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勒羅伊.威爾斯(Leroy Wells, Jr. , 1951-1997) 美國心理師,專精於團體心理治療與精神分析取向的團體動力學。本書收錄之其文章深入探討了「團體作為整體」觀點的理論基礎,並將其與精神分析理論相結合,特別是比昂對團體心理的貢獻。
皮耶.圖爾凱(Pierre M. Turquet, 1913-1975) 英國精神科醫師與精神分析師。團體關係理論與實務發展中的重要人物,尤其與倫敦的塔維斯托克人類關係機構密切相關。他對理解潛意識的團體動力、權威、以及在團體和組織中工作與領導所面臨的挑戰,做出了重大貢獻。對組織發展、領導力研究和團體心理分析方法產生了持久影響。
瑪喬麗.貝葉斯(Marjorie A. Bayes) 美國心理師,曾任教於耶魯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系,以及史密斯學院社會工作學院。退休前,曾在麻薩諸塞州北安普頓和科羅拉多州丹佛,開設獨立的心理治療診所,在心理健康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
彼得.牛頓(Peter M. Newton) 美國心理師,在理解工作團體、成人發展和精神分析心理學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早期關於工作團體的研究直接關係到團體關係領域,後期的研究則展現了更廣泛地參與理解個體和團體,在整個生命週期中的複雜行為。
馬文.斯考尼克(Marvin R. Skolnick, 生年不詳-2002) 美國心理師,專注於團體動力學和心理治療。其研究深受比昂關於團體動力學,和精神病患者精神分析工作的影響。
扎卡里.格林(Zachary G. Green) 美國在組織發展、領導力和心理學領域,經驗豐富的學者和實踐者。在個人、群體和組織的轉型過程中,特別關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領導力發展和社會正義議題。
威廉.卡恩(William A. Kahn) 美國組織心理學和管理學領域的重要學者,以其對職場心理和人際互動的深入研究而聞名。最著名的貢獻是提出了「參與」(engagement)的概念,並探索了影響個人參與感的因素,包括心理安全感、心理可用性和意義感。
「我懷著無比的自豪與深深的欣賞之情,為這本書寫下推薦序。透過許博士的學術研究、教學與領導,他正在跨越文化、語言與世代,持續傳承並拓展團體關係的傳統。本書正是他遠見與奉獻精神的具體展現,而作為他以前的老師與在此領域的同道,對於能支持他的工作我深感榮幸。」 ——瑪麗・麥克雷(Mary B. McRae)/威廉・艾倫森・懷特(White)機構董事會主席
團體關係訓練的這些方法開始於由塔維斯托克機構與萊斯特大學於1957年9月所組織的兩週住宿型研習會,這已經被特里斯特(Trist)和索弗(Sofer, 1959)描述過了。在他們的書《團體關係的探索》(Explorations in Group Relations)的前言,這些作者談到社會心理學,特別是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的著作;團體心理治療,特別是比昂(W. R. Bion)的著作;以及貝瑟爾(Bethel)❶對這個研習會的安排在思考上的影響。在那時的主要關注是對小團體的學習,次要關注是這個學習在成員自身工作所遇到問題上的應用。成員來自各種組織,超過半數的參與者來自行業或相關領域。工作人員均是專業心理學家或是受過心理學訓練的相關社會科學學科成員。這些小團體,稱為研究團體,只讓那些有過心理分析經驗的帶領。這個研習會所提供訓練的目標是「鼓勵參與者以一種建設性地分析和批判態度來面對他們在所屬團體扮演他們角色的方式」(Trist & Sofer, 1959)。這個研習會似乎跟那些1950 年代在美國由國家訓練實驗室所舉辦的類似。事實上,在籌備期間,國家訓練實驗室的計畫與政策委員會的一個成員曾向執行委員會諮詢。
