也可能因為社會增強(societally reinforced)的影響,而認為買房子就應該擴展預算。但是,上述兩者都極有可能會誤導你。餐廳之所以大排長龍,可能只是因為服務很慢或其他的競爭對手已經關門了;而房價其實並非如美國人想的那樣,漲得很快、漲幅很大,但就算房價真的漲得很快、很高,(就像我們這幾年來所目睹的),這樣的情形也很少會持續下去。所以,就算你買房子的錢超過你所能負荷的上限,也不要抱太大的期望,以為房價大幅上漲就能讓你有所回報。……
然而,儘管行為經濟學在這些方面已有重大成就,卻仍無法在消費、儲蓄、借款及投資上幫助普羅大眾。這也就是本書撰寫的目的,我們將了四十多年來學術研究的精華(卡內曼、特沃斯基、其他學者和本書其中一位作者的努力),集結成一本好懂易讀的手冊,幫助大家調整對於金錢的定見。……
本書的重點是要呈現人類的想法和行為模式,因為這些模式使大多數的人在財務決策中,獲利少了許多。…因為有時人們之所以犯錯,是因為他們就像羊一樣盲從;但有時候,卻又是因為他們像驢子一樣頑固,所以才會做錯事。因此,當務之急是要認清,在哪些情況下的哪些行為對我們是有害的,然後盡可能地去改變這些習慣。人們在哪些情境下,會以何種方式出現過度自信和盲從,都是可以預測的。而這樣的可預測性,能幫助我們小心不去犯錯,也讓我們知道該如何面對錯誤。
透過了解各種理財決策背後的心理因素,你將可以改變自己的行為,進而得以讓荷包更為飽滿,並且保有更多既得之物。無論是哪種情形,我們都會在書中每一個章節最後的「思考與處理方向」單元中提供解決之道。最後,這個全新版本的書所收錄的結論─「現在該怎麼辦?」,將總結所有的改善方法。
那麼當你再度遇上從前深受其害的金錢陷阱時,雖然我們一定都曾受騙上當過,但此時你已能一眼看穿並投以微笑(或皺眉)。而當你可以看出這些盲點時,就已經比任何財務顧問所能給的建議更有幫助了。……
引言∣ 無從得知,矯正理財方式的SOP
近來,越來越多人想要了解我們是如何賺錢、花錢或是浪費錢,所以這的確成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由於銀行業和證券業的情況十分不穩定,讓許多人無法信任他們所提供的儲蓄和投資建議,更妄論去相信那些銀行能好好守護他們的儲蓄金。這樣不穩定的情形,再加上長期以來對股票、債券、401(k)退休金帳戶、年金和個人退休帳戶(IRAs)的焦慮,讓我們在面對車商、投資經理人或在百貨公司、銀行時,十分迷惘該做出怎樣的決定。的確,無論是在股市、房地產市場或超市裡,我們常會做出一些讓自己每年都損失很多...
目錄
前言 無從得知,矯正理財方式的SOP
「行為經濟學」──足以改變你、我一生的科學…
Ch1 金錢絕非生而平等
徹底了解「心理帳戶」究竟是如何幫你省錢,或讓你賠錢?
Ch2 當半斤不等於八兩
「損失規避」與「沉沒成本謬論」是如何幫助你否極泰來。
Ch3 不願面對的心魔
「現狀偏誤」及「稟賦效應」,如何迫使理財決策變得困難重重?
Ch4 數字麻痺
你若不懂「貨幣幻覺」或「數大偏誤」等數學、機率問題,後果堪慮…
Ch5 拋下成見
「定錨效應」與「確認偏誤」如何誘導你做出錯誤決定?
Ch6 自我設限
「過度自信」所要付出的代價!
Ch7 群眾的小道消息
「小道消息」氾濫以及過度依賴他人的理財行動,其實危機四伏…
Ch8 情感包袱
情感之於決策的歷程是──我們所不知的情感層面
結論 現在應該怎麼辦?
解決與應變之道
後記 心理收益
致謝
前言 無從得知,矯正理財方式的SOP
「行為經濟學」──足以改變你、我一生的科學…
Ch1 金錢絕非生而平等
徹底了解「心理帳戶」究竟是如何幫你省錢,或讓你賠錢?
Ch2 當半斤不等於八兩
「損失規避」與「沉沒成本謬論」是如何幫助你否極泰來。
Ch3 不願面對的心魔
「現狀偏誤」及「稟賦效應」,如何迫使理財決策變得困難重重?
Ch4 數字麻痺
你若不懂「貨幣幻覺」或「數大偏誤」等數學、機率問題,後果堪慮…
Ch5 拋下成見
「定錨效應」與「確認偏誤」如何誘導你做出錯誤決定?
Ch6 自我設限
「過度自信」所要付出的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