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國小時成為臺灣首位跳級生,
大二時規劃出臺灣第一套電腦交通號誌控制系統,
念博士班時,三週完成標準普爾請顧問一年寫不出來的財務系統,
還是Google的菜鳥員工,就設計出年省千萬美元電費的電源架構;
他說:「真正的創新是勇敢選擇沒有別人能做的事。光有點子不夠,還要有做出成果的能力。效法別人,最多只能做到和別人一樣,所以我從不想如何趕上別人,而是要直接超越別人!」
他是和沛科技創辦人--翟本喬。
從不當乖乖牌的翟本喬堅信,每個人都有改變和創新的潛力,之所以無法突破現狀,是因為看問題的角度不對,導致只能跟著規範走。在本書中,翟本喬將具體指出生活中存在著哪些隱形的框架束縛著我們?我們要如何掙脫它們?掙脫之後能創造出什麼新的東西?又如何從創新走到成功?跟著翟本喬拒絕在框架內思考、切換看事物的眼光與角度,就能看清真正的問題,並且找到問題的創新答案。
你原本滿腔熱血,卻被教育制度或現實壓迫到失去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
你的事業正面臨瓶頸,想要突破,卻不知如何起步?
本書正適合還在為無法跳脫框架所苦,或是歷經萬難,也只能從小框框跳到大框框的企業經營者及職場工作者;融會貫通書中經驗,就能找出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
作者簡介:
姓名:翟本喬
國小時為臺灣首位跳級生,後就讀建中並保送臺大數學系,大二時規劃出臺灣第一套電腦交通號誌控制系統,後赴美國攻讀紐約大學電腦科學系博士。
畢業後進入貝爾實驗室,2003年轉入Google公司,改良伺服器的電源架構,帶來節能減碳之成效,若換算成種植森林,等於臺北市之面積。
2010年離開Google,返臺進入台達電子,創立雲端技術中心。
2013年離開台達電創設和沛科技,繼續耕耘臺灣的雲端技術發展。
推薦序
【推薦序】突破框架,讓創新野蠻生長
李開復,創新工廠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文
翟本喬是當之無愧的天才工程師。他曾經是臺灣第一位跳級生,就職Google期間擔任關鍵工程職位,並成為Google內部最資深的華人工程師之一。近年,他回臺創業,並頻繁在媒體和社群網站上出現,用「翟神」特色的敏銳和直言,成為台灣經濟科技方面的意見領袖。他首次出書,我欣然答應推薦。
今日,創新之含義,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革新,更帶著通路創新、市場創新,以及基於新技術開創出前所未有的商業模式。這之前,最最重要的還是思想上的創新,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既要不拘一格,又要快速回應,勇於打破固有框架,才有可能找到通往成功的道路。
從軟體開發到硬體服務、再到軟硬體結合,本喬經常衝破陳舊的框架體系,找到一個更妙的解決方案。在本書中,你甚至會發現,他的打破常規和框架不僅為工作帶來了諸多驚喜,甚至臺灣的城市交通控制系統都有他機智創新的成果。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當中,他一直是一個崇尚創新並為之努力的人,總能通過不一樣的視角,來提出不一樣的解決方案。他不僅是一個創新方法的觀察者,同時還是一位大膽的實踐者。
創新就要打破一切標準和規則。本書中,本喬用大量的工作和生活中的案例,來闡述創新的重要性和創新的方法論。創新並沒有固定的程式,並不能從文中獲得諸如「如何通過創新做出一個好產品」的答案;但是創新是一種態度,只有勇於跳出框架之外,才能看到事物的本源;要用於打破現有的標準,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
創新可以漸進、可以跳躍、也可以破壞,但是不能停止,這是我非常贊同的觀點。互聯網時代讓人能看內容,移動互聯網時代是讓人能隨時隨地隨身,不但看到內容,而且還可以接觸到。所以在這裡可以說,最大的兩個變革應該是「Mobile」和「Social」,帶來很多新的服務和新的功能。十年前,你一定無法想像智慧手機可以那麼便捷地做那麼多事情!
