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與商業化衝擊下,這本書用24位婦產科醫師的真實故事,重新點亮「醫者初心」與「生命守護」的價值。它不只是一部醫界紀實,更是關於愛、責任與理想堅持的生命之光。
在產房裡,有新生命的第一聲啼哭,也有生死交界的沉重呼吸;在診間中,有婦女面對疾病的不安,也有醫者給予尊嚴與希望的眼神。《婦產科醫師生命之光》是一部真誠記錄台灣婦產科醫師生命經驗的深度作品,從白袍背後,訴說一段段動人的醫病故事、專業堅持與人性光輝。
本書收錄24位來自全台各地的婦產科醫師故事。他們來自不同背景,卻都在同一個堅定信念下行走——用醫術守護女性、用生命護持生命。
這些故事不是冰冷的履歷,也不是自我讚頌的口號,而是從第一線實務出發的生命記錄。
每一篇都是血肉真實的書寫,不僅是醫師,也是父母、子女、配偶、甚至病人的朋友。他們的故事不只是醫療紀錄,更是台灣婦女健康史的縮影,也讓我們重新理解「婦產科」不只是醫療專科,而是橫跨身體、心理、家庭、社會的整合性照護工作。
《婦產科醫師生命之光》不僅為醫學生與年輕醫師提供一面人生的鏡子,也為所有關心醫療與人性的讀者,打開一扇看見「醫病關係」真誠互動的窗口。透過這本書,我們得以看見一群願意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生命歷程的醫者。
這不只是一部醫師的群像紀錄,更是獻給這個社會的一封溫柔告白——在最黑暗的角落,總有人靜靜守護著我們共同的生命之光。
作者簡介:
宋永魁醫師,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並獲英國倫敦大學碩士學位。曾任台灣婦產科內視鏡暨微創醫學會理事長、台灣生殖醫學會創會理事長及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為台灣婦產科及生殖醫學領域的重要推手。
他於長庚醫院建立婦產科及生殖中心,成功實施台灣首例試管嬰兒手術,對婦科微創手術、不孕症治療、內分泌異常等領域貢獻卓著。此外,熱愛藝術與攝影,作品曾多次入選法國沙龍,並舉辦7次個展。
自1982年起,他潛心佛法,結合醫學、藝術與哲思,探索生命意義,成為醫界後輩的楷模。
章節試閱
內文試閱一|〈醫師與武術緣定一生〉 張漢東 醫師
我從醫,是因為父親的遺願;我行醫,則是自己選擇的生命道路。做婦產科醫師,是一場又一場與時間賽跑的工作;接生,不只是技術,更是一種心法。
有一次凌晨,產婦突然出血,胎心音急速下降,我一路衝刺跑進開刀房。當下只覺得自己像個武林高手,一掌斷血、一劍定生。但其實,所有的急救、手術與搶救背後,是無數年的修煉與默默堅持。我的拳術練身,我的醫術救人——這兩者看似無關,卻都源於「守護」的心。
內文試閱二|〈求精見微的腹腔鏡推手〉 劉宗元 醫師
推廣腹腔鏡手術的過程,是與懷疑、嘲笑、制度對抗的歷程。1990年代,幾乎所有人都不看好這項技術——不安全、不保險、不夠快。但我知道,只要讓病人少一刀、多一分康復的機會,我就願意堅持。
我們自己出資創辦學會、寫教材、邀請國際講者,一步一腳印地走到今天,亞太地區也終於有了我們自己的婦科內視鏡期刊《GMIT》。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也許是吧。但我更相信,外科手術不是勇敢開刀,而是「在有限的空間裡,讓病人損傷最小化」的藝術。
內文試閱三|〈送子大夫的藝術人生〉 趙宗冠 醫師
有人問我:「醫生與畫家能有什麼共通之處?」
我說:我們都在面對「無中生有」的挑戰。你看著一塊空白畫布,想像著將色彩放進去。我看著一對不孕夫妻,思考著怎麼幫他們誕下孩子。
其實醫學與藝術都源於對生命的熱愛與敬畏。我喜歡畫樹,畫光影,畫大自然中的無聲故事。也許是因為,當你幫一位婦人圓了一個「母親」的夢,你也會開始感受到世界的靜美與光亮。
內文試閱一|〈醫師與武術緣定一生〉 張漢東 醫師
我從醫,是因為父親的遺願;我行醫,則是自己選擇的生命道路。做婦產科醫師,是一場又一場與時間賽跑的工作;接生,不只是技術,更是一種心法。
有一次凌晨,產婦突然出血,胎心音急速下降,我一路衝刺跑進開刀房。當下只覺得自己像個武林高手,一掌斷血、一劍定生。但其實,所有的急救、手術與搶救背後,是無數年的修煉與默默堅持。我的拳術練身,我的醫術救人——這兩者看似無關,卻都源於「守護」的心。
內文試閱二|〈求精見微的腹腔鏡推手〉 劉宗元 醫師
推廣腹腔鏡手術的過程,是與...
