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深刻揭示學術界內部結構和運作機制的作品,探討了學術界的社會結構和學者的社會位置,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影響學術研究和學術人的職業生涯。布迪厄認為,學術界並非一個純粹的知識和真理追求的領域,而是一個充滿權力鬥爭和利益交換的社會場域。學者們在其中爭奪資源、地位和認可,而這些爭奪往往受到他們的出身背景、教育背景和個人關係網絡等因素的影響。作者還通過具體分析指出,學術界的權力結構與社會的整體結構緊密相連,學術界的層級和分佈反映了更廣泛的社會不平等和階級結構。他強調,要理解學術界的運作,就必須超越表面的學術成果,深入探究背後的社會力量和文化資本的運作機制。
本書揭示了學術界的內在邏輯和矛盾,也為理解更廣泛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現象提供了重要的視角和工具。
作者簡介: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法國當代著名社會學家、思想家和文化理論批評家,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布迪厄開創性地提出了場域、習性、資本等分析範疇,對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政治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譯者簡介:王睿琦,現供職于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巴黎西岱大學“文本與圖像的歷史和符號學”博士,博士論文Roland Barthes: à la recherche de l’irréductibilité(《羅蘭·巴特:尋找不可還原性》),由埃里克·馬蒂(éric Marty)教授指導,將由阿爾馬丹(Harmattan)出版社出版。
鍾牧辰,索邦大學法國文學與比較文學專業博士生,復旦大學—巴黎高師人文碩士班成員,主要研究方向為19世紀法國詩歌以及20世紀法國文藝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