創新絕不是用過去的方法想未來。時代在變化,我們有幸一起經歷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如何抓住時代的機會?必須突破現有的想像、框架、制度、思維等一切限制。固步自封者會告訴你過去是什麼?創新者卻會告訴你未來是什麼!創新的態度,不僅僅是有突破現實限制的魄力,更要有創新的意識和方法支持。翟本喬在書中處處體現著他的思考:如何找對方向?如何突破傳統和現實的限制?如何循序漸進,小範圍試錯?
不要試圖在書中找到創新的具體邏輯,這並不是作者的本意。創新是一種態度,態度決定高度。
【推薦序】永遠期待下一個新的突破
張善政,行政院副院長/文
翟本喬(Ben)數年前自美回國後,很快就變成國內的名人。原因?放棄美國Google高薪回國讓人刮目、當年在學校是越級就讀的天才學生、在網路上發表不是謾罵但卻可以很有人氣的言論、離開穩當的大企業台達電去自行創業……。或許都是,但也都不是。我覺得他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於相對年輕而有成熟的沉穩、相對年長而有年輕人的創意與鬥志。看他接近中年的年紀,卻留長髮紮成馬尾巴,就可以期待他會給你不同於常人的看法。
所以,想一窺「Ben 腦袋裡到底有什麼異於常人的東西」的期待,應該是促使他變成名人的原因吧!今天,Ben把他的腦袋透過這本新書攤開在大家眼前,相信可以一解大家的好奇。但是超越基本的個人好奇,我們必須承認每個人都有一個無形的框框,這個框框讓自己當今的發展沒有辦法再上一層樓。相信即便是當今檯面上赫赫有名的企業領袖人物,也一定還是有可以進一步突破自己的地方。Ben的人格特質之一,就是不受框架拘束,永遠期待下一個新的突破(不然他不會離開Google)。如果讀者從本書能體會去勇於挑戰每個人自己的框架,在自己領域裡面有所突破,相信這本書絕對是物超所值。尤其是正要開創事業的年輕朋友,應該更有受益的空間。
自我於 2012年到政府任職後,與Ben有比較密集的互動。在我負責督導雲端、開放資料到創新創業的許多政策裡, Ben一直都是政府很重要的諮詢對象。在今年初行政院首辦的首長網路研習營,以至於在總統府內馬總統全程聆聽的網路訓練課程,Ben也都是重量級的講師。在網路上網友普遍不滿政府的氛圍下,Ben 願意撇開政治立場而跳下來協助政府開拓網路新視野,讓我感銘於心。而許多Ben的想法,也有被政府接納而漸漸落實。重點是,相較於網路上許多打高空的言論,Ben有他務實的一面。務實而不受拘束,或許正是 Ben 目前享有小小成功的原因吧!
讓我用這本書,祝福Ben的新事業,以及所有願意突破現狀但務實做事的人!
【推薦序】突破框架,讓創新野蠻生長
李開復,創新工廠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文
翟本喬是當之無愧的天才工程師。他曾經是臺灣第一位跳級生,就職Google期間擔任關鍵工程職位,並成為Google內部最資深的華人工程師之一。近年,他回臺創業,並頻繁在媒體和社群網站上出現,用「翟神」特色的敏銳和直言,成為台灣經濟科技方面的意見領袖。他首次出書,我欣然答應推薦。
今日,創新之含義,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革新,更帶著通路創新、市場創新,以及基於新技術開創出前所未有的商業模式。這之前,最最重要的還是思想上的創新,在這個高速發展的...