作者序
重拾初心與醫者情懷/中山醫院董事長陳福民
《婦產科醫師生命之光》能夠付梓出版,要特別感謝長庚同門醫師的重視與精神上的鼓勵。
臺灣婦產科自1896年至今已有120年歷史。最早期在1896至1904年間,並無臺籍醫師參與婦人科工作;至1945年日本殖民統治結束前的拓荒期,主要由日本醫師與少數臺灣醫師、產婆架構支撐起基層醫療。
光復後1949年至1970年間,為第二個階段的轉型期,婦產科醫學逐漸從德日式模式轉為歐美型態。1951年,美國國會通過成立「台灣美國醫藥學會(MABMAC)」,與世界衛生組織(WHO)、中華醫學會與聯合國救濟總署合作,推動美援醫學交流,支持美國教授來台進行文化與醫療交流,也資助台灣學者赴美深造與學習基礎醫學研究。
在這段時期,邱仕榮、魏炳炎、徐千田、李士偉、李枝盈、歐陽培銓、李鎡堯、陳庵君等教授,皆是婦產科醫學進步的先驅。這些人不僅帶領臺灣婦產科邁向現代化,更奠定了往後婦科腫瘤學、產科風險管理、不孕症治療等重要學術根基。
到了1970年後,臺灣進入經濟起飛時期,醫療水準隨之提昇,第三階段發展以臨床研究為核心,婦產科醫師群體開始累積本土經驗,創造屬於臺灣的臨床知識與醫療文化。
如今看到這本書的誕生,收錄了24位婦產科醫師真摯的行醫歷程與生命省思,深感振奮。這不只是一本關於「婦產科」的專業書籍,更是一部書寫醫者初心與人性情懷的生命札記。
透過這些醫師的親身故事,我們看到:醫學不是冰冷的技術堆疊,而是一場場面對人性的考驗與磨練;行醫,不只是治病救人,更是參與生命的創造、守護與結束的歷程。
這些故事讓人動容,也提醒我們:每一位醫師的選擇與堅持,都深深影響著一個家庭、甚至一個世代的幸福與未來。
《婦產科醫師生命之光》所呈現的,不僅是專業、責任與挑戰,也是一份醫者對社會的誠實交代、一份對生命的溫柔回應。願所有翻閱本書的讀者,尤其是健保制度與醫療政策的決策者,都能從這些故事中體會醫療工作的價值,重新看見「分配公平」與「醫療支持」的必要性。
我們相信,醫學的未來不在冷冰冰的數據裡,而在這些持續燃燒生命、守護他人生命的醫者身上。
【導讀】
這本書,分為三大章節,串連起台灣婦產科醫師的心路歷程:
第一篇:婦科醫師篇
從手術刀到顯微鏡,他們守護女性健康、開創治療新頁;無論是在抹片防癌推廣,或是婦癌治療研究,都以「治病醫心」為終極目標。
第二篇:產科醫師篇
在迎接新生命的現場,他們是最前線的守護者。高風險產科與產後出血,靠的不只是技術,更是團隊的默契與臨場判斷。他們知道,能平安牽起一對母子的手,是這份職業最溫柔的榮耀。
第三篇:人工生殖與內分泌醫師篇
這是最新的學科,結合生殖科技與人工智慧,為無數渴望孩子的家庭帶來希望。雖技術日新月異,但他們仍堅信,「人」的陪伴與理解,是再先進設備也無法取代的核心價值。
【自序】
生命的燈塔之光/宋永魁 教授(長庚紀念醫院名譽副院長)
這本書從構想到完成,經歷兩年。一路走來,感謝支持我的貴人,也感謝每一位願意敞開心胸、分享行醫歷程的醫師。我們不是文人,也不是演說家,但我們擁有一段段來自第一線的生命記憶。這些故事,是我最想讓大家看見的「燈塔之光」。
我想起義大利畫家馬薩奇歐(Masaccio)於 1425 年所繪〈聖三位一體〉(The Holy Trinity)中,那句令人印象深刻的墓誌銘:「我曾經是你們,如今的你們將成為我。」這是對生命終將消逝的提醒,也是一種對後人的叮嚀與關愛。醫師的養成,是條漫長且孤獨的路。我們花幾十年時間練習「治病」,卻常常來不及學會「面對人」,更來不及說一聲:「我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因此我想,我們需要一本這樣的書。一群願意說出來的醫師,用自己的經歷,點一盞盞燈,照亮後來人的路。這些燈塔不只是經驗的傳承,更是心靈的導航。它們不會告訴你人生答案,但能告訴你「你不是一個人」。