1963年,兩位華盛頓精神醫學院的成員(莫利斯.帕洛夫與瑪格麗特.里奧克❷)參加了塔維斯托克——萊斯特研習會。他們認為將這種研習會引入美國對這個國家團體關係訓練的方法來說會是一個有價值的擴充。在他們確定這不會是國家訓練實驗室那時所使用方法的複製後,他們建議塔維斯托克機構在1964年夏天的一個時間點在英國舉辦一次特別的研習會,讓一些美國人能方便參加並對輸入這個方法到美國的可行性與嚮往性形成他們自己的判斷。因此,在1964年7月,一個特別的研習會被安排了,約二十五名英國與二十五名美國成員參加。後者的招募得到華盛頓精神醫學院的協助與支持。有足夠的成員覺得研習會的經驗有用,因此決定在1965年6月,在華盛頓精神醫學院和耶魯大學精神醫學系的共同贊助下舉辦第一場美國研習會。沃爾特.里德陸軍研究所(Walter Reed Army Institute of Research),作為一個政府機構,無法正式共同舉辦這個活動,但是由大衛.里奧克所領導的神經精神醫學部給予非正式的精神支持、提供成員與工作人員並協助組織上的規劃。塔維斯托克機構雖然在此研習會的經費與管理上沒有正式的責任,但作為提供主席(萊斯)與其它兩位資深工作人員(皮耶.圖爾凱與薩瑟蘭)並代表著立基傳統的機構,它實為這次研習會的中心。研習會執行委員會是由研習會主席與兩位美國成員擔任,弗雷德里克.卡爾.雷德利希(F. C. Redlich),那時的耶魯大學精神醫學系主任,現在是醫學院院長,以及瑪格麗特.里奧克,華盛頓精神醫學院執行委員會成員。研習會在曼荷蓮學院(Mount Holyoke College)舉辦。這個地點已經成為自從1965年6月至今每年都會舉辦兩週住宿型研習會這個傳統的一部分。在1967年的研習會結束時,執行委員會決定,由華盛頓精神醫學院和耶魯大學精神醫學系共同舉辦已維持三年的兩週研習會應告一段落。背後的想法是,更統一與更有效率的管理可以由將舉辦權給華盛頓精神醫學院獨自承擔來獲得。為了保存此研習會的機構間與國際性特色,華盛頓精神醫學院授權成立一個委員會,成員來自美國與英國一些不同機構的個體。該委員會對研習會主席與工作人員任命以及研習會一般性政策具有權威與責任。
十九世紀的科學傾向於將事物分解為越來越小的部分,而在這個方向有了巨大的進展,但現在的任務是將各個小部分整合組織成清晰有圖案的整體。這在生物學與醫學的確如此,而在社會科學也是如此。一位在醫學領域的研究者,喬治華盛頓大學的湯瑪斯.麥克皮特森.布朗博士(Dr. Thomas McP Brown),將這個任務比喻成一個人身處旋轉木馬上,木馬不只會旋轉與上下,還會左右移動,同時整個旋轉木馬被架設在一輛以時速100英里❹ 狂飆的巨大卡車上。在這個狀況下,研究者應該描述與理解在他旁邊一個在路上前進相似旋轉木馬的現象(Brown, 1969)。面對像這個情況的通常方法是將注意力縮限在一個隨時可以被包圍與觀察到的小部分,像在我們自己的旋轉木馬上前面的一匹木馬。但這對在醫學與生物學上的複雜問題無法產生解決方法,在社會科學這更不可能。為了看到整體型態,我們必須將注意力從單一木馬轉移,或是,換句話說,從單一個體轉移,而採用一個更宏大的觀點。這說起來容易,但在實務上它很難做到,特別是那些接受個體心理學訓練或是在生物學透過顯微鏡觀察個別細胞的人。就連社會心理學家,定義上是對數量上大於個體之事物有興趣,時常發現自己的任務極度困難,因而選擇一些像個人行為在團體中如何不同的研究。