作者序
突破框架,打造創新態度
最近十年來我有很多演講的機會,從最早的Google招募宣傳,到後來的雲端事業建立和科技產業發展方向,到最近的政策討論。一開始由於Google的名聲,常常是只要我去講,什麼主題都可以,但內容其實還是以Google的技術與文化為主。這樣的演講多半是公關性質,來的聽眾主要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情,看看Google是在玩些什麼花樣,而我個人的想法並沒有太大的色彩。
我在Google的主要成就是新式伺服器的設計。在這方面我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大發明,只是改變了一些墨守成規的設計準則,就達成了為Google年省幾千萬美金電費和幾億美金材料費的結果。到了二○○七年左右的時候我開始集結一些累積多年的想法,構成一套我自己想要告訴聽眾的主題,叫作「突破框架」。內容是針對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習慣性思考,指出它們的自我限制,和突破的方法。這個演講主題到目前為止我大約在三、四十個機關學校和私人公司講過,每次都會看當時的聽眾情況而因材施教,做一點修改,到現在還在不斷演進之中。
「突破框架」這個標題的由來久遠。在我大學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機會參加政論節目,討論跳級制度是否應該大幅度放寬年限。我的論點是:我們的教育制度是一層層的框架,跳級只是讓學生從小框框跳到大框框,還是不能讓真正的天才有出頭的機會。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在正規教育制度之外創造一個讓天才可以發揮的空間,而不是揠苖助長式的跳級。所以跳級年限根本不是問題,教育制度才是問題所在。我們要做的是打破這個框架,而不是研究這個框架要多長多寬才好看。當討論主題定為跳級年限之後,整個討論已經被限制在這個框架之內,而很不幸地,我這段發言就被排除在框架之外,全部剪掉了。
不過在後來這將近三十年之中,這個主題不斷地在我的腦海裡浮現。每一次看到墨守成規的主管、冥頑不靈的官員、不知變通的做法、一成不變的行為,我都會覺得需要設法影響更多的人,從根本的心態上改變。其實我們的社會上充滿了具有創造力的人,甚至不分年齡層,活到老學到老的積極進取心態,到處都能看到。打破了這些大大小小的框架,才能讓我們既有的創新能量發揮出來,而不是讓在上位者空喊口號,全民聽之藐藐。
在生活中會存在著哪些隱形的框架束縛著我們?我們要如何掙脫它們?掙脫之後能創造出什麼新的東西?又如何從創新走到成功?小時了了、大器晚成的我,希望充滿熱情和衝勁的你,能從這些經驗中找出一條不同的路,建立你自己的事業王國。
突破框架,打造創新態度
最近十年來我有很多演講的機會,從最早的Google招募宣傳,到後來的雲端事業建立和科技產業發展方向,到最近的政策討論。一開始由於Google的名聲,常常是只要我去講,什麼主題都可以,但內容其實還是以Google的技術與文化為主。這樣的演講多半是公關性質,來的聽眾主要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情,看看Google是在玩些什麼花樣,而我個人的想法並沒有太大的色彩。
我在Google的主要成就是新式伺服器的設計。在這方面我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大發明,只是改變了一些墨守成規的設計準則,就達成了為Google年省幾千萬美金電費和...
目錄
【自序】突破框架,打造創新態度
1.想解決問題,先突破框架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抽絲剝繭找到病源,而不是就表面症狀去求立刻解決的方法。「給他一條魚,不如給他一支釣竿」,但魚吃完了,接下來呢?釣竿要是壞了,又該怎麼辦?要突破框架,就必須思考如何做釣竿,如何想出做釣竿的方法,為什麼要用釣竿,以及為什麼要吃魚,才是突破困境的正解。
2.給總統的一堂課
