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誠心推薦
Miya 謝嘉宸/演員、KOL
姚淑文/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局長
胡延薇/諮商心理師全國聯合公會常務理事;媒體與公共關係委員會召集人
張義平(幽樹)/諮商心理師、明鏡催眠創始人
張瀞方/心禾診所身心科主治醫師
湯華盛/心禾診所執業醫師
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依姓氏筆劃排列順序)
各界讚譽
「生的再奇怪,也是限量版。」
容貌焦慮儼然成為了現代社會的文明病之一;跨性別的身分一直讓我非常不安,所以我花了很多年,重新認識我自己,才慢慢的接受並擁抱我自己「啊!原來我很棒!」
而這本書,作者用一則則生命故事,客觀且專業的剖析,讓我們可以從不同的人身上找到啟發,就是要告訴我們,每一個在你眼中的不完美,都能成為我們的獨一無二!
「這世界從來都不缺乏『美』,而是缺少『發現』。」——Miya 謝嘉宸/演員、KOL
你會容貌焦慮嗎?還是我們選擇刻意掩飾自己的情緒,不如讓我們一起認識容貌焦慮到展開自信練習,真正的愛上自己吧!——姚淑文/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局長
近期各類媒體經常出現「容貌焦慮」一詞,報導內容涵蓋醫美抗老、心理學常識、青少年自我概念困擾問題等,然而對此知識性的汲取相對片段。在網路世代與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更需要全面性深入了解容貌焦慮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重要?
這真的是個新世代的議題。學校第一線教學老師、家長與網路原生代的青少年成長背景經歷完全不相同。沒有家長出生於自媒體環伺,人人都想當網紅的年代。自然,我們就難以覺察自己對外貌的迷思,更難使用適當的詞彙來與新世代溝通。
本書以生理、心理乃至社會成因,探討各年齡層面對的身體意象議題。提供完整架構,讓較缺乏背景知識的家長、老師與學子,都能循線深入探索每個層面,獲取整體架構知識,
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胡延薇/諮商心理師全國聯合公會常務理事;媒體與公共關係委員會召集人
一本難能可貴的好書!作者全方位地剖析身體意象與容貌焦慮之間的關係,從個人信念、生理結構、情感因素再到社會文化與性別角色,透過真實案例細緻解析箇中原因,並教導我們如何重新愛上自己的身體,如果你也對自己的臉蛋、身材或外型感到不滿意,這是一本值得你反覆閱讀的好書!——張義平(幽樹)/諮商心理師、明鏡催眠創始人
在這個外貌及醫美至上的焦慮潮流中,艾彼心理師用親切易懂的情境及語彙,同理了每個人對自我形象的疑慮。推薦這本書給所有人,也希望透過更多的理解及包容,一起杜絕容貌霸凌、接納多元的美。——張瀞方/心禾診所身心科主治醫師
容貌焦慮所反應的,其實是人的個體化需求並未被「做自己」、「愛自己」這類空洞的口號給真的滿足,我們的特立獨行依舊只是假模仿,從來沒有落實為「向內看」,向陰影處探求的真功夫。......作者王昱勻心理師對此議題的重視再次揭開了當代文化對「個體性」的誤解。這本書屬於新的時代。——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媒體推薦:
推薦序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對容貌感到焦慮並不是你的錯。因為整個社會機制都會獎賞那些外表好看,身材符合「標準」的人。
你之所以對外表焦慮,是因為「生存」的需要。
受「月暈效應」(Halo effect)的影響,好看的人在求職、求偶、人際關係中都比較吃香,因為我們會在潛意識中假定,帥哥美女比較聰明、和善、甚至有愛心。這個動力是隱微的,也是多數人不會說出口的默契。
外貌會帶給我們很大的優勢。但是第一印象並非無法扭轉,因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不僅會一見鍾情,也會「日久生情」。有能力、性格穩定的人會持續性地在人際評分中得分,從而扭轉外表的印象。
要知道,大腦是喜新厭舊的,它會追逐新刺激。所以只要時間一久,帥哥美女也會被這個天生的機制給降分。因此無論是職場還是親密關係,最重要的絕非外表,而是個人成長的意願,它會強化實力,帶來深度,這才是你最大的底氣。
容貌焦慮這個議題之所以需要被重視,是因為我們活在一個過度曝光的時代。在「向上比較」(upward comparison)心態未能受到個人妥善控制之前,我們都會持續把社群媒體上面光鮮亮麗的藝人偶像視為自己效法的對象。
不僅是青少年,許多成年人也受到了容貌焦慮的影響。相信讀者也注意到了,即便許多人的IG雖然字裡行間寫的全是「健康」與「健身」,但照片裡顯露的訊息卻是「瘦身」。
把健康窄化為「瘦」是容貌焦慮者最常見的自我欺騙手法,我們四處可見這類錯誤訊息的傳遞。
女性通常追求「瘦」,而男性比較可能追求「壯」。透過發達的肌肉來確立或說服自己擁有男性氣質,這件事情給某些男人帶來的壓力可能不比追求瘦的女人低。
尤有甚者,容貌焦慮雖然多數時候是個人議題的延伸,但它有時候會成為壓迫他人跟自己看齊的手段。
當老師就要有老師的樣子,當XX就要有XX的樣子,這個「樣子」指的有時不是行為舉止,而是外表穿著。
因此個人經常在「做自己」跟「做別人想像中的自己」中拔河,為了把自己放進社會的標準中而疲憊不堪。
當有一群人為了讓自己像別人而焦慮的時候,另外有一群人選擇了退縮。
關於這一點,只要看看有多少人會整天戴著口罩跟人互動就知道了。正如書中所言,他們經常用的說詞是「過敏」或「感冒」,但有時也會說是自己臉上長了東西。
我會特別關心將口罩戴一整天的學生,鼓勵他們拿下口罩做報告或與同學自在聊天,你會發現他們的問題不見得是出在外表,而是覺得口罩更能給他們某種說不出的安全感。
換言之,即便看似是容貌焦慮,也可能還有其他議題所造成的對於自己的不信任。他們通常有自卑或內疚的狀況,因此嫌棄自己的臉上長了東西。但那些東西(例如青春痘或痣)其實並不明顯。
容貌焦慮因此也可以是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適應良好,他對自己是否有足夠信心的指標。
這個議題之所以值得我們重視當然是因為我們活在一個很躁動的時代,受到強大的「一致化」的傾向所影響,每個人都害怕做自己,想要躲在「集體」中迴避自我認識的焦慮。
大家追求一樣的興趣,做一樣的打扮,享受一樣的娛樂,追同一部劇,藉此逃避「分裂」與「孤獨」。只要我跟大家一樣,那我就不孤單了。不僅要做一樣的事,也要長一樣的臉。
著名的反烏托邦小說《我們》就曾描述了這樣的「大同世界」,每個人都長一樣,身高一樣、智商一樣,能力一樣,裡頭不再有「我」,剩下的只是「我們」。
容貌焦慮所反應的,其實是人的個體化需求並未被「做自己」、「愛自己」這類空洞的口號給真的滿足,我們的特立獨行依舊只是假模仿,從來沒有落實為「向內看」,向陰影處探求的真功夫。
我們以為逃離了家庭,迴避了關係與責任就能成為自己,其實沒有。因為我們一個轉身,就擁抱了更大的虛假,再次將自己從屬於由政治身分所建構出來的集體。
作者王昱勻心理師對此議題的重視再次揭開了當代文化對「個體性」(individuality)的誤解。這本書屬於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