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心比心》是一部以真實心臟移植歷程書寫的生命情書,不只紀錄醫療奇蹟,更展現一位年輕女性與父親無聲卻深刻的親情羈絆。作者盧怡安以坦率、感恩與幽默筆觸,帶領讀者穿越病痛、等待與重生,重新定義「活著」的意義。這不只是一本病人手記,而是一束照進困境中的溫柔之光,獻給每個在低谷中仍選擇相信的人。
在醫學語境裡,「換心」是高難度的器官移植手術;而在這本書中,「換心」是一場靈魂與人生的深層對話。
盧怡安,一位看似平凡的年輕女子,卻經歷了極不平凡的命運:自幼罹患罕見心臟病,歷經長年病痛纏身、醫療折騰、等待器官的漫長夜晚,最終走上心臟移植之路。而《將心比心》正是她以受贈者的身分,回望那段既疼痛又光亮的旅程所寫下的誠實記錄。她以筆為燈,為自己、為病友、為無數在生命邊緣徘徊的人,照出一條溫柔而堅毅的路。
這本書不是一本單純的「病歷文學」,它更是一種帶著體溫的敘事實踐。一開始你會覺得「喔,是一本關於器官移植的書」,翻著翻著,你會發現它其實是一部寫給親情的散文詩、是一堂活生生的醫病關係教材,也是一份送給未來自己的生命契約。
書中最動人的篇章,莫過於她與父親盧勝芳之間那份「無聲卻堅定」的親情。父親是沉默的陪伴者,不喧嘩、不煽情,只是一直在那裡——病房外的長椅上、診間外的長廊裡,甚至她人生谷底的背後。他用行動證明,父愛有時並不需要言語,它可以是靜默如山的光,穩穩地照著女兒前行。
更特別的是,《將心比心》也讓人看見了一個鮮少被描繪的群體——病友社群。這些人彼此並非因為相似的生活背景而相識,而是因為疾病「共同經歷」而深刻理解彼此的恐懼與盼望。他們之間的互動,超越了血緣與友情,是一種「苦難使人謙卑,也使人團結」的證明。盧怡安在康復後,主動投入陪伴更多等待移植的病人,將曾經獲得的幫助轉化為新的支持能量,如她所言:「病友之間不是社交,而是一種信仰。」
本書最具哲學重量的句子,或許就是那句令人久久無法忘懷的自問:「現在我體內跳動的心臟,到底來自誰?」這不是一種好奇,而是一種存在的深層提問——當我們的身體有了一部分來自他人,我們還是「自己」嗎?或者,我們終於可以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此外,《將心比心》也突破了疾病書寫的一般形式,它帶有強烈的文學感與詩意情懷。有時是對自我療癒的幽默(是的,她還能笑看自己「美得不像病人」);有時是對命運荒謬的抗議;但更多時候,是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選擇相信、選擇等待、選擇去愛。正如推薦序中所寫:「這不只是一本文字書寫的醫療記錄,而是一篇用整顆心去活出的生命情書。」
作者簡介:
盧怡安 Nerrisa Lu
一位走過死線邊緣,仍選擇以愛和感恩走下去的生命書寫者。曾歷心臟衰竭與等待器官移植的漫長黑夜,卻從未讓絕望掩蓋她眼裡的光。《將心比心》是她獻給父親的無聲情書,也是獻給捐贈者與病友的深深致敬。
術後,她不僅為自己重生,更走入病友群體,用過來人的身分安慰、鼓舞每一顆等待被看見的心。她相信:活著,是責任,更是禮物。
譯者簡介:
楊喬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曾任職於國內外主流媒體,累積數十年新聞與文字工作經驗。他筆下冷靜而深情,擅長在紀實與抒情之間拿捏分寸。退休後,轉而投身閱讀與旅行,偶有發表散文與譯作。他相信,寫作與翻譯皆是一種溫柔凝視世界的方式,亦是與生命深刻對話的旅程。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心的重量,生命的深度 文/邱文通
在翻開這本《將心比心:一個換心人的心路歷程》前,我原以為它會是一部醫療紀錄的見證文本,帶我們理解器官移植的現實殘酷與醫療進展的冷靜理性。但隨著一頁頁細讀,我發現這其實是一本用生命寫成的情書,寫給父親、寫給病友、也寫給自己。
這本書不只是記錄一次心臟移植手術的過程,而是一段長達數年、充滿等待、恐懼、希望與重生的旅程。主角在罹病的幽暗隧道中,選擇不放棄;在換心的決定前,選擇相信;在術後的復原期,選擇重新定義「活著」的意義。這樣的故事,不只是病人或醫師需要聽見,我們每一個人,在面對生命不可控時,都值得擁有這樣一段真實而勇敢的陪伴。
書中有幾處提及父親,我每讀一次就深受觸動。在確診那一年,主角仍是一名年輕學子,而父親,是那個總站在背後不多話卻不曾缺席的人。看著孩子從活動自如的青年,逐漸虛弱、無力,甚至出入加護病房,這對一位父親來說,是什麼樣的煎熬?