在萊斯領導的幾年間,塔維斯托克——萊斯特研習會中所發生的兩個主要改變與這個觀點轉換有關。第一是跟領導力與權威有關。在萊斯(1965)的《為領導力學習》(Learning for Leadership),他指出,「我現在正致力於這個假設,我同事與我所關注的住宿型研習會主要任務是為參與者提供學習領導力的機會。」他對領導力的概念是複雜的,帶有他對於組織結構與機構生命的豐富概念。近來研習會已被描述成是關於權威,而在1969 年,研習會的目標在研習會手冊上被定義為「提供成員機會去學習有關權威的本質,以及在權威的行使下所遇到的人際與團體間問題」。
藉由聚焦在領導力與權威的問題,有可能看到關於這些概念所浮現的團體型態。團體中的領導者或領導力可被視為代表或包含團體的功能,特別是它的主要功能或主要任務。「主要任務」是萊斯的中心概念之一,並在他的一些著作中被定義與解釋(Rice, 1963,1965; Miller and Rice, 1967)。簡單來說,關於這個詞,他的意思是,一個組織或機構為了生存而必須執行的任務。組織可能,並通常會,執行次要任務。一個重要問題則變成,團體成員如何與由領導者所代表的主要任務連結?他們會完成它的各個部分,而當把這些部分放在一起時,完成整個任務?他們會奮力去毀壞它、背叛它、破壞它、努力重新定義或改變它?他們會為了領導者的位置而競爭嗎?他們在團體中如何去想像權威?觀察這些和其它對領導者、領導力與權威的態度是理解團體整體的功能的方法。
比昂(Bion)是一位著名的已故英國精神分析師。除了在精神分析上的傑出貢獻外,他對系統心理動力學的貢獻可說是劃時代的。比昂有一句名言:「一個新的結論要有價值,它必須能將看似散落各處彼此無關的已知元素連結起來,在混亂的表象中引入秩序。」他將他在二次大戰期間軍醫院與後來在塔維斯托克醫院的團體治療實驗經驗與反思整理出來後發表了一系列的文章,並在後來集結成一本論文集《比昂論團體經驗》(Experiences in Groups)。比昂在系統心理動力學上最偉大的貢獻在於他將克萊恩(Klein)的客體關係理論概念如投射性認同應用在對團體動力的理解上。比昂發現,團體除了有意識層面的部分還有潛意識層面的部分,而團體潛意識是「團體作為一個整體」這個視角的基礎。簡單來說,「團體作為一個整體」就是把團體當成一個個體來看待。不同的團體就像不同的個體一樣有其個性及內在動力。團體關係理論就是關於「團體作為一個整體」的理論。
雖然團體關係理論是建立在比昂對其治療團體經驗的理解上,但後續的發展與應用已被擴展到對更大系統(如組織、社會)的理解上。因此,系統心理動力學已被用來指稱當前這門學科。在英國塔維斯托克機構的領導下,團體關係理論的學習與應用聚焦在系統中關於權威與領導的學習並已發展成管理學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對歐美政府部門與企業組織的經營管理影響深遠。雖然團體關係理論的發展與應用主要是在組織管理上,作為一個系統心理動力理論它也可被應用到其它層面,例如一個名為OPUS(An Organization for Promoting Understanding of Society,促進社會理解組織)的英國組織將團體關係理論應用在對組織與社會動力的理解並推動公民的反思能力。
這本書是由我從美國萊斯社會系統研究機構(A. K. Rice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ocial Systems)於1983、1985 及2004 年出版的三本《團體關係選讀》(Group Relations Reader 1,2,3)中精心挑選出十二篇論文的中文譯本所組成。作為中文世界第一本團體關係理論入門書,為了兼顧代表性、豐富性與實用性,我依照以下四個部分來挑選論文:(一)起源與概論、(二)基本理論、(三)重要議題以及(四)應用。這十二篇論文都是團體關係理論的經典之作,包含從二十世紀中的比昂到二十一世紀初橫跨英美兩地作者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