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在港島線起飛》收錄十一篇小說,講述香港社畜、單身母親、廢青夫妻、孤獨港漂等小人物的荒誕遭遇、魔幻日常;在奇幻的背景、荒謬的情節、扭曲變形的角色之間,藏著作者對人性以及社會深層問題的洞察,充滿人文關懷。
好評推薦:
「程皎暘作品《烏鴉在港島線起飛》致力南來主題,近年而觀,可謂箇中新生佳作。」——葛亮
「用詭麗之筆觸及這個世界的真相,將關於未來的好奇與擔憂展於紙面;在一場場奇幻之旅中喚醒深埋的同情,因此不知不覺中可以再次輕擁這個世界。因為關心而思考,才有改變的可能,這正是小說的迷人之處, 《烏鴉在港島線起飛》做到了。」——聞人悅閱
作者簡介:
程皎暘
作家,《香港文學》特邀欄目主持人;已出版小說集《危險動物》,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廣州文藝》「都市小說雙年展」新人獎,入圍台灣時報文學等;碩士畢業於香港大學,曾為國際4A廣告公司策劃師、大學講師等。
章節試閱
紙皮龜宅
那是個炎熱的夏天,主管派我去負責一單案子,撥了三個手下輔佐。我覺得這案子不容小覷,一來它是我升職後主理的首個策劃案,二來它神秘兮兮,我司所有人,上至CEO下至清潔阿姨,都與客戶簽了無條件永久保密協議。
客戶是本港知名地產公司匯發,擅於低價收購舊樓,在原本低廉的社區建立高檔購物中心、娛樂設施,從而提高那片地區的樓價,再高價賣出。正因如此,匯發在香港的名聲不好,它的市場部常與我司合作,拍攝公益廣告,維護企業形象。
這一次,匯發集團遞來的資料是一條短視頻。畫面裏,一個駝背老人出現。她弓著身子,推著堆滿紙皮的鐵板車,烏龜一般緩緩挪動。側面看去,她好像一隻行走的蝦仁,腰背沒了骨頭,只有圓弧狀的脊背。
這種拾紙皮維生的駝背老人我見得多。香港街頭、店鋪門口、垃圾桶邊,他們時常蹲在角落,拱起圓鼓鼓的駝背,將收集來的紙箱踩扁成紙皮,再拿起打包繩索,將成疊紙皮五花大綁,奮力扔到推車上。年少時我曾問大人,這些老人是因為蹲得太久,所以成了駝背嗎?大人卻告訴我,要用心讀書,以後才不會成為這樣的駝背老人。儘管大人的忠告激勵我努力讀書,但至今也無法解決我的疑惑:到底是駝背的老人都恰好晚年淒苦,必須拾紙皮維生,還是紙皮拾得多,傷了身子,才變了駝背?
我正神遊時,視頻忽然出現的內容叫一屋子的同事都瞠目結舌:
駝背老人進入僻靜小巷,躲在比她還高的紙皮山後,除去上衣,趴在地上,反手向後,狠撓駝背—淡紅爪痕很快出現在綿軟肌膚;隨後她停手,抽取紙皮重重扔向背部。
紙皮彷彿受了磁石吸引的鐵器,逐個逐個、由大到小,在駝背上站成高塔。塔尖形成時,老人身子瞬間縮小,紙皮層層消逝,最終,出現在畫面裏的,是一隻長約60cm 的陸行烏龜。龜似乎剛睡醒,腦袋笨拙又緩慢地轉了轉,蹣跚邁開乾燥四肢,爬向一個被棄置的大沙發底,縮在陰影裏。
視頻停止,燈光亮了。
「大家不要緊張,在解釋老人的變身之前,我先來講講背景資料。」匯發市場部的米婭小姐打開投影儀,開始她的演說。
她劈哩啪啦連翻幾頁PPT ,五顏六色的曲線和餅圖在我眼前像蝴蝶一樣飛過—那都是花架子。米婭真正想表達的一言以蔽之:本港貧窮人口中,老人數目高達三十萬;其中,每三個老人,就有一個貧窮—而那一個,十有八九生著駝背、拾紙皮維生。
「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那些拾紙皮的老人,都會生出畸形一般的巨大駝背呢?」
米婭發問,眨著圓溜溜的大眼。
我坐在臺下有些想笑,她當這裏是幼稚園嗎?