網路造成了整個社會結構的改變、溝通方式的改變,若只是把網路當成一個媒體來操作,那就註定失敗。關鍵在於主事者看問題的角度:網民是使用網路溝通的所有民眾,不是專門來和政府作對的;為政者要就事論事爭取支持、以正確的論點得到支持;要爭取為網民服務的機會,而不是利用網民為你服務。
3.沒有框架的員工,遇到不設限的公司
我們的教育系統從來不鼓勵學生去挑戰課本上的東西,導致大部分人的做事及思考邏輯,是依循需求,然後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但我從未受到這種教育形式的束縳,所以能夠看到科班人的訓練範圍之外。此外,在不按照社會舊有框架行事的公司裡服務,也是我得以不斷突破、勇於創新的關鍵。
4.習慣:讓人無法創新的罪惡淵藪
「習慣」保護我們免於危險,提升做事效率。然而,當事情已成既定習慣,做事的人不去問為什麼要這樣做,等到整個環境都已經改變了,卻還是照原來的方式依樣畫葫蘆,就很容易鬧笑話了。當你看到一件不合理的事情而去問為什麼,如果你得到的答案是「向來都是如此」,不妨再問對方:「請問你是第幾號猴子?」
5.隱含假設:控制你思考方向的寄生蟲
一項政策出現很多反對的聲浪,你以為還有沉默大眾的支持,只是他們不出來表態。這樣的假設完全錯誤。如果有人支持你,早就出來發聲了,今天就是因為他不支持你,加上看到很多反對的人把他要講的話講過一輪了,所以他毋須出面。我們必須釐清隱含假設,在正確的假設下重新制定政策,才能得到支持。
6.標準與制度:限制和僵化改變
看到約定俗成的標準或制度,你應該要問:「為什麼它要存在?有什麼需要改變?」標準或制度是讓個人或公司一開始有賴以遵循的規則,但也需要隨著時間及時勢的推移而有所變革。就像習武時,「招式」是比較快的入門方法,不過,悟透「劍意」,才能不讓人事先針對你的招式進行破解,幫助你贏得勝利。
7.上下文、環境關係與現實限制
不察上下文,得到的答案很可能是錯誤。堅持依照某個方式來做事,卻沒有想到當環境不同的時候,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來進行,這是不察環境。現實中,財力、人力、時間、空間,處處是限制,其中最難突破及改變的,就是「觀念」。技術上可能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困難的卻是如何讓大家改變並接受這個觀念。
8.你創的是哪一種新?
單有發明或想法,不足以成事,創新的過程和標的也有很多需要考量的地方。要創新,首先要釐清你創新的本體,再者,評估創新的程度。創新可以是技術上、流程上、服務創新、商業模式上,甚至是服務型的創新。一個成功的事業常常是多種創新的結合,不要天真地以為只要有一個小發明,就可以成功立業。
9.漸進式創新:點子可以是偷來的
「好的藝術家複製,偉大的藝術家偷竊」。抄襲之後,要有改進的地方,才可以說是抄襲式的創新。最好的應用之一,就是用別人現有的產品,填補一個市場的空缺。當已經人在做,你要思考:做的人有沒有成功?有沒有在你的目標市場成功?為什麼沒有在你的目標市場成功?他缺了什麼?如何做得比他好?
10.跳躍式創新:毋須天翻地覆的大幅創新
跳躍式創新經常是來自對一個現象的長久觀察,發現其中不合理的地方,經由一個較大的改變來扭轉。Google網頁排序的演算法、拍賣方式中的「次高暗標」、臺灣交通號誌控制系統的演進等等,都屬於跳躍式創新。漸進式創新像是順著潮流去賺錢,而跳躍式創新就是突破潮流的做法。
11.破壞式創新帶來重大變革
破壞式創新是指一個創新出現之後,會對本來存在的一個或多個行業造成重大打擊。數位相機之於軟片相機、智慧型手機之於數位相機、LED燈之於白熾燈都屬破壞式創新。你可以顛覆傳統習慣,帶來龐大商機,也可以脫離原來戰場,帶動市場轉型。破壞式創新很有賺大錢的潛力,但多數時候可遇而不可求。
12.以服務創新,解決技術創新之不足
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很多創新不需要技術上的改革,也能帶起革命。LED燈的發明起初是一種破壞式的創新,但又無法為自己找出良好的獲利模式,所以它的商業模式不該是再侷限於賣燈泡,而是要提供燈光,也就是照明服務。改變商業模式,從賣設備變成提供服務,經常能為陷入瓶頸的產業帶來意想不到的效益。
13.「集結眾人智慧」的創新
