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網路書店★★★★★五顆星好評
腦神經專家告訴你,
要有好的工作效率並具備創新與決策能力,
一切就從「腦」開始。
只要從12個面向調整「頭腦」,就能擁有──
吸收大量新知、快速決策、精準判斷、持續創新的「未來式頭腦」。
這是一次讓你倍增職場潛力與競爭力的關鍵進化!
面對瞬息萬變的職場,你是否擔心自己將失去競爭優勢?資訊、科技、工作方式快速變遷,員工們該如何因應未來的職場考驗?腦神經科學專家珍妮.布羅姬明確指出,因應科技時代的創新需求,你需要一顆「未來式頭腦」!打造這顆聰明靈活的腦袋,首要掌握3大關鍵步驟:建立→運作→統整大腦。本書提供循序漸進的引導,從12個層面幫助你調整習慣、思考與行為,快速提升領導、創新、溝通、專注等能力,輕鬆取得令人稱羨的優異表現。
【建立】培養良好生活習慣,重啟你的「超級電腦」
上班時昏昏欲睡;想卯足全力衝刺,卻缺乏續航力,這些都是大腦需要「重新啟動」的訊號。布羅姬醫師首先從「飲食、睡眠、運動、鍛鍊心智肌肉」等日常生活四大層面,告訴你如何藉由調整日常模式,恢復大腦應有的功能與潛力。例如,在適當時段來杯檸檬汁就足以提升專注力;小睡20分鐘可以提升40%的職場判斷力……只須進行簡單的調整,就能讓頭腦再次成功開機!
【運作】抱持正確心態 × 找到紓壓方式,頭腦再進化
使腦部恢復應有的功能後,下一步就是運用正確方法使它升級成未來式頭腦。書中針對「缺乏專注力、調整工作態度、面對職場壓力、如何正向思考」等四大問題,提供積極建言及改善策略。一旦瞭解腦部在面對這些問題的運作狀況,就能找出解決並突破困境的方式:
‧工作分心時:善用大腦工作的黃金時段,縮短工時,一樣達到事半功倍!
‧工作態度不佳時:個人可運用信念改變態度;公司則以正向回饋機制培養員工良好態度。
‧面對職場壓力時:活用「換框法」與「標籤法」調節情緒,揮別壓力,重新找回工作效率。
【統整】整合職場能力,打造專屬未來式頭腦
珍妮.布羅姬醫師將複雜的理論與腦內運作方式,轉化成好讀易懂的說明與技巧,無論身為員工或主管,只要從「領導、變革、創新、合作」等四面向著手,即可輕鬆獲得翻倍的職場競爭力:
‧領導:檢視自己是社交型或分析型領導者,從而瞭解自己的領導優勢。
‧創新:運用環境、競賽、遊戲等外在方式,激發頭腦的創新因子。
‧合作:找到彼此腦中的共同連結,可促進雙方溝通,奠定團隊合作的基礎。
進入機器人時代,人腦如何不被取代,最重要是發揮看不見的價值!「未來式頭腦」意味擁有創新求變、思考、警覺及適應力強的高效能腦力,是職場分出高下的關鍵能力。布羅姬醫師以腦神經科學為基礎,將複雜深奧的知識化作一個個生活實踐方法,深入淺出讓讀者瞭解如何運用大腦神經的可塑性,使個人在職場上的效率與生產力倍增。只要照著科學實證得出的方法,在職場與生活中實踐並進行調整即可,最終不只能激發工作潛力,更可促使頭腦不斷有創新點子,能因應任何狀況思考、變通、尋找解決途徑,工作效率自然翻倍,成為職場佼佼者。
◎本書特色
1.內容學理與實務並重,先說明理論,再闡述實證方法。
2.圖表清晰,即使是複雜的腦神經構造與運作方式,也能透過圖表一目了然。
3.提供明確的日常練習方法,能輕鬆在生活中實際操練。
作者簡介:
珍妮.布羅姬(Jenny Brockis)
珍妮.布羅姬是執業醫師,她除了提倡頭腦健康之外,也是未來心智規劃師,並另外創辦了「強健頭腦」計畫,擔任計畫主持人,著有《強健頭腦!》(Brain Fit!)與《聰明腦袋》(Brain Smart)。
譯者簡介:
溫力秦
輔仁大學德文系畢業,目前為專職譯者,從事書籍、繪本和電腦資訊的翻譯工作,譯有《現在就當美食創客》(Good Food, Great Business)。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國內權威推薦】
——醫學界——
謝伯讓/腦科學家,《大腦簡史》作者
魏國珍/林口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教授暨外科部副部主任
蘇冠賓/台中中國醫藥大學神經及認知科學研究所教授兼任所長
——產業界——
林宗樑/華碩電腦全球副總裁