從確診、住院、等待配對,到術後初期的復原,每一個重要時刻,父親都在場——不是用語言表達支持,而是用無聲的陪伴,讓人知道:他一直都在。這樣的父親,代表了無數默默承受的家庭照顧者。他們不在舞台中央,卻是撐住全場的支柱。這份沉默的愛,是這本書最深的底色。
「換心」這兩個字在醫學上是技術,是程序,是統計數據;但對病人而言,它是一次賭命的重啟,一次將自己全然交付給命運與他人意志的信任。書中描述器官配對成功那一刻的複雜心情,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多層次。那不只是興奮與感謝,也有悲傷與愧疚——因為這顆新的心臟,來自另一個家庭的失落。
在術後的日記裡,主角寫道:「這顆心臟強壯得不可思議,顯然不是屬於我的。我無法停止思考——現在在我體內跳動的心臟,到底來自誰?」這是一種存在的重新定義。在醫學之外,這是哲學與靈魂的拷問。而她選擇用感恩來回答——她不只是接收器官,更接住了另一個生命未竟的延續。
作者說道:「我也必須努力實現自己的承諾,活出更有意義的人生。」這樣的覺醒,是醫學教育裡少見的,也是醫病關係中最值得被書寫的部分。
在醫院的走廊裡,有一群人不穿白袍,卻是我們最深刻的療癒者——病友。「我很幸運,能夠陪伴數位等待移植的病人走過他們的旅程,以一種『回饋當年我所獲得的鼓勵與指導』的方式,幫助他們度過這段難熬的時光。」作者寫出那一種只有同路人才能給出的安定。他們不是專業醫師,卻是穿越過病痛幽谷的過來人。他們給的不只是建議,而是活生生的證明——你會好的。
而這份病友間的連結,不只限於術前術後,更在術後的復健、飲食控制、情緒適應中,不斷發揮力量。
《將心比心》不是一本教人怎麼面對心臟病的自助手冊,而是一本提醒我們如何看待生命、如何尊重脆弱與勇氣的生命書。我誠摯推薦這本書給每一位醫學生、病人、家屬、醫護人員,乃至任何曾在人生裡感到無助的人。因為這不只是一段醫療旅程,而是一次溫柔堅定的提醒:我們都可能受傷,但我們也都值得被理解、被愛,並重新走向光亮的地方。
(本文作者為《醫學有故事》平台創辦人)
導讀:用一顆換過的心,走出更深的生命軌跡
這不是一本醫學書,卻讓我們重新認識「醫療」的真正面貌。這也不只是一本病人手記,更像是一封封寫給人生、寫給家人、寫給自己的深情書信。《將心比心:一個換心人的心路歷程》是盧怡安的真實故事。作為一位年輕的心臟移植受贈者,她在書中以真誠、幽默甚至略帶頑皮的筆觸,帶我們走過一段跨越生死、直面脆弱的旅程。從她罹患罕見的先天性心臟病,到歷經手術、康復、再出發的過程,這本書不僅記錄醫療技術的進展,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看見一個人在身心交戰中的清醒與覺醒。
從書名「將心比心」開始,我們就被邀請進入一場雙重比對的過程:一方面是醫學上字面意義的「換心」——一顆新的心臟接上了新的宿主;另一方面,則是精神與情感層面上對「心」的詮釋與重建。盧怡安沒有用煽情的字眼來博取同情,她反而選擇坦率而幽默地講述那些我們不會在醫學報告裡看到的真實片段:在街上被質疑不應該用殘疾車位、因為「妳長得太漂亮」;在戀愛裡得學會如何包裝自己的病歷,只為了不嚇跑對方;還有,在病房裡等候器官配對時,那種既感激又充滿愧疚的矛盾心情。她在書中這樣寫道:「這顆心臟強壯得不可思議,顯然不是屬於我的。」這樣的句子,不只是描述器官移植,更像是一次靈魂上的撞擊與融合。
如果說醫院是她的第二個家,那麼父親就是她永遠不退場的守護者。在書中,父親的角色既低調又深刻——他不多話,卻總是在場。當主角還是個童年氣喘反覆發作的小女孩時,是父親帶她出入醫院,也帶她唱著《Don't Cry Joni》穿梭台灣山區,只為探望早逝的母親。這種沉默卻堅定的愛,在生命最脆弱的時候,成為了最大的支撐。對於照顧過重病親人的讀者來說,書中父女之間的情誼,無疑是一種深切的共鳴與慰藉。
《將心比心》裡還有另一條重要的情感線索,那就是病友之間的理解與扶持。盧怡安曾經是等待移植的人,後來成了陪伴別人走過這段路的「前輩」。這些病友之間的交流,不只是資訊分享,更像是一種信念的交接。正如她所寫:「我們因為疾病相遇,但不會讓病定義我們。」這些在醫療體系之外的連結,是社會關係中最真摯的一種存在。