不管是以前大家愛問的谷歌大神,還是現在大家愛問的臉書大神,都是眾人的智慧。Google採用的統計翻譯,也是一種集結眾人智慧的創新。當Google翻譯將一段英文翻譯成中文時,你看到的其實是Google所蒐集到全世界的中英對照文件裡,出現這些英文字時,哪些中文字出現的機率最高,就是我們看到的翻譯結果。
14.沒有大創新,也是能賺錢
創新有時可以從一些很簡單的小需求裡去尋求。專注於本業,老老實實地把現有產業做好,也是賺錢之道。或在小市場找到獨占的商機,製造門檻,一則因為市場大小的限制,讓別人去競爭的動機沒那麼高;再者,因為利潤只屬合理,沒有出現經濟學所說的超額利潤,就不會吸引競爭者進入市場。
15.先把高手雇進來
好的人才難尋,常常需要很長的時間才找得到。人才被網羅進來後,自然會自己找尋或發展出可以執行的工作。所以要先把高手找進來,在有需要的時候就有可用之兵,而不是有需求時才去找人。成功企業不看學歷,只看能力,也要懂得培養一個讓高手有機生長的環境,最後,還要懂得交棒,才能永續經營。
16.「人才是企業資產」不是口號
面談、給頭銜、核薪、休假、訂目標、打考績……,很多企業打著「人才是企業資產」的口號,卻在人事制度上僵化,導致高手找不到,人才留不住。考績應該採取三百六十度的評量方式;目標應該由所有人來訂定;面試時,不要預設問題的標準答案;頭銜是利於做事,別捨不得給;出了錯,要先找出是否為體制問題。
17.機會成本,才是公司最大的成本
企業不要只聚焦在傳統的成本上,「機會成本」才是最大成本,當你把獲利最大化,傳統的成本再怎麼高都算不了什麼成本。所以,要發展福利制度,讓員工心無旁騖地工作,不要為了省一些辦公支出,而去限制東、限制西,剝奪了一個員工可能會產生創造公司營收的創新想法,這才是最浪費成本的事情。
18.教育改革,不需要犧牲白老鼠
很多人本身具有創造力,卻無法發揮既有的創新能量,原因在於,臺灣的教育制度是一層層的框架,侷限了這些人的發展。身為一個跳級生,我認為跳級制度本身就是框架,應該讓孩子留在熟悉的環境正常地成長。而在測驗、在學分的選修上,也應該開拓能讓孩子適性發展的方法,而非時不時來一個聳動的大改變。
19.競爭,不是只要有創新就夠了
提出一個創新的想法時,要仔細核算效益,多方考量遊戲規則。事先的布局必須做出長遠的規劃,先考慮到對手料想不到的致勝關鍵。要心存良善,觀察大自然的道理,順勢而行;遇到困難時,不一定要靠尖端科技來解決。除了技術夥伴,要為你的創新,找出最大價值的用途。
20.別讓直覺誤導你
有了點子之後,不光是要評估技術,也要從質和量兩個方面來評估可行性。前者靠豐富的經驗和敏銳的觀察力,搶先對手嗅到消費者的需求;後者可以用數學來進行,不是操弄統計去騙人,但要懂得正確解讀數字,例如對通訊軟體而言,要看的是「每日活耀使用者」,而非「每月活耀使用者」。你的團隊具備這些能力嗎?
21.從創新到成功,這漫長的路
創新並不是將一塊磚頭丟出去,把窗戶打破就算了,還有很多步驟得要一步一步來。它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必須一步一步確認各種條件都具備了,才能由一個想法,變成一個事業。把主意要變成生意,還要擁有優勢,你有技術、使用者、人脈及供應鏈、資料等的優勢嗎?如果沒有競爭優勢,再好的點子也只是一個夢。
22.突破溝通的框架
創新之後,就要把成果用在事業上。能以一己之力來建立一個大事業的情形是不存在的,一定要有夥伴的加入,還要有貴人相助;也就是說,你要能說服別人。特斯拉的創辦人伊隆.馬斯克以及和他一起創辦PayPal的彼得.泰爾,就屬於言論層級中的最高級「影響」:你做什麼,別人就跟;你講什麼,別人就做。
【結語】創新是一種態度,不是一種制度
【自序】突破框架,打造創新態度
1.想解決問題,先突破框架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抽絲剝繭找到病源,而不是就表面症狀去求立刻解決的方法。「給他一條魚,不如給他一支釣竿」,但魚吃完了,接下來呢?釣竿要是壞了,又該怎麼辦?要突破框架,就必須思考如何做釣竿,如何想出做釣竿的方法,為什麼要用釣竿,以及為什麼要吃魚,才是突破困境的正解。
2.給總統的一堂課
網路造成了整個社會結構的改變、溝通方式的改變,若只是把網路當成一個媒體來操作,那就註定失敗。關鍵在於主事者看問題的角度:網民是使用網路溝通的所有民眾,不...