徐恆鈞/丹堤咖啡副總經理
詹益鑑/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
楊弘毅/獎金獵人比賽資訊網共同創辦人
——媒體界——
丁菱娟/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序)
【各界好評】
「作者從一位專業醫師的角度,讓我們認知擁有敏捷的頭腦與彈性的心智是有方法,是可以訓練的。我若能早點遇到這本書多好!」
──丁菱娟,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
21世紀的腦科學──開啟無窮的可能
「近年來對人腦的研究有重大突破,再再更新我們原本對腦的迷思。科學家現在很清楚知道腦會受基因體的遺傳調控,受成長、學習、外界環境、壓力等因素影響,而腦也是一切行為的主使者、是所有精神疾病的病灶。《啟動未來式頭腦》成功地把科學上熱烘烘的新發現融入日常生活當中,透過「瞭解頭腦」來瞭解行為、心理、學習、創造力、甚至於組織領導和管理當中,實為難能可貴的一本好書。」
──蘇冠賓,台中中國醫藥大學神經及認知科學研究所教授兼任所長
「在這本書中所提到的12個步驟,可作為你職場及商場上的行事準則,並幫助你達到最理想的狀態。」
──《泰晤士報》(The Times)
「《啟動未來式頭腦》是一本任何一位想瞭解如何運用簡單的方法即可微調大腦,就能讓你在工作有更優異的表現,以及想在生活中各領域帶來創新的人必讀的書籍。」
──《肯特女性商業雜誌》(Kent Women in Business)
「首先管理時間,再來管理注意力,如今則講求表現。在《啟動未來式頭腦》中,布羅姬醫師探討的或許就是促成高效能表現的最關鍵的因素──即人類腦袋中的硬體。本書羅列了諸多經過縝密研究的超實用祕訣及策略,包括從工作流程到生活習慣方面的議題,乃至於為了充分發揮人腦這部有機超級電腦的功能,而從生理學中所找到的奇效做法等等。」
──麥特.邱爾吉(Matt Church),「國際思維領導家」執行長兼創辦人及《擴大積極領導的威力—啟發與影響他人》(Amplifiers)作者
「《啟動未來式頭腦》讓你按圖索驥,打造強健、警覺及適應力強的頭腦。只要保持頭腦健康,凡事就會水到渠成。」
──格雷姆.考恩(Graeme Cowan),領導力與復原力的演說家及《順勢茁壯》(Thriving Naturally)作者
「珍妮.布羅姬醫師探索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將之萃取成易讀又可採取行動的12步驟藍圖,可用來增強頭腦健康、心智表現、復原力及職場幸福感。布羅姬醫師駕輕就熟地說明高效能思維並非難事,但必須用正確方式照顧頭腦,才有可能實現。各位雇主和員工非看不可!」
──莎拉.馬凱(Sarah McKay),神經科學家及科普作家
「珍妮.布羅姬醫師的這本書有如天降甘霖之作,闡述如何讓我們的頭腦跟上未來腳步,為這個世界帶來一盞明燈。她用溫暖、機智和聰慧,將複雜的神經科學資料轉換成好讀又實用的訊息。珍妮這位得過獎的傳播者,幫助不少企業領導人、管理者和教育家在各自領域中發揮更好的表現,而憑藉的方法只不過是更加充分地利用頭腦而已。」
──雅米妮.納度(Yamini Naidu),商業故事人、暢銷書作家、演說家及精神導師
名人推薦:【國內權威推薦】
——醫學界——
謝伯讓/腦科學家,《大腦簡史》作者
魏國珍/林口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教授暨外科部副部主任
蘇冠賓/台中中國醫藥大學神經及認知科學研究所教授兼任所長
——產業界——
林宗樑/華碩電腦全球副總裁
徐恆鈞/丹堤咖啡副總經理
詹益鑑/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
楊弘毅/獎金獵人比賽資訊網共同創辦人
——媒體界——
丁菱娟/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序)
【各界好評】
「作者從一位專業醫師的角度,讓我們認知擁有敏捷的頭腦與彈性的心智是有方法,是可以訓練的。我...