但下一秒,米婭又嚇我一跳:她魔術師一般,從身後的黑箱子裏,抱出一隻陸行烏龜—和剛剛視頻裏出現的那隻一模一樣。
同事們坐不住了,嚇得直往後縮。我掐著大腿肉,假裝淡定,保持微笑,以不變應萬變。
只見米婭將陸龜放在鋪著柔軟地毯的地面,蹲下來對牠輕聲說:
「阿媽,快醒醒,我想同你去飲早茶。」
陸龜彷彿被咒語啟動,四肢伸長,龜殼軟化,膚色褪淺,還原成四肢伏地的駝背老人。
米婭將食指放在嘴唇前,示意我們安靜,然後溫柔扶老人起身,從黑箱子掏出襯衫給她披上。我屏住呼吸,細細觀察,只見那老人滿臉褶子,好似風乾的饅頭,但嘴角卻流瀉孩童般無知的笑意,一雙眼也飄忽不定,身子更是玩偶一般,任由米婭擺佈—我猜這老人癡呆了。
米婭好似背臺詞一樣,附在老人耳邊說:
「阿媽,你說你有一個秘密要告訴我,是什麼來著?」
老人立馬好似見了糖果的孩子,眼睛頓時亮了,轉過臉來,調皮地對著米婭勾勾手指,然後又顫顫巍巍起身,趴在地上,拱起後背。
紙皮龜宅
那是個炎熱的夏天,主管派我去負責一單案子,撥了三個手下輔佐。我覺得這案子不容小覷,一來它是我升職後主理的首個策劃案,二來它神秘兮兮,我司所有人,上至CEO下至清潔阿姨,都與客戶簽了無條件永久保密協議。
客戶是本港知名地產公司匯發,擅於低價收購舊樓,在原本低廉的社區建立高檔購物中心、娛樂設施,從而提高那片地區的樓價,再高價賣出。正因如此,匯發在香港的名聲不好,它的市場部常與我司合作,拍攝公益廣告,維護企業形象。
這一次,匯發集團遞來的資料是一條短視頻。畫面裏,一個駝背老人出現。她弓著身子,推著...
作者序
【序】
海市
如何書寫香港,這對每個在地作者都是一個重要命題。
成長於斯是一種寫法,珠玉在前,如西西、也斯等作家,皆有佳構傳世。而作為外來書寫者,似乎又多了一重考量。縱觀一九三〇年代以降的南來作家。如出身上海的馬朗,其將「過去中國大陸春野上的經驗,與香港現實的經驗互相重疊 」。記憶與現實融合,造成兩種氣息截然的影像之交迭。徐訏居港三十年間,創作甚少涉及香港地景,亦以回憶重築鄉土書寫。即使關涉香港敘事,適夷等為代表的作家,則多以異鄉人自居,以故鄉記憶作為範式來選擇「觀看」視野。張愛玲書寫香港的《傳奇》數篇,卻可見頗具地方感的清晰表達。換言之,張氏言明「用上海人的觀點來察看香港」,進而打破橫亙在「外來者」與「在地者」之間的壁壘,實現對這座城市更為開放的文學建構。
程皎暘作品《烏鴉在港島線起飛》亦致力南來主題,近年而觀,可謂箇中新生佳作。其響見當代一端,亦稱為「港漂」。此詞為近年參考「京漂」、「滬漂」說法而盛行,就淵源而言,時見論議,不應者認為其含有自我異質化的傾向,似乎亦包涵了身分歸屬層面的焦慮。而就另一層面,「漂」含有了流動感的指涉,就人群的狀態而言,直觀且生動。程皎暘選擇的,大約是這樣一種角度。〈細雪〉與穀崎潤一郎名篇同名,卻另沽一味。不再流連於關西望族的舊日風土,卻聚焦香港聖誕時節人造雪景的幻境與北國凜冽現實的殘酷。空間的流轉伴隨著記憶痛楚的隱現,在此地亦在他鄉。〈深水炸彈〉亦然,如同〈細雪〉故事中都有一個在主人公漂泊生命中缺席的父親。