如果你是醫學生、護理人員,這本書會教你在專業知識之外,看見病人真正的恐懼與希望;如果你是病人或家屬,它會讓你感受到不孤單,並且明白——脆弱不是失敗,而是重新連接世界的一扇門。而如果你只是人生偶爾會感到迷惘的普通人,那麼,《將心比心》正是一顆溫熱的心臟,在紙頁之間跳動,提醒你:我們都可能受傷,但我們也都能選擇如何活下去。願每一位翻開這本書的讀者,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顆心——無論它是否曾被更換、是否曾受傷,它都值得被珍惜與理解。
名人推薦:推薦序|心的重量,生命的深度 文/邱文通
在翻開這本《將心比心:一個換心人的心路歷程》前,我原以為它會是一部醫療紀錄的見證文本,帶我們理解器官移植的現實殘酷與醫療進展的冷靜理性。但隨著一頁頁細讀,我發現這其實是一本用生命寫成的情書,寫給父親、寫給病友、也寫給自己。
這本書不只是記錄一次心臟移植手術的過程,而是一段長達數年、充滿等待、恐懼、希望與重生的旅程。主角在罹病的幽暗隧道中,選擇不放棄;在換心的決定前,選擇相信;在術後的復原期,選擇重新定義「活著」的意義。這樣的故事,不只是病人或醫師...
章節試閱
我的最後寄語
「永遠不要讓失敗成為最後的結局。」—— 佚名
我該留給你什麼呢?通常,在一本自助書籍的最後,作者會強調某些新習慣,希望能成功說服你去養成。然而,我在這裡所做的,僅僅是分享我的故事,以及一個人的視角——關於如何面對移植手術前、中、後的人生。這是你生命的第二次機會,你可以選擇用它做任何你想做的事。這完全是你的選擇。我只是想提醒你,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幸運,能夠等到一顆新心臟,也不是每個人都成功熬過了手術。請不要忘記這一點。
移植後的人生,該如何度過,全由你決定。讓它變得有價值,讓它變得有意義,讓它真正屬於你。如果有一天,你忘了自己走過了多遠的路,請把手放在胸口,感受那顆跳動的心,然後記住——你還在這裡,你還在戰鬥,而你擁有一個無與倫比的故事,值得被訴說。
從現在起,你的生日將擁有全新的意義。你正在變老,想想這是一種多麼珍貴的祝福。如果你不珍惜這次生命的第二次機會,那就請隨意浪費吧。但對我來說,這絕對不是選項。我選擇以最璀璨、最無畏的方式活出這段新生。如果我能中樂透,那就更完美了,這樣我還能好好資助這場大膽的新人生。
我的最後寄語
「永遠不要讓失敗成為最後的結局。」—— 佚名
我該留給你什麼呢?通常,在一本自助書籍的最後,作者會強調某些新習慣,希望能成功說服你去養成。然而,我在這裡所做的,僅僅是分享我的故事,以及一個人的視角——關於如何面對移植手術前、中、後的人生。這是你生命的第二次機會,你可以選擇用它做任何你想做的事。這完全是你的選擇。我只是想提醒你,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幸運,能夠等到一顆新心臟,也不是每個人都成功熬過了手術。請不要忘記這一點。
移植後的人生,該如何度過,全由你決定。讓它變得有價值,讓它變得有意...
目錄
獻詞………02
推薦序|心的重量,生命的深度/邱文通………04
0|父親的女兒………09
1|隱形的障礙………15
2|身體的疼痛………23
3|關於信仰………33
4|支持系統………47
5|提醒你的小事(FYI)………63
6|關於康復………73
7|現在,然後呢? ………83
8|你的作業………87
9|我的最後寄語………93
謝詞………97
獻詞………02
推薦序|心的重量,生命的深度/邱文通………04
0|父親的女兒………09
1|隱形的障礙………15
2|身體的疼痛………23
3|關於信仰………33
4|支持系統………47
5|提醒你的小事(FYI)………63
6|關於康復………73
7|現在,然後呢? ………83
8|你的作業………87
9|我的最後寄語………93
謝詞………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