章節試閱
全腦思考
沒有左腦人,也沒有右腦人。雖然大家很喜歡把自己歸類為受到左腦或右腦控制的人,但是這種說法缺少科學根據。人在思考時,會用到整個大腦。
也就是說,我們都是全腦型的創造者。那麼,由胼胝體所連接起來的左右半腦,各有何特色呢?
正如羅伯特‧歐恩斯坦(Robert Ornstein)所述,兩個半腦的主要差別在於「右腦主掌背景脈絡,左腦則負責追蹤細節」。
伊恩‧麥吉爾克里斯特(Iain McGilchrist)在其著作《大師和他的使者:分裂的大腦與西方世界的形成》(The Master and His Emissary: The Divided Brain and the Making of the Western World)中指出,胼胝體的功能就是讓兩個半腦分開,讓左右半腦各自孕育出必要見解以形成多元思考,而這種思考方式正是創造力所必需。
他引述愛因斯坦的話:「直覺的心智是神聖的天賦,理性的思維則是忠實的僕人。」同時他也認為,如今人類所創造出來的社會只崇尚僕人,而將天賦拋諸腦後了。
麥吉爾克里斯特的意思是指,我們愈來愈常在一開始就採用左腦所主導的邏輯與分析思考模式,可是這不利於創造力思維的發展。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A Whole New Mind: Why Right Brainers Will Rule the Future)作者丹‧平克(Dan Pink)則進一步主張:「我們對於事實、按部就班和數字的執著,已使人的某些能力黯然失色,而這些能力通常就是我們在情緒敏感、創造意義、撫慰、照護、對人際互動的暗潮洶湧有所察覺及創造力方面的優勢。」
雖然他的論調正確,但我們也不能只做右腦人。將推理能力與想像力妥善地加以統整,使兩種能力相互配合,才是上策。
正如斯扎波科斯‧克里(Szabolcs Keri)提醒大家的:「創造力就是大規模的腦部網絡所展現的連結能力。大腦各個區域相互溝通的方式,深深影響原創性、流暢性和彈性。」右腦負責讓我們對周遭環境有廣泛的認知,左腦則用更強的專注力和注意力,精確地分析細節。
但目前的問題是,學校的教育系統並不看重創造力,仍優先以可評量的邏輯、記憶和推理運用為基礎,來鼓勵和獎勵學生的學業表現。肯‧羅賓森爵士(Sir Ken Robinson)毫不留情地抨擊教育系統,他深信學校的課程扼殺了人與生俱來的創造力,因此他將教育視為充分培育未來思想家的主要障礙。
跳脫框框、想出全新構想的能力,一定遠比只是運用資料來得重要,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不少人認為,資訊高速公路或許還需要更多地下道、多幾條線道和至少三個新圓環。
創意人
試想一下大家對神經質的藝人的刻板印象:對著梳妝台鏡子摔瓶罐,要求浴缸必須裝滿驢奶,還要所有人在演出前膜拜祖魯神,唯恐褻瀆了神明。當然,把「創意人士」的形象與發起脾氣來矯情做作、行為舉止有如精神異常劃上等號,實在是有欠公允,而且也不適當;然而大腦科學卻發現,創造力確實與心理健康有關聯。