不倫感情的歸宿,或許是對這種缺席的無聲反抗或代償。以中國人的生命觀,強調「安土重遷」、「葉落歸根」,都是植根於穩定大勢,在地理隱喻的層面,不期然地指向陸地,甚而北望於中原。〈另一種空間〉,卻由此提出問題:何談「另一種」?以及空間在哪裡?顯然,「漂」的生命取向,對北方的「來處」是不信任的,甚而失望的。那麼「漂」的終點,如非大陸,又當指向何處。〈金絲蟲〉在某種意義上,嘗試提供答案。港漂主人公在經濟大蕭條中被裁員,順理成章地離棄大城市的主流生活,進而實現成為小說家的夢想。 「在這炎熱繁忙的週一早高峰,我在傾斜入侵的日曬下,浸泡在司機手機裡不斷響起的語音信箱裡,倍感煩悶,直到四周高低起伏的大廈逐漸消散,車子進入跨海大橋,心情才舒暢起來。」這離棄的終點是一座「遠離市區的人工小島」。此處「島」的意象可堪回味。作為島城的香港,在漂流者的目光中已趨同於主流。遁逃方法是漂向另一座島外之島。而在這島上所發生故事,又近乎於魔幻與現實之間。主人公作為小說作者的身分,賦予其奇妙的後設意味,使得「虛構」本身的虛弱質地,也帶有一絲無奈的反諷。而值得重視的,是作者對於美涯灣作為「人工」 地景的強調。這幾乎構成了整本小說集的另一條閱讀的線索。或許出於對晦暗現實和人性的徹底失望,作者數度將救贖之光寄託於「人工」、「人造」等元素,但似乎由此指向了更深度的無望。首篇〈非人〉以AI孩童開宗明義,其後「易空間」、「水晶球」、「鏡面騎士」、「紙皮龜宅」、「完美戀人演繹館」無不以科幻甚至奇幻元素拷問人世間的煙火日常。而在其間,尤為矚目的是人類情感的肉身,也一次又一次暴露在人工智慧冰冷的寒光中,並被鞭打至於創痕累累。不期然,有一座海市冉冉而生,折射這城的另一種真相。
〈歲末夜晚的紅色氣球〉或許是這本書中最接近作者「本我」的文字。在清寒的夜晚,這城市有無數夜歸的人,他們或醉或醒,或靜或動,但心底總有微渺的願望,在不遠的前方,有個等待著的、溫暖而孤寂的守夜人。
葛亮
【序】
海市
如何書寫香港,這對每個在地作者都是一個重要命題。
成長於斯是一種寫法,珠玉在前,如西西、也斯等作家,皆有佳構傳世。而作為外來書寫者,似乎又多了一重考量。縱觀一九三〇年代以降的南來作家。如出身上海的馬朗,其將「過去中國大陸春野上的經驗,與香港現實的經驗互相重疊 」。記憶與現實融合,造成兩種氣息截然的影像之交迭。徐訏居港三十年間,創作甚少涉及香港地景,亦以回憶重築鄉土書寫。即使關涉香港敘事,適夷等為代表的作家,則多以異鄉人自居,以故鄉記憶作為範式來選擇「觀看」視野。張愛玲書寫香港的《傳奇》...
目錄
序 海市/葛亮
非人
另一個空間
細雪
鏡面騎士
紙皮龜宅
烏鴉在港島線起飛
我能再見你一面嗎
餓牛
歲末夜晚的紅色氣球
深水炸彈
金絲蟲
序 海市/葛亮
非人
另一個空間
細雪
鏡面騎士
紙皮龜宅
烏鴉在港島線起飛
我能再見你一面嗎
餓牛
歲末夜晚的紅色氣球
深水炸彈
金絲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