這本書的主角,是 24 位婦產科醫師。這是一個在高壓、風險與挑戰交織下工作的群體。他們有人在偏鄉堅守,也有人走在技術尖端;有人在人生谷底重生,也有人選擇用畫筆、音樂、攝影與寫作抒發醫路的重量。
他們是治病救人的專家,也是丈夫、妻子、父母、兒女,有著與我們一樣的掙扎與熱情。他們說出自己的故事,不為炫耀,而是為了讓這個社會看到一件事:醫師,也是人;而人,因為共感,而更有力量。
我曾多次被問:「您從醫這麼多年,最難忘的是什麼?」我總會說,不是某個手術的成功,也不是一篇論文的發表,而是那一幕幕病人眼中泛出的信任、感謝,甚至淚水。那是你知道你做對了的瞬間——不是「醫好了」,而是「陪伴了」。
願這本書裡的故事,讓我們再次記得:醫學是治病的技術,醫療是照顧人的藝術,而醫師,是在黑暗中不熄的光。
重拾初心與醫者情懷/中山醫院董事長陳福民
《婦產科醫師生命之光》能夠付梓出版,要特別感謝長庚同門醫師的重視與精神上的鼓勵。
臺灣婦產科自1896年至今已有120年歷史。最早期在1896至1904年間,並無臺籍醫師參與婦人科工作;至1945年日本殖民統治結束前的拓荒期,主要由日本醫師與少數臺灣醫師、產婆架構支撐起基層醫療。
光復後1949年至1970年間,為第二個階段的轉型期,婦產科醫學逐漸從德日式模式轉為歐美型態。1951年,美國國會通過成立「台灣美國醫藥學會(MABMAC)」,與世界衛生組織(WHO)、中華醫學會與聯合國救濟總署合作,推...
目錄
推薦序
002 重拾初心與醫者情懷|陳福民
自序
004 生命的燈塔之光|宋永魁
Part 1 婦科醫師篇
012 醫界金頭腦小診所大醫師|陳宏銘
024 用診斷守護女性健康|鐘坤井
032 求精見微的腹腔鏡手術推手|劉宗元
042 開台灣婦女泌尿次專科的先河|王 誠
052 十項全能的施愛醫者|何師竹
062 勇於挑戰不斷創新的國際婦癌專家|賴瓊慧
072 治病醫心,白天看診夜解籤詩|張簡展照
082 在醫療和科技的交匯處煥發光芒|曾志仁
092 積極創立婦癌腹腔鏡手術|李奇龍
104 從監獄教誨師到反毒急先鋒|吳玉珍
Part 2 產科醫師篇
114 醫師與武術緣定一生|張漢東
124 一心一意守護宜蘭人的健康|林正權
134 仁醫行善的醫療典範|許德耀
144 從醫者到反空污的行動者|葉光芃
154 熱情探索新知與勇於創新的醫者|鄭博仁
Part 3 人工生殖與內分泌醫師篇
166 華人世界試管嬰兒之父|黃國恩
176 送子大夫的藝術人生|趙宗冠
186 長庚五虎將醫界顯身手|王榮華
196 南臺灣生殖醫學三冠王|張榮州
206 成立內膜協會推動病患福祉|張明揚
214 醫者的使命與守護的初心|張旭陽
224 斜槓人生悠遊藝術水彩畫|郭宗正
234 顯微輸卵管再接手術專家|鄧振枝
242 鋒芒畢露博學多聞|蔡鋒博
推薦序
002 重拾初心與醫者情懷|陳福民
自序
004 生命的燈塔之光|宋永魁
Part 1 婦科醫師篇
012 醫界金頭腦小診所大醫師|陳宏銘
024 用診斷守護女性健康|鐘坤井
032 求精見微的腹腔鏡手術推手|劉宗元
042 開台灣婦女泌尿次專科的先河|王 誠
052 十項全能的施愛醫者|何師竹
062 勇於挑戰不斷創新的國際婦癌專家|賴瓊慧
072 治病醫心,白天看診夜解籤詩|張簡展照
082 在醫療和科技的交匯處煥發光芒|曾志仁
092 積極創立婦癌腹腔鏡手術|李奇龍
104 從監獄教誨師到反毒急先鋒|吳玉珍
Part 2 產科醫師篇
114 醫師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