瑞典卡羅琳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證實,創造力強的人,例如:作家、藝術家和音樂家,他們的多巴胺系統(大腦的獎賞系統)與精神分裂症患者非常類似。大腦裡有一個名為視丘的腦區,其作用是充當某種中繼站,負責在資訊接觸到我們的意識之前,對資訊進行篩選,而創意人與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視丘的多巴胺受體都比較少。
也就是說,視丘的多巴胺受體較少,或許可以解釋為何此機制可以讓創意人在解決問題時,找出更多超凡的關聯性,同時也可以說明,罹患心理疾病的人為何偶爾也可以做出非比尋常的關聯。歸根究柢,就是對資訊的篩選程度。
正如此研究的主持人烏蘭博士(Dr Ullen)所說:「有點瑕疵的慣性,或許反而促使人的思考跳脫慣性。」
但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有創造力並不表示就有罹患心理疾病的風險。一個人不需要心理生病,才能產生創意,心理疾病也並非是創造力造成。
一般而言,創造力的展現確實與快樂、個人成長和幸福感有所關聯。「想像力學會」(Imagination Institute)科學總監史考特.巴瑞.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公布另一項於瑞典的研究結果,他指出,自閉症患者的兄弟姊妹,以及與精神分裂症、躁鬱症和厭食症患者具有一等親血緣關係的親屬當中,從事創意工作的比例高出許多。他的結論是:「對罹患心理疾病的受苦者親屬來說,這種疾病的基因雖然使他們內心的防洪閘門洞開,卻又保留住必要的保護因子,使他們能駕馭這場混亂但潛藏創意的風暴。」
爵士春秋
我第一次體驗到音樂最原始的感動,是我在紐奧良旅行的期間。當時我們在一間燈光昏暗、煙霧瀰漫的俱樂部裡,聽著一段段最精彩的爵士樂即興演奏。我們聽得肅然起敬,盼著下一首會是什麼樣的曲目,同時恣意享受著演奏者之間流暢的音樂轉換。
神經科學家曾幫爵士樂手做腦部掃描進行研究,而得以觀察到他們在即興演奏時,腦部有多個區域會變得比較活躍。
歐寇南等人在芬蘭所做的音樂創造力評估研究,則發現了音樂方面的高創造力與人類的一組基因有關。這些基因似乎會使血清素濃度變高,因此提升了後扣帶迴皮質這個腦區的連結能力(可塑性),進而增強了創造力。
除此之外,神經科學家暨音樂家丹尼爾‧列維廷的研究顯示,音樂會使我們對獎賞、動機和覺醒、壓力多寡、免疫系統和社會依附這些層面的感知,產生神經化學變化,而影響到我們的健康。
也許你早就已經用音樂來舒緩過度忙碌的腦袋,減輕焦慮或緊張,以及讓心情放鬆。還是你會邊聽音樂,邊讓大腦進入放鬆狀態,這樣才能用較具創造力又放空的方式來思考?
創造力能使我們在培養新能力及拓展興趣時更具信心。
適當的環境再加上鼓勵,會使我們更樂意豐富自己的創造力。當然,一個人成長的家庭背景若是鼓勵創造力表現,這種環境造成的影響,一定會和那些重視學業表現、創造力其次的家庭,或是將創造力視為無用武之地的家庭大相徑庭。不過,無論成長背景為何,大腦精妙的可塑性,會賦予我們培養創造力所需的能力。
我想到了!原來這就是頓悟!
牛津字典將「頓悟」(insight)定義為「對於某人或某事有精準且深入領悟的能力」,中世紀英語的釋義則是「內觀」或「智慧」。不過,頓悟可不會自己冒出來。有時候得慢慢醞釀、循循善誘或抽絲剝繭,頓悟才得以一見。
我們之所以能對頓悟如何產生有一定的瞭解,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榮畢曼(Jung-Beeman)和庫尼歐斯(Kounios)的努力。他們先針對人在清醒、警覺或睡著狀態下,研究大腦電波活動的五種特殊波型。
■德爾塔波(0-4赫茲)與深層睡眠有關。
■系塔波(4-7赫茲)會我們昏昏欲睡時出現,比方說沉思的時候。
■阿爾發波(8-13赫茲)是大腦在休息狀態下的主要節奏。這種波型與放鬆有關,有助於「限制」神經的活躍度,減少視覺的輸入處理,以便排除干擾。
■貝他波(13-40赫茲)在我們警覺時出現,當我們感到焦慮時,此波型也會增加。視覺中樞的貝他波活躍度與視覺焦點有密切關係。
■伽瑪波(30-100赫茲)會隨著我們集中注意力時出現。
人在追求頓悟時,大腦是怎麼運作的?頓悟不是偶然,而是有一定程序。
頓悟屬於右腦的活動。當我們想頓悟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時,會稍稍讓注意力遊走,轉為朝內在觀想(沉思)。前扣帶迴這個腦區會因此啟動,發揮作用,偵測環境中的錯誤或不同之處。如先前所提過的,認知控制與注意力方面都需要它,也就是說,大腦可能準備針對問題監控各種衝突反應,並協助心智對不同想法轉換處理方式。
快要頓悟時,視覺中樞的阿爾發波會更加活躍,這會減輕視覺上的干擾,就像有些人想答案時會把眼睛閉上一樣。
頓悟那刻來臨前的1/3秒,伽瑪波的活躍度衝到高峰,遍及整個右側前扣帶迴,即顳葉顳上迴。當一組神經元第一次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彼此連結或銜接在一起時,新構想就誕生了,接著此構想就會變成解決之道,出現在我們的意識中。
頓悟之所以讓人狂喜,是因為它來得既突然又完整,彷彿答案始終在那兒等著我們去發現。我們100%確定,那就是我們要找的答案。
更棒的是,威爾斯(Wills)等人的研究證實,我們會將創新獨特的解決辦法記得如此清楚,是因為海馬迴(形成和擷取記憶的腦區)在我們頓悟的同時,非常活躍的緣故。
彈性思考與解決問題
發生在右腦的頓悟是我們解決問題的一種途徑。那麼另一邊大腦呢?人的左腦,主掌邏輯和分析。一個人自然有自己偏好的某種途徑,更甚於其他,比方說工程師較有可能從分析的角度來處理問題。(我願意為此作證,因為我的先生就是工程師。)
不過這種方式的難處在於,因前額葉皮質的能力有限,腦袋裡一次只能有兩個或三個複雜的想法,而光是這樣就得耗用大量的認知能量。認知力很快便會開始衰竭,解決問題的機會飄渺如煙。此時此刻,若還想繼續努力想出辦法,恐怕也是徒勞無功,因為愈來愈疲勞的認知力,又更進一步減弱了處理的速度和能力。
當腦袋困住時,你會怎麼處理?再多喝幾杯咖啡?還是另闢蹊徑,收集更多資訊,或找別人集思廣益?
還有另一種選擇,那就是利用頓悟。頓悟的好處在於它主要經由潛意識處理,所以耗用的能量非常少,再加上浩瀚無窮的潛意識能提供極大的探索空間,以利尋求新的思考連結。
頓悟最巧妙的地方莫過於,大腦會預先判斷哪條路徑最有可能找出解決之道,再引導我們朝該路線而去(假如能注意大腦發出的信號就太好了)。
另外有些因素也會影響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
■來自工作同仁的壓力,他們想等你有所貢獻,才願意投入。
■老闆對你大聲咆哮,因為他原本要你昨天就把問題處理好。
■其他讓你感到疲倦或焦慮的外界壓力。
上述幾項因素,對有效解決問題毫無助益,尤其無益於創新或頓悟式的問題解決。
你知道自己哪種方式解決問題嗎?
做個RAT測驗吧!
我指的可不是用毛茸茸的骯髒小動物所做的實驗。最初設計出測驗來評估創造力的人,可回溯到1962年的麥德尼克(Mednick),後來榮畢曼等人設計了自己的版本,稱為「綜合遠距聯想測驗」(Compound Remote Associates Test,簡稱「RAT」),來測定一個人採用的是分析式或頓悟式方法來解決問題。
這個測驗會提供受測者三個英文字彙,接著受測者要找出一個能分別與這三個字組成常見複合字或詞彙的字彙。試試看,用30秒的時間想一想答案。
三個字彙如下:
HAT(帽子)、CHOCOLATE(巧克力)、TOOL(工具)
解答是BOX(盒子):hatbox(帽盒)、chocolate box(巧克力盒)、toolbox(工具盒)
是不是太簡單了?接下來做另一題。
STORM(暴風雨)、WAVE(海浪)、DRAIN(排水)
解答是BRAIN(大腦):brainstorm(腦力激盪)、brain wave(腦波)、brain drain(人才外流)
你用哪種方法想出答案?假如你用的是邏輯與分析,或許你會試著多想幾個不同的答案,然後再決定最適合的解答──這是「左腦支配型」方法。假如腦海裡馬上就浮現答案,而且你認定它就是最佳解答,那就表示你使用頓悟式方法──這屬於「右腦支配型」。
我們運用何種思路有差別嗎?
其實沒有差別,真正重要的是鍛鍊我們的心智彈性,以便能同時運用兩種方法或其中之一,來作為解決特定任務的最佳辦法。
通常把某個懸而未決的議題深思熟慮之後,或許就能頓悟出解決的辦法,但有時候,頓悟卻是在被迫無奈之下產生的。人在面臨「戰或逃」的緊要關頭時,頭腦若是能冷靜下來,就等於讓潛意識有機會想出可能的解決辦法。
什麼造就了卓越的領導人?
神經科學對於領導力的研究,得出了哪些結果?
■人可以利用大腦具有天然可塑性的知識,建立一些習慣與思維模式,幫助自己提升情緒智商及培養開放式心態。
■人若是能培養社會智能,就可以對其他持有不同見解或觀點的人,有更深入的瞭解。
■採取健康的生活習慣,可確保頭腦維持在強健狀態,使我們的心智做好準備,能夠既明快又輕鬆地做出重要決策並解決問題。
為將來打好基礎
任何居於領導地位的人都心知肚明,任期終有結束的一天,重要的是擬出一套妥善的接班計畫,從追隨者當中找出有潛力的後輩,為他們指點迷津、引導他們,同時也掌握交棒給他們的時機。
這樣的角色有如家長一般,悉心照料和養育孩子,讓他們的身體健健康康,拉拔他們長大。別事事插手就是最佳的育兒方法,這樣一來,孩子離家或步入職場之際,就會做好準備,面對這寬廣的世界,而做父母的責任就了了。
當然,不管是育兒或是領導他人,未必總是輕鬆愜意,其中最艱難的部分之一,就是知道自己何時該放手。我在兒子差不多五歲時,買給他人生第一輛腳踏車,他高興地學著騎這輛鮮紅色腳踏車。剛開始,我們夫妻倆必須不斷地為他加油打氣,他也非常依賴輔助輪。過了一陣子,我們覺得是時候將輔助輪拆掉,讓他真正靠自己騎車了。我們心裡是有點忐忑,不過幫他往前推了一下之後,他就這樣騎了出去,雙腳拚命踩踏板,得意洋洋、頭也不回地一路往前騎。
拒當海鷗
優異的領導人會鼓勵他人為自身培養新技能、開發新的專業領域,因為他們知道,這些人也會拆掉輔助輪,來到接棒的那一日。不過可惜的是,並非所有的領導人都有這樣的能力。有些領導人想到自己被取代的光景,就覺得備受威脅,而採取防衛性手段,但這種做法未必有利於他們所帶領的下屬。
針對這種拋棄職責的領導人或管理者,鑽研動機與管理這塊領域的鮑勃.尼爾森博士將之形容為「海鷗」。
海鷗是種聲音聒噪又具攻擊性的鳥類,牠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向下俯衝,發出吵人的叫聲,引起眾人注意後又飛離現場,還經常留下一大陀鳥糞。大家都討厭海鷗型的管理者和領導人,因為他們不但會剝奪員工發展潛能的機會,同時也會使組織失去有潛力的新一代領導人。
一切都是「地位」在作祟。有些人喜歡向他人昭告自己的身分,製造一大堆惱人的噪音,以此展現地位。還有一些人,認定自己四面楚歌,有捍衛自己、免得地位不保的需要,而這樣的人就會用威嚇或好鬥的行事作風來回應。
全腦思考
沒有左腦人,也沒有右腦人。雖然大家很喜歡把自己歸類為受到左腦或右腦控制的人,但是這種說法缺少科學根據。人在思考時,會用到整個大腦。
也就是說,我們都是全腦型的創造者。那麼,由胼胝體所連接起來的左右半腦,各有何特色呢?
正如羅伯特‧歐恩斯坦(Robert Ornstein)所述,兩個半腦的主要差別在於「右腦主掌背景脈絡,左腦則負責追蹤細節」。
伊恩‧麥吉爾克里斯特(Iain McGilchrist)在其著作《大師和他的使者:分裂的大腦與西方世界的形成》(The Master and His Emissary: The Divided Brain and the Making of t...
作者序
前言
企業領導人愛談適應力與創新實踐的必要性。這十分合情合理,畢竟我們活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資訊、科技、人類製作東西的方式──全都以高速模式發展著,所以一定要能夠跟上革新的腳步才行。
我認為有意思的是,從來沒有人真正探討過我們是如何擁有這種能力。人確實有自學的能力,當然也可以做些研究,隨時掌握不斷革新的數位技術。但是,增強心智的彈性、敏捷和適應力這方面的能力又是怎麼產生的呢?
該怎麼做才能讓我們的頭腦更上一層樓,有更加出色的表現,從而適應這種變遷?
這不只關乎生存,而是演化的一部分。
在資訊與創新的年代,有必要以我們的思考能力──而且是盡可能敏捷的思維,來取代知識貨幣。讓大腦有更深入的覺醒,可以啟動這樣的轉變。有鑑於此,我們得先清楚瞭解,打造和運作一個發展活絡的大腦該具備哪些要件。
《啟動未來式頭腦》告訴你如何運用大腦科學的最新發現,發揮大腦的優勢,另外也針對如何建構未來式頭腦,提供良方解答。未來式頭腦會是什麼模樣?請繼續讀下去,你一定會對其中的奧祕感到驚訝。
前言
企業領導人愛談適應力與創新實踐的必要性。這十分合情合理,畢竟我們活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資訊、科技、人類製作東西的方式──全都以高速模式發展著,所以一定要能夠跟上革新的腳步才行。
我認為有意思的是,從來沒有人真正探討過我們是如何擁有這種能力。人確實有自學的能力,當然也可以做些研究,隨時掌握不斷革新的數位技術。但是,增強心智的彈性、敏捷和適應力這方面的能力又是怎麼產生的呢?
該怎麼做才能讓我們的頭腦更上一層樓,有更加出色的表現,從而適應這種變遷?
這不只關乎生存,而是演化的一部分。
...
目錄
各界好評
作者介紹
前言
序
第一部分:打造高效能頭腦
關鍵1:補充工作所需高效腦力,從吃開始
關鍵2:讓職場中的高效頭腦順利運轉,從運動著手
關鍵3:工作完,讓高效頭腦充電──有效睡眠
關鍵4:工作之餘別忘了做大腦伸展操—─鍛鍊心智肌肉
第二部分:運作高效能頭腦
關鍵5:培養職場專注力—─調整我們的注意力鏡片
關鍵6:矯正職場心態—─你的工作態度正確嗎?
關鍵7:舒緩工作壓力—─創造讓頭腦安全的環境
關鍵8:再忙也能做到正向思考—─找到足夠的思考空間
第三部分:統整高效能頭腦
關鍵9:職場不可或缺的變革力—─為進步而調整
關鍵10:激發創新力—─好奇才有頓悟與創新
關鍵11:找到相互合作的橋梁—─並肩同行
關鍵12:展現領導力—─先思後行
致謝
結語
參考文獻
各界好評
作者介紹
前言
序
第一部分:打造高效能頭腦
關鍵1:補充工作所需高效腦力,從吃開始
關鍵2:讓職場中的高效頭腦順利運轉,從運動著手
關鍵3:工作完,讓高效頭腦充電──有效睡眠
關鍵4:工作之餘別忘了做大腦伸展操—─鍛鍊心智肌肉
第二部分:運作高效能頭腦
關鍵5:培養職場專注力—─調整我們的注意力鏡片
關鍵6:矯正職場心態—─你的工作態度正確嗎?
關鍵7:舒緩工作壓力—─創造讓頭腦安全的環境
關鍵8:再忙也能做到正向思考—─找到足夠的思考空間
第三部分:統整高效能頭腦
關鍵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